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纳兰性德传(插图珍藏版)/中华文人经典传记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杨雨 |
出版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纳兰性德传》是知名教授杨雨的代表作。全书从生平、婚恋、交友、家世等多个维度入手,以人物故事与诗词解读相结合的形式,讲述了清代第一词人纳兰性德短暂而耀眼的一生。他生于温柔富贵,却满篇哀感顽艳;他身处花柳繁华,心却游离于喧闹之外;他是真正的八旗子弟,却喜结交落魄文人;他行走于仕途,一生却为情所累……本书充分展现了纳兰性德其人、其词、其性、其情,并精选其经典词作三十首,配合准确、精当的注释,让读者在清丽隽秀、感人至深的词句中邂逅最真实的纳兰性德。 作者简介 杨雨,文学博士,现任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兼任中国词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南大学中华经典吟唱研究与传播基地主任等。主攻方向为唐宋词研究及批评,已出版《屈原传》《李清照传》《纳兰性德传》《陆游传》《杨雨说词》《宋词的女性意识》《传播学视野下的宋词生态》等著作20余部,发表论文40余篇。担任央视《百家讲坛》《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节目嘉宾。 目录 总序 序 第一章 我是人间惆怅客—— 生平概述 第二章 多情自古原多病—— 少年坎坷 第三章 一生一代一双人—— 幸福婚姻 第四章 当时只道是寻常—— 丧妻之痛 第五章 不辞冰雪为卿热—— 悼亡哀思 第六章 不是人间富贵花—— 父子矛盾 第七章 留将颜色慰多情—— 师生关系 第八章 幽怨从前何处诉—— 君臣恩怨 第九章 身世悠悠何足问—— 友谊佳话 第十章 而今才道当时错—— 沈宛之恋 附录一 纳兰性德生平简表 附录二 纳兰性德传 附录三 纳兰性德墓志铭 附录四 纳兰词选注(三十首) 后记 序言 大约是两三个月前,我 在邮箱中收到杨雨君的电 邮,告知她关于屈原、李 清照、陆游、纳兰性德的 四部著作要汇成四人的诗 传,在长江文艺出版社集 中推出。此前各书均有序 ,或自序,或他序,四书 此次汇集重刊,她又逐一 修订一过,但尚缺一篇总 序,她希望这篇总序由我 来执笔,以冠群书。 我觉得这个任务有点重 ,但一时也找不到推辞的 理由。 蒙杨雨君不弃,她的这 四种著作此前都曾寄赠给 我,我也大致浏览过。我 平时读高头讲章式的学术 著作居多,难免有如王国 维读德国哲学而生“可爱者 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之 感。很少能感受到通透思 想与灵性语言的完美结合 者。读杨雨君的著作,则 时时感受到她出入学术之 中,在历史与现实、文学 与情感之间的自如穿梭与 适度渗透。 我知道要将笔下的文字 达到这样的境界,既需要 有沉潜的读书功夫,用锐 利之眼看出问题;又需要 有足够的才情悟性用灵性 之语表述其思。王国维在 《人间词话》中说大诗人 对宇宙人生要入乎其内, 以见生气;出乎其外,以 见高致。读书境界与创作 境界稍有不同,应该是沉 入书中,触摸高致;走出 书外,再现生气。杨雨君 的这四种著作,我认为就 有着这样的特点,她有细 读文本的功夫作为底予; 一哭有锦邈细致的情感引 领其思,所以她对诗人诗 作的解读往往呈现出迥异 他人的地方.我也常常为 她的才情和胆略所折服。 清代的周济说好的填词 大约都有“把缆放船,,的 特点。因为缆绳在手,所 以主题不至流宕无归;因 为适度放船,所以想象的 至间因此辰衍空阔。读书 作文的比喻虽多,我总觉 得不如周济此四字来得形 象贴切。两脚书橱的读书 人,就是因为缆绳系得太 紧.把人也读得局促不安 ,所以了无生气;而凌空 飞舞的文章家.就是因为 撤了缆绳,无根而去,所 以底蕴也失。前者失在过 实.后者失在过虚。很显 然,虚实结合,才是读书 作文的王道所在。我觉得 杨雨君就是一个谙熟并践 行这种王道的人。 屈原、李清照、陆游、 纳兰这四个人都是文学史 上的热点人物,他们在一 定程度上也分别是中国古 代文学的成型、高峰以及 尾声时期的代表,他们的 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 读书人。屈原是早期中国 文学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子 ,他的清明思想、炽热情 感以及惊采绝艳的文学想 象,展现了中国文学的迷 人芳华,其香草美人、比 兴寄托的创作方式也成为 后来文学家争相仿效的一 种典范。李清照、陆游生 当两宋时期,用陈寅恪的 话来说,两宋是中国文化 的极致时代,他们的文学 是鼎盛时期中国文学的重 要代表,可以从不同的性 别映照出文学的不同风格 。李清照以鲜明的主体意 识创造了女性文学的高峰 ,她既细致描写了女性“才 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柔婉 之思,也有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的豪爽之情, 在李清照身上,糅合了女 性之思与时代之气,若只 是停留在女性之思的阶段 ,李清照也就是一个不错 的女性词人而已;而熔铸 了时代之气的李清照,才 会成为一个时代的标识。 纳兰性德作为清初贵介公 子.他融合满汉两种文化 的原质,神奇地展现诗词 活泼、自然而深情的本来 面目,这是一种审美的回 旋,让文学抽离出“作态”的 窠臼,再度变得如此可亲 ,直抵心灵,散发着文学 浓郁的原色魅力和大家气 象。王国维曾说:“社会上 之习惯,杀许多之善人; 文学上之习惯,杀许多之 天才。”纳兰就是一个未被 文学上之习惯“杀”掉的天才 之一。我忽然觉得杨雨君 精选这四个诗人,真是别 具眼光的。她从风雅寝声 之后异峰突起的屈原开笔 ,梳理屈原坎坷的人生命 运,用对其诗歌的深度解 读来展现其关政理想以及 其独特的人格精神,中间 用宋代一男一女两位顶尖 诗词高手来彰显高峰文学 的灼灼光华.再用纳兰性 德来煞尾.以其纯任自然 的白描和慷慨淋漓的悲情 展现文学的最初一念之本 心。前后彼此连缀,既堪 称是一部极简的点式诗歌 史,也展现了文学发展的 顺流与回流等不同的情形 。 诗人这个群体与一般人 的不同,在于他是用情感 说话的。哲学家要从地面 升腾、超越具体的情感去 驰骋玄思,历史学家要等 情感冷却后再娓娓而谈, 唯有文学家是借着温热的 情感来敞开心扉。其实文 学就是一种带着温度的历 史,也是哲学家凌空而起 的基点。换言之,加热后 的历史与落地后的哲学都 能无限地接近文学。热的 文学与冷的哲学、历史, 他们只是在情感的阶段性 和表现形态方面存在着差 异,一旦拂去差异,回归 本真,真是等无二致的。 诗歌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 性,在这种比较之中清晰 地显现出来。 诗人眼光所及与一般人 眼中在很多时候并没有什 么区别。但外在景象对诗 人的影响却远在一般人之 上,诗人从景物中唤醒沉 睡的情感,又将这种情感 投射到景物之上,再用生 花妙笔表达这种情景的往 还,就生成了诗歌。在这 种往还的过程中,情感始 终主宰着诗人的灵魂。无 论是李白的“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还是李清照 的“只恐双溪舴艋舟, 导语 纳兰性德向世人展示了另一种完美,彗星般的人生,可以短暂,但绝不黯淡或沉沦。 纳兰词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直指本心,被王国维誉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作者杨雨教授是《百家讲坛》《中国诗词大会》特邀专家,曾在《百家讲坛》主讲“纳兰心事有谁知”,对纳兰性德及其作品有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 本书以人物故事与诗词解读相结合的形式,讲述了纳兰性德的生平、婚恋、交友、家世,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兼具可读性与趣味性。 精选纳兰性德代表词作三十首,配合准确、精当的注释,典故、意境、真谛一目了然。 附有纳兰性德生平大事简表,进一步展现纳兰性德的人生脉络。 收录赵孟頫、董其昌、齐白石等绘画大师的杰作,图文共赏,典藏之选。 后记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 生死相许? 记得有一年冬天在山西 太原,问了很多人,包括 出租车司机:“雁丘在哪里 ?”没有一个人知道。 后来自己在汾河岸边随 意溜达,邂逅了一块大石 ,其上赫然书写着“雁丘”二 字,硕大的字体,鲜红的 颜色。孤立的石头.在冰 冻的汾河岸边显得有些苍 凉——这就是了! 其实心里知道,这未必 是真的雁丘遗址,但我仍 然整肃起散淡的心情,在 这里凭吊一份遗落近千年 的情感。 当年元好问应试途经汾 河.遇到一位捕雁的人。 捕雁者说:今天捕到一只 大雁杀掉了。另外一只脱 网而逃,可是已经逃脱的 大雁绕空低飞,悲鸣徘徊 ,久久不忍离去,终于自 投地而死。元好问听后唏 嘘不已,于是买下两只大 雁,将它们葬在汾河岸边 ,垒上石头以为记号,这 就是“雁丘”的来历了。与元 好问同行者多感此而赋诗 ,但未有如元好问《摸鱼 儿·雁丘词》(问世间情是何 物,直教生死相许)这般名 垂千古者。 也许,并不是每一份动 人的情感都能产生一首动 人的诗词,但每一首动人 的诗词后面一定有一份动 人的情感。我访寻的,其 实并不是雁丘遗址,而是 让元好问悲歌泪洒的那份 情感。 多年后的一天.北京的 朋友带我一起去寻访纳兰 容若的故居。 依然是萧瑟的冬日,依 然是费尽周折的奔波,从 北京西郊上庄镇到后海的 宋庆龄故:居,我一路拣 拾着容若的那份心情,仿 佛拣拾着在冬日寒风中瑟 瑟飘零的落叶,唯恐有一 点点的遗漏。 在容若短暂的生命里, 一点点的遗漏,可能都是 一生的遗憾。 撰写容若生平经历的过 程中,我的心情,也如是 惶恐,因为我担心会留下 太多的遗憾。 也许,容若并不深刻, 三十年的生命,他还来不 及深刻; 也许,容若并不睿智, 三十年的阅历,他还来不 及参破人生: 也许,容若并不辉煌, 三十年的历练,他还来不 及叱咤风云: 也许,容若并不伟大, 三十年的追求,他还来不 及沉潜博大……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 生死相许? 记得有一年冬天在山西 太原,问了很多人,包括 出租车司机:“雁丘在哪里 ?”没有一个人知道。 后来自己在汾河岸边随 意溜达,邂逅了一块大石 ,其上赫然书写着“雁丘”二 字,硕大的字体,鲜红的 颜色。孤立的石头。在冰 冻的汾河岸边显得有些苍 凉——这就是了! 其实心里知道,这未必 是真的雁丘遗址,但我仍 然整肃起散淡的心情,在 这里凭吊一份遗落近千年 的情感。 当年元好问应试途经汾 河.遇到一位捕雁的人。 捕雁者说:今天捕到一只 大雁杀掉了。另外一只脱 网而逃,可是已经逃脱的 大雁绕空低飞,悲鸣徘徊 ,久久不忍离去,终于自 投地而死。元好问听后唏 嘘不已,于是买下两只大 雁,将它们葬在汾河岸边 ,垒上石头以为记号,这 就是“雁丘”的来历了。与元 好问同行者多感此而赋诗 ,但未有如元好问《摸鱼 儿·雁们的人生中最缺少的 是什么。这是一个时代的 伤痛.也是我们每个人的 伤痛。 这是个比容若的年代更 复杂的时代,我们听过太 多无情的故事,我们看过 太多无情的面孔,我们经 过太多无情的争斗.当有 情的文字在无情的岁月里 寂寞地挣扎.我知道.不 仅仅是容若需要知音,我 们,更需要。 容若的简单、纯情、淡 泊、赤诚和悲悯.就像一 颗颗晶莹的珍珠,当很多 人在疯狂追逐着身外之物 ,甚至不惜放弃尊严、放 弃真情直到放弃良知的时 候,容若或许会让人蓦然 醒悟:这样的盲目追逐恰 恰遗落了生命中最宝贵的 东西。 也因此,我才更感激能 有一段与容若的纯情与深 情朝夕相处的时光,让我 能够更深刻地反省自己. 也反省一个时代。 感谢在容若的文字里沉 潜岁月的学者们。是他们 提供的文献与识见才能让 我走得更踏实。刘德鸿先 生的《清初学人第一—— 纳兰性德研究》应是对纳 兰性德家世及生平研究最 为全面详尽的著作之一, 他以历史研究者的严谨态 度梳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 ,对一些学术界的争议也 提出不少新见.为我们了 解纳兰性德及其家族提供 了巨大的帮助。在此特致 谢忱。 谢谢南开大学孙克强教 授,他是清代词学方面的 专家.当我为纳兰词评的 文献打电话求助于他时. 克强教授当即应允将他主 持编著的《清人词话》中 所有关于纳兰的资料以电 子版的形式发给我,随后 又将校对稿的复印件快递 给我便于核对。《清人词 话》已于2012年出版,而 我能有幸将其中关于纳兰 的部分一睹为快,实是得 益于学术界朋友之间的如 切如磋、如琢如磨,这种 无私的交流为我的研究增 益不少。 谢谢我的研究生们,王 洁茹、赵丽敏、唐可、滕 小艳……是他们利用假期的 时间帮我校对、核实文字 及文献.让我的劳动事半 功倍。 也许人生的本质是孤独 ,但,我身边的有情之人 ,让我在孤独的人生中支 撑起了行走的勇气和力气 。感激,会一直深藏在心 里。 “家家争唱《饮水词》, 纳兰心事几曾知。”容若 书评(媒体评论) 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 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 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 ,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 来,一人而已。 ——王国维 杨雨君有细读文本的功 夫作为底子,又有绵邈细 致的情感引领其思,所以 她对诗人诗作的解读往往 呈现出迥异他人的地方, 我也常常为她的才情和胆 略所折服。 ——彭玉平 精彩页 既然初恋情人为进宫表妹一说疑点重重,于是就有了另外一种猜测:纳兰的初恋情人其实并不是康熙的妃子,而是他府上的侍女。虽然两人早已私订终身,但因为门第悬殊,最终在家庭的压力下分手。后来恋人被迫离开纳兰家,走投无路之时,只好遁入空门,成了出家人,守着青灯黄卷,凄凉地过着此后的日子。 这样的悲剧结局,成了纳兰难以释怀的隐痛——对于一个还不能独立掌握自己命运的青年贵族公子而言,他没有能力对抗家庭的压力,保护自己心爱的恋人,他只能发出这样无奈的感慨:“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月色一如既往的皎洁明亮,可是从此永远分离的恋人,她还像当年一样美丽多情吗?她还像从前一样深深地爱着并且思念着自己吗? 这样的反问,不仅包含着他深深的眷恋,也透露出无限的悔恨,甚至还包括无比的自责在内。 相比之下,初恋情人为侍女的说法似乎更为靠谱。因为纳兰与府上的丫环亲近的机会比较多,对于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而言,异性之间频频接触,产生恋情的可能性也更大。类似的恋情,我们只要对比一下贾宝玉和丫环袭人的关系就能理解了。 在《红楼梦》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中,曹雪芹这样描述宝玉和袭人的朦胧情爱: 宝玉亦素喜袭人柔媚娇俏,遂强袭人同领警幻所训云雨之事。袭人素知贾母已将自己与了宝玉的,今便如此,亦不为越礼,遂和宝玉偷试一番,幸得无人撞见。自此宝玉视袭人更比别个不同,袭人待宝玉更为尽心。 尽管宝玉和袭人已经将彼此看成是跟“别个不同”的更亲密的人,但结局正如我们所知:袭人最终并没有如愿以偿地成为宝玉的“屋里人”。 纳兰和他的初恋情人面临的障碍,可能远比宝玉和袭人要大得多。在纳兰生活的时代,堂堂相门公子是不可能娶一个出身低微的丫环的。即便纳兰不在乎什么门当户对,但他的家庭也不可能容忍这样的婚姻。更何况,如果这个丫环是汉人的话,那压力就更大了——因为在清朝,直到乾隆年间才废除满汉不准通婚的禁令。也就是说,在康熙年间,满族贵族子弟一般是不能和汉族女子通婚的。纳兰再叛逆再另类,也只能是在道德与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叛逆,凭他的个人力量,还很难对抗来自家庭和朝廷的双重压力。因此,这段恋情的夭折就是必然的结局了。 一段美好的初恋,就这样烟消云散了。但是沉淀在纳兰心中的那份深情和悔恨,却一直折磨着他。在另一首词中,纳兰悔恨和自责的意思体现得更为明显。这就是著名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这首词虽然不能确定是为初恋而写,但从表达的情感来看,却和初恋极为相似。词的副题有“决绝”一词,决绝即断绝感情、永不来往。托名为汉代卓文君写给司马相如的《白头吟》里就有两句是这样写的:“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意思是:听说你喜新厌旧爱上了别人,所以我主动来跟你提出分手;咱们从此一刀两断,分了手你想爱谁就爱谁去吧。 那么,纳兰是要和谁“决绝”呢? 决绝的对象很可能是初恋情人,而且这首词就是以被抛弃的女性口吻来写的。 “人生若只如初见。”起句是整首词中语言最平淡的一句,但感情的震撼力却又是最强烈的:如果一种感情在你的心里足够深刻,那么不管你以后的人生还会有多少复杂的经历,“初见”的那一刹那在心里一定是永恒的,在任何时刻都一定是最清晰最难忘的。 而人生中最美的“初见”,往往就定格在见到理想中爱人的第一眼上。 P40-42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