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王安忆散文/中国现当代名家散文典藏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安忆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收入王安忆散文《怀念萧军先生》《岛上的顾城》《溯母亲足迹向浙西》《我们和“叔叔”之间》《摹写的精神》《复兴时期的爱情》《家有传奇》《麦田物语》等六十余篇。王安忆写故人、往事、成长、行旅以及创作心得、文学观念,是“为情感找到生命,让它可以从种子长成参天大树”。从这些文章,我们可以看到王安忆对生活的精细阅读和缜密思考,看到她率真的情感、洁净的语言,以及她以此为自己营建的文学世界。
作者简介
王安忆,当代作家。祖籍福建,生于江苏南京。1970年赴安徽省五河县插队。1972年考入江苏省徐州地区文工团(现徐州市歌舞团),1978年调任上海中国福利会《儿童时代》编辑,1987年凋任上海市作协专业作家,2004年受聘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作品有《长恨歌》《天香》《匿名》《一把月,千个字》等十余部长篇小说和大量中短篇小说。曾获得全国少年儿童创作奖、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等多种奖项。
目录
导读
怀念萧军先生
岛上的顾城
黄土的儿子
我的大舅舅
溯母亲足迹向浙西
今夜星光灿烂
执绋者哀
我们和“叔叔”之间
儿童玩具
办公室的回忆
回忆文学讲习所
窗外与窗里
市民
茜纱窗下
忧郁的春天
仁者寿
遍地流火
英特纳雄耐尔
乔伊斯的脸
台北的街
樱花的仪式
摹写的精神
用你的矛攻你的盾
气氛
在吉隆坡谈小说
小说如是说
复兴时期的爱情
写作课程宣言
“美国梦寻”
寿岳家
欧刀吴斧削江郭
我记故我在
生活的形式
两篇小说谈
《三恋》序
时空流转现代
要说爱你不容易
水色上海
假作真时真亦假
《遍地枭雄》后记
谁夺走了我们的性格?
期然与不期然之间
短篇小说检讨
剧团魅影
后院
家常
绿崇明
寂寞
遍地民工
泰康路1958
“非典”时期的生活
“知道了”
读报
“围城”
废都
男之俊
女之倩
家有传奇
香港的说梦人
岭南大学
指路的小孩
手艺人
小范
寻根二十年忆
月儿弯弯照九州
2006年3月9日这一天
麦田物语
序言
2021年一个普通的秋
日。王安忆老师说晚上有
个重要的人要来复旦,顺
便会来旁听她的创意写作
课。我们后来知道,那位
重要的人是萧军先生的孙
子萧大忠。当他们回忆起
二人第一次见面的情形,
我瞬间就想起了王安忆散
文《怀念萧军先生》里的
记述:“记得是一九八六
年的最后一日,也就是除
夕的晚上,中国作家协会
在北京饭店举行新年晚宴
,我坐在桌边,忽有一个
年轻的男孩走过来同我说
话,具体说什么,至今已
记不清。大约是问我想不
想看萧军,我说想,于是
他就带了我走到大厅那一
头的小厅……”书写的场景
化作现实,令人感觉十分
奇异。王老师对我们说:
“这可是你们离文学史最
近的一次。”本来略感拘
谨的我们都轻松地笑了。
同时感觉到借由文学传递
而来的祝福和责任:“我
们总应当再努力一些,再
争气一些,再雷厉风行一
些,也再负责一些。”(
《怀念萧军先生》)
众所周知王安忆的小
说成就斐然,而这有时会
掩盖她在其他领域的多年
探索,如散文、戏剧等。
在2017年出版的随笔集
《小说与我》中,王安忆
曾仔细地回顾自己的写作
生涯开始于散文。她提到
在1977年,有一篇没有
面世的散文《大理石》,
是她写作生涯的起点。虽
然没有说那篇散文写的是
什么,但王安忆认为,它
“跨越了一个写作社会化
的过程”(《写作生涯的
开端——一篇没有面世的
文章》)。另一篇重要的
文章《情感的生命》,发
表于1995年第4期的《小
说界》,后来收入于上海
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王安
忆选今人散文》。在文章
里,王安忆提到了她关于
现代散文写作的重要看法
:“散文,真可称得上是
情感的试金石”,“我们真
实所感和真实所想的质量
,便直接决定了散文的质
量。这里没有什么回旋的
余地”(《情感的生命》
)。这实际上为广义的现
代散文写作和王安忆自己
的散文创作提出了极高的
审美要求。她的这些散文
文体观念,在这本散文集
中都有隐微的展现。正如
《黄土的儿子》中所言:
“我们特别善于从理论上
去了解生活和对待生活,
我们把生活也看成是书本
那样的再造的自然。这其
实使我们损失了许多,这
损失主要在于和自然的情
感。”王安忆认为,“情感
到哪里去汲取力量?大约
就是到张炜说的那个‘野
地’”(《情感的生命》)

王安忆写母亲、写路
遥、写顾城、写巴金、写
陆星儿等,又不只是写对
故人的思念。如果我们将
王安忆的创作看作一个整
体,那么她惊人的“溯源”
功力,接近社会考察般确
凿的地名、人名的确认,
对历史事实来龙去脉的整
理,都将在更辽阔的时空
中,成为她的“复杂写作”
的准备和创造的契机。如
《溯母亲足迹向浙西》一
篇,追溯了2003年盛夏
,王安忆寻1942年春夏
至1943年春母亲茹志鹃
在浙西生活的足迹。她一
点一点,经由不同人的帮
助找到了母亲的同学,母
亲书信中提及的地景和场
景,那些具体的历史记忆
被重新绘制并赋予情感的
风貌:“当年的浙西行署
,已回原山林田地,活跃
蒸腾的景象,湮灭在历史
的烟云之中。那烟云深处
,有我母亲,寂寂的少女
的身影。”而《遍地流火
》又为她自己在德清、临
安、天目山、大明山的浙
西行迹做了其他的注脚。
这让我想起,王安忆曾经
仔细分析过托宾的小说《
布鲁克林》,关于小说中
人物的来历、家乡的背景
,她比照的是《简明不列
颠百科全书》。王安忆式
的“看”,是反复的怀疑,
又是辩证的追索。母亲茹
志鹃的笔记中,提到“林
窟”这个地方曾经是兴旺
的集市,现在向当地人打
听,回答都是“没有了”。
“什么叫作没有了呢?”王
安忆在《括苍山,楠溪江
》中发问。于是,一个失
踪的教师、一个失踪的地
方,被取消的表象意义在
此融汇。王安忆看“罗彻
福德镇”时比对地图后收
获到的“找不到”,和打听
“林窟”时得到的回答“没
有了”是类似的。她把这
种不理解始终记挂在心上
,谜之思索日益积累,最
终生发出写作的需要。她
的散文就是这种创造和梳
理的过程。由《溯母亲足
迹向浙西》,王安忆再将
多篇浙西纪行幻化为短篇
小说《林窟》、散文《括
苍山,楠溪江》和长篇小
说《匿名》。她以复杂的
写作实践,践行着自己的
散文观念:“为情感找到
生命,让它可以从种子长
成参天大树。”(《情感
的生命》)
王安忆写成长史,又
不多写成长的琐屑,而是
为自己设定了不少自我教
育的契机。王安忆写行旅
,又不多写走马观花,她
看得见城市忙碌生计里的
奢心(《台北的街》),
也能从颓唐和不耐中提炼
出自然的力量,说服自己
“经过忧郁的历练,才有
抵抗力,抵抗春天的诱惑
”(《忧郁的春天》)。
这是她在散文文体中命名
美学生活的努力。1983
年,王安忆写作了第一部
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
,并随母亲去了美国爱荷
华大学参加国际写作计划
。“那时候,中国刚刚结
束离群索居的历史,世界
离我们特别遥远。”对于
王安忆作品的研究者来说
,那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
年份,许多精神资源都开
启于那时。王安忆回忆道
:“
导语
王安忆认为,散文是情感的试金石,情感的虚实多寡,都瞒不过散文;散文诗原生状的,扎根在你的心灵里,它们长得如何,取决于心灵的土壤有多丰厚。
王安忆的散文和她的小说一样,反映着她的文学理念、思维方式和她的人生态度,是我们了解王安忆的另一个角度,也是我们喜欢王安忆的另一个理由。
精彩页
怀念萧军先生
萧军先生在我辈心目中,是一个传奇式人物。尚没见他的时候,脑海里总是印着两帧情景:一是在一个北方的大雨滂沱的天气里,他撑了一柄不知为什么被我想象成非常巨大的雨伞,卷起裤脚管,粗壮的小腿蹚着齐膝的大水,去一个小小的被困的旅店里,将我热爱的女作家萧红拯救了出来。二是在鲁迅先生的灵堂,忽然闯进雄狮般的一条关东大汉,嗵地在先生遗体前跪下,扶灵放声大哭。那情景于我们像是遥远的故事,那是一个令人醉心的时代:上海的石库门内深深的天井和新式里弄房子狭小的亭子间里,常常有一个激情满怀却身无分文的年轻人,写作着意味深长却平自如话的檄文,将一整个中国沉重的命运,负上他们因结核菌而赢弱单薄的肩背。
而我从来没有期待过,要去见一见萧军先生。那一年大约是夏天的时候,有一次去妈妈家,见她从外边回来,问她去了哪里,她说去看萧军先生。萧军先生住在虹口区山阴路他的老朋友家中,住房条件也不顶好,可萧军先生挤在那里,过得很得意的样子,不愿搬出来。当时我感觉到他住在与鲁迅故居大陆新村同一条山阴路的地方,很有历史意义,具有一种“五四”的味道。后来就到了这一年的冬天。记得是一九八六年的最后一目,也就是除夕的晚上,中国作家协会在北京饭店举行新年晚宴,我坐在桌边,忽有一个年轻的男孩走过来同我说话,具体说什么,至今已记不清了。大约是问我想不想看萧军,我说想,于是他就带了我走到大厅那一头的小厅内,里面果然坐了萧军先生,还有骆宾基老师。后来我才知道这男孩是萧军先生的孙子。名叫萧大忠。萧军先生是敦敦实实面色十分红润的一个老人,坐在那里往一大摞首日封上签字,我趁机也将手里的一把首日封递给他,他很认真也很快速地一个一个签,总是在笑,与我说着一些闲话。如同所有的公公和晚辈一样,说着那种很随便很寻常很没要紧,很没有“五四”味道的话。因此说了些什么,日后也都记不得了,只记得我问他现在还写什么的时候,他声如洪钟地说道:“我才不写呢,我为什么要受那个罪,散散步睡睡觉多舒服,我不写。”然后则说:“你们写,你们写。”我觉得特别开心,就笑了又笑,他便又嘿嘿地笑,眯得很小很弯的眼睛狡黠地看了我一眼,又说:“我受那个罪干吗?你们写,你们写。”有些恶作剧的调皮似的,好像将一份很重的负担巧妙地不动声色地推卸给了我们。我们七扯八拉了一会儿,又拍了照。昨日还将照片取出来仔细地看了:他很结实地坐在椅子里,腰板很直,扎在了那里似的,头上戴了一顶凡老公公们都戴的小帽,很开心也很调皮地笑着。那时和以后,我都不曾想到,他会那么快地离开我们。这时候,想起萧军先生,就常常和“我们”联系在一起了,他无疑就是我们中的一员,尽管他确实来自那一个遥远的不同寻常的时代。
那照片是事过一年之后,萧大忠寄来的。过了一些日子我才给萧大忠回信说,照片收到,请向他爷爷致敬并问好,我有些书想请他爷爷指教,过些日子就寄去,然后我又在信中说了我对萧红的崇拜。给萧军先生寄书的事情,我时而想起,时而忘记,忘记时没事人一般,想起时又一拖再拖。这期间,经常听到萧军先生的消息,一会儿说他率领了浩浩荡荡一队人马去了香港、澳门,就想着老公公威风凛凛的样子;一会儿却说他生了癌症,则想起许许多多庸医误诊的传说。其间还收到萧大忠寄来的先生送我的书——《鲁迅给萧军萧红信简注释录》,想到答应先生的书至今没有寄出,便很惭愧,惭愧了一阵子,又拖了下来,总是说:“明天寄。”到了明天,又说:“明天寄。”直到那一个江南黄梅雨季的晚上,电视新闻播出了萧军先生长辞的消息。
我想着,从去年五月发现病症至今,已是一年的时间,一个八十岁的老人与癌症做了长达一年的斗争,也算是没有白饶了那病,只是不晓得这一年老人是怎么度过的,吃了哪些苦处。再想着,那八十年的一生,几乎从头至尾走过了风云突变的二十世纪,并且总是努力地走到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可能走到的前列,为我们做出了榜样。萧军先生是没有什么遗憾了,可是我们呢?我先前答应的书至今没有寄到先生手里,从此也再不能寄到先生手里,这于已故的先生是没有所谓的事情,可是于我,却再无可挽回地不光彩地失信了。我给萧大忠拍了电报表示悼念,心想这于事又有何补,不过求得心情的安宁罢了。很快就收到萧大忠的信,信中说:“接你上次来信后,萧老几次提及你,他虽然读你作品不多,但对你印象还是很好的。我告之他,你对萧红感兴趣,今年一月初,他把他自己仅存的一本《萧红书简注释录》签名送给你,并令我寄上。事情拖至今天,很是抱歉,恳请谅解。”书上签名的日期是一九八八年一月一日,将近半年之后,先生辞世之时才到了手边。我不由要想,凡事一弄到我们儿孙辈手里就生生地被耽误了。而我们儿孙辈也不知怎么的,真正都是“不见棺材不掉泪”的。
P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13:0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