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系统介绍了建筑热环境的基础知识及其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以舒适、健康、高效为建筑热环境设计目标,围绕人、技术、设计和未来四个部分来组织知识体系。第1部分基于“人”,从人、气候和建筑三者的关系出发,讨论人的热舒适问题和气候敏感性建筑设计策略;第2部分基于“技术”,包括传热学的基本原理、建筑材料、建筑构造的热工特性,以及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防潮和通风设计原理等内容;第3部分基于“设计”,在规划、建筑和细部设计层面,以建筑热环境控制技术有效和集成应用为目标,关注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设计方法、热环境控制构件和节点设计及其建筑化表现;第4部分基于“未来”,对建筑与能源和碳排放控制问题进行专门讨论,面向未来倡导可持续发展建筑观。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等专业的教材和教学辅导书,也可供建筑类专业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绪论 建筑热环境设计的目标:舒适、健康、高效 第1部分 人·建筑·气候——基于人的考虑 1 人与建筑 1.1 人的热舒适 1.1.1 生存 1.1.2 热感觉与热舒适 1.2 人体热舒适影响因素 1.2.1 环境物理状况 1.2.2 人体活动因素 1.2.3 服装因素 1.2.4 个体因素 1.3 室内热感觉的量化评价 1.3.1 量化指标与测量 1.3.2 热平衡方程 1.3.3 热舒适指数 1.3.4 生物气候图 1.4 室内热环境设计标准 2 气候与建筑 2.1 气候与建筑设计 2.1.1 气候与气候分区 2.1.2 中国气候特征与区划 2.1.3 大气温室效应 2.1.4 气候设计维度 2.2 结合气候设计的要素 2.2.1 太阳辐射 2.2.2 空气温度 2.2.3 气压与风 2.2.4 空气湿度 2.2.5 凝结和降水 2.3 气候敏感性建筑设计策略 2.3.1 宏观气候设计策略 2.3.2 微观气候设计策略 2.3.3 传统方法与现代技术 第2部分 材料·构造·围护结构——基于技术的考虑 3 传热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3.1 辐射与辐射换热 3.1.1 辐射的反射、吸收和透过 3.1.2 辐射换热 3.2 对流与对流换热 3.2.1 自然对流和受迫对流 3.2.2 表面对流换热 3.3 导热与导热换热 3.3.1 导热 3.3.2 导热换热 4 建筑材料和构造的热工特性 4.1 导热系数和热阻 4.2 蓄热系数和热惰性指标 第3部分 建筑·形式·细部——基于设计的考虑 第4部分 舒适·健康·高效——基于未来的考虑 插图目录及来源 主要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