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红色泮境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出版社 海峡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泮境乡位于福建省上杭县境腹地,这里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是个风光秀丽的半山区。在革命战争年代,泮境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前赴后继,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泮境乡国民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乡村面貌日新月异。本书稿以散文随笔集的方式,全方位地展现革命时期当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斗争、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筚路蓝缕、勇于建设的奋斗豪情,展示70年来泮境乡社会面貌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目录
泮境,不可忘却的红色记忆
伍洪祥回忆录(摘录)
纵横捭阖制强敌——伍洪祥在闽西三年游击战争中的故事
一双筷子
倒在黎明前的战火中
烽火岁月故土情——伤残失散老红军江树经传略
永载史册的元康英烈
百年前的记忆
寻找红军女号手
迟到的荣誉
怒放的山花
文武双全的革命带头入伍能藩
江夏红枫
血色年华,无悔的青春——记抗美援朝老战士何参天
敢将热血写春秋
白皮红心
红色据点,坚不可摧——元康村白石坑自然村革命概要
英烈简谱
附录:《古田颂》组歌
一双筷子
喊声父亲
烧炭客之歌
老兵之歌
心中那盏灯——代后记
序言
李安东
我去过泮境两次,它
是闽西大山里一座普普通
通的乡村,没有出过将相
佳人,没有多少奇闻逸事
,是中国无数个不知名的
乡村中的一个。但读完《
红色泮境》这本书,却让
我对它另眼相看了。泮境
就像一面镜子,人们从中
看到了100多年来中国革
命的历史和发展,有时高
歌猛进,有时千转百回;
看到了普通百姓在被革命
洪流裹挟时奔跑呐喊的情
景;看到了一次次激情过
后平静如初的人民本色。
历史不只是伟人推动的,
历史更是群众创造的。我
拍摄过许多红色历史题材
的纪录片,不止一次去过
井冈山、沂蒙山、太行山
、大别山、瑞金、照金、
延安等许多革命根据地。
在拍摄《走读大别山》时
,曾经四次寻访大别山深
处的一个叫四角曹门的小
村庄,试图从中解读中国
90多年前那场大革命和轰
轰烈烈的农民运动的历史
动因。我相信解剖一只麻
雀比泛泛地描绘一群麻雀
要有益得多,也更具有社
会学的价值,正所谓窥一
斑而知全豹。泮境亦然。
讲到大革命,不能不
讲白色恐怖;讲红色历史
,不能不讲流血牺牲。为
了崇高的信仰,为了创造
新世界,有太多太多的仁
人志士舍身就义慷慨赴难
,其悲壮惨烈惊天地泣鬼
神。如今岁月静好,和平
安详,但昔日的腥风血雨
,刀光剑影,炮火硝烟,
虽已被时光之锤敲打成了
一片薄铁般的记忆,却依
然山一般沉重。远的不说
,仅仅是在泮境,就有太
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当年
的革命基点村白石坑,大
革命时期,村里几乎所有
的青壮年都参加了革命。
其中9位当了红军,牺牲
在战场的就有7位。而罗
家山这个仅有25户的小村
庄,在英烈谱中有名有姓
的烈士就有17位。在反动
派猖獗的时日,泮境单单
是乡村两级的苏维埃正副
主席被杀害的就多达13位
……
何英是从泮境走出来
的作家,她深深地爱着生
她养她的这片土地。这些
年来,她不仅自己写,还
邀请作家们一道来为家乡
鼓与呼,为乡亲们唱赞歌
,先后出版了《净土泮境
》和《福地泮境》两本书
。十几年来,她创作了上
百万字的文学作品,字里
行间无不浸润着故乡的山
色水印。如果说她的《抚
摸岁月》为读者展示了一
幅客家人生活的长卷工笔
,那么,十几首散发着泥
土清香的乡村歌曲则是大
写意。有人可能会联想到
风靡华夏的户县农民画,
而我却像走在山间小路上
,遇到了一丛丛烂漫的山
花和闪烁着露珠的野果,
忍不住就想采。
在以往的作品中,作
者抚摸流年似水的岁月,
也是在抚摸时代刻在心灵
深处的印记。人们看到的
是作者对故土的眷恋,对
人生的感悟,还有一种借
文学艺术渲染的乡愁。如
今,何英开始走向一个更
加广阔的境界。在建党99
周年之际,她和作曲家李
式耀联手创作了十几首讴
歌闽西红色历史的歌曲《
古田颂》,晚会演出和网
上播映后,社会反响强烈
。接着,她又开始组织作
家采写家乡的红色历史故
事。这位有着几十年党龄
的老党员充满感情地说:
如果我们不写。谁还会去
写?如果我们不去寻找,
谁还会记得他们?她四处
疾呼:为革命牺牲的烈士
不该被遗忘,泮境的红色
历史一定要传承。在她的
心目中,泮境不仅是山美
水美的净土福地,更是被
烈士鲜血浸透过的一方圣
土,于是有了这本《红色
泮境》。我在想,如果有
更多的人有这样的情怀,
英烈们当会含笑九泉。
书稿付梓之际,时逢
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
100周年,意义非凡。可
以想象,再过百年,这本
书和它所记述的历史将会
价值连城,就像考古学家
发掘的文物,年代愈远愈
弥足珍贵。在此,特向所
有参与采写的作者致敬。
有一句名言:忘记过
去就意味着背叛。
我们不能做背叛者。
2020年国庆节写于北

(李安东,著名纪录片
导演。曾任中央电视台高
级记者,人民武警出版社
副社长、编审。大校警衔
。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
员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
政府特殊津贴。曾获得“
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新
闻奖、金鹰奖等国内外
200多个奖项,多部作品
被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中央
档案馆收藏。代表作有《
毛泽东》《刘少奇与新中
国》等。)
导语
泮境乡位于福建省上杭县境腹地。在革命战争年代,泮境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前赴后继,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作家何英带领采风团,对泮境乡进行实地采风、考察,挖掘泮境乡的红色故事,结集成《红色泮境》一书。该书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优秀读本,故事丰富传奇,笔调生动细腻,细节震撼人心,讴歌了当年的革命者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
后记
心中那盏灯
——代后记
何英

懵懂记事时,在饭桌
上一边吃饭一边和弟妹叽
叽呱呱地说话,饭粒掉在
桌上,爷爷常常会说:“
吃饭洒一桌,不珍惜粮食
。你知道吗?多少人为了
我们今天有饭吃被杀头,
仅自家源一次就有12人被
杀!”我们赶紧放下饭碗,
将饭粒一粒一粒拾起,放
进嘴里。虽然祖辈的教育
不敢违,但那时心中那盏
灯是模糊的。
上小学加入少先队举
手的那一刻,辅导员教育
我们:胸前的红领巾,是
用革命先烈的鲜血染成的
,少先队员是革命的接班
人。老师为我们幼小的心
灵点亮了那盏不灭的灯。
在三四年级时,正值“
四清”运动,城乡都在开
展忆苦思甜的教育活动,
我们家乡也不例外。学校
请来革命老妈妈何细妹为
我们上课,手把手地教我
们做糠叛、野菜板,全班
师生围在一起听她讲述革
命先烈的故事,吃忆苦思
甜的饭。革命老妈妈悲愤
地讲述故事,我们在她的
控诉中,听得两眼泪汪汪
。这时,我心中的那盏灯
,似乎渐渐地越来越明亮

两年后,公社决定在
我们村口的“风碑头”小山
坡建革命烈士纪念碑,各
大队敲锣打鼓将所能收集
到的革命烈士遗骸装在“
金缸”里扛到那,统一存
放在烈士纪念碑里。沿途
听到锣鼓声的群众肃然起
敬,纷纷停下手中的活,
向烈士的英灵行注目礼。
不久,烈士纪念碑落
成,公社举行隆重的落成
仪式,所有的社直单位工
作人员和泮境小学的师生
都参加。纪念碑前摆满了
大家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
亲自扎的花圈,落成仪式
肃静、隆重。我们共同缅
怀先烈,立志继承革命先
烈的遗志,珍惜今天的幸
福生活。
慢慢地,风碑头的烈
士塔,成了我们那偏僻山
旮旯里的一处景点。每年
春暖花开的清明节,有人
到那里祭祀;秋冬的收获
季节,群众挑谷子或萝卜
干、地瓜干,到那里去晒
;炎热夏日的夜晚,也有
青年男女到那里谈情说爱
,展望着美好的明天;就
连莘莘学子启程前,也到
那里接受精神的洗礼。
多年来,群众常常在
茶余饭后的闲聊中,口口
相传着革命烈士的故事。
记忆中,人们说得比
较多的是,在早年的革命
活动中,陈屋的背后枪毙
过什么人;当年乡苏维埃
主席、江夏村的黄进兴,
被敌人逮捕后关押在五谷
庙里,身上连中七刀,活
活被敌人的刺刀刺死;李
屋村的李富东是一位传奇
式的游击队队长,智勇双
全,百战百胜,敌人恨之
入骨,悬赏几百大洋抓捕
他,将他押送刑场那一天
,担心共产党人劫刑场,
将距刑场几公里远的东西
南北各路口,用山上砍下
的大树拦住;自家源(如
今的祖家村)12位革命人
士,在某人家里碰头,得
知有敌情,迅速躲藏在装
谷物的禾仓里,结果全部
遇害……
从此,心中的那盏灯
,一直照亮着我前行。
改革开放后,随着村
镇化的建设,风碑头革命
烈士纪念碑下也慢慢地起
了变化。因扩路、群众在
路两旁建房,通往烈士纪
念碑的小路不通了,再后
来纪念碑搬迁了……
如今,家乡发生了天
翻地覆的变化,照亮人们
前行的灯虽然时时仍闪耀
在我的眼前,但是,随着
时间的飞逝,红色故事的
当事人基本都作古了,能
讲述这些红色故事的人也
越来越少了。每当我路过
那烈士塔前,一个心愿总
是环绕在我的心中:中国
共产党走过了风风雨雨的
100年,一代又一代的革
命先烈们为之奋斗、为之
流血牺牲换来的今天,应
如何更好地在我们的子孙
后代中传播革命故事,让
更多的人了解我们泮境的
先辈们为党和国家所做的
贡献呢?
于是,我便产生了组
织撰写《红色泮境》的想
法。
让我感动的是,我将
此设想与省城的作家沟通
后,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
持。大家表示,为了弘扬
革命先烈的精神,不计报
酬,哪怕顶着酷暑,也随
时做好前往采风的准备。
革命老前辈伍洪祥的亲属
,接到约稿邀请后,几易
其稿。誉满全球的纪录片
导演李安东老师欣然答应
为本书作序。他们给了我
组织创作本书的动力。

2020年7月17日,盛夏
,烈日炎炎,作家们冒着
酷暑从福州出发前往泮境
采风。
第二天上午即前往白
石坑。作家们怀着对革命
先辈的虔诚和敬仰,拜谒
泮境方圆5里的热土。大
家头顶炽热的太阳,跟着
当地的向导上山,朝圣先
辈们在战争岁月里的英勇
事迹,寻觅红军游击队那
时活动在泮境周边深山老
林里的足迹。
深山老林里,就连我
这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山妹
子,都觉得多少年没有亲
近深山了,行走起来感到
十分吃力。可是,作家们
一边拄着拐杖,一边拉着
藤草,攀登前行,一起向
“打石窝”的“红军洞”“红军
避难所”“红军哨所”挺进
,去探究当年红军游击队
在最艰苦的战争年代风餐
露宿的宿营地。
我们几乎是四肢并行
来到崎岖陡峭的大山深处
。在距泉水叮咚仅十来米
的山涧,几棵大树旁有一
块七八平方米宽的斜坡地
,向导告诉我们说,这里
是当年红军游击队的住所
。他们风餐露宿生活在这
大山里,基本是靠山泉、
树皮、野果果腹。偶尔战
事平定,就分
精彩页
泮境,不可忘却的红色记忆
李治莹
闽西红土地上杭,在将近3000平方千米的广袤土地上,有一个地理位置较为独特的乡镇,芳名为“泮境乡”。此地原称“半迳”,一说是因为上杭县城东部的溪口、太拔等地乡民到县城时,途经这里刚好是一半的路程;另一说是古时广东省东部的人北上,途经这里后,往蛟洋、连城、长汀方向走,进入江西瑞金后再北上,这一大段的行程在福建路段,行至这里时正好一半,“半迳”之说就更加理直气壮了。日久天长,屡出人才的半迳成为一方福地。秀才们为自己的家乡之名动起了心思和笔墨,看着翰林院门前有一池灵动之水,有感于“水”之情怀与风骨,便借助谐音,变“半”为“泮”,以“半之迳”寓为“泮之境”。千百年来,本地人仍将“泮”字念为“半”,传承至今,并祈愿泮境这灵气福气兼备之地,能够才俊辈出,泽被八方。
登上风灯岗,放眼望去,泮境乡群山簇拥,如一座直径达6.19千米的天然莲花座,今辖泮境、彩霞、祖加、院康、乌石、定达、元康7个行政村,还有众多的自然村散于各处山岭。泮境乡这个地方,虽然是“半之迳”,枢纽要地,却是在重山叠岭的围裹之中。山多林深,故人烟稀少。据年长的乡亲们说,直至20世纪50年代这里还多有老虎出入,那时的乡亲们仍然恐于虎患之害。正因为竹密林稠,不少泮境人也就靠山吃山,伐竹以造纸,以纸换粮、以纸为伴度岁月的泮境人不在少数。自古多有乡民直接把造纸作坊设在深远的竹山里,就地伐竹,当场做纸。回望百年前,泮境人有造纸手艺的乡亲,比比皆是。
如此树木与竹丛竞长的地方,哪有多少大片的平坦田园给乡亲们种庄稼?在电视剧《铁嘴铜牙纪晓岚》里,纪晓岚有这么一句台词:“瘦田无人耕,耕开有人争。”谁争?那就是心狠手辣的土豪劣绅与恶霸。他们各种算计,巧取豪夺,造成农民耕者无田、种者无地。佃农大多缺吃少穿、家徒四壁。如,元康村这一仅仅几百个村民的小村庄中,在土地革命之前竟然有3户地主、9家富农,他们都是靠着向农民收重租或放高利贷才富起来的。
正因为泮境的穷人太多太苦,当20世纪初外界传来闹革命、求翻身的号角声时,泮境民众迅即响应,一时间风起云涌。回看1928这一年,闽西地区龙岩后田、上杭蛟洋等地的暴动,就像天边的滚雷,纷纷炸响,惊天动地。“叭叭叭”的枪声冲天而起,泮境哪能平静?一声声一句句“起来革命”的呐喊,让穷人们热血沸腾。特别是由伍克绥、伍能藩领导组织的“铁血团”,先是“限制米价、防匪抗匪、保境安民”,接着就是“打倒军阀、反对强暴、救济贫民”,之后高喊“取消苛捐杂税、打土豪分田地、穷人要翻身解放”。在那段特别的日子里,“铁血团”的队员们觉得不仅自己站起来了,家里穷了一辈子的祖父母、在苦水里泡着的娃娃们也直起腰杆站起来了。
贫苦的泮境乡亲心中,仇恨剥削阶级的种子早已萌芽,于是揭竿而起,走出家门。穷苦人明白,领着自己翻身的引路人出现了,改变穷和苦的日子来到了。革命的激情在泮境各个村落燃烧起来,人人都以昂扬的革命斗志,在暴动队伍中冲锋陷阵。
1929年春,朱毛红军人闽后,闽西的革命已成星火燎原之势。在朱毛红军的坚强领导下,泮境群众纷纷打土豪分田地,开启地富的粮仓,收缴并烧毁田契,押着地主恶霸走上土台批斗,还冲出村寨,支援外乡的暴动。在横渡汀江攻入上杭城的战斗中,泮境的暴动队员们一起用绳索把多条船只捆扎成浮桥,通过浮桥冲到江对面,向上杭城发动攻势。不仅是暴动队员们挥大刀、挎火铳走上第一线,就连儿童团、少先队员们也都臂戴红袖章,手举梭镖红缨枪,到各个乡村张贴标语,在圩日的集市演讲。
大规模暴动后,各乡村建立起苏维埃政府,夺取政权,打倒地富与反动势力,开仓放粮,分田分地。这一切前所未有的大变革,让泮境农民真正成了土地的主人。那时泮境如火如荼的分田分地场面,恰如毛泽东主席在《清平乐·蒋桂战争》一词中所描写的:“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者要翻身得解放,反动势力却要固守其利,因此你死我活的较量从一开始就血雨腥风。红军队伍驻扎上杭时,泮境的穷苦人和各地群众一样,挺直腰杆、慷慨激昂。但红军队伍转移北上,国民党反动派便对红色乡村进行反攻倒算,当初跟随共产党的泮境人,成了反动势力的眼中钉,不是被抓捕关押就是被杀害。
一批又一批跟党走的泮境革命党人,跟着红军队伍北上了。留在乡村里的革命者则在当地党组织的领导下转入游击战争,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利用广袤的山地开展游击战。于是,泮境的前山后岭、密林深处,大多成了战斗在杭川大地上的游击队的另一种战场。
但在革命斗争的初级阶段,革命队伍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视死如归的坚定革命者与趋炎附势、卖身投靠者鲜明对立。在残酷无情的对敌斗争中,泮境的革命党人不惧流血,与反革命势力进行了殊死的较量。
P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3: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