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亨利·戴维·梭罗(1817-1862),美国超验主义作家、哲学家。他于1845年春天,在老家康科德城瓦尔登湖边林中建起一座木屋,从此日出而作——耕作,日落也作——写作。1847年,完成了《瓦尔登湖》的初稿,后又历经五年的反复修改、增补、润饰,终于向世人奉献出这部不朽之作《瓦尔登湖,或林居纪事》。 作者在书中详尽描述了他在瓦尔登湖畔林中度过的两年又两个月的生活以及期间他的许多思考。他把这次经历称为简朴隐居生活的一次尝试。 作者根据自己深信的超验主义观点,在书中就自然界四季更迭和精神复苏作出了极其精彩的描述。本书以春天开始,历经了夏天、秋天和冬天,又以春天结束,这正是一个生命的轮回,终点又是起点,生命开始复苏。 作者在书中谈天说地,纵古揽今,赞颂自然美景,痛斥社会时弊。其行文之精妙,剖析之深刻,令几代读者叹为观止,作为19世纪美国文学中最受欢迎的非虚构作品,堪称名副其实。 作者简介 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极具世界影响力的美国思想家,美国精神和传统的奠基者之一,十九世纪中期美国文坛的代表人物,其作品《瓦尔登湖》是美国文学,也是世界文学的经典。1845年7月4日,28岁的梭罗独自一人来到距离康科德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建造了一个小木屋住了下来。他在书中详尽地描述了他在瓦尔登湖湖畔一片再生林中度过两年零两个月的生活以及期间他的许多思考。这是一本让人心归宁静、充满希望的智慧大作。当人们逐渐失去田园的宁静,它便被整个世界阅读和怀念。 目录 省俭有方 我的住地;我的生活探索 阅读 闻籁 离群索居 来客 种豆 村子 湖 贝克农场 更高的法则 鸟兽若比邻 室内取暖 原住民,冬日来客 越冬鸟兽 冬日瓦尔登湖 春 结束语 附录:新的桃源是耶?非耶?——拙译《瓦尔登湖》屡屡重印有感 序言 《瓦尔登湖》:人与 自然和美共存的赞歌 19世纪初叶,年轻的 美利坚合众国刚摆脱战争 创伤,元气得以恢复,国 内经济有了迅速发展,俨 然跻身一流经济大国。与 此同时,日新月异的科学 发明创造与大规模开发自 然,一方面使美国人过上 了空前富裕舒适的物质生 活,另一方面由于掠夺性 开发自然,严重地破坏了 生态环境,导致原先纯朴 恬淡的田园牧歌式的乡村 生活销声匿迹。这时候, 有一位独具慧眼、颇有忧 患意识的伟大思想先驱, 切中时弊,大声疾呼人与 自然和谐相处——他就是 新英格兰著名作家、美国 生态文学批评的始祖亨利 ·戴维·梭罗。 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年7 月12日生于美国马萨诸塞 州康科德镇一个商人家庭 。康科德四乡风景如画, 梭罗喜欢经常到野外去, 独自徘徊在树木花草、鸟 兽鱼虫之间,与大自然结 下了不解之缘。1833年 他进入哈佛,好学不倦, 是班级优等生;1837年 毕业后返回故乡任教两年 (1838-1840),还当过乡 村土地测量员。但他毕生 酷爱漫步、观察与思考, 写下了大量日记,其中积 累了他日后进行创作的丰 富素材。他与大作家爱默 生(Ralph Waldo Emerson ,1803—1882)相契,于 1841—1843年住在爱默 生家里,成为他的门生兼 助手。于是,他弃教从文 ,在爱默生的激励下,开 始写诗与论说文,起初给 超验主义杂志《日晷》、 随后为其他报刊撰稿。 1845年,他在离康科 德2英里远的瓦尔登湖畔( 爱默生的地块上,事前征 得门师同意)亲手搭建一 间小木屋,在那里度过了 两年多的时光,其间完成 了《康科德河与梅里麦克 河上一周》和《瓦尔登湖 ,或林居纪事》两部作品 (均在他生前出版)。1847 年梭罗返回康科德居住, 其后就在故乡从事写作、 讲学及观察、研究当地动 植物,偶尔也出门作短程 旅行,以广见闻,为日后 创作打下坚实基础。有时 ,他还得到父亲的铅笔工 厂去挣点钱维持生活。 1862年5月6日,梭罗因 患肺结核不幸去世,年仅 44岁。他生前一直默默无 闻,并不为同时代人所赏 识。直到20世纪,人们才 从他的不朽杰作中开始普 遍地认识他。实际上,他 真正的声名日隆,还是在 20世纪30年代以后。 1846年2月4日,梭罗 在独居瓦尔登湖畔期间, 曾经给康科德乡民们做过 一次学术性的演讲,题为 《托马斯·卡莱尔及其作 品》。演讲结束后,乡友 们如实相告,对于这个不 可理喻的苏格兰诗人其人 其事,他们压根儿不爱听 。说真的,他们很想听听 他谈谈个人湖畔林居的所 见昕闻。对于乡友们的这 一要求,梭罗倒是非常心 领神会。于是,在1847 年2月10日,他以《我的 个人经历》为题,在康科 德再次登台演讲,受到听 众们的热烈欢迎,这令他 喜出望外。听众们甚至要 求他在一周后再讲一遍, 希望他的讲稿还可以进一 步增补内容。是故,此次 演讲以及后来类似的演说 ,就成为《瓦尔登湖》一 书的雏形,并于1847年9 月完成初稿,1849年打 算出书,可万万没想到会 受到挫折。因此,他不得 不历时5载,将此书反复 修改、增补、润饰,前后 计有8次之多,终于使它 成为结构紧凑、文采斐然 的一部文学作品。《瓦尔 登湖》在19世纪美国文学 中,被公认为最受读者欢 迎的非虚构作品,迄至今 日已有200种以上不同的 版本,同时在国外也有不 计其数的各种不同语言的 译本。 《瓦尔登湖》一书副 标题为《或林居纪事》, 一望可知,乃是梭罗本人 人住瓦尔登湖畔林居的实 录。此书一开头,作者就 声明是为了“乡友们细致 入微地探听我的生活方式 ”而写的。他选择湖畔为 未来住所,就地取材,亲 自搭建小木屋,恰巧于 1845年美国独立纪念日 入住,种庄稼、栽菜蔬, 过着独立不羁、悠闲自在 的生活。当时在美国,就 有人拿这本书当作19世纪 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 来阅读欣赏。没承望 《瓦尔登湖》书中充 满风光旖旎的田园般的魅 力,足以诱惑数以百计的 读者退隐山林,或者傍湖 筑合,竞相仿效这位贤哲 俊彦的生活模式。一般说 来,这种趣事是人们都始 料未及的,殊不知梭罗仿 佛料事如有神似的,早就 预见到门徒如此之众多, 所以,他在书中语重心长 地奉劝过读者诸君,说很 不希望有任何人采取他的 生活方式。因为人们很容 易把《瓦尔登湖》看成逃 避现实的隐士幽居胜地或 者世外桃源,事实上,恰 恰有违梭罗的初衷。梭罗 在书中开宗明义地说过, 他之所以人住瓦尔登,是 要探索生活的真谛,思考 人与大自然这个重大问题 ,显然不是消极的、出世 的,而是积极的、人世的 。实际上,梭罗入住之后 ,并不是茕茕孑立,与人 老死不相往来,恰好相反 ,他一方面经常出门走访 ,回康科德做学术讲演, 另一方面,也有各种各样 的来客专程前来登门造访 ,有的还冒着大风雪赶来 ,与作者倾心交谈,所以 说,梭罗始终置身于这个 社会大家庭中。再有很重 要的一点是《鲁滨孙漂流 记》毕竟是笛福的虚构小 说,而《瓦尔登湖》乃是 名副其实的非虚构作品, 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从某种程 导语 《瓦尔登湖(译文名著精选)》是亨利·戴维·梭罗所著的一本著名散文集。书中详尽地描述了作者在瓦尔登湖湖畔一片再生林中度过两年零两个月的生活以及期间他的许多思考。这是一本极为优秀的人生哲理书,宁静、恬淡、充满智慧。同时也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书。通过《瓦尔登湖》,我们不仅可以接触到大量的动物和植物学知识,还能了解到更多的人文、地理和历史知识。书中分析生活,批判习俗处,语语惊人,字字闪光,见解独特,耐人寻味。另外,许多篇页是形象描绘,优美细致,像湖水的纯洁透明,像山林的茂密翠绿也有一些篇页说理透彻,十分精辟,给人启迪。阅读它,我们能在平凡与简单中真切感受生活的意义与趣味,也更能感受寂静之美。 精彩页 省俭有方 写下面这些篇章,或者说写这里头大部分篇章时,我正形单影只地住在马萨诸塞州康科德的瓦尔登湖畔树林子里我亲手搭建的一间小木屋里,离左邻右合一英里,仅凭一双手养活自己。我在那里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如今,我又是文明生活中的匆匆过客了。 要不是我的乡友们细致入微地探听我的生活方式,我本来不作兴向读者念叨私事,有渎清神,尽管有人会认为我的生活方式不可理喻,可在我看来并不尽然;而且,考虑到当时情况,我反而觉得非常合理。有人问我有些什么可吃的,我是不是感到孤独,我害怕不害怕,以及诸如此类的问题。另一些人则好奇地想知道我的收入中有多少捐给慈善事业了。还有一些拖家带口的人问我抚养了多少个贫困儿童。因此,我在本书中对上述某些问题作出回答,要请那些对我并不特别感兴趣的人多多包涵。大多数书里,都不使用第一人称“我”这个字儿。在这本书里,“我”将保留第一人称。“我”字用得特别多,就成了本书的一大特色。其实,不管哪本书,说到底,都是第一人称在说这说那,不过我们往往把它给忘了。要是我既有自知之明又有知人之智,那我断断乎不会大谈特谈我自己的。不幸的是,我阅历很浅,只能局限于这一个主题。再说,我还要求每一个作家,迟早都能朴实无华、真心实意地写自己的生活,而不是仅仅写他听说过的别人的生活;写一些就像他从远方寄给亲人那样的书简,因为他只要真心实意地融人生活,一定是在离我十分遥远的地方。本书中这些篇章,也许对清贫学子特别适合。至于我的其他读者,他们会接受他们认为适合的那些部分。我相信,没有人会把撑破线缝的衣服穿上身,因为衣服只有合身,穿着才舒服。 我想要说的事儿涉及更多的,倒不是中国人和桑威奇群岛人,而是阅读以下这些篇章的,据说都是住在新英格兰的读者诸君。就是说,有关你们的生存状况,特别是你们在当今世界上的外部状况或者现实环境,你们这个镇究竟是什么样儿,是不是非得坏成目前这个样儿,还能不能改善得好一些。我在康科德去过许多地方,所到之处,不管是商店、公事房,还是田野,依我看,居民们都在以形形色色惊人的方式苦修补赎。我听说过婆罗门的信徒在烈火中打坐,两眼直瞅太阳;或者说,身子倒悬于烈焰之上;或者说,侧转脑袋仰望苍穹,直到他们身体无法恢复天生的姿态,这时脖子是扭曲的,除了流食啥都进入不了胃囊中去;或者说栖身在一棵树底下,今生今世把自己跟链子拴在一起;或者说就像毛毛虫,用自己的身子丈量各大帝国的疆土;或者说一条腿站在立柱顶端一即便是这些有意识的赎罪苦行,也不见得比我每天见到的情景更不可置信,更令人触目惊心。赫拉克勒斯的十二件苦差使与我的邻居们所经受的困苦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因为赫拉克勒斯毕竟只有十二件苦差使,好歹做完了就告结束;可是我从来没见过我的邻居们捕杀过任何妖魔鬼怪,或者服完过任何苦役。他们没有得到过像伊俄拉斯那样的好友相助,用通红的烙铁把九头蛇的蛇头烧掉,不过九头蛇嘛,一个蛇头刚除掉,两个蛇头马上又长了出来。 我看到年轻人,亦即我的乡友们,他们继承了农场、房子、谷仓、牲畜以及各种农具,因为这些家产来得容易,但要合弃却很难,此乃他们的不幸。他们还不如出生在空旷的牧场上,让狼喂养成人为好,那样他们就可以两眼更亮地看到他们应召去干活的田地是个什么样儿。谁让他们成为土地的奴隶?为什么有人只好含垢忍辱,有人却可以坐吃他们的六十英亩收成?为什么他们一生下来就得开始给自己挖坟墓?他们本该像常人那样过日子,不妨把他们眼前所有这些劳什子甩掉,尽可能把日子过好。我碰到过好多可怜虫,他们几乎被沉重的负荷压垮了,连气都透不过来,在生活道路上爬行,推动一座七十五英尺长四十英尺宽的谷仓、从来不打扫的奥吉厄斯的牛棚,祖传的一百英亩土地还得耕种、除草、放牧、护林!没有祖产继承的人,固然不被祖产继承而来的拖累所折磨,但他们却要拼命地干活,方能培育自己几许立方英尺的血肉之躯。 P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