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秋天的收获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何平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收录了1998年至2008年这十年间作者在人民日报社工作期间发表的大部分新闻作品,均刊载于《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媒体。本书分为通讯特写篇、人物访谈篇、述评综述篇、评论杂文篇和新闻研讨篇,共百余篇新闻作品。作品力求真实客观,运用凝练的笔触翔实地报道有关社会、经济、科技、民生等诸多议题,其中不乏对重要人物、事件、会议的详细报道。一些新闻作品在刊发后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反响,若干文章在海内外获得好评。
作者简介
张何平,人民日报高级记者、高级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研究生。
1948年秋生于山东省龙口市。1969年春告别海河之滨的天津赴内蒙古呼伦贝尔盟新巴尔虎右旗插队。1972年冬到黑龙江省大庆油田工作。1974年夏进入人民日报社从事新闻记者、编辑工作。
采写各类新闻作品约三百万字。已出版的著作有人物传记《核科学开拓者——核物理学家王淦昌》、个人新闻作品专集《春天的耕耘》等。
目录
通讯特写篇
本报记者在唐山——唐山大地震采访追忆
不该发生的悲剧——对朱毓芬提拔以后服毒身亡事件的调查和思考
评朱毓芬之死
记取教训 改进工作——北京市妥善处理女工程师朱毓芬死亡事件
我国成功发射“亚洲一号”卫星
雷霆万钧 直射九天——“长征三号”火箭发射“亚洲一号”卫星目击记
中国核电从这里崛起——记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秦山核电站(上)
中国核电从这里崛起——记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秦山核电站(下)
石油战歌
踏着“铁人”脚步走——记大庆1205、1202英雄钻井队
从“死亡之海”到“希望之海”——记塔里木盆地石油勘探开发(上)
从“死亡之海”到“希望之海”——记塔里木盆地石油勘探开发(下)
东方巨响 世纪相聚——一场别开生面的“主题联欢会”侧记
王晓棠和她的《芬芳誓言》
彩虹映照黄土地——陕西省国际友好城市活动记事
丝绸之路新起点——西安市国际友好城市活动记事
《茶馆》倾倒台北
“反军购 要和平”——台北市民“6·19”大游行纪实
妈祖精神 两岸共仰——湄洲妈祖文物台北展览侧记
两岸黄埔一样情
不能忘却的纪念——台北举办“台籍志士抗日回顾展”
宝岛喜相逢——祖国大陆和平小天使访台纪实
相见格外亲——祖国大陆和平小天使访台纪实
情真意切——祖国大陆和平小天使访台纪实
同有一个梦——祖国大陆和平小天使访台纪实
探访邓丽君墓
山林间的艺术殿堂——台北朱铭美术馆一瞥
“近情乡土互爱文化”——探访台北“顺益台湾原住民博物馆”
女子十二乐坊到台湾
钟灵毓秀蜡染情
泰雅人的琉璃珠画
在台湾坐火车
翁师傅的旅游经
属于世界 走向世界——世界遗产澳门历史城区巡礼
大三巴——澳门的标志
用最好的回报社会——记澳门南光(集团)有限公司
高起点 新成就——旅法新侨胞剪影(上)
高起点 新成就——旅法新侨胞剪影(中)
高起点 新成就——旅法新侨胞剪影(下)
追思先侨陈鸿俊 生前好友泪湿襟
新加坡的“动物世界”
新加坡的“小”与“大”
“海外版,我这一生就订下去了”——读者李璘与《人民日报》海外版17年的不解之缘
人物访谈篇
热情之花 永不凋谢——记与伊巴露丽的一次会见
“中国就是我的家”——爱泼斯坦采访迫忆
高风亮节 令人景仰——采访核科学开拓者王昌追忆
我爱统一富强的中国——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克辉谈回归话统一
让大家都来认识澳门——马万棋、何厚铧采访记
气贯长虹傲苍穹——访航天专家、航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孙家栋
朝更高目标搏击——访“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总指挥王永志
梦想在拼搏中实现——访歼八—Ⅱ型飞机总设计师顾诵芬
部长与建筑师之间——访中国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部长叶如棠
两岸“三通”和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访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副主任王在希
从律师到核能专家——访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千事汉斯·布利克斯
肩担重任 不枉此生——澳门立法会主席曹其真访谈录
乐章继续演奏——访澳门全国人大代表杨允中
见证历史的一老一小
肺腑之言话治澳
新一代侨领的新视野
肩负新使命注入新活力——访第十届欧洲华侨华人社团联合会主席曹燕灵
呕心沥血 壮心不已——访法国浙江同乡会会长夏永光、邓雪花伉俪
抢救法华早期创业史料——访法国《欧华侨志》主编叶星球
儒商叶星千的信条
在欧洲进行文化长征——访法国“黄河艺术团”团长时可龙、孙彩霞伉俪
侨胞的肺腑之言
郑女士的三个感谢
“天涯咫尺常往还”——记台湾“中华两岸文经观光协会”理事长许文彬先生
“威京小沈”传奇
筑起爱与温暖的大厦——访台湾公益事业明星应晓薇
以创造生命最高价值为准则——访台湾创价学会副秘书长黄进益
走在旅客期待之前———访新加坡航空公司执行副总裁周俊成
新航的中国空姐
述评综述篇
走马濠江观变化
6108亿,能买来什么
统促会会长说统一
两岸携手 化剑为犁——第九届海峡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综述(上)
两岸携手 化剑为犁——第九届海峡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综述(下)
碧海蓝天话两岸——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综述(一)
碧海蓝天话两岸——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综述(二)
在一个中国前提下解决两岸问题——第十二届海峡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综述(上)
审时度势 顺势而动——第十二届海峡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综述(中)
“十年修得同船渡”——第十二届海峡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综述(下)
反“独”促统 任重道远
留住文化的根
华人建筑师的历史责任
华人建筑师:为古城把脉
评论杂文篇
和谐之美——城市建筑艺术刍议
在“参加革命”的新阶段
志在飞天真英雄
“冒富大叔”出名之后
甲肝、分餐及其他
忆昔看今说吃穿
“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
你我未来命运相与共
愿熊猫赴
序言
此书收录的主要是1998
—2008年我在人民日报社
工作期间至退休前10年中
的大部分新闻作品(因篇
幅所限,此间采写的数量
众多的消息未收入)。这
期间我刚从人民日报海外
版文艺部调入台港澳侨部
(香港澳门回归后,改为“
港澳台侨部”),此书收录
的新闻作品多为这个领域
的报道。
1998年出版的第一部新
闻作品集《春天的耕耘》
(新华出版社,1998年4
月),主要收录的是我自
1974年进入人民日报社从
事新闻采访工作到1997年
20多年的新闻作品(这期
间先后在记者部、编委办
公室、记者部、海外版工
作)。为这部新闻作品集
起名“春天的耕耘”时,正在
北京大学法律系学习的女
儿晓萌说:“现在出书都要
起个吸引眼球,能抓人有
卖点的名字。‘春天的耕耘’
是不是太通俗了、太普通
了?”我对她说:“粉碎‘四
人帮’,祖国迎来了‘春天’,
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春天’
辛勤耕耘;我把他们耕耘
的成果写出来,笔耕,不
就是‘春天的耕耘’吗?”女儿
听后说:“这本书叫‘春天的
耕耘’,以后如再出一本,
是否叫‘秋天的收获’呢?”
时光如梭。转瞬10年过
去了,到2008年60岁我退
休。此间虽然担任部门领
导,且长年夜班,从事报
道策划、编辑版面等繁杂
工作,但笔耕不辍,又采
写了大量消息、通讯、专
访、特写、述评、言论等
,内容多为台港澳侨报道
。在报社老同事的鼓励下
,现将这一时期的作品选
编成册(根据老同事的建
议,挑选出之前若干篇较
有影响和代表性的作品以
及当时漏选的作品放入此
书)。春种秋收。作为《
春天的耕耘》的续集,《
秋天的收获》算是对自己
几十年新闻生涯画上了一
个句号吧。
在给此书想书名时,不
禁想起20多年前与女儿就
《春天的耕耘》的对话,
于是不假思索地给自己的
这部新闻作品集起名“秋天
的收获”。想不到当年的一
番“戏说”竟“梦想成真”。当
年出版《春天的耕耘》,
与新华出版社责任编辑黄
春峰商谈封面设计时,我
提出,既然是“春天的耕耘”
,封面就要春意盎然。春
峰同志和封面设计师晓明
精心构思,设计了春天盛
开的蒲公英,新绿的叶子
,金黄的花朵,一眼望不
到边,满眼绿色,生机勃
勃。
由《春天的耕耘》想《
秋天的收获》,既然是“秋
收”,封面该有果实累累的
丰收画面或者漫山遍野枫
叶红艳的景色吧?就在寻
找理想画面之时,我来到
了位于京城东南面女儿的
家中,惊喜地发现自家小
院中,小红枫迎风摇曳,
叶红正艳,煞是喜人!这
棵小红枫是爱妻王素卿20
年前亲自在苗圃挑选的,
多年来她精心浇灌养护,
年年红艳,今秋尤甚。这
不正是我要为《秋天的收
获》所寻求的理想封面吗
?或许冥冥中已有安排,
让爱妻生前喜爱的小红枫
作为《秋天的收获》封面
,既能表达爱妻对我的又
一部新闻作品的关注,又
能表达我对不幸病逝5年多
的爱妻的思念和慰藉。
在出版《春天的耕耘》
时,人民日报社原总编辑
李庄欣然作序:从《春天
的耕耘》想“三八式”,既是
反思他们这些“三八式”老一
辈新闻工作者的“得与失”,
更为我们这些小字辈记者“
鼓与呼”。凡是看过这篇序
言者,无不为老前辈“贬已
扬他”的高风亮节所感动。
李庄同志是德高望重、成
绩斐然的老一辈新闻工作
者中的佼佼者,他精心为
《春天的耕耘》作序,对
我们这些所语,对我们以
及年轻的新闻工作者如何
做人做事,做出成绩,有
着“良师益友”般的导引和启
迪作用。所以,在《秋天
的收获》中,仍以当年李
庄同志的这篇序言作序,
既是以作品向关爱我们、
指导我们成长的老领导的
汇报,也是借此表达对已
去世的李庄同志和人民日
报社老领导、老前辈的感
激和缅怀之情。
《秋天的收获》收录了
为数众多的新闻作品,许
多是对重要人物、重要事
件、重要会议和重大成就
的报道,不少产生了强烈
反响,对各项工作有推动
作用,许多作品在海内外
获得好评。但正如我当年
出版《春天的耕耘》时所
说,我所报道的许多人和
事,是很重要的,我只不
过把他们所做过的事、所
说过的话,原原本本地记
录下来,如实报道。没有
更多的技巧、过多的铺垫
,更无过分的渲染。文如
其人,字如其事。如果说
,这其中有些写作技巧,
也是得益于在人民日报社
工作多年,在中国新闻界
这个大熔炉、大学校里,
受到众多老领导、老前辈
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
以及众多同事好友帮助、
激励的结果。正是如此,
才使我在几十年的新闻工
作生涯中取得了一些成绩
,春华秋实,先后出版新
闻作品集《春天的耕耘》
和《秋天的收获》。
张何平
2021年12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5: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