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寻找斯宾诺莎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葡)安东尼奥·达马西奥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快乐、悲伤、嫉妒和敬畏这样或那样的情感体验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基本素材。它们通常被认为过于私密,以至于科学不能解释,与此同时又对我们理解认知活动并非不可或缺,而被人所忽略。但斯宾诺莎和安东尼奥·达马西奥对此并不认同。
在《寻找斯宾诺莎》中,世界公认的神经科学研究权威达马西奥揭秘了情绪的本质,他运用创造性的科学探索以及他与神经疾病患者接触所获得的经验,探索了情感的神经生物学基础以及它是如何塑造我们的生活的。这本书能够改变我们对情感的一般认知,比如书中对情绪和感受的区分,足以刷新我们对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的理解,《寻找斯宾诺莎》也因此成为《笛卡尔的错误》之后又一部心理学经典之作。
《寻找斯宾诺莎》也是对伟大的思想家斯宾诺莎的重新发现,几乎没有人意识到,斯宾诺莎的工作与现代神经科学的研究彼此契合,这不仅表现于他对情绪和感受的思考,而且体现在他对分裂身心关系观点的拒斥。科学家和哲学家的共同努力有助于我们领会我们是由什么构成的,我们何以在此。
作者简介
周仁来,博士,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心理系主任、教授,江苏省哲学与社会科学重点基地(社会与行为科学实验中心)主任。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基础实验教学国家级示范中心主任、心理学院副院长,应用实验心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
目录
推荐序 从理性和感性走向演化理性
中文版序 探索情绪与感受的世界
第1章 走近感受
第2章 欲望与情绪
第3章 感受
第4章 感受之后
第5章 身体、脑与心智
第6章 造访斯宾诺莎
第7章 谁在那儿
致谢
译者后记
附录1 斯宾诺莎时代和上下200年
附录2 术语和脑图
序言
多年以前,中国的研究
者就已经听说过我所从事
的研究,但这是我的重要
著作首次由同一家出版机
构出版,走近广大的中国
读者。能拥有这次合作机
会,我感到非常高兴。
这个系列一共收录了五
本书,它们几乎囊括了我
25年来的科研工作与思考
。第一本是1994年首次出
版的《笛卡尔的错误》,
最新的一本是2018年出版
的《万物的古怪秩序》。
在这两本书之间,我还
出版了《当感受涌现时》
(1999)、《寻找斯宾诺
莎》(2003)以及《当自
我来敲门》(2010)。
这几本书写了什么呢?
相信读者们能很容易地发
现它们的主旨:介绍人类
心智。特别是心智在人体
内部建构的方式。贯穿这
几部著作,我秉持的基本
观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假
如脱离了感受,就无法思
考心智:假如不考虑躯体
的存在。就无法思考感受
与心智。这几本书的内容
各异,它们反映了多年以
来我的研究方向是如何发
展演变的,同时也集合了
神经系统及其工作原理的
新发现。除此之外,在后
面几部著作中,普通生物
学和哲学会占据更多的篇
幅。
《笛卡尔的错误》与《
当感受涌现时》所描述的
是情感世界,也就是情绪
与感受的世界。这两本书
让情感世界得到了公正的
对待,在遭遇了长达近一
个世纪的忽视之后.重回
主流科学之列。《笛卡尔
的错误》关注情感,反对
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只致力
于研究所谓的“高级认知”,
即知觉、学习、记忆、推
理与语言的观点。我在这
两本早期著作中并没有忽
视这些研究主题,但我明
确提出了情绪与感受是心
理过程不可或缺的基础。
两本书首次出版的时候。
正好是现代神经科学开始
对情绪背后的脑机制进行
解释的时候。
《寻找斯宾诺莎》歌颂
了一位哲学家的思想与人
生,这位哲学家重视躯体
与情绪。与笛卡尔所主张
的观点相对立。在这本书
里,我希望向这位特立独
行、未曾得到应享赞誉的
思想家致敬,感谢他对英
美哲学及科学做出的贡献
。因此。该书具有较强的
个人风格。但这本书也增
进了我们有关感受区别于
情绪的神经科学的理解。
《当自我来敲门》致力
于探讨意识。这本书整合
了《当感受涌现时》中出
现的观点。意欲从生物学
的角度来探讨主体性现象
。但它并没有穷尽意识这
一主题的所有内容。当然
它也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我会在《万物的古怪秩序
》以及后续的作品中继续
探讨意识这个庞大的主题

《万物的古怪秩序》的
英文版副标题意为“生命、
感受与文化的产生”,这本
书与《笛卡尔的错误》产
生了奇妙的联系。它相当
直接地探讨了我在《笛卡
尔的错误》中提及的问题
,当时,我首次提出这些
问题,很是小心谨慎。这
本书也实现了我在《笛卡
尔的错误》的后记中许下
的诺言。讨论了生物基础
对文化建构的作用。《万
物的古怪秩序》明确提出
生理与文化的起源有关,
即便是无脑的简单生物的
生理。此外,它再次证实
了我长年的研究工作所得
出的一种观点,即单靠神
经系统是无法建构心智的
,身体的神经组织与非神
经组织必须紧密合作.才
能建构出被我们称为“心智”
的基础,这种观点也得到
了越来越多的证明。
我希望我的中国读者能
够拥有愉快的阅读体验。
希望我在这几本书中所提
出的事实与观点能激发大
量的讨论,推动研究的发
展,并引发更多的思考。
安东尼奥·达马西奥
导语
一次对情绪本质的突破性探索。
达马西奥的工作对于现代心理学的意义就在于他对情绪和感受的研究,本书正是达马西奥对情感本质深入的、具有突破性的一次披露,本书站在了“情感革命”的前线。
一场对斯宾诺莎人生与思想的重新发现之旅。
达马西奥将其科学思考和斯宾诺莎的哲学思考融合统一,他在解析情感是什么的同时,深情陈述斯宾诺莎的人生故事,行文有如“神经科学散文”,让读者在有如阅读文学作品的愉悦中理解科学。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汪丁丁倾情作序!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罗跃嘉、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李恒威等联袂推荐!
后记
安东尼奥·达马西奥以神
经科学的功底、哲学的思
辨、文学的手法撰写的《
寻找斯宾诺莎》一书,主
要探讨了情绪与感受的关
系。
情绪在心理学诞生之初
就成为被关注的领域,但
情绪的界定、诱发与测量
,都因与以实证为显著特
点的实验科学相距甚远,
对它的研究逐渐趋于平淡
。21世纪以来,随着以功
能性核磁、正电子放射断
层扫描、事件相关电位、
脑磁图、近红外光学成像
等为代表的认知神经科学
研究方法与技术的不断发
展,情绪的研究再次迎来
高光时刻。作为六种基本
情绪的恐惧、愤怒、悲伤
、厌恶、惊讶和快乐被进
一步采用各种手段从不同
侧面加以揭示,嫉妒、内
疚、骄傲等社会性特征更
加明显的复合性情绪也被
端到台面。情绪研究的快
速推进不可避免地触发了
在哲学层面对情绪的重新
思考,以便让情绪研究者
看清情绪未来研究的方向
。《寻找斯宾诺莎》做的
正是这样的思考。
很多时候,感受都是被
作为情绪的一个成分加以
对待的,正如达马西奥所
言,大家都以为感受的问
题早就被充分解答了。我
本人从事情绪研究20多年
,常常困惑于情绪的客观
测量与主观感受之间的非
线性波动,也并未过多关
注两者之间的区别。即使
达马西奥意识到了感受这
一问题,也曾一度觉得感
受是隐秘的,是“科学图景
之外的又一片风光”,感受
的研究“超出了科学的边界”
。但当他在工作中接触了
大量有情绪却无感受的神
经疾病患者后,他认识到
,情绪与感受是截然不同
的两件事,至少从发生史
上,他认为情绪先于感受

作为一名神经科学家,
达马西奥的过人之处体现
在他并没有囿于科学研究
的层面,而是进一步追寻
理解感受背后的意义。他
提出:“阐明感受的神经生
物学原则及其之前的情绪
,有助于我们完善对身心
问题的看法,这是理解‘我
们是谁’的核心问题。”这样
一来,就把科学研究的问
题上升到了哲学层面,尤
其是关于身心关系的命题
。斯宾诺莎的“心和身都是
同一物质的平行属性”“人的
心灵就是人的身体的思想”
等观点在很大程度上与达
马西奥的思考产生了共鸣
,正如他所言:“从古到今
,哲学都预言了科学。”这
就不难理解达马西奥为何
要到荷兰海牙帕乌金格拉
赫特72号——斯宾诺莎生
命的最后7年的居住地去“
寻找斯宾诺莎”了。
一般认为,存在或生存
是生命体的目的。正如斯
宾诺莎在《伦理学》中所
言:“每个事物莫不尽其所
能,以努力保持其存在……
,每个事物为保持其存在
而付出的努力,只不过是
事物的实际本质……”斯宾
诺莎将内驱力、动机、情
绪、感受统称为情感,并
将快乐和悲伤作为他试图
理解人类以及提出以何种
方式能让人们生活得更好
的学说中的两个主要概念
。情绪对于有机体的生存
至关重要,因而在生命的
早期就得到了发展,并成
为基因的一部分,达尔文
的《人类和动物情感的表
达》一书率先加以注释,
当今的情感认知神经科学
则提供了持续的证据。而
感受则延续并提升了这一
目的,达马西奥认为:“有
机体能察觉到变化并采取
相应行动,并以某种方式
为自我保护和高效运转创
造最有利条件。”
斯宾诺莎的哲学观点也
为达马西奥将感受的研究
运用于实践层面提供了重
要的启示。斯宾诺莎认为
:“一个实体只有在它仅凭
自己的本性而生活,仅凭
它自己的决定而行动时,
它才是自由的……个人也获
得了最理想的快乐,这种
快乐可能被认为是一种完
全从身体中解放出来的纯
粹的感受……”达马西奥认
为感受产生于心身之中,
是对人类痛苦与欢乐的表
达,因此,“对感受及相关
情绪的生物学解释,在很
大程度上促进了我们研究
出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来
应对人们的主要痛苦的根
源,包括抑郁、疼痛、药
物成瘾……。因为人类的成
功或失败很大程度上取决
于公众和负责管理公共生
活的机构在原则和政策中
如何吸纳这种对人类的修
正观点。而若要制定出能
够减轻人们负担、促进人
类繁荣发展的原则与政策
,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理
解情绪和感受乃是关键。”
从这个视角来说,感受的
科学研究是实现人类幸福
的重要途径。
参与《寻找斯宾诺莎》
一书翻译的成员包括:第1
章,走进感受,周土琛(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人文
艺术学院本科生):第2章
,欲望与情绪,朱靖涵(
南京大学心理系2018级本
科生);第3章,感受,刘
润祺(南京大学心理系
2018级本科生):第4章,
感受之后,韩奇桐(南京
大学心理系20l9级本科生
);第5章,身体、脑与心
智,粱仕奕(南京大学心
理系2017级本科生,芝加
哥大学心理学研究生);
第6章,造访斯宾诺莎,刘
沛兵(南京大学心理系
2021级研究生);第7章,
谁在那儿,周仁来;附录1
、附录2、注释,韩奇桐:
由我对全书对进行了审校
。谢谢参与翻译的各位同
学!
在翻译与校对过程中,
得到了湛庐编辑的大力支
持,感谢他们为本书翻译
和出版做出的努力!尽管
每位参与翻译的人员都竭
尽所能,但感受是一个非
常主观的心理现象,即使
书评(媒体评论)
达马西奥的《寻找斯宾
诺莎》是对情绪和感受的
神经生物学的深度探索,
阅读本书使我们意识到,
情感本质上是人类有机系
统不可或缺的一个机制。
情绪与感受的失调,可能
会导致我们整个系统的失
常或紊乱,从而引发心理
问题。这本书对于理解情
感如何塑造我们的生活有
着非常大帮助。
——罗跃嘉 北京师范大
学心理学部教授
我几乎阅读了达马西奥
的每一部著作。生命非枯
木寒岩,乃有情之物。达
马西奥从未抛开生命来谈
论和研究心智、理性、智
能、情绪、感受、意识乃
至文化。他说,内稳态是
意识的生物学关键,人类
纷繁复杂的文化活动起初
并且仍然深深地根植于感
受——这些都是非常深刻而
耀眼的见解。在他的思想
深处,科学与人文始终水
乳交融,人类不会因其固
有的机体或身体的根源而
失去真、善和美。
——李恒威 浙江大学哲
学学院教授
作为研究人类大脑功能
的杰出思想家之一,达马
西奥又写了一本书!他思
考深刻,写作优美,将感
受与对大脑功能的最新理
解联系起来,与斯宾诺莎
和西方思想的哲学根源联
系起来。我们不可能找到
一位引导我们进入这个领
域的更好的向导了。
——埃里克·坎德尔 诺
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追寻记忆的痕迹》作

达马西奥处于被神经科
学家称为“情感革命”的前沿
,这一革命正在颠覆数十
年的科学智慧,并在其他
领域产生反响。在《寻找
斯宾诺莎》一书中,他解
决了情感如何发挥作用的
谜题。
——《纽约时报》
该书非常吸引人,非常
令人满意。它把对人类状
况的科学论述、历史发现
和深刻的个人陈述独特地
结合起来,并大胆提出了
这样的问题:我们积累的
关于人脑的知识,应该如
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又如
何使我们所处的社会井然
有序?
——《自然》
精彩页
痛苦、愉快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感受,是我们心智的基石。我们常常注意不到这个简单的现实,因为围绕在我们周围的客体和事件的心理表象,以及描述它们的单词和句子的表象,消耗了我们过多的注意力。然而它们就在那里:这些因无数情绪及与之相关的状态而生的感受是我们头脑中连续奏响的乐章,是我们所能听到的寻常旋律的永不止息的轻声哼鸣,唯有我们入睡时,哼鸣才会悄然停止。当我们的心房被喜悦占据时,轻声的哼鸣变成朗朗的歌声;或者,当悲伤袭来时,它便在我们心里奏响一曲悲哀的弥撒。
考虑到感受是普遍存在的,我们会理所当然地认为,感受的科学早已有了定论:什么是感受,它们如何发挥作用,它们意味着什么。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我们所能描述的所有心理现象中,感受和它们的必要构成因素——痛苦和愉快——在生物学尤其是神经生物学上,我们了解得很少。而考虑到现今社会往往会对培养感受的态度更加开放,并且投入大量的资源和努力,去处理那些通过酗酒、吸毒、医药、食物、真实与虚拟的性爱,以及一切令人感觉良好的消费行为和社会与宗教活动而产生的感受,我们就更困惑了。尽管我们可以用药物、酒精饮料、温泉按摩、身体锻炼以及精神训练来调节我们的情绪,然而迄今为止,无论是公众还是科学都无法从生物学意义上准确地把握什么是感受这一问题。
考虑到我在成长过程中一直相信感受的缘故,我对于“感受”在科学上始终未得到充分解答并不感到吃惊。其中的大部分都是不对的。比如,我认为感受不像我们所能看见、听见或触摸到的事物那样,能被精确地定义出来:和这些有形的实体不同,感受是无形的。当我试图思考脑是如何构建心智时,我得承认现有的观点,即感受是科学图景之外的又一片风光。一个人可以去研究脑如何产生感动并以之打动我们。一个人可以学习感知的过程,去想象视觉的或其他的感觉,并理解思维是如何将它们整合在一起的。一个人可以研究脑如何学习和记住事。一个人甚至可以借助我们对不同客体和事件所做出的不同反应学习情绪反应。然而如同我们在接下来的章节所能看到的那样,感受这个与情绪截然不同的事物依然难以捉摸。感受永远披着神秘的面纱:它们是私人的,也是不可接近的,因此,试图解答感受如何产生以及在脑的哪个部位产生是徒劳的,人们根本无法理解感受背后的含义。
同意识一样,对感受的研究也超出了科学的边界,把它抛到门外的不仅有那些担心任何心理过程是否实际上都可以用神经科学来解释的唱反调的人,还有那些正牌的神经科学家,他们都宣称存在不可逾越的局限。多年来,我一直在研究除了感受以外的任何事物,这证明了我愿意接受上述信念为事实。我花了好长一段时间才意识到这种禁忌的不合理性,并意识到感受的神经生物学的可行性并不比视觉或记忆的神经生物学低。但最终我做到了,主要是因为,我面对的是神经疾病患者的现实,他们的症状迫使我去调查他们的情况。
比如,让我们设想一下,你与这样一个人会面:由于脑的某个部位受到损伤的缘故,在应当产生同情或感到尴尬的时候,此人却无法产生怜悯之心或窘迫之感,然而他却能像脑部未受到损伤前那样感到愉快、悲伤甚至恐惧。面对此情此景,你难道不会驻足深思吗?或者,再想象你面前站着这样一个人:因为脑的其他部位受到了损伤,在应当恐惧的情境下,他却无法产生恐惧感,但他依然是富于同情心的。神经疾病的残酷,对于受害者和他们的照看者而言,简直就如同无底洞。然而,剖析神经疾病总是有可取之处的:通过以不可思议的精确方式梳理脑在正常情况下的运作机制,神经疾病为进人人类脑和心智的堡垒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入口。
这些病人以及其他有着类似情况的人对情境的反应引出了一系列有趣的假设:其一,当脑中独立的某一部位受到损伤时,个人的感受就无法产生;失去了脑的某一环,也会相应地失去某一心理活动。其二,我们可以推测出:脑中不同的系统掌管着不同的感受;脑中的某一部位受到损伤,不会立刻导致所有种类的感受一并消失。最让人感到吃惊的是其三:当患者丧失了表达某一特定情绪的能力时,他们同时也丧失了体验相应感受的能力。但反过来却并不成立:一些丧失了体验某一感受能力的患者依然能表达相关的情绪。或许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比喻:情绪与感受是一对双胞胎,情绪是头生子。感受是次生子,并且,感受永远尾随于情绪之后,如影随形。尽管它们有着如此紧密的亲缘关系,且从表面来看,它们是同时出现的,但情绪似乎先于感受而存在。正如我们看到的,对这一具体关系的了解,为我们研究感受提供了崭新的视角。P2-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4:4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