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为了漫长的告别与相遇(80后诗人访谈录)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80后”作为一个命名与一种文化现象,不再是新世纪伊始时那样简单地作为一个象征符号,他们的生命体验和写作在新世纪的20年里不断地积累与被打破,如今80后这一代人已经悄悄迈入40岁的年纪,他们的创作也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在探索中发生着变化。从这些深度的访谈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些诗人与他们的诗歌写作既充满独特个性和层次性,又充分展示出了80后这一代人他们的精神和心路历程。
本书为第一本80后诗人访谈录,是研究当代中国诗歌诗人的必备材料。
作者简介
肖水,1980年生于湖南郴州。毕业于复旦大学法学院,复旦诗社第二十七任社长。曾获未名诗歌奖(2005)、《上海文学》诗歌新人奖(2006)、诗探索奖·新锐奖(2009)、“三月三”诗会奖(2012)。出版有诗集《失物认领》(2012)、《中文课》(2012,台湾)、《艾草:新绝句集》(2014),与诗人陈汐合编有诗文集《在复旦写诗》、合译有《布劳提根诗全集》、《在美国钓鳟鱼》。现居上海。
目录

阿斐
我热爱“一盘散沙”的诗歌时代
春树
诗在当下
胡桑
看到这个时代“失败”的一面
黎衡
抵达与逃逸
洛盏
诗是岁月的馈赠
唐不遇
我缺少一首能征服石头的诗
王璞
时代纪程和无名的痛感
王东东
生活之诗也应该是哲学之诗
乌鸟鸟
在轰鸣的噪音环境中写作
肖水
通向诗歌的末路
徐钺
我仍然保持着对抒情的热爱
徐萧
诗人唯一的使命就是写诗
杨庆祥
没有任何人或者神可以拥有我的全部
叶丹
诗的天赋能让你和旧的风景合影
袁永苹
写诗就是写自我
张二棍
诗人的法宝就是他的诗歌,无关标签、身份及其他
郑小琼
让诗歌保持像岛屿或山峰一样的独立性
序言
本书共收录十七篇1980
年代出生的诗人的访谈。在
策划这本访谈录的时候,我
们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目标或
者规划,只是希望这些80后
诗人能自由地、肆意地谈谈
他们的写作,他们对于诗、
对于生活,包括对自己的理
解和思考。我们这本访谈并
非是关于80后诗人的第一本
访谈录,但却是在“最好”的
时候出现的一本访谈录。
“肖水已经四十了”是
2019年年底在复旦大学举
办的首届80后诗人活动中出
现频率最高的一句玩笑话,
但仔细想来,这也并非仅仅
只是一句玩笑式的“修辞”。
是的,第一代80后今年已迈
入了四十岁。俗话说,“四
十不惑”,年龄最大的80后
诗人已经四十了,而最年轻
的80后诗人也过了“三十而
立”的年龄。虽然在惯有的
认知里,80后依然是“不谙
世事”的年轻人,80后诗人
也一直是“青年诗人”,但没
有关系,在2020年这样一
个特殊的年份,我们希望有
这样一批诗人能以文字的方
式来记录他们关于诗歌、生
活和爱的思考。也许以后,
等80后诗人到了五十岁、六
十岁的时候,还会出现新的
访谈录。那个时候,他们对
于写诗、对于社会历史、对
于世情冷暖、对于理想和信
仰、对于爱等,又会出现新
的思考,但正是这些不同时
期的断代文字所呈现的思考
与表达,勾勒出了一段关于
诗歌写作的历史和一代人的
精神记录,这也是我们做这
份工作的意义和初衷所在。
在一篇一篇阅读这些访
谈的时候,我的脑海中时常
会浮现星空的画面和“星空”
的概念。这样一篇篇气场各
不相同的文字,仿佛古希腊
星空中一个个生动的星座,
用或明或暗的星子勾勒出它
们并不完美却十分可爱的生
命形态。格雷厄姆·霍夫曾
转述T.S.艾略特为抒情
诗所下的定义:“抒情诗是
诗人同自己谈话或不同任何
人谈话的声音。它是内心的
沉思,或是出自空中的声音
,并不考虑任何可能的说话
者或听话者。”当诗人“不同
任何人谈话”的时候,他们
呕心沥血创作出诗歌;当他
们同外部谈话时,这些谈话
也与他们的诗歌一样重要。
对他们的访谈如同一场场历
险之旅,充满了挑战,也收
获颇丰。他们各自的小宇宙
独立而丰富,每个人同他们
的作品一起,日渐成为当代
文学的一种现象,即80后诗
歌。
再让我们回到现实中。
80后诗人是伴随着改革开放
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这四
十多年间,是中国社会发展
最为快速的时期,经济的发
展冲击着我们对于物质与生
活的理解,网络的出现改变
了我们的写作和交流乃至存
在的方式,高铁刷新了我们
对于时空的想象……我们持
续经历、感受和判断着时代
的各种变化,我们尝试着去
做出理解和表达,有些我们
甚至于还来不及做出回应,
它们就已经融入我们的血液
和笔端,和我们融为一体。
从这个意义上讲,80后不仅
仅是一个命名,更是一代人
的共同记忆,在记忆中我们
可以辨识彼此。我想正因如
此,在阅读同代诗人的诗作
或者同他们交谈的时候,总
是多了一层惺惺相惜的同理
与共情。
黎衡在《1972:飞向太
空》中想象了80后的浪漫主
义科幻哲思:“现象真实与
本质真实的二元性/让他迷
惑,‘我将如何完成生活?”’
尽管前辈们已经孜孜不倦地
投身于科幻小说创作,但是
只是从80后开始,科幻才日
益成为顶流题材。80后热衷
于构筑和解构一幕幕科幻迷
梦,将对现实生活的哲学沉
思代入科幻作品中,通过天
外来客的离奇见闻消解挥之
不去的枯燥与无聊。“我将
如何完成生活”这一灵魂拷
问在80后心中都曾反复发生
,而诗人给出的答案则是:
“人类说出的每句话/都衍
生着新世界,写作者终于完
成宏愿”,可谓代表着新一
代知识分子的情怀。与之类
似,胡桑曾写道:“度日是
一门透明的艺术。”他的解
决方案也是高超的:“在光
阴中/凝聚,学习如何检测
黄昏的深度。”“检测黄昏的
深度”对学生时代的我们而
言,不正是夜以继日的学习
吗?同代人必定对此感同身
受。
也许真的到了那一天,
当诗歌历史上众多星光璀璨
的诗人和作品共悬天河之时
,人们会情不自禁地被这一
壮美的景象所深深震撼——
宇宙苍穹并非尽在有限的诗
行之间,而是由满天繁星共
同呈现。正如本雅明在《德
国悲剧的起源》最后所描述
的那样,诗歌作品所具有的
内在真理,不会“以任何特
定化身体现出来”,而是“像
一个个永恒星丛分布在历史
的长河中”。“星丛”意味着
尽管其构成者受到力学规律
的支配是必然的,但同时也
因观星者的不确定性而变成
偶然的。仰望苍穹,那一片
星丛里的每颗星星,都来自
完全不同尺度的时空,有的
相距几十光年,有的远达数
万光年;“光年”这个词本身
就暗含了时间刻度上的非同
一性,此刻闪烁在我们视野
里的星光,都开始于前后相
继的历史。历史不再是连续
的,与其追寻同一时间刻度
上的系统性,不如任由想象
力和回忆的驰骋,去构想一
片星丛。自从人类发明语言
文字起,交错历史里的人和
事就具有了长久的生命力,
而不断构成后继每一个当代
的星丛。近至百年新诗,远
至历史悠久的传统诗词,
导语
《我热爱“一盘散沙”的诗歌时代》《看到这个时代“失败”的一面》……本书共收录十七篇1980年代出生的诗人的访谈。在策划这本访谈录的时候,编者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目标或者规划,只是希望这些80后诗人能自由地、肆意地谈谈他们的写作,他们对于诗、对于生活,包括对自己的理解和思考。这本访谈并非是关于80后诗人的第一本访谈录,但却是在“最好”的时候出现的一本访谈录。
精彩页
周:首先谢谢您能接受这次采访。第一个问题是一个您曾略微谈过的话题,您谈到在您十二岁时大表姐去世这件事让您印象很深,当时写下的一整个作业本的分行文字可以说是您诗歌写作的前奏。我想请问一下,这么久远的童年事件给您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您对“死亡”的最初理解是什么样的?这种印象又是怎样影响了您的写作?
阿斐:我从小就比较喜欢幻想,也会经常坐在那里发呆,然后想各种事情。在我们那经常会有些老人家去世,其实我经常遇到和死亡有关的事情。但很奇怪的是,在十二岁之前,我是没有“人是会死的”这个概念的,在我看来老人家会去世好像是自然而然的。但是我有个大表姐去世了,她只有十八岁,然后我突然发现,居然连这么小的、这么美的人都会死掉,我就惊呆了。在那段时间我有几天几乎是彻夜不眠,我在自己的作业本上写了很多诗。现在想起来,我估计那时候写的诗主要还是像打油诗一类的,类似古诗改编,但的确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开始有意识地写诗,通过诗歌这种方式来表达我的内心。其实我在小时候并不是一个特别爱说话、特别能说话的人,所以我会有很多想要表达的东西藏在里面吐不出来。但是因为大表姐的去世,让我突然间好像有了一种不得不表达的感觉,所以对我来说,它是我寻找到诗这样一个武器或者工具的事件。因为我跟我大表姐的关系,在我看来是特别好的,在我看来她不可能会死的,所以,就是从这件事开始,我觉得我的内心从以前那种忧虑各种学习、跟小伙伴的玩耍等小事情,慢慢过渡到了一些对于可能的沉重的事件,或者是沉重的主题的关注上。
周:那是不是可以这样说,这件突如其来的事情就变成了您诗歌中的一种“母题”,让您的诗歌始终会关注死亡啊,或者是人的痛苦啊,或者说就是这些有点阴暗和低沉的东西。
阿斐:谢谢你的提问。我觉得这个问题挺好的,可以让我整理一下这件事情。这件事情让我有了两个维度的发现或者说思考:第一个维度就是像你所说的,我开始有了一种沉重的东西,并且我真切地感受到我内心有了恐惧,真的,是对死亡的恐惧,这种恐惧感我认为一直到现在我都会有,并不是说以前不怕死,而是说从这件事情开始,我真切地感觉到了死就在身边;第二个维度呢,其实是让我有了对被爱的渴望。我突然觉得有一种若隐若现的幻灭感,然后就特别希望在这个世间找到自己的知音,找到她爱我、我也爱她的人,所以我在高中的时候其实就开始寻找,并且开始早恋,现在我的妻子就是我的高中同学。
周:您刚才谈到爱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我也注意到了。那么这个想要找到爱的动力是不是和您在诗歌中寻求宗教慰藉的需求有一点联系?您之前已经谈到诗歌是抒发您心中的恐惧,或者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拯救的方式;然后您说寻找爱的需要,好像您的妻子、女儿也是拯救您的一种方式:而您当初在度过黑暗时期的时候,寻找到了宗教的拯救。我在想,“寻找拯救”是否是您人生中的一个大的命题,而诗歌、家庭、宗教这三者从不同的方面体现了这种拯救。您对这个是怎么看待的呢?您是如何看待诗歌、家庭、宗教这三者之间的联系的?
阿斐:谢谢这个提问,真的也是帮助我再做一个梳理。这个提问的跨度稍微有点大,所以,我还是从刚才我说的1992年,也就是我大表姐去世的那年开始讲起。我先讲一个社会背景。在1992年之前大概就是1990、1991年,我印象中我们那边的人到处都在赌博,大人也在赌、老师也在赌、学生们也在赌,大约也就是我五年级和初中一年级(那时候我的学校是五年制的小学)。在初中一年级的时候,我的成绩一度变得特别糟糕,最低的只考了十多分,但就像我这样的居然还拿到了奖状,然后在1992年,也就是我大表姐去世的那年,我转了学,我突然发现好像风气开始变好了。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就是在1992年,我大表姐去世,我转学,然后我感觉到社会风气的变好。P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2:4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