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戏台上的中国/中华文脉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作者 | 廖奔//廖琳达 |
出版社 | 大象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由戏剧史研究名家,文化学者廖奔先生带领我们从戏曲的历史、地理、文化、民俗、艺术、舞台演出、戏台、演员生活、戏曲故事、名角、唱腔、行当、戏衣、脸谱、声腔剧种、乡音乡愁、世界传播、域外影响、艺术价值、生存现状等各个方面,全方位细致解读戏曲对人民生活中的深入影响、走向世界的脚步、面临的生存困境及出路。本书通过展现戏曲文化,追踪其源流、触扪其筋骨、探索其精神,力图调动人们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豪感。让读者感受到中华文脉在戏曲舞台上的延展。 作者简介 廖奔,1953年生,河南南阳人。文化学者、戏剧理论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古典文学博士,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博士后。先后担任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协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兼任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中国戏曲学会、中国版权协会、中国笔会中心副会长等。《中国古代剧场史》获1999年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国戏曲志》获1999年中国图书奖、《中国戏曲发展史》获2001年“五个一”工程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目录 引子 唱戏 戏史 演戏 看戏 戏班 戏子 戏台 写戏 《窦娥冤》 《西厢记》 《琵琶记》 《牡丹亭》 《长生殿》 《桃花扇》 梅兰芳 尾声 序言 中国人有一个癖好:看 戏。 从古到今,从南方到北 方,从山林到旷野,从乡村 到城市,从普通百姓到文人 墨客,从达官贵人到宫廷皇 族,五行八作、三教九流、 精英名士、芸芸众生,大多 都好这一口儿。 说来也怪,许多人生下 来是不爱看戏的,长着长着 ,不定哪一天看了一个戏, 许是就听了一嗓子唱,一下 子就迷进去了。还有人年轻 时看见唱戏就烦,听见吊嗓 子就腻,一遇锣鼓弦子闹喧 天掉头就走,到后来经了事 ,受了挫折,遭了白眼鄙夷 ,历了沟坎起伏,尝了离乡 背井,品了悲欢离合,转回 头来再看戏时,听见了幼时 熟悉的乡音俗曲,心中一时 间七荤八素、翻江倒海、苦 辣酸辛、五味杂陈,“一声 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唐 张祜《宫词》),终究又溺 到里头。 于是,爱戏的人就越积 越多。日日天天攒下去,岁 岁年年攒下去,世世代代攒 下去,中国就成了一个爱看 戏的国度。 早年间还不这样,周公 、孔子的时代,辛勤耕作的 人们岁月艰难、糊口不易, 还只在一年里农活忙完了的 时候,祭神庆丰搞搞迎神赛 社,吹拉弹唱地放松放松。 到后来李白、杜甫、白 居易、苏轼他们玩诗,一下 子把唐宋搞成了诗词的国度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 能唱琵琶篇”(唐李忱《吊 白居易》),“凡有井水饮 处,即能歌柳词”(南宋叶 梦得《避暑录话》),使得 诗人歌伎、贩夫走卒都会吟 诗作赋,让外国来宾个个羡 慕嫉妒恨,艳羡天朝的文化 丰厚。 谁知从那以后又转了风 向,人们开始青睐锣鼓弦子 ,明清大地上到处搭的都是 戏台子,戏子们走路挑担乘 车坐船四处赶场,终日里奔 波,到一个地方扁担一撂戏 箱一卸,匀脸勾眉粉扑墨描 一扮,霸王虞姬吕布貂蝉们 就铿锵登场、咿呀开唱,唱 得你心旌摇曳、热耳酸心, 唱得你凄清悲咽、涕泪涟涟 ,唱得你努舌瞠目、血脉偾 张。那一刻,千人万人同悲 同乐,大地长天齐笑齐哭, 九州万方敛心动容! 戏曲是中国独有的文化 现象,它曾在中华大地上长 期演绎流传,催生了宋元明 清至今地负海涵的民俗文化 。于是乎,就把国人都耽在 了里头。 国人都耽在戏里头,是 好事还是坏事呢?本来是好 事,愉情悦性嘛,休息放松 嘛,生活一张一弛,才能调 剂人生紧张的奔命节奏。何 况看了戏,目不识丁的人也 都懂得了些唐尧虞舜、水浒 三国、忠贞节义、子孝妻贤 ,知道了些历史人生的道理 ,提高了文化水平。普通百 姓也都从歌调弦音里得到了 审美愉悦。 人和猫狗牛马猪羊不同 就在于,人有娱乐渴望、审 美需要和精神追求,人更希 望获得知识和见解。这些都 能从戏台上获取,因而中华 文脉在戏台上延伸。 但是,如果一味耽情耽 性、沉浸在戏里,忘记了人 生的真实目的,甚至像清末 的遗老遗少那样,海岸线上 炮火连天听不见,清政府接 连割地赔款不干我事,终日 里只知道泡戏园子消遣寻开 心,那就成了最让人痛恨的 事了。 于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的新青年们就把戏曲看成了 堕落艺术,一度欲灭之而后 快。当然,百姓艺术是不会 湮灭的,中华文脉也是不会 断绝的,于是人们又试着探 讨戏曲改良,一直发展到后 来的戏曲改革,倒是获得不 少成功,创作出许多人们爱 看的新戏。 不管怎么说,看戏是中 国人最熟悉的一件事。 但是,你真正了解它吗 ?你真懂它吗?你知道它里 面有多少故事和内涵吗?或 许,这些值得聊一聊。 笔者不揣浅陋,就以自 己所知,把它的历史和故事 跟你絮叨絮叨,由我们充任 导游,咱们一起在它的崇山 峻岭里周游一圈,也许你会 看到些什么、听到些什么、 想起些什么,总会有所收获 的。 让我们开始。 导语 戏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传承着中华民族活态的文化基因。中国戏曲种类繁多,至今在全国各地的戏台上,戏曲仍绽放着夺目的光彩,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本书内容丰富多彩,旁征博引,从戏曲和史料中提炼出戏台上的异彩纷呈、后台里的酸甜苦辣。在中国从古至今芸芸众生都爱看戏,看戏台上的中国便是看芸芸众生眼里的中华文脉。 精彩页 北宋以后,中原大地开始到处唱戏,到了南宋唱遍全国。遍布城乡的勾栏戏馆、街台庙台上丝弦锣鼓终日不绝,唱戏成为民间生活的主要景观。 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里说,北宋都城汴京演戏的勾栏棚有50余座,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寒冷暑热,各个勾栏棚里都挤满了看戏的,从早看到晚。 元人夏庭芝《青楼集》里说,不论是京师大都还是各地郡邑,都有众多的勾栏在唱戏,观众挥金如土,在里面尽情消费。 到了明清时候,唱戏成了中国老百姓最爱好的事情。各个城市里的戏园子整天曲调弦音不断,好这口儿的人整天腻在里头就不说了,一年中间还有许多文化活动,例如年节庆贺、祭祀敬神、婚丧嫁娶、红白喜事,一直到日常交往、礼节拜访、待宾宴朋,都会整上几台戏,大家乐呵乐呵。 清代北京戏园知道名字的有二三十座,主要集中在南城,出了前门正阳门,南边的大栅栏街一带,过去是一拉溜的戏园子,里面整日都是锣鼓喧天。来看的人,除了市民商贩、考试书生,就是顶戴官员、闲逛旗人。 那时候北京城里只让旗人住,按八个旗分成八个区块。汉人住在南门外的南城,商贩店铺、五行八作也集中在这里,因此这里热闹。旗人想消遣了,就出南门溜达,购买土特产、下饭馆、逛窑子、钻戏园。 北京精忠街上有座精忠庙,是清康熙年间由戏园捐资建的,里面有一块清道光七年(1827)立的“重修喜神殿碑”,登载着当时捐钱的戏园名字,一共有20座:中和园、天乐园、裕兴园、同乐园、庆乐园、庆春园、广和楼、庆顺园、三庆园、广兴园、庆和园、隆和园、广德楼、阜成园、德胜芳草园、万庆园、万兴园、六和轩、太庆园、广成园。 在其他记载里又见到3座:广顺园、太和轩、吉阳楼。事实上,清末北京戏园远不止这些,一度达到百余座。 清人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说,这些戏园一年中,除了在冬至的时候封台一周,其他时间里天天都在演戏。 而遍布全国城乡的神庙戏台、会馆戏台、祠堂戏台、私宅戏台,加上街巷里弄人家,年节庆典婚丧嫁娶,还要临时搭台演戏,一年中排着演,演戏就没个停了。因而中华大地可谓朝朝燕舞、日日笙歌。 清代乾隆时期,河南有一个叫李绿园的举人,科考不得意,一辈子也没考上进士,晚年写了部长篇小说《歧路灯》消遣。书里写一个富家子弟谭绍闻,受人诱惑成了败家子,后来又浪子回头重振家业的故事,里面就有百姓日常唱戏生活的大量描写。我们以它为材料,来看看当时戏曲演出的繁盛局面。 无论城市乡村,每逢节日必定演戏,这是惯例。 《歧路灯》第三回写谭孝移、娄潜斋引着两个小学生去看开封三月三的吹台大会:“出南门往东,向繁塔来。早望见黑鸦鸦的,周围有七八里大一片人,好不热闹。”其中就有“演梨园的,彩台高檠,锣鼓响动处,文官捂笏,武将舞剑。扮故事的,整队远至,旗帜飘扬时,仙女挥麈、恶鬼荷戈”。 三月三日是古代的上巳日,后来演变成民间的庙会,戏班子就在会上搭起戏台,扮演关目,招徕看客。庙会周边七八里地人都挤得黑鸦鸦的,好不热闹! 这还只是一般时日的情况,若是逢到新春佳节时,就更加红火了。第八回说:“况且省城是都会之地,正月乃热闹之节,处处有戏,天天有扮故事的。”可以想见当时省城开封,正月里有多热闹。 平日一座城市里各个庙轮着演戏,就更是常有的事了。书中曾多次提到开封瘟神庙、山陕庙、城隍庙、大王庙的演出。 例如第四十八回,泼皮混混夏鼎硬拉着谭绍闻到瘟神庙里去看戏,“进的庙院,戏台上正演《张珙游寺》一出。看戏的人,挤挤挨挨,好不热闹”。 这种场合里的观众,都是普通的街坊市民,也没个座位,就挤在人堆里站着看。就像第七十九回,富豪盛希侨奚落衙役淡如菊挤在人堆里看戏:“即在贵处看戏,不过隍庙中戏楼角,挤在人空里面,双脚踏地,一面朝天。出来个唱挑的,就是尽好;你也不过眼内发酸,喉中咽唾,羡慕羡慕就罢了。” 盛希侨是大家子,财大气粗,自然不会去庙里和这些普通百姓挤着看戏,那会伤了体面。淡如菊就不同了,在衙门里当个小听差,也就只能在这种场合里混混了。 P11-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