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身边的病毒(精)/江城科普读库
分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
作者 冯勇
出版社 武汉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介绍了病毒的基本性质,感染宿主的方式和特点,列举了一些重大的感染人的病毒,可以让读者了解身边常见的病毒风险,以及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防范。作者的视野并不仅限于此,还通过对一些并不感染人的病毒,如各种植物病毒、水生动物病毒、环境中的病毒等内容的介绍,充分说明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微生物、病毒遍布的世界里,有史以来便是如此。无论是我们个人的身体健康,还是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都取决于我们如何与病毒等微生物以及整个生态系统和谐共处。
目录
第1章 奇特的病毒
第1节 微小而神秘
开启微观世界之门
细菌与疾病
比细菌更小
第2节 病毒是什么
活的物质
目睹病毒
发现不止
第3节 病毒家族
第2章 漫长的战役
第1节 一个喷嚏
第2节 伟大的胜利
被消灭的天花
脊髓灰质炎
第3节 艰难的博弈
乙型肝炎——胶着的战场
丙型肝炎——抗病毒药的曙光
艾滋病——艰难之路
从狂犬病到埃博拉——突破物种界限
第4节 与敌共存
永不消失的流感
高明的潜伏者——疱疹病毒
冠状病毒的凶猛袭击
第3章 病毒的星球
第1节 病毒的起源
生命的奥秘
进化的动力
第2节 地球的底色
无处不在
城市微生物图谱
碎色郁金香
养殖箱里的白斑虾
迁徙的病毒
复活的巨型病毒
第3节 亦敌亦友
从鸡开始
倒戈者W
敌人的敌人
巧妙的工具
结语 下一次大流行
人类依靠科学迎战致命病毒
我国的病毒科学快速发展
迎接下一次大流行
人-动物-病毒
压力事件与病毒溢出
附页
参考文献
致谢
序言
人类对病毒的了解,经
历了漫长的时光。显微镜
的发明,打开了人类观察
微观世界的大门。19世纪
末,俄国科学家伊万诺夫
斯基通过陶瓷滤器过滤试
验,发现了比细菌更小的
微生物——烟草花叶病毒,
开启了人类认识病毒的新
纪元。随着技术的进步,
一百多年来大量的病毒被
发现。因此,人们逐渐认
识到,人类其实生活在一
个遍布病毒的世界里。
病毒一般是纳米级别的
个体,种类繁多,通常能
感染一切细胞型的生物。
动物病毒如口蹄疫、禽流
感、猪瘟、疯牛病等,导
致牲畜疾病或死亡,给畜
牧业造成巨大损失;植物
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大
豆花叶病毒、水稻病毒等
,也是重要经济作物减产
甚至绝收的关键因素。当
然,可能最让人们刻骨铭
心的,是能够感染人并致
病致死的各种人类病毒。
从古至今,人类便不断
受到病毒的袭扰。从最初
一无所知被动挨打,到逐
步认识病毒的感染致病规
律并主动防控,人类在和
病毒的斗争中不断发展壮
大。我国东晋著名医药学
家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
方》可谓中国第一部临床
急救手册,其所述“乃杀所
咬之犬,取脑敷之,后不
复发”,不仅给出了人被狗
咬之后的急救建议,也体
现了预防接种及免疫的概
念。此外,我国明朝有医
书记载将天花康复者的皮
肤结痂部分磨成粉,让健
康孩童吸入,用于预防天
花。天花病毒传播能力强
,18世纪曾在欧洲引起天
花大流行,死亡数千万人
。英国医生爱德华·詹纳在
18世纪末叶,发现挤奶工
因长期接触患有牛痘的奶
牛反而不会患天花,便推
广人接种牛痘的办法来预
防天花并大获成功,被尊
为免疫学之父。1980年,
世界卫生组织(WHO)宣
布全球消灭了天花,这是
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凭借
科学技术主动消灭的一种
致死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继天花之后,人类能够
逐步消灭所有的病毒性传
染病吗?这是一个尚无定
论的问题。目前,人类与
数十种重要病毒如冠状病
毒、流感病毒、艾滋病毒
、肝炎病毒、疱疹病毒、
登革病毒、埃博拉病毒等
进行着艰苦的博弈。而随
着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区域
的不断扩张,越来越多的
未知病毒被“挖掘”出来,引
起新发传染病。也许,我
们将不得不与包括病毒在
内的各种生物共享这个星
球,并努力在与病毒的博
弈中找到平衡的支点!
近年来频繁发生的新发
、突发疫情警示我们需要
更加尊重自然规律和生态
和谐。加强病毒基础研究
、疫苗和药物的研发是人
类防控病毒性传染病的必
由之路,在这一进程中,
需要培养、充实各方面的
人才并得到社会的理解。
冯勇博士编写的这本科普
读物,以通俗的语言和科
学的视角呈现了一个有趣
的病毒世界,相信可以为
广大读者深入地了解病毒
打开一扇窗,也守会对病
毒件传染病的防摔大有裨
益。
导语
如何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同时减少和控制疫病流行,不仅仅是医学科学家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重大难题。
人类对于病毒的认识还不够充分,自然界中还存在大量未知的病毒。
这是一本能让读者认识病毒是什么,了解最基本的相关知识,有效削弱关于病毒的谣言和恐惧的科普图书。
后记
2021年5月,《科学》
杂志发表了《125个科学问
题——探索与发现》,医学
领域的第一个问题就是:
我们能预测下一次疫病流
行吗?口人类依靠科学迎
战致命病毒
回顾历史,人类与微生
物共存,也一直在与病毒
、细菌等微生物进行艰难
而惨烈的斗争,历史上有
记录的传染病大流行(瘟
疫)不胜枚举。18世纪乾
隆年间,《鸿洲天愚集》
就有记载:“东死鼠,西死
鼠,人见死鼠如见虎。鼠
死不几日,人死如坼堵。
昼死人,莫问数,日色惨
淡愁云护。三人行未十步
多,忽死两人横截路。夜
死人,不敢哭,疫鬼吐气
灯摇绿。须臾风起灯忽无
,人鬼尸棺暗同屋。乌啼
不断,犬泣时闻。人含鬼
色,鬼夺人神。白日逢人
多是鬼,黄昏遇鬼翻疑人
。人死满地人烟少,人骨
渐被风吹老。”这段话描述
了当时的鼠疫状况,也反
映了人们对于鼠疫的基本
认知:这种疫病与鼠相关
,鼠得病会死,人接触了
死鼠也会病死(实际上是
因为鼠疫耶尔森杆菌通过
病死鼠传给了人);病患
貌如鬼,描述了染病后的
表现(死亡病人皮肤常呈
黑紫色,俗称黑死病);“
三人行未十步多,忽死两
人横截路”讲的是发病、死
亡极其快速;“人死满地人
烟少”则是描述了鼠疫大流
行造成的巨大灾难。当时
的中国人还没有现代医学
知识,也没有微生物学的
概念,并不知道鼠疫耶尔
森杆菌是造成这一切灾难
的罪魁祸首。但这些记载
,也懵懂地提出了传染源
(病死鼠)、临床表现(
貌如鬼)、流行规模(人
死满地)等信息,是当时
医学和科学发展阶段(经
验时期)的真实体现。
古人在此之前,也有很
多经验用于预防传染病。
例如中国饮食烹饪强调炖
煮烧炸,充分加热食物和
饮用水,实际上是一种消
毒灭菌的理念和应用。中
国人也很早开始接触人痘
,以康复的人去照顾天花
病人,就不容易染病了。
当然,国际公认并有详细
资料记载的,是18世纪末
英国医生詹纳,发明了用
牛痘接种预防天花,开创
了预防医学的新时代。
人类历史漫长而悠久,
真正能够让人与病菌的战
斗天平稍稍向人类倾斜一
点点,也仅仅从近百年才
开始。要知道,我们开始
理解生命的遗传密码——
DNA的双螺旋结构才大约
70年。之后我们才慢慢开
始从分子水平去理解细胞
、生命。在此基础上,生
命科学的发展出现了指数
级的迅猛上升。当然,尽
管如此,我们对于生命的
理解还处在非常初步的水
平。
用科学知识去认识和解
决传染病带来的巨大问题
,是人类面对疫病时唯一
的解决之道。尽管病毒扩
散带来的全球大范围疫情
,仍在一次次地冲击人类
社会,但科学知识的积累
和相关技术的进步,已使
我们可以更加快速地做出
基本应对。
著名病毒学家高尚荫
(1909-1989)先生,
1930年毕业于东吴大学生
物学系,1935年获美国耶
鲁大学博士学位后回国至
武汉大学任教于生物学系
。1945年至1947年高先生
利用学术休假再次赴美,
在Wendell M.Stanley教授
实验室从事病毒学研究。
他于1947年回国后在武汉
大学创办了中国最早的病
毒学研究室,1956年牵头
创建了中国科学院武汉病
毒研究所,1978年创建了
武汉大学病毒学系,是我
国现代病毒学的主要奠基
人之一。武汉大学病毒系
、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源源不断地培养了大量的
病毒学专业人才,被誉为
中国病毒学人才的摇篮。
2004年,在经历抗击“非典
”科技攻关之后,科技部批
准武汉大学和中科院武汉
病毒所联合建设病毒学国
家重点实验室。国际上,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
校付向东教授、美国微生
物科学院院士/美国国立
卫生研究院资深研究员郑
志明、美国科学院院士/
美国弗吉尼亚州立大学黑
堡分校孟祥金教授、美国
微生物科学院院士/宾夕
法尼亚州州立大学胡建明
教授等,均有在武汉大学
病毒学系或武汉大学医学
部(湖北医科大学)的求
学经历。
……
保护蝙蝠的种群数量和
栖息地免遭破坏不仅是维
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
功能的重要途径,也是生
态系统完整、国民经济和
人类福祉的重要保障。其
实,与其担忧蝙蝠将携带
的病毒传递给人类,不如
担心人类对于蝙蝠栖息环
境的破坏与骚扰、滥捕滥
杀等行为,才是增加蝙蝠
与人类、蝙蝠与病毒中间
宿主接触导致病毒跨种传
播的祸首。再说,即使是
将地球上的蝙蝠消灭干净
(当然不可能做到),其
他动物体内所存储的冠状
病毒、流感病毒、狂犬病
毒、埃博拉病毒等,照样
时时刻刻准备着迎接人类
的挑衅。
压力事件会使宿主和病
毒关系失衡,可诱使病毒
复制增加,从而导致病毒
从蝙蝠体内溢出(到别的
动物)。从冬眠状态苏醒
、继发感染、笼禁、栖息
地破坏等,对于蝙蝠都是
压力事件,将导致抗体水
平和天然免疫的下降,从
而导致病毒溢出。应极力
避免以上的压力事件,减
少病毒从蝙蝠外溢。停止
挑衅,远离野生动物,给
野生动物足够的栖息地和
生存环境,才是我们远离
动物病毒的不二选择。
新冠疫情之后,人类需
要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
系并采取及时行动。我
精彩页
从庞大的蓝鲸到渺小的蚊蚋,在自然界中,我们可以看到无数神奇的生命。然而不止如此,在高山、在海洋、在雪山、在丛林,甚至是在幽暗的深海、沸腾的热泉里,还生活着各种各样人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你可能没有想到的是,即便是我们的身体内部,也活跃着各种微生物,是一个热闹的“微生态系统”。
常见的微生物有细菌、病毒、真菌等。病毒是一种非细胞形式的生命体,通常极为微小,但却非常独特。
开启微观世界之门
17世纪之前,人们无法理解生命如何产生。腐肉生蛆、腐草化萤,一些不容易观察到其繁衍方式的生物,如各种寄生虫、昆虫等,看起来更像是从环境中自然发生的。人体的疾病,被认为是体内的“体液”或“五行之气”的平衡被打破的结果;而传染性的瘟疫,则是某些神秘未知的“气”“毒”“粒子”等传播造成的。
1590年前后,荷兰人扎哈里耶斯·詹森用两块透镜制作出了现代光学显微镜的雏形。在此基础上,著名的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改进了显微镜,并在1665年出版了著名的《显微图谱》。书中附有五十多幅精美的织物、木材及昆虫等的微观图片。第一个真正看到微生物的,是荷兰人列文虎克。列文虎克1632年出生于代尔夫特,16岁时到阿姆斯特丹的一家亚麻布制品店打工,6年后回到老家自己经营店铺,也在业余时间琢磨他最喜欢的显微镜研究。也许是亚麻制品商人验货时的特殊镜片给了他灵感,他手工磨制了一块透镜,装在一片金属板上,制成了一个简易的显微镜,清楚地看到了牙垢、水滴、井水中“微小的活动物”,并画下了其中某些细菌的形态。列文虎克对微生物、精子细胞、毛细血管及昆虫生活史、动植物组织结构的研究,对寄生虫学、微生物学等领域都颇有贡献,在与“自然发生说”的论战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列文虎克用显微镜开启了人类对肉眼看不见的微观世界的探索之旅,引导人类进入了实验微生物学的时代。
细菌与疾病
法国科学家路易斯·巴斯德用实验证明了发酵和腐败是由微生物引起的。但这些微生物到底是从哪里来的?这涉及生命的起源问题,而微生物的产生则是从非生命到生命之间重要的一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支持生命的“自然发生论”,认为不同的物质中会产生出特定的物种。高等动物通过“动物热”产生,而低等动物则是从泥土和黏液中产生的,潮湿的泥土会产生老鼠,晨露与黏液结合会产生蠕虫、昆虫。17世纪之前,“自然发生论”占主导地位。1688年,意大利医生弗朗切斯科-雷迪用实验手段挑战了“自然发生”的猜想。他观察了苍蝇留在牛羊肉上的卵,记录了卵的发育过程,发现不同的蛹变成不同的苍蝇。雷迪发表了论文《昆虫发生的试验》,说明苍蝇来自虫卵,否认了水和粪土或者腐肉结合就可以产生昆虫的假说。 但即使是在雷迪发表他的实验结果之后,对“自然发生论”的争论仍未平息。直到19世纪60年代,巴斯德通过令人信服的“曲颈瓶实验”,才彻底动摇了“自然发生论”的观点。在那个时代,细菌等微生物已经可以通过显微镜进行直观的观察。巴斯德在一个曲颈烧瓶和一个竖直开口的烧瓶中装入培养基,然后煮沸消毒,使其中的液体培养基都变得无菌。烧瓶中的培养基冷却后,空气里的尘埃携带细菌等微生物进入竖直瓶颈的烧瓶,培养基因微生物繁殖而腐败;而由于瓶颈弧度的原因,在弯曲瓶颈的烧瓶中尘埃和微生物会沉淀在烧瓶的颈部,无法到达瓶内的培养基上,故瓶内的培养基始终无菌而不会腐败。“曲颈瓶试验”虽然没有说明微生物是怎么产生的,但却证明微生物不会从培养基中无端产生。巴斯德也证明,即使是非常容易腐败的液体,如牛奶、酒等,如果得到适当的无菌处理,都能够保持新鲜而不变质。巴斯德发明的巴氏消毒法(短时间高温处理牛奶或红酒,杀灭病原微生物,同时尽量保持其他物质不被破坏)为食品工业的保鲜储存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至今仍被广泛使用。P2-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11:2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