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先秦环境变迁史(精)/中国环境变迁史丛书
分类
作者 黄尚明
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从先秦时期的气候、水环境、植被环境、动物环境、土壤环境、矿产分布与利用、自然灾害、环境与文化、生态思想与环境保护等多视角地研究先秦时期的环境变迁,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以期对环境保护、治理环境污染提供借鉴和帮助。
目录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气候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的气候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的气候
第三节 夏商时期的气候
第四节 两周时期的气候
第二章 先秦时期的水环境
第一节 黄河、淮河的变迁
第二节 长江的变迁
第三节 湖泊的变迁
第四节 治水与开凿运河
第三章 先秦时期的海岸变迁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海岸变迁概况
第二节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的海岸变迁
第四章 先秦时期的植被环境
第一节 史前时期的植被环境
第二节 夏代的植被环境
第三节 商代的植被环境
第四节 西周时期的植被环境
第五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植被环境
第五章 先秦时期的动物环境
第一节 史前时期动物的分布与变迁
第二节 夏代动物的分布与变迁
第三节 商代动物的分布与变迁
第四节 西周时期动物的分布与变迁
第五节 春秋战国时期动物的分布与变迁
第六章 先秦时期的土壤环境
第一节 先秦文献对土壤的记载
第二节 黄河中游全新世黄土
第三节 长江中游及华南地区的土壤
第七章 先秦时期的矿产分布与利用
第一节 玉矿、绿松石矿的分布与开发
第二节 铜、锡、铅矿的分布与开发
第三节 铁矿的分布与开发
第四节 盐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五节 矿产开发与环境变迁
第八章 先秦时期的自然灾害
第一节 气候灾害
第二节 地质灾害
第三节 疫灾与地方病
第四节 生物灾害
第九章 先秦时期的环境与文化
第一节 史前时期的环境与农作物的培育
第二节 史前时期的环境与文化
第三节 先秦时期环境与区域文化的形成
第四节 夏商周环境与政区及风俗
第十章 先秦时期的生态思想与环境保护
第一节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第二节 先秦时期的生态思想
第三节 先秦时期的环境保护措施
主要参考文献
序言
一、环境史学
20世纪70年代,环境史
学首先在美国成为一个独立
的研究领域,随后传人中国
。环境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西方多位学者曾经为环境
史下过定义。如美国学者伍
斯特(Donald Worster)曾
为环境史下过一个简洁的定
义:“环境史是有关自然在
人类生活中之角色与地位。
”他指出,环境史研究大致
上从三个层次进行,探索三
大问题:①自然本身在过去
如何被组织起来以及如何作
用;②社会经济与环境间之
互动;③在个人与群体中形
成的对于自然的观念、伦理
、法律、神话及其他意义结
构。他也强调,虽分为三个
层次,其实要探索的是一个
整体。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伊
懋可(Mark Elvin)也曾简
洁地为环境史下过一个定义
:“环境史较精确地定义为
透过历史时间来研究特定的
人类系统与其他自然系统相
会的界面。”其他自然系统
指气候、地形、岩石、土壤
、水、植被、动物和微生物
。这些系统生产、制造能量
及可供人类开发的资源,并
重新利用废物。
澳大利亚学者多佛斯
(Stephen Dovers)认为,
伍斯特指出的三大问题确实
把环境史的范畴涵盖得很好
,然而,作为操作的定义则
有所不足。于是,多佛斯提
出两个操作的定义。其一,
比较简单地说,环境史尝试
解释我们如何达到今日的地
步、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为
什么是这个样子。其二,比
较正式地说。环境史探讨并
描述生物物理环境过去的状
态,探讨人类对于非人类环
境的影响及其间之关系。环
境史尝试解释各种景观以及
今日所面临的问题、其演化
与动态,从而阐明未来的问
题与机会所在。他也指出,
作环境史研究有两个基本的
理由:一是有好故事可说。
二是了解我们如何达到今日
的地步,这有助于更加了解
我们自己。从实用的角度来
说,环境史对于解决今日的
环境问题会有帮助。
美国环境史学会及欧洲
环境史学会创建人J.唐纳德
·休斯,2005年在《地中海
地区:一部环境史》中提出
:“环境史,作为一门历史
,是对自古至今人类社会和
自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研
究;作为一种方法,是使用
生态分析作为理解人类历史
的一种手段。”2006年在《
什么是环境史》一书中,他
又提出环境史“是一门历史
,通过研究作为自然一部分
的人类如何随着时间的变迁
,在与自然其余部分互动的
过程中生活、劳作与思考,
从而推进对人类的理解”。
中国学者包茂宏认为:“
环境史就是以建立在环境科
学和生态学基础上的当代环
境主义为指导,利用跨学科
的方法,研究历史上人类及
其社会与环境之相互作用的
关系:通过反对环境决定论
、反思人类中心主义文明观
来为濒临失衡的地球和人类
文明寻找一条新路,即生态
中心主义文明观。环境史可
以分为三个阶段:人与环境
基本和谐相处——环境与前
现代文明,人类中心主义—
—现代文明对环境的征服,
走向生态中心主义——超越
现代文明的新文明观。分界
点是1492年和1969年。”
景爱认为:“人类与自然
的关系,从人类出现以来大
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
单纯依赖自然发展到利用自
然、改造自然,然后转变为
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同
时保护自然。这三个阶段的
产生,与人类智慧的开发、
科学技术的进步有直接的关
系,是人类对自然认识不断
深化的过程。”“环境史就是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史,通过
历史的研究,寻找人类开发
和利用自然的得与失,从中
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作为
今日的借鉴。”
包茂宏、景爱的定义与
外国学者伊懋可、J.唐纳德
·休斯等人的定义大致相同
。只是表述上略有差别。环
境史不只研究环境的历史,
还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史,
即研究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
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历史
过程。离开了人。环境史的
研究既不全面,又没有着落

梅雪芹对环境史的出现
背景、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学术意义、理论指导、相
关学科等有关问题进行了系
统论述。
二、先秦时期环境史研
究概况
环境史作为一门学科虽
然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
但环境史学与历史地理学、
气象学、生态学、动物学、
植物学、考古学等研究的问
题有许多相同的地方。中国
学者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
,一直就关注环境问题的研
究,朱士光在论文中列举了
许多前辈学者的环境史研究
成果。竺可桢在《国风》
1932年第4期上发表的《中
国历史时代之气候变迁》,
《禹贡》1934年第2期登载
的蒙文通讲、王树民记录的
《古代河域气候有如今江域
说》等,是20世纪30年代
研究环境史问题的代表作。
1962年初,北京大学侯仁
之教授发表了《历史地理学
刍议》一文,认为历史地理
学是现代地理学的一个组成
部分,历史地理学的“主要
研究对象是人类历史时期地
理环境的变化,这种变化主
要是由于人的活动和影响而
产生的”。“历史地理学的主
要工作不仅要‘复原’过去时
代的地理环境,而且还须寻
找其发展演变的规律,阐明
当前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
。”该文总结了此前有关历
史地理学理论研究的成果,
建立起了颇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7:1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