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春秋乱世,秦国地处偏远、土地贫瘠、兵力不足。数百年间,经过秦穆公、秦孝公、秦昭襄王、秦王嬴政等英明君主的励精图治,加之百里奚、商鞅、范雎、白起等名臣良将的尽力辅佐,秦国一步步强大,到秦始皇时期,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但由于秦二世的无能和昏庸,秦国的帝业在农民起义中迅速灭亡。 本书以正史为蓝本,汇集多年来历史学者的研究成果,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风趣幽默而又不失智慧的语言,调侃轻松却不失庄重的语调,讲述大秦过往,用历史事件来展现人性的复杂,透过历史的迷雾,以人性洞察历史,还原历史真相。 目录 背景雄厚的赢姓 到大西北去 赵和秦的故事 我与西戎有个约会 秦襄公的机会 襄公是个暴发户 继祖之业再奋斗 秦廷的骚动 武公德公好榜样 宣公以晋为窗 穆公的霸业 五张羊皮的买卖 秦晋分道扬镳 穆公要出手了 孟明视首出兵 出师未捷陷囹圄 孟明视回家了 我来“还恩”了 康公不如意 此仇不报非康公 晋楚是死对头 这一仗很悲催 秦国走上了下坡路 烽烟再起 秦廷上的哭声 吴越的纠葛 祸不单行的时代 是到改革的时候了 惠公的绝对大反击 公子连力挽狂澜 改革之路 千古一王 商鞅从西边来了 变法就是图强 惠文王要当励志帝 合纵连横 河西是老秦家的 张仪我来了 一张嘴说动一个国 公孙衍的合纵 合纵再起 团结才有力量 韩国来了公孙衍 武王的彪悍人生 息壤之盟 季君之乱 黄棘之盟 伊阙之战 苏秦的棋盘有多大 完璧归赵 渑池之盟 楚国首都陷落记 阏与之战是场喜剧 忍辱负重的范雎 远交近攻之策英明 纸上谈兵害死人 窃符救赵 秦国这回栽了 西周国至此完结 商人的眼光 吕不韦的投资 商人成了相国 秦王政权力在手 不是所有人都是坏人 小肚量害死人 各个击破手段妙 刺秦其实是出闹剧 躲到辽东也要打 最后一仗没有放过你 终于统一了 焚书坑儒 赵高的计谋 大泽乡起义 项梁挑起革命重担 李斯之死 指鹿为马露真容 章邯破陈胜 大战在即 章邯跳槽 死是最好的安排 最后的清场 序言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 一个真正意义上统一集权 的帝国。这是它的缔造者 ——秦始皇赢政在中国几 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画下的 最为浓重的一笔。秦始皇 之霸气,以及其傲视天下 的气魄和叱咤风云的力量 都足以令后人赞叹。 传说中,秦人先祖由 舜帝赐姓为“赢”。夏朝末 年,费吕去夏归商,败桀 于鸣条,其后赢姓世代为 殷商辅臣。商朝末年,周 武王伐纣,商军败,赢氏 一族也因此衰弱。到了周 穆王时期,造父子孙为周 王牧马有功,受封于“秦” 。其后,秦襄公匡扶周室 有功,终于被封为诸侯。 至此为止,秦国图霸 天下的大业才正式展开。 历经了春秋战国诸侯之间 的腥风血雨,中国广袤的 大地上即将迎来一个新帝 国的诞生,那便是秦朝。 公元前221年,秦帝国正 式向历史宣告了它的成立 。 秦朝的兴衰史可以说 是一段激荡的洪流,上承 春秋战国的兼并和厮杀, 下启汉唐的繁华和兴盛。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 到春秋战国各诸侯国之间 的较量,也可以看到君主 间的心术权谋,说客间的 连珠妙语,武将间的斗智 斗勇。在这幅浩瀚的画卷 中,无论是王侯将相,还 是谋臣游士,抑或是市井 小民,都会因为自己独特 的姿态而得以名留青史。 秦帝国的出现开始把 古代中国广袤土地上的各 种不同文化统一起来,为 持续了两千多年的中国封 建文明提供了一个模本。 正如历史上其他的大帝国 一样,秦帝国为实现崛起 并在崛起之后保证稳定所 付出的努力令后人津津乐 道。 在政治方面,为了保 证至高无上的皇权,秦始 皇将经济、行政、军事等 一切权力都收归己有,在 中央推行集权制,在地方 推行郡县制;在社会经济 方面,统一度量衡,统一 货币,修驰道,使车同轨 ,在地方上施行土地私有 制;在文化方面,将小篆 作为标准文字,严禁私学 ,以吏为师,施行了严酷 的思想统治。 创业容易守业难,帝 国的形成并不意味着一劳 永逸,管理一个偌大机构 远比构建它更加具有挑战 力。纵然秦始皇为了维持 他万世不竭的帝业付出了 巨大的努力,但个人的力 量在历史的波澜面前终究 是苍白无力的。 因为秦始皇的急政和 暴政、秦二世的无能和昏 庸,秦国的帝业在不久之 后就迎来了终结。在一个 王朝跌宕起伏的命运中, 充斥的除了刹那间的繁华 ,更多的是对历史难以掌 控的辛酸和无奈。而对于 这个王朝的兴盛衰亡,只 有深入其中,才能获悉一 二。 本书以正史为蓝本, 汇集多年来历史学者的研 究成果,在尊重史实的基 础上,以风趣幽默而又不 失智慧的语言,调侃轻松 却不失庄重的语调,讲述 大秦过往,用历史事件来 展现人性的复杂,透过历 史的迷雾,以人性洞察历 史,还原历史真相。 导语 本书以秦国为主线,结合当时的天下大势,以简约的笔触,结合详尽客观的史实,再现那段浪澜壮阔的画面,而对于这个王朝的兴盛衰亡,只有深入其中,才能获悉一二。 本书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风趣幽默而又不失智慧的语言,调侃轻松却不失庄重的语调,讲述大秦过往,用历史事件来展现人性的复杂,透过历史的迷雾,以人性洞察历史,还原历史真相。 精彩页 背景雄厚的赢姓 皋陶有三个儿子,伯益是他和少典氏族人女华的长子。 伯益,亦作伯翳、柏翳、柏益、伯鹥,又名大费,禹时的大臣,在大禹治水的浩大丁程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除此之外,伯益在大禹继位后,辅佐大禹开垦荒地,教育民众在地势低洼之地种植水稻,还发明了凿井技术。在政治方面,伯益建言献策,鼎力相助。 伯益就是赢姓人的第一个祖先。不过,赢姓并非始于伯益。伯益授赢姓是“继承”,也就是说,赢姓最早并不是始于伯益,其最早可追溯到五帝时的少昊帝。少吴是东夷部落联盟的首领,因其继位之日,有五凤从东方飞来,集合到了少昊帝的宫廷上,故其以凤鸟为族神,崇拜凤鸟图腾。后少昊去世,黄帝集团的颛顼替代了少昊在东夷部落的首领权。颛顼就是伯益的先祖。因此,赢姓最早可追溯到少吴。但若要从血缘角度来说,赢姓则应归于皋陶一族,只是皋陶之子封姓之后,“偃”姓和“赢”姓作为凤鸟部族的两大系统分散开来,所以秦后人都以赢姓伯益为祖。 这就是秦人那背景雄厚的祖先。当然,秦人祖先一直都不是以身份显名于历史,最主要的,还是他们那过人的能力。皋陶和伯益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只怕不在禹之下。不过,背景雄厚易受人妒忌。当时,为了争夺大禹继承人的位子,伯益所率领的东夷部落联盟还曾因此与夏启进行了一场恶斗。 按当时的禅让制,伯益继位是理所当然的,这从当时的一个事件中也可看出。当时,启继承了禹的位置,便在钧台(今河南禹县南)大会各部落联盟首领。可是启的继位受人质疑。一个名为有扈氏的部族,就因启破坏了禅让制的传统,而拒绝出席钧台之会。启是个有能力的人,他敢继承禹的位置,自然料到会遭到反对,所以对于这一点,他毫不迟疑地亮出了他的兵器,因此“启伐之,大战于甘”(《史记·夏本纪》)。战争的结果是有扈氏大败,族众从此沦为牧奴。 夏启借这场战争向天下人表明:天下归启,禅让制已经成为历史。这种行径传到了伯益的耳朵里,伯益就继位问题向启递交了挑战书。因此,夏启集结了军队,往东夷之地进发,以应战伯益。 关于战争的经过,因夏朝历史过于久远而没有记载,其结果却是明确的。伯益在这场争夺继承人的战争中失败了,其人被杀,其族人将其葬于天台山上。这次夷夏之争的规模非常大,所造成的损失也异常惨烈。东夷地区在此前延续了几千年的文明,在华夏部族的大肆摧毁下几近灭亡。 到大西北去 赢人的家没了,但是赢人还在。在家族灭亡之后,赢人很快调整了情绪,要生存下去就不能对天屈服,赢人给自己这样一个生存信条,迫使着他们再去重建天地。 这种根植于人类基因的生存动力使得赢人在华夏大地上努力地另辟生存地。或许在另寻住所的时候,赢姓部族之间存在着相左的意见。这种民族迁移的历程本就无法追根溯源,后人只能在现有的遗留文献和后世考古中发现一些蛛丝马迹,从中可以得知,在赢姓部族失利后,其中一支仍然留在了今山东地区,另一支则渡过淮河往南发展,还有一支则选择西行。这支西行的赢姓族人就形成了后来的秦人。后来,秦人在西北建立政权时仍不忘故土,凡有墓葬,头均朝向东方。另外,对故土的认可或许也成了后来秦始皇东巡的原因之一。 我们已经无法重现当时迁移的场景,但从迁移的里程,加之当时的环境来看,秦人这次西迁一定经历了艰难险阻。当然,这种长距离的迁移自然不是一蹴而就的,秦人在这次迁移中难免停停走走,历经几世几代。可以确定的是,他们几乎不可能在迁移中定居。因此,秦人在长时间的漂泊中,发展起来的自然不会是定居生活的农业文明,而是一种四处游荡的游牧文明。从这点看,秦人的迁移对其后的崛起还真有点贡献,因为畜牧在其后将成为秦人发展的一个机遇。 在秦人西迁的同时,如流水般的时间带走了夏启,带走了昔时众部落首领对夏启攻伐伯益的不满和赞叹,也带走了由大禹带来的整个王朝。在纪年得以清晰的时候,约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在其子孙汤的时代得到了发展,商由此代替了夏,成了中国文明的第二个世袭王朝。 本来商朝灭亡和秦人关系不大,但有了这个恶来,结果就不一样了。 恶来就是中涌的孙子,也就是伯益、费昌的后人,想想秦人在此前都有英名,如何到了恶来这一辈,竞成了后人谴责的佞臣? 恶来的父亲叫蜚廉,也作飞廉。这个“飞廉”可能来自上古神话中风伯的名字。东汉著名文学家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有注释道:“飞廉,风伯也。”而风的一个特征就是来无影去无踪,这也便是飞廉的能力。《史记》里说“飞廉善走”。“善走”普遍理解为跑得快,也就是说飞廉是个“飞毛腿”。其实,“善走”或可理解为骑术高超,之前就曾强调过秦人的畜牧能力。这样看来,飞廉驾驭一匹马应该是驾轻就熟之事。当然,不管这个“善走”是指双脚还是马,这并不妨碍飞廉有能力使得自己的移动迅速快捷,因为这个能力,飞廉当上了纣王的通信员,为纣王传报一些紧急消息。 公元前1046年,殷商在纣王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