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告诉您一个诗文产生的故事/楚雄文化丛书 |
分类 | |
作者 | 李全华 |
出版社 | 云南民族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将自己公开发表过的小说、散文、古诗、评论等作品汇集成书,逐一展示和剖析给读者,告诉读者每一篇作品形成的本真故事,共同分享作品创作的过程,畅谈文学创作的感悟,能给中小学生的写作和初涉文学创作者一点启发。 作者简介 李全华,彝族,云南双柏人,生于1963年,汉语言文学研究生学历,副教授。中国未来学研究会会员、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云南省语言学会会员,原《楚雄师训报》主编。主要著作有《为了孩子的明天》《在实践反思中学会教学》(中国·联合国发展计划署403项目教师培训用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大学语文》(国家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出版)。从事过小学、初中、高中、中等师范、大学语文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专题课的教学。现任楚雄师范学院图书馆馆长。 目录 散文 我与文化结缘 大山的女儿 春天来了,我想起了冬天(一) 春天来了,我想起了冬天(二) 品读图书馆 学校图书馆东馆布局调整记 浪花里的记忆 小雨中的青春 红土坡上一首歌 大姚三潭记游 母校情缘 归来吧!香港 有一种情愫在心头萦绕 我们家的那些事 我和草原的一次约会 彝族年散记 映日荷花别样红——楚雄民族师范60年校庆专题宣传片解说词 小说 风流骑士 困惑 明天,我们该怎么办 儿子丢失三小时 买奖券 到此为止 米局长的麻将传奇 一把面条定终身 墨汁江边的女人 一封来信 诗歌 雪落思故人 怡然自得 端午忆屈原 春游白竹山 咏茶花 兄弟你莫愁 先生雅兴高 甘肃行 春游广州二首 春日喜雨 青岛之行二首 晚霞飞春雨 宁波之行二首 大兴安岭即景 叹额尔古纳河 草原即景 追忆九龙甸 观昆明机场 花飞彩虹升 评论 历史是属于人民的——观电影《巍巍昆仑》 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观电影《焦裕禄》 人格的超越——观电影《周恩来》 《渴望》的观众效应——电视剧《渴望》观后 燃烧与熄灭的人生爱情——观电影《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劝君也服“大丈夫再造丸”——电视系列片《聊斋·狐仙驯悍记》观后 人类心灵的塌方——读吴天的短篇小说《塌方》 共和国的丰碑是这样铸就的——读《血铸的丰碑》 一道连通学校与社会的彩虹——读李明的《攀登·探索·创新》 为阳光事业添彩——读钱文卿《教海求索》有感 眺李争春——观楚雄民族师范第二届桃李书画展 用艺术挑起社会责任——戴建华油画作品展随想 老当益壮绘宏卷——评夏梓轩及其书画作品 评《左传》文章的艺术特点 “杞人忧天”之我见——兼评《辞海》、 《新华词典》的注释 也谈《琵琶行》中“阿姨”的解释——兼评部分教材及读物的注释 中国古代文化透视出来的妇女忧痛现象——兼评中国文字、诗歌及建筑的妇女忧痛元素 评论家应该是预言家 有情有义不忘本,坦坦荡荡谱人生——《告诉您一个诗文产生的故事》读后感言 序言 我将本书定名为《告诉 您一个诗文产生的故事》, 这源于我对文学创作的热爱 ,源于作为一名教过小学、 中学、大学语文教师的一种 职业习惯,目的是将我公开 发表过的小说、散文、古诗 、评论等作品汇集成书,逐 一展示和剖析给读者,告诉 读者我每一篇作品形成的本 真故事,共同分享作品创作 的过程,畅谈文学创作的感 悟,能给中小学生的写作和 初涉文学创作者一点启发。 这个想法,20世纪90年代 就有了,那时我在中等师范 学校培训处工作,经常给幼 儿园园长、中小学校校长、 骨干教师培训班开专题讲座 ,我的前任谢东友,我的良 师罗国铭,小学校长龚明才 ,中学校长杨以彪都鼓励我 出这样一本书,如今几位俊 杰知己都已乘仙而去,为了 告慰他们的英灵,也为了完 成我的愿望,我鼓起勇气出 此拙著。如果对中小学生的 写作和文学爱好者有那么丁 点的用处,那将是对我极大 的安慰。 我以为文学是为时而作 ,为事而记,为人而歌的, 否则,它会变成无病呻吟, 无血无肉,飘逸空中,上不 接星河,下不接地气的怪胎 。曾记否,李白的“安能摧 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 心颜”来源于他对宫廷那段 宦海生涯的曲折经历之中, 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 冻死骨”产生于他对民众疾 苦的深切关注之中;朱自清 的散文《荷塘月色》文采流 光、《背影》真切感人,其 景产生于清华大学的月光下 的荷塘,其情产生于父亲送 子上学的那一段亲历之中; 曹雪芹的《红楼梦》堆积了 作者大半生的家世衰落与人 生悲欢,为中国封建社会画 像,为作者的人生留痕,是 一部艺术的中国封建社会的 大百科全书;罗贯中的《三 国演义》产生于真实的历史 ,他以“七实三虚”的笔法, 让三国时代留影,让各路英 雄留名,成为历史演义之典 范;施耐庵与罗贯中的《水 浒传》则以“三实七虚”的笔 调,展示了一幅大宋官逼民 反的历史画卷,让一群鲜活 的仁义之士在中华民族心目 中万古流芳,成为人物刻画 之绝唱……于是我想,文学 若要流芳千古,它的内容会 与人类或与我们的昨天、今 天和明天有关,与你、我、 他(她)有关。它要能让一 个民族,一个家庭,或者某 个个体产生关注、产生兴奋 ,这就涉及文学创作现象的 本真问题,惟其如此,为了 不占用读者宝贵的时间,我 尽量选编一些在报刊上发表 过且内容基本真实的短小的 作品,告诉读者一些我对生 活的关注与创作的关系、我 生活的本真与创作的兴奋, 我的作品不一定能给您兴奋 ,但只要您能看到我创作的 过程和我对生活产生的兴奋 ,我就满足了。像《我们家 的那些事》、《一把面条定 终身》等作品,那基本上是 生活的真实写照。几篇评论 ,表面上看是理论文章。实 际上它也能让读者回放创作 的原本对象,古诗部分,大 多是触景生情,有的是生活 反映于灵魂的影子,有的是 友人唱和之间形成的作品… …我想通过我的这些创作实 践,告诉读者一些作品产生 的故事,倘能如此,我之目 的也就达成了。 作者 2014年7月20日 于楚雄师范学院花果山 校区图书馆 导语 本书收集了作者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报纸杂志上发表过的部分微型小说,散文,评论(书评,演评)和古体诗歌。作品用饱蘸真情的笔调,丰富的想象,深沉,细腻,独特的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生活,对人生的真实感悟,颂扬了真善美,鞭挞了丑恶假,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赞美,追求与向往,对生命的挚爱,对生活的执著,让读者从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精彩页 我与文化结缘 1963年,和着春天的歌谣,我降临到双柏县法脓镇狮子口水库边的一个彝家小村庄,蔚蓝的坝水涤荡了幼小的心灵,清澈的碧波滋润了童年创作的萌动,村后那片茂密的森林生长出真实自然的个性,家中那坛酿了又酿的瓦缸米酒醉出了血气与潇洒。20世纪70年代读小学时就对山川、河流有着天然的通感,语文教师说长大了肯定能成为诗人,80年代读中学时巧遇创作启蒙恩师史宗凤,点燃了创作热情,在报刊上公开发表文章,从此走上了创作之路。90年代,楚雄师范学校毕业后转辗于双柏县安龙堡学区、法脓中学、妥甸中学、双柏一中之间,教授中小学语文课程,以校园生活为中心,以大自然现实为蓝本,放眼社会,积累收集素材。进入21世纪,先后在楚雄民族师范学校、楚雄师专、楚雄师范学院教授语文课程,担任过培训处主任、成教处副处长、成人与职业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学校党委办公室主任等职,现任楚雄师范学院图书馆馆长,宦海生涯,文志不渝。 个人生性敬重文学,把文化融入血脉。1984年在双柏法脓中学任教期间,发起创建白竹山文学社,创办《少壮文学》刊物,发展成员50多人,引起楚雄州文联的关注,得到文学前辈芮增瑞的鼓励与支持。1992年在楚雄民族师范学校供职期间,参与《楚雄教育》的编辑工作,同时向州教育局提出创办《楚雄师训报》的建议,得到州教育局的首肯,创办《楚雄师训报》,并任主编,该报月发行量4000多份,是楚雄州教育界影响较大的旬报,从1992年创办至2000年停刊。经历了8个春秋的风雨。2012年调任楚雄师范学院图书馆任馆长期间,为学校和楚雄书画艺术界搭建书画展厅,建设地方文献,彰显大学兼容百家文化之特性,为文化人寻找建造文化家园。主编出版《在实践反思中学会教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大学语文》(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出版)、 《为了孩子的明天》等书籍。 我赞同曹丕“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文学价值观,推崇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观点。尝试创作并公开发表小说、散文、文学评论(影评、书评)。绝大多数散文、小说、文学评论(影评、书评)都是发表于报纸,主题直击时代事件,以人们关注点与兴趣点为切人,反映真实的社会动态生活。 20世纪90年代是一个变革的年代,改革开放经历着严峻的考验,作家必须为社会、读者考虑,对于中国社会来说,勇往直前,走向世界没有退路,作家必须传递正能量;对于读者来说,生活节奏加快,网络信息冲击,假大空、长而慢的作品已经无人问津,因此,我的绝大多数作品坚持“微型性”与“趣味性”的创作方向,面向报纸,面向网络:面向大众读者。 弹指一挥间,我已过知天命之年,我开始反思人生,继续坚持散文、小说、文学评论的微型化创作。到图书馆主事后,“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行”,与书籍为伴,与文人雅士相交,搭文台,弃俗气,习诗文,会文友,快哉!美哉!以老子、司马迁、陆游、李大钊等图书馆前辈为榜样,主文事,带队伍,造文化,实哉!壮哉!在馆以馆为家,喜从心来,此乃: 天泰相接地面宽, 古今圣贤日月光。 大家鸿儒相随伴, 共为盛世添绝唱。 搭台引凤勤自勉, 文化复兴竭尽力。 知命之年主馆事, 后世为文乃吾志。 在家回归自然,勤于耕作,此乃: 家居威楚东山顶。 山水为伴日月朗。 桑田半亩酿冬夏, 花木一片谱春秋。 提笔蘸墨抒国事, 养儿育女彰文华。 大学小学学学教, 书法画卷天天瞧。 散文小说诗书评, 莫使年老手中停。 我的生命来自青山绿水环绕的湖畔,带着干干净净、清清秀秀而来,我的创作也该是质朴而清新的流淌,我的血脉里已经深深注入了诗文,能体悟到李白、杜甫、罗贯中、曹雪芹……那些璀璨的千古墨客永不坠落的真正生命,理解了臧克家所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的真谛。如今,我的兴趣又转向了古体诗文,因为文友增多了,又有了手机信息传递,相互之间的创作与传递来得更直接、更真实、更快捷。我的追求是生命不停,创作不止,生命终结,精神永生! 创作背景 知天命之年,盘点人生,蓦然回首,发现是读书改变了我的命运,文化丰富了我的人生,于是我想把一桩桩我与文化结缘的事告诉读者。该文已被《楚雄州文艺评论家传略》收录。2014年7月作了修改。 P3-6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