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做正确的事,叫效果;正确地做事,叫效率。有效果是带班的必须,是不瞎忙的最大前提;有效率是带班的需要,是不瞎忙的重要保障。 本书经过作者多年实践和多方论证,把带班工作简约到满足学生的归属感和价值感这两个核心上,解决了不瞎忙的最大前提。本书以真实可感的操作路径,把归属感和价值感的落实路径具体化,解决了不瞎忙的重要保障。 把整个带班工作聚焦到“两感”,是简约;以“两感”的具体落实为实证,是力量。 这种“简约”甚至可以支撑整个教育的美好,或许从这本书中您能看到突围现行教育困境的美好路径。这种“力量”秉持评价的“珍视”内涵,甚至可以让班级发展、生命成长永不止息。或许从这本书中您可以看到“育人”的理想境地。 继梅老师《家校沟通,没有痛过你不会懂》的小说笔法之后,本书的散文笔法会让您在作者的娓娓道来中感受面对面交谈的温馨与美好。 作者简介 梅洪建,江苏苏州人,出生于山东菏泽。全国优秀语文教师,知名班主任专家,多家单位办学顾问和名师工作室指导教师。“培育—发展”带班理念倡导与践行者,致力于研究和实践打通班改与课改的关节。 《班主任》《教师月刊》等15家杂志封面人物,《中国教师报》《德育报》等20余家媒体推介人物,《河南教育》《教育时报》等多家报刊专栏作者。出版《做一个不再瞎忙的班主任》《非常语文非常课》等专著多部。全国各地讲学数百场,因敏锐的目光、独特的思维、精准的切脉、极其踏实的实践精神,被誉为“从实践走向理想的最佳明证人”。 目录 第一章 带班就是要解决明天的问题 第一节 建班才能阻止问题的发生 第二节 带班就是要解决明天的问题 第三节 切莫耕别人的地荒自己的田 第二章 两把“钥匙”就可以解决德育的全部难题 第一节 带班从追寻基础教育的基础开始 第二节 用两把“钥匙”解决德育的全部难题 第三节 德育场构建是班主任的必然选择 第三章 第一把“钥匙”:让每个学生都有一颗温润的心 第一节 班级记事让形象影响形象 第二节 由点到面构建全员共育场 第三节 并非多余的家校沟通节奏 第四节 互赞让家校、亲子、师生温暖 第五节 美好延续美好的基本策略 第六节 共读让内心开出温暖的花 第七节 科学班会小平台营造大温暖 第八节 礼仪课程让美好塑建美好 第四章 第二把“钥匙”:让每个学生都有向上的动力 第一节 第三生态给学生归属感、价值感 第二节 三种策略让动力点燃成为现实l 第三节 科学励志是动力生长的重要保障 第四节 以师生聊天方式消解励志背后的风险 第五章 简约带班的另一种选择 第一节 线性德育是带班的另一选择 第二节 德育场建设的文化理论溯源 第三节 德育场的构建仅是一个开端 第六章 合作学习让分数与德育两翼齐飞 第一节 为什么一定要合作学习 第二节 合作学习发生的基本条件 第三节 理想的合作学习课堂样态 第四节 提升合作品质的几种策略 第七章 为班级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第一节 评价本应是促进发展 第二节 促进性评价的三个要点 第三节 班级动力不竭的三种策略 第四节 促动班级发展的核心方法 第八章 从优秀班级走向班级的理想样态 第一节 优秀班级会不断保持新鲜感 第二节 品牌打造为班级注入新活力 第三节 完美教室可以有的生态特征 第九章 班主任追求卓越自我“四个必须” 第一节 必须树立独立的判断意识 第二节 必须明白班级从自治到自治 第三节 必须知晓带班有第三选择 第四节 必须把握班级发展的节奏 参考资料 后记:今夜,我只想你 序言 爱默生在《我的信仰》 中说: 我们长期以来的想法和 感受,有一天将会被某个 陌生人一语道破。 真是如此!写完《做一 个不再瞎忙的班主任》之 后,我曾以为自己构建了 完整的带班体系——一个核 心,四个支架——再也突破 不了自己,甚至以为自己 的表述就是正确的。6年过 后,虽未否定当年的一些 提法和做法,但明显感觉 超出了那时的自己,因为 在某天,我被“某个陌生人” 一语道破过。所以,这本 书是被道破之后的产物, 也就成了《做一个不再瞎 忙的班主任》的新篇章。 我实在记不得在哪本书 里看到了这段话—— 现代教师的工作现实是 在丧失了“公共性使命”的状 况下忙于应付各种繁杂的 工作。这种情况一方面导 致教师专业性空洞化现象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教 师工作的繁忙化和教师的“ 燃尽现象”。具有讽刺意味 的是丧失了“公共性使命”的 教师们越是忙于作为公仆 的繁杂的工作,就越陷入 丧失保障其工作意义和价 值的专业性危机。 之所以能一字不差地背 下这段话,是因为它实在 说到了我的心坎上。在此 向该书的作者表示真挚的 感谢!是的,在丧失了“公 共性使命”状况下,教师( 当然包括班主任)的实际 工作中就出现两种典型现 象:专业性空洞和燃尽现 象。两者本质上又是一个 问题:正是因为专业性空 洞,才导致不断忙碌以致 燃尽自己;也正是因为认 为燃尽自己就是高尚,就 是敬业,才导致了专业性 空洞。 所以,我们就有必要去 追问:班主任工作的“公共 性使命”是什么?它应该是 班主任工作的起点和基础 。 在这本书里,我借助几 位教育名家的话,对这个 问题做了回答。这里为说 明问题,我谨引用美国心 理学家简·尼尔森在《正面 管教》中的表述: 所有人的首要愿望都是 感觉到归属感和自我价值 感。每个人都在寻求得到 归属和自我价值的方式。 如果你的孩子认为自己没 有人爱或没有归属,他们 通常就会尝试一些方法来 赢回别人的爱,或者为了 扳平而伤害别人。有时候 ,孩子们会感觉自己喜欢 放弃,因为他们认为自己 不可能把事情做好并得到 归属。当孩子觉得自己没 人爱或不重要的时候,他 们往往会以错误的方式寻 求归属和自我价值感。我 们称之为“四个错误行为的 心”,包括:寻求过度关注 ,寻求权力, 报复,认为自己能力不 够(放弃)。 学生之所以出问题,就 在于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 的缺失。在教育学家格拉 斯和罗伯特·斯莱文以及中 国的马兰教授的表述中, 都有类似的提法。也就是 说,教育的“公共性使命”就 是满足学生的“归属感和自 我价值感”。 从根本上说,归属感解 决的是人生观、价值观问 题,是成人问题;自我价 值感解决的是自尊心、自 信心问题,是动力问题。 成人解决的是根正苗红问 题,动力解决的是枝繁叶 茂问题。如果这两个问题 得到很好的解决,教育就 应该是完美的教育。因为 它们解决了教育过程中存 在的几乎所有问题,又确 保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大幅 度提升。 如何满足这“两感”? 这是班主任应该着力研 究的问题。 “他们(学生)在什么环 境下活动,就在什么环境 下思考和感受,我们从来 都不会直接施教,而是通 过环境间接施教。”(约翰·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的 满足,不是点对点可以直 接教的东西,而是在环境 中熏染出来的。 如何构建这样的环境, 是笔者下足了笔墨的地方 。笔者更是结合5年的工作 实践为朋友们提供了切实 可行的方法,并且力求让 这些方法变得简约而有力 量。这就是把本书命名为 《简约的力量》的因由所 在。这个书名不是一个噱 头,而是有着实实在在的 操作路径的。 实践中,只要把满足学 生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的 教育生态做好了,班级也 就带好了90%,简·尼尔森 所提到的四种学生问题也 就解决了,而这四种学生 问题恰恰是班主任最棘手 的问题。接下来的10%, 应该是锦上添花的工作了 。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有 效落实了,其实就是织好 了锦。在本书写作中,“织 锦”之后我并没有急于“添花 ”,而是转向了课堂。因为 我深深地明白,对于学生 来说,学习甚至可以直接 说是分数很重要。如果班 主任工作在树人之后(注 意,这里用的是班主任工 作,而非德育工作),不 把落脚点指向课堂,那么 这样的班主任工作是不完 整的。 所以,在谈满足学生的 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之后 ,我花了不少笔墨谈在教 室生态变革背景下的课堂 变革如何来做,例如如何 分组、如何结构小组、合 作如何发生、课堂如何展 开等。实践证明,建立在 班级生态变革背景下的合 作学习,才是真正高效的 学习。 接下来笔者做了“添花” 的工作。但基础教育阶段 ,对于特定的学段甚至特 定的年级来说,添哪些“花” 是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所以,在这部分里,笔者 向朋友们汇报了添哪些“花” 、如何添“花”、如何使“花” 成为一个整体系统等问题 。 然后我着重谈 导语 续写《做一个不再瞎忙的班主任》新篇章,用具体可感的操作方式,呈现简约带班的强大力量。 本书用散文的形式让你找到班主任工作的新路径,书中具体分为“带班就是要解决明天的问题”“简约带班的另一种选择”等数章内容。 后记 总觉得要为母亲写点什 么,可是我一直没写。 不是我不想写,而是我 不知道如何去写,我怕我 的笔写不出我的母亲。 我真的很想我娘,想到 每一个梦里、每一个喜悦 或悲伤的生活点滴里,想 在每一寸肌肤和每一缕血 液里。 可是,我真的不知道如 何去写我的母亲。 在我的记忆里,母亲没 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 事,一如《皮囊》一书中 执着盖屋的母亲那样伟大 。我的母亲根本就没有伟 大过,母亲太平凡了,平 凡到除我们姐弟几人外, 谁都可以忘却。 而现在,母亲离开了我 们。母亲离开我的几个月 里,每天我都会想念,因 为每天我都会往家里打电 话,每天我都会看到第一 个电话号码——娘! 每次,我的心都会一阵 阵痛,这个号码的那头再 也不会有人接了。 每次我遇见喜悦的事情 ,第一个就会拨通娘的电 话,我给她讲我的喜悦。 我知道,我娘喜欢听我的 喜悦。每次我遇见悲伤, 第一个也会拨通娘的电话 ,虽然我不能把悲伤告诉 我娘,但娘在电话那头的 声音也可以温暖我苍凉的 胸膛。 我不能没有娘,可是, 我娘,她不在了。 这个号码我不敢删去, 我怕某天看不到这个号码 我会忘了我娘。人没了娘 ,到哪里都只能精神流浪 。守着这个号码,我就还 有娘。 我不能忘了我娘,我爹 也忘不了我娘。 清明那天打电话给爹, 我不敢提及娘,因为我记 得娘的葬礼结束我离开家 的那天,爹竟然号啕大哭 。 娘走了,爹就空了。 我只是在电话里问天气 如何、身体如何,以及田 里的麦子长势如何。 爹说他不知道田里的麦 子怎样。自从娘葬在我家 的麦田里,爹就再也不去 那块田地。留群大娘去世 的时候,留群大爷经常到 大娘的坟上和大娘说话。 我爹他根本就不敢去我娘 的坟。 他不敢! 我和姐姐在医院里陪伴 病危的娘的时候,爹一个 人在家。他每天都会打几 个电话询问娘的情况。娘 有一点点好转,他会说:“ 我和你娘一辈子没做过坏 良心的事情,你娘一定会 好的。”娘有一点点不好, 他会说:“老天爷你眼瞎啊 。”然后他就哽咽了。在姐 姐轮换我的时候,我就会 抽出空到家里陪陪爹。陪 爹的时候我看到了爹迅速 消瘦的脸庞。堂哥说:“你 爹不知道几天没有吃饭了 。”我知道我劝是没有用的 。爹说:“儿啊,我吃不下 。” 于是,我就陪着爹吃晚 饭,然后在夜色中赶回医 院。 我不知道我爹一个人在 空荡荡的家里想些什么, 但我知道,他很脆弱。 爹不敢到医院里去看我 娘,他说:“看到你娘我会 哭,我一哭你娘就会伤心 ,病情就会加重。” 我懂我爹。 可是我不懂我自己怎么 就不能用文字好好地写一 下我娘。我发表过几百篇 文章,可是我写不来我的 娘。 我的娘太平凡了。 娘做的唯一不平凡的事 情可能是她在我出生之前 做过小学教师。情节当然 我不记得,只记得十年前 政府落实政策,凡是当年 做过乡村教师、当过乡村 医生的每年都给予一定的 补贴。娘没有去申请,也 不让做过几年乡村医生的 爹申请。娘说:“日子过得 够好了,咱不占公家的便 宜。” 娘给我讲述最多的就是 她吃过树皮和草根,还有 我没见过的外公外婆如何 吃得浑身浮肿。娘还给我 讲过舅舅被日本鬼子抓走 后如何逃脱的故事。 所以,她感谢这个国家 和时代。 一直到去世,娘都没有 给我和姐姐讲述过什么人 生道理,所以我也说不出 娘有多伟大,甚至娘有多 爱我。 娘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村 妇女。和所有的农村妇女 一样的是,娘拼命地干农 活。农忙时节,娘总是第 一个带着我们姐弟几个人 走向田野,用最原始的铁 锹和锄头翻地,用最原始 的镰刀割麦子。用镰刀割 麦子的时候,最快乐的事 情就是在田间的梧桐树下 休息。娘不知道休息,娘 总是不紧不慢地割着麦子 。我不知道她一直不停地 割是为什么,只知道起初 我们总是割在娘的前头, 但最终我们总是落在娘的 后头。 娘就是一直割一直割而 已。 娘还有个习惯,那就是 家里的大事,总是让爹走 在前头,例如割第一垄麦 子、掰第一棒玉米。来了 客人吃饭,娘总是让爹坐 主座而她自己躲在厨房里 吃。 后来条件好了一些,家 里养了一头驴子,就少了 用铁锹和锄头翻地的劳累 。 娘具体是怎么爱那头驴 子的我记不清楚了,只记 得我说过:“娘,在你心里 我还不如一头驴。”娘总是 说:“你傻呀?”再记得的, 就是多年之后那头驴子老 了。老了的驴子再也不能 耕地了,不能耕地就只好 卖掉。卖掉的驴子只有一 条路,那就是被杀掉。在 人家把驴子牵走的时候, 娘搂着驴子的脖子就哭啊 哭啊哭啊!再后来就是驴 子多次走进了娘的梦里。 我都不知道写这些文字 ,究竟想表达什么,只是 这样的娘就是我娘。 娘是在家里的农活骤减 以及我走上工作岗位后病 的,一直病了16年。在娘 生病的16年里,数次说到 过死。我总是说:“娘,你 要是没了,我和姐怎么活 啊 精彩页 建班?有个班级在带,不就是在建班吗? 当然不是!那天的谈话就是从这个话题慢慢深入下去的。我们盘坐在蒲团之上。面前是一套青釉茶具,配上我带来的江南碧螺春,和谐而安静。 但,涵的第一个问题,却显得不和谐:“梅老师,你有没有在网上搜索过‘不想做教师’这个关键词?” 如此雅境,竟出现了这样一个问题!但我还是老老实实地回答:“没有。”虽然我搜索过很多关键词,但这个我还真没搜过。 “我搜索过,结果惊人。教师不好当啊,班主任就更难当了。”涵的语气里是无限感慨。 “涵,你知道我为什么不读我原来的商务英语而选择了中文吗?不是我不想读,而是我读不下去。搜索的数据证明的不一定是班主任不想当班主任,还可能是当不了班主任,或者不能胜任班主任。当然,我说的是‘不一定’。” 接着,梓有了自己的问询:“俗话说,一颗猫屎可以毁掉一锅粥。我们班那3个让人头疼的学生耗尽了我大部分精力。梅老师,您说我该怎么办?” “你班上总共有多少学生?” “50个。” “你为什么不把大部分精力花在另外47个学生身上,却在3个学生身上花费这么大精力?”我的问题,让梓愣住了,但只是短暂的一瞬。“因为一颗猫屎是可以毁掉一锅粥的啊,何况是三颗!”自然,梓没有任何看不起自己学生的意思,只是做了一个或许不恰当的比喻而已。 “你想想,为什么一颗猫屎可以毁掉一锅粥?或者说,一颗猫屎毁掉一锅粥的前提是什么?”我的追问,在他看来有些冷。 亲爱的朋友们,此刻,请停下阅读,想想一颗猫屎毁掉一锅粥的前提是什么。 我知道梓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就只好主动谈了自己的理解:“一颗猫屎可以毁掉一锅粥的前提是这锅粥是稀粥,而且越稀就越容易被毁掉。如果这锅粥可以变得浓稠些,猫屎毁掉的仅仅是局部;如果粥可以坚硬到如馒头一般,即使上面有一颗猫屎,把猫屎下面的那块去掉,依然可以吃,因为它并没有影响到粥的内部。如果你逐渐把粥变稠了,你还怕猫屎吗?回到你的班级,如果你凝聚了那47个学生,剩下的3个学生还有折腾的空间吗? “一定没有!这里我的话显得绝对,后续我会说明原因。可是,你想过如何凝聚那47个学生吗?或者说,在凝聚那47个学生方面你做了什么?从你谈到的精力分配来看,你一定认为,那47个学生不违纪、不惹事,不需要花费精力啊!” 是真的不需要吗?我知道我无法一下子说服梓。 但我永远都忘不了那个冬天的夜晚,在姑苏城李公堤的咨询会所里,一个衣着得体、举止大方的女孩在妈妈的带领下走进了我的教育服务咨询室。如果没有事先她父母的告知,我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个学生有严重的心理疾病。一个表现出病症的学生其实并不太可怕,可怕的是很多学生你根本看不出他们的病症。如果学生能够表现出来“问题”其实还好,我们可以“对症下药”。如果学生平时表现得很好,你都不知道“症”在哪里,“病”就发了,这才是最可怕的。 我继续对梓说:“正如你以为那47个学生没有问题而后把大部分精力花在另外3个学生身上一样,你不知道如何带班。我们再回到粥的问题上来,如果你把粥变得浓稠,猫屎就毁不了一锅粥。如果把47个学生凝聚在一起,形成了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那3个学生是可以在好的环境里转变成好学生的。猫屎也可以成为猫屎咖啡,有另外一种醇香。环境才是育人的最为关键的因素,关键是你知道怎样去打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吗?你知道怎样的班级氛围才叫好的氛围吗? “不是对待好学生不需要花费精力,而是不知道应该对他们做什么。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提到猫屎咖啡,三个朋友不约而同地笑了。不约而同的还有他们的动作,他们举起茶杯:“梅哥,干杯!”有时候“干杯”就是一种心照不宣的认同。 我是有些好为人师的,何况他们三个的到来本来就有些“请教”的意味。对于朋友,我不敢说是倾囊相授,但最起码要把自己的观点毫无保留地分享吧。于是,我接着说了下面的话: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要抓主要矛盾。可在实际操作中,很多人却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次要矛盾上。” “道理谁都懂,关键是带班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呢,如何来抓!”言语不多的晟,总是能戳中问题的关键。P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