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为“万紫千红—中国古代花木题材文物特展”的展览图录十六开版。该展览将展出与花卉题材相关文物200余件,展览涉及绘画、陶瓷、漆器、织绣、图书等多项类别文物,将着重展示花卉艺术的历史演变及文人意涵。图录分为上下两册,内容按照展览单元顺序排列,图录附书画部专家论文3篇,分别为“何谓花木画?”“闲情消世事——明代花木画及其意涵”,以及“百花呈瑞富贵吉祥——清代花木画及其文化意涵”。 本次展览系我国大陆首次推出的以花卉文物为主题的综合文物大展,不仅对推动花卉艺术、文化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并且本次展览中有将近一半文物系首次展出和公开出版,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目录 何谓花木画?——唐宋元时期花木画之独立与兴盛 王中旭 闲情消世事——明代花木画及其意涵 蒋彤 百花呈瑞富贵吉祥——清代花木画及其意涵 胥瑞頔 第一单元 四时写生 第二单元 清雅逸趣 第三单元 寓情寄意 序言 花是大自然的精华,是 美的使者。对花木美的欣 赏,不分古今,不分国界 ,超越了时间和空间。花 木的颜色,有红、黄、白 、蓝、绿、橙、紫等,或 深或浅,可谓万紫千红; 花木的形态,或阔大或细 碎,或圆润或尖狭,或秀 妍或潇洒,或富贵或清雅 ,或修直或挺拔,可谓千 姿百态;花木的芳香,或 浓郁或幽淡,或醇正或悠 长,或芬香满庭,或藏于 幽谷,可谓百香俱全。 本次展览首先在现代学 术语境下突出了花木的概 念。今人常用的花卉一词 ,是明清以来才频繁使用 的概念。中国古代更多地 使用花木的概念,如佚名 《魏王花木志》、唐李德 裕《平泉花木记》(又名 《平泉山居草木记》)、 北宋周师厚《洛阳花木记 》等书,皆以花木为名。 花木的范畴更为广泛,除 梅花、牡丹等狭义的花木 外,亦包括竹、松、蔬果 等。花木文化能更全面、 整体地反映中国古代对自 然界植物的认识和理念。 因而,展览题目称“万紫千 红——中国古代花木题材 文物特展”。 中国人喜爱花木,不仅 在于花木具有的自然属性 ,还在于花木与生活息息 相关,被赋予了人的品格 和情感,形成了丰富多彩 的花木文化。在古代中国 人的生活中,出现了很多 与花木有关的成语和诗句 ,比如“花容月貌”“国色天 香”形容女子之美貌;“花好 月圆”形容爱情婚姻之美满 ;“镜花水月”是指美好景象 之虚幻不实;“天花乱坠”原 是对佛法之赞叹,后来演 化为形容言辞虚妄空洞;“ 柳暗花明”既指春天繁花似 锦,也比喻逆境中遇到希 望;“桃花依旧笑春风”以春 天桃花再次绽放来反衬不 见伊人之伤感;“感时花溅 泪”则是借看花堕泪反衬诗 人之悲伤情绪,不胜枚举 。此外,梅兰竹菊因气质 品格被赞为“四君子”,松竹 梅因在冬天常青或开放被 誉为“岁寒三友”,均是文人 爱花惜花、寓情于花之表 现。 与花木的形态美及其所 承载的丰富文化意涵相对 应,在中国古代也产生了 大量的表现花木题材的文 物,涉及书画、瓷器、玉 器、漆器、木器、织绣品 、图书等各个门类,或为 绘画艺术,或为纹样装饰 ,或为工艺造型。此次展 览在对故宫博物院典藏花 木题材文物进行系统梳理 的基础上,展出其中的精 品近两百件套。 考虑到午门展厅由正楼 及东、西雁翅楼三个相对 独立的展厅组成,本次展 览也对应设置为三个单元 。第一单元“四时写生”展出 精工写实风格的花木文物 ,以宫廷画家和职业画家 作品为主;第二单元“清雅 逸趣”展出文人所推崇的墨 笔淡设色,以及纯水墨的 花木画,主要是文人画家 的作品,但部分受文人趣 味影响的非文人画家的作 品亦包括在内;第三单元“ 寓情寄意”展示花木被赋予 的情感和吉祥寓意,展出 的是与花木文化有关联的 文物,着重突出了花木与 人的关系。 近年来,故官博物院学 术研究不断向广度与深度 推进,策划了很多丰富多 样、广受欢迎的展览,从 不同视角阐释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以生动形象化的 展览语言滋养感动着华夏 儿女的心灵,助力中华民 族的伟大复兴。2019年, 欣逢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 周年华诞,我们奉上一场 美丽香醇的盛宴,以历久 珍藏的绚烂多姿的花木画 面,润泽每一位观众的心 田。“万紫千红总是春”,祝 福伟大的祖国,永远欣欣 向荣!希望我们的展览“万 紫千红——中国古代花木 题材文物特展”永不落幕。 导语 花是大自然的精华,是美的使者。对花木美的欣赏,不分古今,不分国界,超越了时间和空间。花木的颜色,有红、黄、白、蓝、绿、橙、紫等,或深或浅,可谓万紫千红;花木的形态,或阔大或细碎,或圆润或尖狭,或秀妍或潇洒,或富贵或清雅,或修直或挺拔,可谓千姿百态;花木的芳香,或浓郁或幽淡,或醇正或悠长,或芬香满庭,或藏于幽谷,可谓百香俱全。 本次展览首先在现代学术语境下突出了花木的概念。今人常用的花卉一词,是明清以来才频繁使用的概念。中国古代更多地使用花木的概念,如佚名《魏王花木志》、唐李德裕《平泉花木记》(又名《平泉山居草木记》)、北宋周师厚《洛阳花木记》等书,皆以花木为名。花木的范畴更为广泛,除梅花、牡丹等狭义的花木外,亦包括竹、松、蔬果等。花木文化能更全面、整体地反映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植物的认识和理念。因而,展览题目称“万紫千红——中国古代花木题材文物特展”。 《万紫千红(中国古代花木题材文物特展)》就是对本次展览的集中展现。主要包括了三个单元的内容。 精彩页 在现代学术语境里,中国古代绘画通常被划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科,此分科确立了中国绘画史叙述的基本模式,对我们从整体上理解中国绘画的演进多有裨益,但同时不得不承认,此粗简分科亦有遮蔽绘画史丰富性、生动性之嫌疑。从现存画史文献来看,中国古代绘画门类的成熟是在宋元,如北宋刘道醇《圣朝名画评》将其分为人物、山水林木、畜兽、花木翎毛、鬼神、屋木六门,徽宗宫廷编纂的《宣和画谱》将其分为道释、人物、官室、番族、龙鱼、山水、畜兽、花鸟、墨竹、蔬果十门,元邓椿《画继》将其分为仙佛鬼神、人物传写、山水林石、花竹翎毛、畜兽虫鱼、屋木舟车、蔬果药草、小景杂画八门,均积极展现了当时绘画的专业化和多样化。对中国古代绘画单独门类的研究,是推动绘画研究深入发展的有效途径。 宋元画史文献中经常提到花木或者花竹画的概念,并且多与翎毛组合。与西方的静物画相比,中国古代花木(花竹)画承载了更为丰富、生动的意涵,除题材更为多样外,还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品格和观念,以及各种实际功能(如祝贺科举成功、寿诞等)和吉祥寓意。笔者认为,唐宋元时期花木画的概念得到确立并成熟,基本囊括了后世花木画指涉的范围,是花木画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本文拟对唐宋元时期的花木画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研究,并借此明确中国古代花木画概念的内涵与外砸。 一、什么是花木? 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花之本义有两层:植物的繁殖器官;开花可供观赏的草本、木本植物。中国古代“华”字出现得较早,如《诗经》:“桃之天天,灼灼其华。¨“花”字未见于魏晋及之前的文献,系华之俗字,清顾炎武举北魏李谐《述身赋》同时出现花、华例,并联系到北魏武帝始光二年(425)造新字千余,称花“得非造于魏晋以下之新字乎}”。此外,“葩”亦为花之古字,如东汉张衡《思玄赋》日:“天地烟媪,百卉含葩。”。 花通常与卉、木字连用,组成花卉、花木的概念。花卉一词至迟在南朝时已出现,如南朝梁徐勉《诫子崧书》日:“聚石移果,杂以花卉,以娱休沐,用托性灵。”。但相对而言,中国古代更多使用的是花木的概念,如佚名《魏王花木志》、唐李德裕《平泉花木记》(又名《平泉山居草木记》)、北宋周师厚《洛阳花木记》等书皆以花木为名。宋初李防等奉敕编纂的诗文总集《文苑英华》“诗”下设花木类,包括牡丹、桃、杏、紫薇等花,柳、松、柏、竹、藤等木,另附有果实、草等。南宋陈景沂编纂的花卉果木专题的大型类书《全芳备祖》,分为花(梅花、牡丹、芍药等)、果(荔枝、莲、藕等)、卉(草、芝草、苔藓)、草(芭蕉)、木(松、柏、竹等)、农桑(谷、米、豆)、蔬(笋、枸杞、山药)、药(茶、人参、茱萸等)八部。清《(康熙)御定题画诗类》分树石、兰竹、花卉、禾麦蔬果、禽、兽、鳞介、花鸟合景、草虫等类,其中花卉包括墨梅、水仙、牡丹、紫芝、芭蕉、春草等。 概括而言,中国古代花卉,应主要取的是花和革之意,而不仅仅是开花的草本植物。;花木也主要是指花和木,亦不仅仅是开花的木本植物。笔者认为,相对花卉而言,中国古代花木指涉的范围要更广泛,如《文苑英华》中的花木以开花可供观赏的植物为主,同时也包括不开花而被观赏的松、柏、竹等,甚至还包括蔬果。。鉴于中国古代多使用花木而非花卉的概念,同时花木文化能更全面、整体地反映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植物的认识和观念,故本文的研究取的是花木画的范畴。 顾名思义,花木画即以花木为主要表现对象之图画。哪些花木题材能够入画,以何种形式、风格入画,既与美术史本体息息相关,亦与古人对花木的认识和理念,亦即花木文化密切相连。此外,花木画的概念是在历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完备的,随着历史的发展其题材不断得到拓展,其技法、意涵也在不断丰富、变化。 P12-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