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南北朝和19世纪,是中国历史上两个与外部世界发生频繁遭遇的时期。异域的冲击与震荡,自我身份的反思与确认,都凝结在时人的行旅文字之中,呈现出文化剧变时人们精神世界的变幻图景。 作者简介 田晓菲,哈佛大学东亚系中国文学教授,《早期中古中国》(Early Medieval China)杂志主编。著有《尘几录:陶渊明与手抄本文化研究》《烽火与流星:萧梁王朝的文学与文化》《神游:早期中古时代与十九世纪中国的行旅写作》《赤壁之戟:建安与三国》《秋水堂论金瓶梅》《“萨福”:一个欧美文学传统的生成》《影子与水文:秋水堂自选集》等。英文译著包括《微虫世界:一部太平天国回忆录》《颜之推集》。参与撰写《剑桥中国文学史》《牛津中国现代文学手册》,参与主编并撰写《牛津中国古典文学手册(公元前1000-公元900年)》。曾担任哈佛大学东亚地域研究院主任,获哈佛大学卡波特奖、哈佛大学文理研究学院门德尔松优秀导师奖、美国学术团体协会孟旦百年中国艺术人文研究课题奖。 目录 中文版前言 引言 第一部分 导言 第一章 “观想”:东晋时代对世界的观看与想象 内照与外观 心与境 想象的山峦 画山 观想的意象 第二章 异域之旅 历史遗迹:军事远征记 得失乐园:法显的天竺之行 第三章 炼狱诗人 小结 间奏 第二部分 导言 第四章 “观看”的修辞模式 功利模式 “好奇” 天堂与地狱 性别与性 现代城市版图 第五章 十九世纪的诗歌与经验 文与诗之间的张力,或曰:“恐惧与厌恶”在伦敦 诗歌叙事与诗歌形式 熟稔化:王韬的苏格兰之行 同一位诗人的不同声音 结语 引用书目 导语 本书把南北朝和晚清合在一起写,把不同领域的文本和材料聚在一起探讨,一方面细致深入地处理具体时代和文本,另一方面做出全景式综观与对比。其内在寄托了作者一贯的信念,即通过对时代、文类、文体,乃至现代学科的分隔的超越,来探索一个历史时代所共同面对的文化问题、共有的文化关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