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朱自清的朋友圈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夏明亮 |
出版社 | 研究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以具有时代色彩的“朋友圈”一词为核心,生动形象地介绍了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与身边四类人,即亲人、师长、友人、学生交往的故事。其中既有他的父亲、妻子、儿子也不乏大家耳熟能详的大师、如鲁迅、胡适、叶圣陶、丰子恺、闻一多、梁思成等人。真实再现了一代国学大师成长的社会背景、凸显了他的人格风范。更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勾勒出他的亲人、师长、友人、学生的群体肖像,进而折射出他所在时代的精神风貌。 作者简介 夏明亮,山西绛县人,1965年生。现任山西省绛县高级中学校务委员兼工会主席。2003年加入山西省作家协会。历任运城市作家协会理事、绛县作家协会副主席、运城市教育系统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专家组成员、绛县政协常委等社会职务。撰著出版有《恶之花》《金陵归燕》《紫苑徊翔》《中兴名相裴度》等四部长篇小说,在《人物》《名人传记》《传记文学》等数十家杂志上发表文学传记、散文、报告文学等各类作品280余篇。 目录 第一辑 亲人 散文《背影》背后的故事 ——朱自清与朱鸿钧 问世间情为何物 ——朱自清与武钟谦 爱如荷风情如潭水 ——朱自清与陈竹隐 一文一理,双星闪耀 ——朱自清与朱物华 父亲的牵挂和儿子的选择 ——朱自清与朱迈先 与亲戚晚辈的忘年交 ——朱自清与朱之彦 第二辑 师长 敬重而不亲近 ——朱自清与鲁迅 从越走越近到渐行渐远 ——朱自清与周作人 感念与理解欣赏与器重 ——朱自清与胡适 第三辑 友人(上) 白马湖畔沐春晖 ——朱自清与夏丏尊 留在温州的踪迹 ——朱自清与马孟容、马公愚兄弟 声应气求的书生之交 ——朱自清与舒新城 一生一世的知音 ——朱自清与叶圣陶 新文学作家与共产党先驱之间的呼与应 ——朱自清与邓中夏 知己从来不易知,慕君为人与君好 ——朱自清与丰子恺 结缘饮河社,天涯情益真 ——朱自清与潘伯鹰 医者大爱与“秀才人情” ——朱自清与刘云波 第四辑 友人(下) 志同道合的两任清华中文系主任 ——朱自清与杨振声 生活密友 学术诤友 ——朱自清与叶石荪 性格迥异的知心朋友 ——朱自清与吴宓 文学家与哲学家的同事之谊 ——朱自清与冯友兰 文学家与美学家的绵长情谊 ——朱自清与朱光潜 时空割不断的相知之情 ——朱自清与郑振铎 清华园的“双子星座” ——朱自清与闻一多 “平生爱我君为最” ——朱自清与俞平伯 谊同金兰的学术知己 ——朱自清与王力 学者之间的君子之辩 ——朱自清与梁思成 “纯粹君子”留下“不毁灭的背影” ——朱自清与沈从文 时代风雨离别情 ——朱自清与叶公超 “清华双清” ——朱自清与浦江清 “忘形竟然到你我” ——朱自清与李广田 怀才与识才 信任与敬重 ——朱自清与陈梦家 第五辑 学生 师生亦挚友 耿耿一世情 ——朱自清与曹聚仁 历史变迁中的永恒情谊 ——朱自清与冯雪峰 恩师赐笔名,引领文学路 ——朱自清与金溟若 授业一年影响一生 ——朱自清与朱维之 同乡·师生·挚友 ——朱自清与余冠英 师对生的用心用力 ——朱自清与李健吾 “淡如水的君子之交” ——朱自清与柳无忌 亦师亦友的忘年交 ——朱自清与马星野 惺惺相惜的师与生 ——朱自清与李长之 两代师者的生命接力 ——朱自清与王瑶 杏坛结缘存乎于心 ——朱自清与张清常 人格完美的导师终身追随的学生 ——朱自清与郭良夫 一对特殊的师生 附录 朱自清弟妹简介 朱自清子女简介 后记 序言 一部雅俗共赏的著作 朱自清先生的文学创 作、文学批评、学术研究 一直未得与其地位相称的 研究,若按照水泊梁山那 样排新文学诸家座次,朱 先生当位列天罡,近于豹 子头林冲。其文学批评, 目光高远,评断精慎,发 义深微,聚焦于文学性与 历史性,衡量于文学贡献 与历史作用,就与当今文 学史的贴合度而言,其质 量超过诸如瞿秋白、胡风 、李长之、刘西渭等有实 力的名家。其古典文学研 究,像闻一多一样自成面 目,其深入文本的关感精 神,不带体制成见的清新 视野,如潺潺流水,滋润 着学术的心田。其散文创 作,取法古今中西,汲养 文白骈散,不仅塑造现代 散文面貌,而且盘活现代 散文精神,做出不可替代 贡献。其文学教育,更有 现代大学教育之体制养育 之功,当今所谓大学语文 ,所谓大学人文教育,都 是走在朱自清遵循的理念 和积累的经验之上——接 近他的理念和经验的,可 能效果就好,作用就积极 ,反之背离他的理念和经 验的,就不免走弯路。其 人格,更是温润有节,独 立不移,兢兢业业,清醒 用世,说是现代圣贤也不 为过。即使其作为“历史 中间物”的诗歌作品,也 是完成历史使命,立下了 新诗奠基初创之功……因 此,对于朱自清研究,冀 新作于方来之心,在我是 所望殷殷、随时随地且绵 绵不绝的。 友人给我荐来一部书 稿,题为《朱自清的朋友 圈》,令我颇感兴趣。众 所周知,朱自清先生并非 如鲁迅、胡适、郭沫若、 徐志摩等社交生活活跃的 人物,在一般印象中,他 交往较多的不是北大读书 时的同学,以及白马湖时 期春晖中学教书的同事, 就是长期在清华大学/西 南联大任教时。与之相处 的师生,其人脉就是其从 生存环境“天择”的结果, 几乎不存在任何主观能动 的构造。大家所能点出的 名字,也不过俞平伯、叶 圣陶、闻一多、王瑶等寥 寥数人。但该书不仅把学 界一般印象的每一步都扩 大观照,用望远镜把远景 变为近景,用显微镜将探 照变为特写,呈现细节, 入于深微。作者显然理解 马克思“就其现实性而言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 和”这句名言,不仅直视 ,而且以笔为镜头进行环 顾,在时代社会的广阔时 空,在生命之成长、事业 之展开、使命之完成等环 节,广阔展现朱自清的社 会关系。书中45位现代人 物与朱自清的交往,无论 生涯早期的亲人师长、同 学挚友,还是清华大学/ 西南联大时期的同事挚友 、同窗师生乃至文艺同道 ;无论早年中学执教时期 结交。还是抗战年代的共 赴“国难”乃至性情相契; 无论其为同龄人,还是师 长晚辈;无论其为文苑教 坛和学术界人物,还是革 命先驱和政治领袖……作 者爬罗剔抉,梳理呈现朱 自清生命、文学与学术事 业之展开,如一幅幅活动 的画廊,揭示朱自清生命 、事业、志趣的辐射性和 影响力。如果把这部书稿 视为一种传记写作,把其 视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列 传”或“外传”写作,当是 能够成立的吧。我相信揭 示朱自清生涯、事业、志 趣展开的外部人际关系, 对于我们深入理解这位新 文学元勋和现代圣贤的活 动及心灵,是必要的甚至 是重要的。 新时期以来,朱自清 的长篇传记写作并不缺乏 ,关于朱自清的学位论文 也达到数百篇。不过,关 于朱自清的交游却少有系 统考察,本书聚焦于此, 这是其主要贡献之所在。 其次,这部书既带学术研 究,又是文学传记,兼得 两者之长:学术研究要求 逻辑规范、科学严谨,文 学传记则要求人物表现的 典型性和细节描述的生动 性。就文字表达而言,这 部书写得雅洁、流畅、鲜 活,与朱自清恬淡丰润的 人文风格很贴,是一部雅 俗共赏的著作。 作者夏明亮先生,长 期耕耘于山西高中杏坛, 桃李芬芳;业余写作,著 有传记作品多部,也创作 小说等文学作品,在当地 颇有口碑。我与夏明亮先 生虽未谋面,以文悬测, 斯人斯文当皆有可观。我 祝愿他的教学、写作和研 究,取得更大成绩。 是为序。 高远东 2021年11月30日 导语 作者以笔为镜头,观看时代社会的广阔时空,从生命成长、事业展开、使命达成等多个维度,广阔展现朱自清的社会关系。书中描述了45位现代人物与朱自清的交往,其中有他的亲人师长、同学挚友,文艺同道;有早年中学执教时期的友人,也抗战年代的共赴“国难”的战友;有他的同龄人,也有他的师长晚辈;有文苑教坛和学术界人物,也有革命先驱和政治领袖……宛如一幅幅画廊在读者眼前展开,揭示了朱自清的生命、事业、志趣的辐射性和影响力。 本书既是学术研究,又是文学传记,兼得两者之长:文字表达雅洁、流畅、鲜活,与朱自清恬淡丰润的人文风格很贴,是一部雅俗共赏的著作。 后记 这是一部向朱自清先 生的致敬之作。 我读朱自清,大约源 于小学五年级时,也就十 岁出头的样子。那时“文 革”刚刚结束,小学课本 用的还是山西省的版本, 并没有收入一篇朱自清的 文章。课余我在一本作文 辅导读物上读到朱自清的 《春》,一下子就被吸引 住了。“盼望着,盼望着 ,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 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 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 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这种温雅优美的诗意化 的文字,与语文课本中大 多数课文有太大的区分度 ,让我从此记住了朱自清 这个名字。 上中学后,在语文老 师的指导下又学习了朱自 清的《背影》《荷塘月色 》《绿》几篇散文,了解 到朱自清不仅是新文学史 上独具风格的散文大家, 还是清华大学的著名教授 ,民国年间卓有建树的学 者。这时的我,已经把朱 自清作为痴迷崇拜的偶像 了。 匆匆的时光在指缝间 滑过,倏忽之间,我已经 跨过了知天命之年。重读 朱自清,有了与学生时代 不一样的感悟。 读他的文章,需要静 默的、平和的、恬静的心 境,他的文笔是清的,远 的,朴素的,不刻意雕琢 ,如潺潺流水,自然流淌 着,华而不丽,清而不淡 ,交织着郁郁的古风和现 代的气质。浸没于他的文 字当中,在清雅温暖之中 ,在深沉真挚之中,在寂 寞惆怅之中,在孤独苦闷 之中,感悟着人生的况味 ,总有一种真切的感动, 人间的真情渗入心里。 在朱自清先生之前担 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的 杨振声先生对朱自清先生 有这样的评价:“他文如 其人,风华从朴素出来, 幽默从忠厚出来,腴厚从 平淡出来。”诚哉斯言。 几年来,我通读了《朱自 清全集》,通读了国内出 版的几部朱自清传记,在 阅读过程中,我注意到, 朱自清并不是善于交往之 人,但由于他的“完美的 人格”,吸引了不同领域 、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 各界人士与他产生了或大 或小、或深或浅的交集。 从读“文”到读“人”,几年 问陆陆续续写作和发表了 一些关于朱自清与人交游 的文字,于是就有了这部 《朱自清的朋友圈》。 需要指出的是,本书 所述的“朋友圈”是广义的 ,宽泛的,既包括一般意 义上的朋友,也包括亲人 ;既包括同龄人,也包括 师长、学生和晚辈;在朋 友中,按开始结识交往的 先后顺序和地域,大致又 分为学生时代、江浙时期 、成都休假时期“友人( 上)”和清华大学、西南 联大时期“友人(下)”。 为便于读者对朱自清家族 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在附 录中特别对朱自清的弟妹 及子女情况作了简单介绍 。 在本书写作和出版过 程中,有幸得到多位文坛 学界大家和文友的热情鼓 励和不吝指导。当代著名 散文家,原国家新闻出版 署副署长、人民日报副总 编辑梁衡先生为本书题写 了书名。当代著名学者,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 士生导师高远东先生为本 书亲笔作序。朱自清的嫡 孙,朱自清纪念馆名誉馆 长、扬州市文化研究所所 长朱小涛先生审阅了全部 书稿,不仅在具体篇目写 作上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 建议,而且为本书撰写了 序文。中国出版集团研究 出版社总编辑张高里先生 ,责任编辑张琨女士,北 京大学中文系李拉利博士 、作家宋福聚先生、国家 能源局张振宇先生,为本 书的出版或精心策划,或 辛勤奔走,付出了极大的 心血。我的同事李燕女士 ,也为本书提出了一些建 设性的意见。在此一并表 示诚挚的谢意。 夏明亮 2021年12月22日于未 名居 精彩页 散文《背影》背后的故事——朱自清与朱鸿钧 朱鸿钧(1869—1945),字小坡,祖籍浙江绍兴,后定居江苏扬州。清末曾在江苏东海、高邮、扬州等地做过一些基层小官吏,民国初年在徐州做到“榷运局长”(相当于现在的“烟酒专卖局长”)。1917年被革职,从此回到扬州赋闲。1945年4月9日逝世。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这是朱自清散文《背影》开篇描述家庭遭遇重大变故、父子二人在徐州相见的一段场景。这篇散文仅仅只有不到一千五百字,融汇着辛酸与悲凉的文字,在平实中见细腻,在深沉中显真情,令人动容,感人至深,成为描写父子真挚感情的经典文本。从20世纪30年代被收人中学国文课本,在将近一个世纪的春秋岁月中,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这篇散文写于1925年10月,这一年朱自清27岁,他的父亲朱鸿钧56岁。 父亲望子威龙,儿子不负厚望 在朱自清之前,母亲已经生育过两个男孩,分别取乳名为大贵、小贵,不幸都早早夭折了,这样,朱自清就成了朱家的长子长孙。 朱家是书香门第,朱鸿钧对朱自清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希望他将来能读书成才,有朝一日光宗耀祖。朱自清少年时代,沿袭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已经废除,仿效西方学制和办学模式的新式学堂肇兴。朱鸿钧受封建儒学教育浸染很深,对新式学校的教学方法和读书效果很是怀疑,便把朱自清送到参加过科举、考中过举人或秀才的老儒生那里去学习古文和诗词。 当时扬州有一个知名儒生名叫戴子秋,教书授业知名度很高,朱鸿钧就让朱自清拜其为师。为了时时查验儿子的学业情况,每天儿子放学回来,他总要亲自过目,把儿子写的作文卷子检查一番。经常是在晚饭之后,朱自清搬个小板凳坐在父亲身旁,父亲一边饮着老酒,一边摇头晃脑低吟着儿子的作文。看到作文中先生给予圈圈点点的好评,父亲就点头称好,欣然喝酒,顺手奖给儿子几粒花生米或一块豆腐干;看到文章后面先生所下评语不好、字句被删改得太多,父亲就生气起来,大声训斥,即使朱自清泪眼汪汪也不放过,偶然气急时甚至把作文卷子一把投进火炉中烧掉。 在父亲的严格督促下,朱自清在古诗文和经史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对朱自清以后成为著名国文教授和一代散文大家影响巨大。 父亲对儿子在学业上很是严厉,但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有对儿女们慈爱的一面。在散文《冬天》里,朱自清曾这样回忆童年和父亲在一起的幸福时光:“冬天的夜晚特别的冷,父亲便起了炉子,煮上白水豆腐。但‘洋炉子’太高,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进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都喜欢这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在寒冷的冬天里,父子围炉坐吃,父亲为儿子夹白水豆腐——这是一幅多么温暖的父子温情图! 辛亥革命后,朱家遭遇了一场大变故。 原担任清朝扬州镇守使的徐宝山眼见革命形势高涨,转身一变,投机革命,在扬州成立军政分府,自任司令。他以“革命”口号相标榜,以逮捕和杀头相要挟,专找担任过旧日清朝政府的官吏敲诈勒索。朱自清的祖父朱则余(曾在海州担任承审官,相当于现在的地方法院院长)和父亲朱鸿钧两代都曾担任清朝官吏,也被徐宝山盯上了。徐宝山派人到朱家一再“索饷”,被逼无奈之下,朱则余咬牙“捐出”大半家财。经此一劫,祖父惊惧交加,忧愤辞世;父亲也被迫辞去宝应厘捐局长,气得大病一场。从此,朱家家道一步步败落下去。 P2-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