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它包罗万象,而又融会贯通,脉络清晰,翔实地记录了上古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 《史记》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从史学价值看,它保留了几千年的史料,具有非凡的史学价值,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它开创了纪传体记事法,受历代史官、学者推崇。从文学价值看,它的描写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叙理透彻,记事灵活。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本版本为一百三十一篇,除原有的一百三十篇外,还将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也收录在内,便于读者更全面、更精准地理解司马迁的理念与思路。 《史记》 作者简介 司马迁(前145年—?) ,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市)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家学渊源,文学修养深厚,幼年通读古文,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二十岁遍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为其后期的创作打下了深厚的文学基础和坚实的素材基础。 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该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