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适意清飙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李秀贤 |
出版社 |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为个人文集,分为“品读篇”“行吟篇”“闲谈篇”三部分,共收入作者近年来发表于各大媒体上的作品30篇,既有对古代名贤的品读,也有作者在文化之旅中的慨叹,还有对所见所闻的杂感,展现了作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感触,以及他“林间求适意,池上得清飙”的追求,笔触自在适意,见解颇为独到。 作者简介 李秀贤,字开璜,男,海南省儋州市人。一直从事学校的管理工作,闲时勤于读写。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海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儋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知者理事”撰稿人。出版的著作:《口占成诗》(湖南人民出版社)、《随心说事》(香港新闻出版社)等。 目录 品读篇 “良知”“向善”才能“知行合一” 说说李白的人生“气象” 以血书者——杜甫 从公已觉十年迟 唐朝的“吹哨人”——韩愈 当行本色的“千古第一才女” 吟啸徐行——苏东坡的音乐情怀 “酒趣”独特的苏东坡 “诗佛”不是“佛诗” 天公不惜性情人 苏洵,一位格局远大的父亲 品读屈原 何以隐逸 感悟苏东坡 风云跌宕的唐寅 行吟篇 湘南文化游 湘游感怀 蓟州行吟 湘西吟记 黄州之行 中原之旅 闲谈篇 不能让“严重危机”出现 今晚约你,有酒有故事 阅读,寻找心灵的归属 闲谈书品与人品 为何是“千古难题” 读《胡适杂忆》随感 青神,不必说东坡的“初恋” 再议苏轼的“聪明之误” 名已遂,功难成——小议苏东坡的从政功业 附录 适意清飙:人生的至美境界(金振邦) 思接千载 身在翠微(刘锋) 后记 序言 匠心独运感喟遥深 王春煜 李秀贤先生的《适意清 飙》即将出版,请我为书写 序。 这些年,海南的文学天 空总是有一些迷蒙,可在这 方热土上,却从来不乏酷爱 文学的有志之士。不过,有 人浅尝辄止,有人稍有成就 便自觉满足,而真正锲而不 舍,并且不断进步的,就比 较难得。因此,每读到一些 新人新作,尤其是扎根本土 艰难地成长起来的作家的作 品,总是感到特别的兴奋。 李秀贤先生一直从事学 校的管理工作,兢兢业业, 诲人不倦,业余在文学的园 地俯首躬耕,不惜汗水,以 散文、随笔、评论、诗词等 多种文学形式,来表达他对 社会、对文艺的高度事业心 。近期,他将近几年来在各 地媒体上发表过的作品,结 成三辑,即“品读篇”“行吟 篇”和“闲谈篇”,付梓成书 。 作品是作家写的,读作 品,不仅要“知人论世”,还 要摸清“来龙去脉”,即首先 了解一个“史”的轮廓。朱熹 说,读书要“涵泳玩索,久 之自有所见”。意思是说, 对作家作品须经咀嚼,方得 弦外之音、象外之旨。作文 须以立意为主。抒情归根到 底也是在于立意,因为感情 总是受思想制约的。清初的 王夫之说得好:“无论诗歌 与长行文字,具以意为主。 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 乌合。”(《夕堂永日绪论 》)但是,思想又必须诉诸 文字,凭借材料和事实来表 达。材料从哪里来?从观察 和思考而来,从博览群书而 来。写作的素材,经过作者 刻意地挑选、妥善处理后, 文章便顺遂地流露在他的笔 下。可以想见,收集在“品 读篇”中的十五篇作品,是 在这种情况之下产生的。 在学术界,对古代名贤 及其作品的研究历来不乏其 人,与之相关的学术著述浩 如烟海。但从“品读”角度切 入进行评述,尚属少见。作 者文章中虽然缺少惯常的宏 观把握和理论框架,却能独 出心裁,写得波澜起伏,引 入入胜。开篇往往从写作缘 起,分别进入李白、杜甫、 苏东坡等多位“高贵的灵魂” 的过往,将对他们每个人的 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探究, 娓娓道来,兼带感情,自不 乏会心而谈言微中之处。因 此每篇文章,都能给读者不 同的感触和启示。而且文章 中时时有“我”,每见“我借 用尼采的话”“我的感觉是”“ 我最早对李清照的认识”, 作者宛如与读者谈心,予人 以亲切之感。 如《“良知”“向善”才能“ 知行合一”》,题目提出了 鲜明的主题,语气肯定,豪 情毕露,但作者并非架空论 述,而是借助古代名贤王阳 明说事。文章从王阳明的身 世、成长经历说到他最终悟 道,传播“致良知”“知行合 一”等理论,确是独创之见 ,精彩过人。然后对其理论 进行阐析,旁征广引,思路 清晰,论证透辟,最后回到 文章的题目,这不仅是照应 ,也是进一步的强调和肯定 。读后自有一种力量,它驱 使读者不断寻求“良知”“向 善”,以做到“知行合一”。 这便是文章所产生的效果。 在此辑中,专门写苏东 坡的有三篇文章:《吟啸徐 行——苏东坡的音乐情怀》 《“酒趣”独特的苏东坡》《 感悟苏东坡》。苏东坡才华 绝代,属于罕见的天才型人 物,无论是散文、诗歌、词 曲、绘画,还是书法、音乐 ,可以说无不精通,而且多 方面都达到了那个时代的高 峰。 苏东坡是说不尽的。作 者对苏东坡素有研究,他的 三篇文章,试图从不同的角 度展示苏东坡的精神世界, 因此各有特色。 先说《吟啸徐行——苏东 坡的音乐情怀》。音乐是人 类情感思想文化的支柱之一 ,是人类的生命之本与快乐 所源。作者出于专题研究的 需要,十分认真地翻阅了苏 东坡几乎全部作品,在诗、 词、赋文中,发现有大量的 作品浸透着优美的音乐旋律 。作者能做到这一步,确实 是难能可贵。文章接着追述 苏东坡有这样的造诣,源于 从小受父母的教育和熏陶, 并侧重探讨了苏东坡的音乐 情怀。从苏东坡的音乐活动 ,表明他不仅具有很高的音 乐鉴赏水平,还具有高超的 表演能力 “闲谈篇”收入文章九篇 。作者属于思想型的作家, 他惯常用有情的眼光看大千 世界。有一所高校门口张贴 的对联,不仅左右不分,而 且格律不合,作者在《不能 让“严重危机”出现》一文中 ,透过现象看本质,尖锐地 指出不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 严重错误,文中充满了科学 的态度和分析的精神,富有 说服读者的力量。 《阅读,寻找心灵的归 属》,是作者阅读的沉思和 体悟。此文写得明白晓畅、 酣畅淋漓,很具有文学意味 。此文的第三段写道: “寻找心灵的归属,对我 们来说真的很重要。人是群 居动物,总是需要某种群体 的认同才有‘归属感’。而这 种‘归属感’容易找到,只要 你不是特别的‘另类’,别人 基本上都会认同你。但是, 真正的归属感,不是来自别 人对你的认同,而是来自个 人内心对生命、生活的把控 ,要看你是否找到心灵的归 属点。如果你的心灵没有归 属点, 你就像是站在一个 无处着落的中间地带,迷惘 、疲惫、尴尬、孤独,有时 还会像是跌落到深渊,周围 漆黑一片,拼尽全力找到出 口 导语 《适意清飙》著述之三篇——“品读篇”“行吟篇”及“闲谈篇”,每篇都洋溢着与标题相辅相成之气韵或紧扣标题之写意文风。如节奏明快之音响,如蓬勃盎然之春意春气,如潺潺流淌之清波溪流——为孤独者于寂寥中逸趣横生,令焦躁者于心事重重中顿觉释然,使茫然者于踯躅徘徊中豁然开朗…… 本书体现了作者对唐诗宋词的深究细研,非一般的研究功底及国学底蕴所能成就。书中所描述的中国彪炳史册的文学大家及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学者,跨越的历史年代极为宏阔,从屈原、李白、苏东坡、李清照直至胡适、陈寅恪等。 后记 这是我出版的第三本书 。我把近几年来发表在都市 头条、非洲侨网、腾讯新闻 、一点资讯、搜狐新闻、今 日头条、凤凰新闻、时代领 航者、网易新闻、看点快报 、百度新闻、大为书画网、 中原经济协作网、知者理事 、澳华电视传媒、《印华日 报》、《南华早报》、《西 非统一商报》、《美南日报 》等媒体上的文章,汇编成 集,共三十篇,分设“品读” “行吟”“闲谈”等篇目,交给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品读”有十五篇,是我 对古代圣贤的品读和感悟。 品读古代圣贤,感悟他们的 思想和品质是非常美好的事 情。我虽然没法完全理解他 们所处的时代,也不能真正 领会他们的智慧和力量,但 我的领悟所产生的快感是丰 富又充实的。古语说:“人 非圣贤,孰能无过。”其实 ,圣贤也有过失,我认为他 们的“过失”很可爱,可爱得 让我无比愉悦。李白说:“ 古来圣贤皆寂寞。”他们真 的很“寂寞”,他们的“寂寞” 很亲切,亲切得让我爱慕。 “行吟”有六篇,是我在进行 文化之旅时,以诗记事、抒 发情怀的写实。我喜欢游历 的生活,行走过程中心灵的 感悟是充满快乐的享受。我 习惯口占成诗,以诗记实是 我游历中愉快的插曲。明代 高启在《钟山云霁图》诗中 写道:“昔年游历处,今向 画中看。”我也有忆游历、 悟美感的习惯。“闲谈”有九 篇,是我闲情逸致时对一些 问题的思考和看法。谚语说 :“静坐常思已过,闲谈莫 论人非。”我空闲时,也会 自我反省,但从不会论人非 。我闲谈的是无关紧要的事 ,是就事论事的思考和看法 ,不求共鸣,权当抛砖引玉 。 本书名叫《适意清飙》 ,是取唐朝诗人楼颖诗句“ 林间求适意,池上得清飙” 的意境。适意,就是自在合 意,这是我人生际遇的追求 ;清飙,就是清逸风范,这 是我人生境界的向往。我在 书中,不管是品读圣贤的感 悟,或者行吟抒发的情感, 还是闲谈时的思考和看法, 都体现着我适意的追求和清 飙般的向往。 在本书出版过程中,我 得到许多专家、教授、朋友 的支持和帮助。国家行政学 院原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著名学者、中华诗词学会会 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周 文彰(笔名弘陶)教授题签 书名。资深媒体人、著名楹 联家、香港新闻出版社社长 古广祥先生在策划、编稿、 出版等方面给予直接的指导 并以中药名撰联祝贺:人言 /上甲/连心翘;章举/无 疵/益智仁。海南大学王春 煜教授以《匠心独运感喟遥 深》为题作序;吉林大学文 学院暨新闻与传播学院任传 功教授以《心性合一,志虑 忠纯的著述》为题作序;东 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金振邦教 授以《适意清飙:人生的至 美境界》为题写了评论;天 津大学刘锋教授以《思接千 载身在翠微》为题写了评论 ;著名金石篆刻家徐子屏先 生篆刻书名。他们拨冗垂阅 ,妙笔生辉,奖掖扶持,为 此书补偏救弊。对于他们的 支持和帮助,在此我表示衷 心的感谢,同时也感谢关心 支持本书出版的亲戚朋友和 家人们! 出书了就有“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的感觉。这种感 觉就好像是“游兴未尽”,让 人无奈,也让人期待。我想 起章武先生在散文《天游峰 的扫路人》中写道:“我游 兴未尽,便踏着暮色,沿着 小溪散步。”我想,我也会 沿着小溪散步,不管踏着什 么,脚步一定会轻盈,心神 一定会淡定…… 本书奉献给大家的,是 我认认真真、实实在在的感 悟和思考。真诚一直是我的 态度,对人、对事、对写作 一样的真诚。但是,因本人 写作水平有限,书的质量想 必会存在一些问题。不足之 处,敬请大家指正! 李秀贤 2022年2月27日于儋州 精彩页 “良知”“向善”才能“知行合一” 暑假在宁波接受学校管理培训,抽空去逛天一阁,因下课太晚,赶过去时天一阁已关门。 在天一阁旁边的书店,买了一整套中国画报出版社出版的《王阳明全集》,一共五本。啃了几个月,终于粗略地读了一遍,又选择性地读了一些感兴趣的内容,稍微深入地作一些思考。读古文书太费劲,内容又深奥,所以不全读懂。可是,我能读完,必须给我点赞。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明代浙江余姚人。因被贬贵州时曾居住于阳明洞,世称王阳明。他是我国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军事家,是朱熹后的另一位大儒,“心学”流派集大成者。他的出世,有点传奇。张廷玉《明史·王守仁传》记述:“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 他是状元之子,从小家境好、家教也好,但读书不安分,有个性,想做圣人。《王阳明全集(五)》的“年谱”记载:“尝问塾师曰:‘何为第一等事?’塾师日:‘惟读书登第耳。’先生疑曰:‘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龙山公闻之笑曰:‘汝欲做圣贤耶?’”龙山公就是他父亲王华,只想要他用心科举考功名,不会想到他能成为“圣人”。 据载,王阳明聪明好学,但因“忌者所抑”,二十一岁会试落第。二十八岁再会试,赐二甲进士出身第七人。但他不用心仕途而钟情于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因此,他经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上身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最终龙场悟道,创立“阳明心学”,传播“心外无物”“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思想理论。 王阳明的“心学”影响极大。清代名士王士祯称赞他“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为“明第一流人物”。清代“中兴第一名臣”曾国藩生前事事效仿王阳明。章太炎认为:“日本维新,亦由王学为其先导。”梁启超说:“他的学术像打药针一般令人兴奋,所以能做五百年道学结束,吐很大光芒。”但是,王阳明的“心学”,后来就没有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了。因为,它毕竟是“主观唯心主义”,有局限性。 是的,在哲学的学术范畴上,“心学”是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有局限性。但是,对于传统文化,我们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不能全盘摈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这里可以理解为,以传统文化的精义,解决我们工作上存在的问题。 有人认为,“心学”就是说一个东西,想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这是片面的理解。有人说,“心学”批判了朱熹理学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肯定了人欲的合理性,崇尚了“功利”和“人欲”,对社会有影响或危害。这是对“心学”基本理论的误解。 “心学”的基本理论是“良知”,它以“良知”为核心,“知行合一”是格物的方法,而“心外无物”则是“良知”的一种体现。良知是镜子、良知是尺度、良知是标准,它能让我们对“是非”“善恶”做出应有的判断。王阳明说:“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王阳明全集(一)》第21页)这就是告诉我们必须有“良知”。关于奉养自己的父母,他主张让父母满意才是诚意,提出:“必实行其温清奉养之意,务求自谦而无欺,然后谓之诚意。”(《传习录》)这就是告诉我们什么是“良知”。 王阳明的“心学”不仅以“良知”为根本,而且突出“向善”之要求。他所概括的“心学四诀”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明白地说出了修炼“心学”的基本要求就是“向善”。 根据《传习录》的阐述,“无善无恶心之体”,就是说心之本体是无善无恶的,也就是“心即理”,“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有善有恶意之动”,就是说人的善恶观念源于人的起心动念,是人对事物的认知所产生的主观意识。“知善知恶是良知”,就是说良知即心之本体,如澄明的镜子,有辨别善恶的能力,知善知恶就是人之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格除私欲,恢复良知之本体;二是择善而从之,并践行于事事物物上。 其实,他讲的就是“行善积德”,告诫我们:没有“良知”,就没有“善行”;不“向善”就没有“良知”。他提出:“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他说:“为善之人,非独其宗族亲戚爱之,朋友乡党敬之,虽鬼神亦阴相之。”(《王阳明全集(四)》第36页)这是他崇尚的“善行”。 关于“知行合一”的立言宗旨,王阳明这样说:“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王阳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