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因,并不仅仅在于她优雅温婉、美丽大方的外表或者是那些传奇的浪漫爱情故事,更是因为她卓然不群的才华。她不仅是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和建筑学研究相比,虽然文学创作只是她“偶然为之”,却字字珠玑,其造诣并不亚于当时的许多名家圣手,在我国现代文坛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优越的地位和优裕的生活使她有条件把文学真正作为独立而自由的人生与艺术理想,从而成为天然的“为艺术而艺术”派。她的作品,既有严谨的科学内涵,又充满了诗情画意,把建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作家的文学气质结合得浑然天成。她标志着一个时代的颜色,遗世独立、一缕诗魂,纯然为了美与爱而生;她温婉清逸,犹如一颗珍贵的珠玉,暗自发出无人能及的光彩;她就像一枝出水的白莲,带着浓浓的暖意迎风摇曳……她是爱,是暖,是希望。 本书由林徽因、姜雯漪所著,收录了林徽因最经典、最唯美、最精致的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书信,语言温婉淡雅,如行云流水,义如拂面春风。我们还用最清澈的文字、诗意的笔法、全面详实的资料,生动地展现了她的传奇一生:她的才华,她的性格,她的信仰,她的苦难,她的事业,她美丽之外的坎坎坷坷、灿烂与辉煌。 作者简介 林徽因(1904~1955),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出生于浙江杭州。作家、诗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传统景泰蓝工艺的拯救者,建筑师梁思成的妻子。1928年受聘于东北大学建筑系,1949年受聘为清华大学建筑系一级教授,担任《中国建筑史》课程并为研究生开《住宅概论》等专题课。1953年当选为中国建筑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担任《建筑学报》编委、中国建筑研究委员会委员。对中国古建筑的保护及研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目录 上篇:林徽因文集 一身诗意干寻瀑——诗歌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八月的忧愁 秋天,这秋天 情愿 雨后天 静坐 那一晚 忆 一首桃花 莲灯 深笑 激昂 病中杂诗 山中一个夏夜 微光 别丢掉 谁爱这不息的变幻 风筝 前后 去春 仍然 记忆 无题 时间 孤岛 展缓 人生 六点钟在下午 昼梦 笑 深夜里听到乐声 年关 灵感 吊玮德 静院 过杨柳 空想(外四章) 红叶里的信念 一串疯话 给秋天 十月独行 冥思 除夕看花 中夜钟声 城楼上 古城春景 古城黄昏 桥 山中 黄昏过泰山 题剔空菩提叶 昆明即景 哭三弟恒 同在花飞处——散文 悼志摩 一片阳光 彼此 窗子以外 蛛丝和梅花 惟其是脆嫩 山西通信 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 纤纤文中有风骨——小说 窘 九十九度中 钟绿 吉公 文珍 绣绣 情深怕说当时事——书信 致沈从文 致梁思成 致金岳霖 下篇:林微因传 梦回江南烟雨中 徽音,徽因 庭院深深深几许 蔡官巷 一辈子的心结 林家有女初长成 父女和知己 栀子花开 欧洲之旅 与建筑结缘 爱是天时地利的迷信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执子之手 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 一生挚爱,一生等待 诟病 光芒初绽 新月 苍松竹梅三友图 绮色佳的枫情 筑梦宾大 我愿意 罗曼归途 白山黑水 应聘东北大学 新风气 第一件设计作品 白山兮高高,黑水兮滔滔 花海记忆 香山静养 杏花云的期盼 谁爱这不息的变幻 生死两茫茫 轰然倒塌的天空 不带走一片云彩 飞往天堂的战机 哭三弟恒 男人和女人 避逅 至交 妇女的敌人 太太客厅和慈慧殿三号 橡树旁的木棉 中国营造学社 石窟与塔的旋律 与宁公遇对话 第一部中国人的建筑史 颠沛流离 九死一生 沅陵梦醒 昆明艰难 竹林深处 何处是归程 悲喜交加 重返春城 故都惊梦 新生与弥留 山雨欲来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林徽因年表 序言 有这样一种美丽,逾越 漫长的时空,仍旧定格在回 眸的瞬间。 有这样一种聪慧,绕过 激荡的暗流,徜徉在安稳的 岁月静思。 她走过北平的晨烟,穿 过康桥的夜雾,遥望远方时 ,便落进徐志摩的诗页。 她着一件青衫,在古雅 的庙殿,虔诚晚祷时,便绘 人梁思成的图纸。 她不仅有美丽的外貌, 更有机智幽默的谈吐,优雅 迷人的气质;她是一个才情 横溢的诗人,一个入木三分 的评论家,更是一个卓有成 就的建筑学家;她是一个让 人神魂颠倒的情人,一个让 人如沐春风的朋友,更是一 个可以患难与共的妻子;她 对任何美的景、美的人、美 的事都会兴奋……她,就是 中国近百年的文化史上“才 貌双全”的,集佳话、传奇 、才艺、品学、美貌于一身 的林徽因! 林徽因,福建闽县(今 福建福州)人,出身于官宦 世家。祖父林孝恂进士出身 ,父亲林长民曾任北洋政府 司法总长。1904年,林徽 因生于浙江杭州,随祖父母 居住。8岁,移居上海。 1916年,举家迁往北京, 就读于北京培华女中。 1920年4月,随父亲游历欧 洲,在伦敦受到房东女建筑 师影响,立下了攻读建筑学 的志向。在此期问,她结识 了诗人徐志摩,对新诗产生 浓厚兴趣。翌年,随父回国 ,仍到培华女中续学。 1923年,开始参加徐志摩 、胡适等人在北京成立的新 月社的文艺活动。1924年6 月,林徽因和梁启超长子梁 思成同时赴美攻读建筑学。 由于当时美国宾州大学建筑 系不收女生,她改入该校美 术学院,而主要仍选修建筑 系的课程。1927年夏,从 美术学院毕业后,又入耶鲁 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 设计。1928年春,她同梁 思成结婚。8月,夫妻偕同 回国。从1930年到1945年 ,夫妇二人共同走了中国的 15个省,200多个县,考察 测绘各地古建筑物,很多古 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得 到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认识 ,从此加以保护。1949年 后,林徽因任清华大学建筑 系教授及中国建筑学会理事 ,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 徽的设计,以及天安门广场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纹饰和 浮雕图案的设计,并抢救和 改造了传统景泰蓝工艺,为 民族及国家作出了莫大的贡 献。1955年春,严重的肺 病过早地结束了林徽因的生 命。挚友金岳霖上挽联“一 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 月天”,可谓对这位才女恰 林徽因之所以成为林徽 因,并不仅仅在于她优雅温 婉、美丽大方的外表或者是 那些传奇的浪漫爱情故事, 更是因为她卓然不群的才华 。她不仅是中国第一位女性 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 为“中国一代才女”。和建筑 学研究相比,虽然文学创作 只是她“偶然为之”,却字字 珠玑,其造诣并不亚于当时 的许多名家圣手,在我国现 代文坛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优越的地位和优裕的生活使 她有条件把文学真正作为独 立而自由的人生与艺术理想 ,从而成为天然的“为艺术 而艺术”派。她的作品,既 有严谨的科学内涵,又充满 了诗情画意,把建筑学家的 科学精神和作家的文学气质 结合得浑然天成。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林 徽因都被湮没在梁思成和徐 志摩的影子里,湮没在关于 她的美貌和爱情的传说里, 而真实的她,有着远比传说 更为鲜活的姿态、更为丰富 的人生。林徽因的一生经历 了时代变迁与战火洗礼,她 竭尽所能争取自己的人生, 她用脚去丈量,用心去写作 ,用病体去工作,在忙碌中 她的内心变得更加强大,不 管身边是什么样的男性,都 不必去依附。她赢得了他们 的爱和尊重,一辈子。 她标志着一个时代的颜 色,遗世独立、一缕诗魂, 纯然为了美与爱而生;她温 婉清逸,犹如一颗珍贵的珠 玉,暗自发出无人能及的光 彩;她就像一枝出水的白莲 ,带着浓浓的暖意迎风摇曳 ……她是爱,是暖,是希望 。 林徽因是20世纪的传奇 ,最令人怀念的民国女子, 她的名字如她的人一样,传 至今天,仍为众人所称道。 本书收录了林徽因最经典、 最唯美、最精致的作品,包 括诗歌、散文、小说、书信 ,语言温婉淡雅,如行云流 水,又如拂面春风。还用最 清澈的文字、诗意的笔法、 全面详实的资料,生动地展 现了她的传奇一生:她的才 华,她的性格,她的信仰, 她的苦难,她的事业,她美 丽之外的坎坎坷坷、灿烂与 辉煌。 导语 林徽因是民国一大才女,本书由林徽因、姜雯漪所著,本书几乎囊括了林徽因创作的所有诗歌、散文、小说、书信等经典文学著作,并含林徽因传记,图文并茂,内容全面,度过本书,读者将了解林徽因坎坷灿烂的一生,感受其文采斐然、饱含哲思的经典著作。 精彩页 悼志摩 十一月十九日我们的好朋友,许多人都爱戴的新诗人,徐志摩突兀的,不可信的,残酷的,在飞机上遇险而死去。这消息在二十日的早上像一根针刺猛触到许多朋友的心上,顿使那一早的天墨一般地昏黑,哀恸的咽哽锁住每一个人的嗓子。 志摩……死……谁曾将这两个句子联在一处想过!他是那样活泼的一个人,那样刚刚站在壮年的顶峰上的一个人。朋友们常常惊讶他的活动,他那像小孩般的精神和认真,谁又会想到他死? 突然的,他闯出我们这共同的世界,沉入永远的静寂,不给我们一点预告,一点准备,或是一个最后希望的余地。这种几乎近于忍心的决绝,那一天不知震麻了多少朋友的心?现在那不能否认的事实,仍然无情地挡住我们前面。任凭我们多苦楚的哀悼他的惨死,多迫切的希翼能够仍然接触到他原来的音容,事实是不会为体贴我们这悲念而有些须更改;而他也再不会为不忍我们这伤悼而有些须活动的可能!这难堪的永远静寂和消沉便是死的最残酷处。 我们不迷信的,没有宗教地望着这死的帷幕,更是丝毫没有把握。张开口我们不会呼吁,闭上眼不会入梦,徘徊在理智和情感的边沿,我们不能预期后会,对这死,我们只是永远发怔,吞咽枯涩的泪,待时间来剥削着哀恸的尖锐,痂结我们每次悲悼的创伤。那一天下午初得到消息的许多朋友不是全跑到胡适之先生家里么?但是除去拭泪相对,默然围坐外,谁也没有主意,谁也不知有什么话说,对这死! 谁也没有主意,谁也没有话说!事实不容我们安插任何的希望,情感不容我们不伤悼这突兀的不幸,理智又不容我们有超自然的幻想!默然相对,默然围坐……而志摩则仍是死去没有回头,没有音讯,永远地不会回头,永远地不会再有音讯。 我们中间没有绝对信命运之说的,但是对着这不测的人生,谁不感到惊异,对着那许多事实的痕迹又如何不感到人力的脆弱,智慧的有限。世事尽有定数?世事尽是偶然?对这永远的疑问我们什么时候能有完全的把握? 在我们前边展开的只是一堆坚质的事实: “是的,他十九晨有电报来给我…… “十九早晨,是的!说下午三点准到南苑,派车接…… “电报是九时从南京飞机场发出的…… “刚是他开始飞行以后所发…… “派车接去了,等到四点半……说飞机没有到…… “没有到……航空公司说济南有雾……很大……”只是一个钟头的差别;下午三时到南苑,济南有雾!谁相信就是这一个钟头中便可以有这么不同事实的发生,志摩,我的朋友! 他离平的前一晚我仍见到,那时候他还不知道他次晨南旅的,飞机改期过三次,他曾说如果再改下去,他便不走了的。我和他同由一个茶会出来,在总布胡同口分手。在这茶会里我们请的是为太平洋会议来的一个柏雷博士,因为他是志摩生平最爱慕的女作家曼殊斐儿的姊丈,志摩十分的殷勤;希望可以再从柏雷口中得些关于曼殊斐儿早年的影子,只因限于时间,我们茶后匆匆地便散了。晚上我有约会出去了,回来时很晚,听差说他又来过,适遇我们夫妇刚走,他自己坐了一会儿,喝了一壶茶,在桌上写了些字便走了。我到桌上一看:—— “定明早六时飞行,此去存亡不卜……”我怔住了,心中一阵不痛快,却忙给他一个电话。 “你放心。”他说,“很稳当的,我还要留着生命看更伟大的事迹呢,哪能便死?……” 话虽是这样说,他却是已经死了整两周了! 现在这事实一天比一天更结实,更固定,更不容否认。志摩是死了,这个简单残酷的实际早又添上时间的色彩,一周,两周,一直地增长下去…… 我不该在这里语无伦次的尽管呻吟我们做朋友的悲哀情绪。归根说,读者抱着我们文字看,也就是像志摩的请柏雷一样,要从我们口里再听到关于志摩的一些事。这个我明白,只怕我不能使你们满意,因为关于他的事,动听的,使青年人知道这里有个不可多得的人格存在的,实在太多。绝不是几千字可以表达得完。谁也得承认像他这样的一个人世间便不轻易有几个的,无论在中国或是外国。 P74-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