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图说长征(大会师卷)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出版社 中共党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图说长征》是原中央党史研究室组织编写的一部画册丛书。本书为其中之一册,图文并茂地反映了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三大主力红军在长征后期克服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最终胜利在陕北会师的历史。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硕果仅存的陕甘革命根据地
一、点燃陕甘烽火,创建红军和革命根据地
(一)“红、白、灰三色并举,红二十六军艰辛创建
(二)从寺村塬到南梁堡,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创立
(三)从先锋队到一支队,红二十七军与陕北革命根据地创建
二、粉碎“围剿”,陕甘革命根据地形成
(一)周家崄会议,完成陕甘革命根据地党和军队的统一领导
(二)西北红军反“围剿”斗争,陕甘革命根据地形成
第二章 确立革命大本营
一、缱三十五军与陕甘红军会师,迎接党中央
(一)组建陕甘晋省委,成立红十五军团
(二)劳山、榆林桥战役,粉碎国民党军队“围剿”
二、党中央到达陕甘,成功奠基西北
(一)停正肃反扩大化错误,切断尾追敌人
(二)召开下寺湾会议,在象鼻子湾实现会师改编
(三)直罗镇战役胜利,成功奠基西北
第三章 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芳针的确立与实践
一、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的形成和发展f
(一)中国共产党积极抗战,发表《抗日救国宣言》
(二)瓦窑堡会议召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确立
二、以西北联合推动全国抗日的战略行动
(一)联系杨虎城,与西北军率先达成合作
(二)争取张学良,“西北大联合”初步形成
三、东征山西,推动抗日高潮
(一)中共中央部署东征,抗日先锋军秣马厉兵
(二)毛泽东、彭德怀一线指挥,完成东征
四、西方野战军西征,扩大巩固根据地
(一)太相寺会议,决定西征
(二)征战陕甘宁边界,扩大根据地
(三)打破敌人进攻,巩固根据地
第四章 铁流滚滚大会师,巩固抗日大本营
一、中共中央提出三军会师计划
(一)日本加紧进喀,两广事变爆发
(二)中央制定三军配合夺取宁夏战略
二、西方野战军策应红二、红四方面军北上
(一)西方野战军分兵三路出发,策应红二、红四方面军北上
(二)加强统战工作,清水河两岸局部停战
三、红军总部率红四方面军北上,与红—方面军会师
(一)合力战胜张国焘分裂主义,红四方面军终于北上
(二)红军总部到达会宁县城,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大联欢
四、红二方面军夺路北上,实现三军大会师
(一)夺路北上,强渡渭河
(二)到达将台堡结束长征
五、长征胜利再启程,结束内战齐抗日
(一)总部到达打拉池,宁夏战役揭序幕
(二)为打退紧逼南来之敌,中央批准实施海打战役
(三)宁夏战役计划取消,三军集结同心待机
(四)三军歼敌山城堡
红军长征大会师大事记(1935年9月—1936年10月)
后记
序言
80多年前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工农红军长征,是一段
在坚定理想信念鼓舞下的共产党人不怕牺牲、一往无前的
历史,是一段凝结阶级友爱和爱国主义情怀的历史,更是
一段奔赴救亡图存和民族复兴大道的历史,各路红军先后
汇聚会宁、将台堡地区,实现胜利大会师,形成气势恢宏
、激荡人心的历史画卷,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红军长征大会师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党内分裂主义、实
现红军大团结的象征。从1935年6月党中央率红一方面军和
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党中央决心北出川陕甘,尔后向东发
展,向抗日救亡的前沿阵地前进。张国焘图谋“南下”,
寻找偏安托庇之所。9月12日,中共中央在甘南俄界召开政
治局扩大会议,作出《中央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
》,批判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严重错误,号召红四
方面军全体忠实于共产党的同志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同
张国焘的错误倾向作坚决的斗争,以巩固党和红军。但对
张国焘的斗争,中央仍然坚持党内斗争的方针,《决定》
作出后并没有马上公布,直到当年12月在中央委员范围内
公布,在红一方面军高级干部中仅做了口头传达。
张国焘拥兵南下后,虽然与川军的战斗中取得了一些
胜利,但红四方面军伤亡很大,损兵折将,而党中央坚持
北上方针,在陕北成功寻找到落脚点,事实上宣告了张国
焘分裂主义的失败。张国焘在中共中央以及中共驻共产国
际代表的帮助下,不得不同意红二、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
计划。当党中央发布红四方面军北上会合红一方面军,共
同攻取宁夏的会师计划后,张国焘又推翻中共中央西北局
岷州会议决定,擅自调动红四方面军转向西进,准备在循
化、永靖一带西渡黄河。在党中央明令督促、朱德总司令
及相关方面军领导人耐心劝说,加上自然条件不允许的情
况下,张国焘被迫取消西进计划,红四方面军再次掉头北
上,终于实现了三军会师目标。
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既要战
胜强大的外部敌人,又要应对党内的分歧与斗争,充满了
艰辛和曲折,三军会师的确来之不易,它的实现,是党和
红军团结胜利的象征。它告诉我们:讲政治纪律、坚决贯
彻党中央作出的决定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必要条件,是
党和军队战胜敌人的绝对保证。
红军长征大会师是战胜国民党蒋介石及其反动军队反
复“围剿”、取得长征伟大胜利的标志。从1930年底起,
蒋介石国民党军就不断地“围剿”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
队。甚至不顾日本帝国主义已经侵入中国的现实,提出“
攘外必先安内”。1934年10月,由于党内“左”倾错误指
挥下的反“围剿”失利。党和红军不得不进行战略大转移
。经过艰辛的努力,三大主力红军在1936年10月实现大会
师,成功粉碎蒋介石国民党军队妄图将红军消灭的企图。
大会师是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它告诉人们:“历史大势
,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各路红军大会师实现后,增加了中国共产党在西北的
力量,由此也增强了张学良及其东北军、杨虎城及其西北
军和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红军三位一体、结成西北抗
日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的信心。1936年12月12日,爆发震
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参与并主导了事变的和平
解决,使其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至此,十年内战的局面
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初步实现。在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
要矛盾的前提下,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成为不可抗拒
的大势。由此,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国共产党和红军
与国民党及其军队由敌对走向合作抗日的出发地。在这个
过程中,中国革命战略重心由南方转移到西北,党中央在
解决党和红军生死存亡问题的同时,也解决中华民族救亡
图存的大问题,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
争伟大胜利的深厚政治基础。
导语
《图说长征》系列力图从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全面反映红军长征的光辉历程和伟大长征精神,突出展示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和红军的英雄形象,突出展示党、红军和人民群众相互支援、血肉相联的亲密关系,同时注重反映红军长征经过地方的历史风物、风貌以及红军长征对沿途各地产生的深远影响。
本书为大会师卷,包括历史概述、主体内容、大事记三个部分。主体内容部分根据历史发展过程分为若干章,在叙述历史过程中配以相应的图片及文字说明。
后记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对
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为纪念中国
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力弘扬党和人民军队的光荣传
统和革命精神,充分发挥党史工作以史鉴今、资政育人作
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联合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并组织红军长征途经的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
贵州、重庆、云南、四川、青海、甘肃、河南、湖北、宁
夏、陕西等15个省(区、市)党委党史研究室以及山西省
委党史办公室参加,编撰了这部历史丛书《图说长征》。
《图说长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在纪念
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力图从历史
和现实的结合上,全面反映红军长征的光辉历程和伟大长
征精神,突出展示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和红军的英雄形象,
突出展示党、红军和人民群众相互支援、血肉相联的亲密
关系,同时注重反映红军长征经过地方的历史风物、风貌
以及红军长征对沿途各地产生的深远影响。编撰这部丛书
的目的在于,力求让广大读者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长
征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信念,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文化自信,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
齐意识,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
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在编撰《图说长征》过程中,我们注重发挥中央党史
研究室、军事博物馆和红军长征所经各地拥有的资源优势
,全面收集长征文献、图片、遗址遗迹照片和美术作品等
有关资料,把历史叙事和场景展示结合起来,以图文并茂
的形式,形成一部全景式、全方位直观展示红军长征伟大
史诗的著作。丛书分为六卷,即《序曲卷》《红一方面军
卷》《红二方面军卷》《红四方面军卷》《红二十五军卷
》《大会师卷》。每卷包括历史概述、主体内容、大事记
三个部分。主体内容部分根据历史发展过程分为若干章,
在叙述历史过程中配以相应的图片及文字说明。
为编撰好这部丛书,我们于2015年8月成立《图说长征
》课题组。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曲青山同志任课题组组长
、丛书主编,时任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吕世光同志、中
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张树军同志、军事博物馆馆长董长军
同志任课题组副组长、丛书副主编。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
研究部、军事博物馆,以及有关省(区、市)党史部门同
志为课题组成员。在曲青山同志和课题组其他领导同志的
高度重视和悉心指导下,课题组成员齐心协力、密切配合
,积极展开相关工作。在普查长征遗址遗迹、系统征集历
史图片和文字资料基础上,课题组精心编撰、反复修改、
数易其稿。贵州、湖南、四川、河南、甘肃省委党史研究
室分别牵头负责联系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
军、红二十五军和长征大会师途经各省(区、市)的资料
收集、整理和前期编撰工作。其中,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
承担了编撰《大会师卷》的主要工作。中央党史研究室第
一研究部具体负责课题全部工作的总协调,并组织力量对
各卷进行了后期编撰和审改工作。军事博物馆有关同志参
与了审稿工作。丛书主编、副主编共同审定了全部书稿。
在丛书编撰过程中,得到中央、地方有关部门、单位
和有关同志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帮助。同时,由于年代久远
和时间紧迫等原因,有些图片的作者事先没有联系到。在
丛书出版之际,我们对所有给予帮助支持的单位和同志一
并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崇高敬意!
虽然我们尽了最大努力,但丛书中难免还存在不当、
不周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7年6月
精彩页
一、点燃陕甘烽火,创建红军和革命根据地
大革命失败后,在中共陕西省委和北方局的领导下,陕甘地区的党组织积极贯彻执行党的八七会议决定,组织发动了清涧起义、渭华起义,开始了创建红军、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刘志丹、谢子长等人的领导下,通过极其艰苦而又复杂的斗争,终于在陕甘高原上建立起了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红二十七军八十四师两支正规红军部队和大批游击队、赤卫队等地方武装力量,开辟了陕甘边、陕北两块革命根据地。
1927年10月12日,根据中共中央八七会议精神,在中共陕西省委领导下,共产党员唐澍(唐东源)、李象九、谢子长(谢浩如)、白明善(白乐亭)、白锡龄等以党组织掌握的陕北军阀井岳秀部第十一旅第三营为主力,以“为石谦旅长报仇”为口号,联络其他几个连的千余官兵在陕西省清涧县起义,打响了西北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起义军一度攻占了宜川县城,部队发展到1700多人,有长短枪1000余支。由于领导层没有形成核心,缺乏武装斗争的经验,在优势敌人的进攻下遭到失败。但起义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配合了党在其他地区开展的武装斗争,锻炼了干部,教育了人民,对陕北地区革命运动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1928年3月,中共陕西省委决定在党的力量强大、群众基础较好的渭华地区发动起义。5月1日,在党的领导下,渭南东原1000多群众集会,建立了区苏维埃政权,宣布“全部政权归苏维埃”。渭华起义拉开序幕。随后,陕东特委组建赤卫队,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为配合农民起义,省委决定由党掌握的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八路新编第三旅(旅长许权中)在唐澍、刘志丹等人率领下,由潼关开往渭华地区参加起义。5月10日,第三旅到达华县瓜坡镇后宣布起义。在华县高塘镇,起义部队改编为西北工农革命军,总司令唐澍、军委主席刘志丹、政治委员刘继曾、参谋长王泰吉、军党委书记吴浩然、总顾问许权中。全军千余人,设四个大队和一个骑兵队。工农革命军与起义农民相结合,很快形成了以华县高塘、渭南塔山为中心,东至少华山,西到临潼,北接渭河,南连秦岭约200平方公里的红色割据区域,三个县48个区、村建立苏维埃政权。国民党政府当局急调三个师和渭华地区的反动民团对起义中心区域实行“围剿”,经过数次激战,部队和赤卫队被打散,起义失败。渭华起义坚持了三个多月,爆发在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区域,动摇了统治者的统治基础,鼓舞了人民的革命斗争,培养和锻炼了干部,为此后党继续开展武装斗争提供了宝贵经验。
(一)“红、白、灰”三色并举,红二十六军艰辛创建
清涧、渭华起义失败后,刘志丹、谢子长先后回到西安。为开辟革新的局面,1928年秋,陕西省委任命刘志丹为陕北特委军委书记,谢子长为委员,派他们到陕北开展工作。
1929年2月,中共陕北特别委员会(简称陕北特委)在绥德西川张家岔(今属子洲县)召开扩大会议,总结研究八七会议后一年多来陕西武装斗争的经验和进一步加强武装斗争的问题。4月,陕北特委又在榆林红石峡举行扩大会议,专门研究加强武装斗争的问题。会议决定:刘志丹担任特委军委书记,并主持特委工作。在会上,刘志丹提出了搞革命的武装斗争要采取三种军事斗争形式的思想:即坚持“白色”,做白军的工作,争取国民党部队里的进步分子和爱国人士成为革命的一分子;坚持“灰色”,做改造土匪、改造哥老会的工作,收编“山大王”,壮大革命力量;坚持“红色”,组建自己的革命武装。这一军事斗争思想经过讨论,得到与会人员的认同。根据当时的现实情况,会议决定以做白军工作为主,即派大批党团员和进步青年打入陕西、甘肃、宁夏地方军阀部队开展兵运斗争。7月中旬,在陕西渭南召开的中共陕西临时省委会议上,刘志丹当选为省委候补常委。
红石峡会议后,刘志丹全力投身于兵运和改编土匪武装的工作中,为组建革命武装培植力量。1929年5月,刘志丹返回保安,他和曹力如组织保安民众开展反民团团总路仰之的斗争,迫使县政府改选县民团,他们两人被选为正副团总。之后,他们对民团进行整顿,建立了党组织,废除打骂制度,改善官兵生活,加强军事训练,把反动的民团改造成为党掌握的武装力量。1929年11月,中共中央军事部制定《目前扩大红军计划大纲》,指出扩大红军与有计划地组织兵变是目前军事工作中的两大任务,并要求党的各级组织积极而有计划地组织兵变,迅速扩大红军。此后,刘志丹与谢子长等人利用老乡、亲友关系,先后打入陕甘边界的苏雨生、谭世麟等军阀部队和地方民团开展兵运活动。1930年春,刘志丹与谢子长带领几十人亲往宁夏苏雨生的骑兵第四师挂名建军,谢子长任第十一旅旅长,刘志丹任第九旅十六团中校副团长。他们利用公开身份在军阀苏雨生部安插了大批党团员和进步青年,编成学兵队加强军事训练,培养军事干部。夏季,在甘肃庆阳谭世麟部,谢子长争取到团长职位,刘志丹争取到营长职位,该部主要活动在庆阳县北的三道川一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4: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