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现实主义创作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主体部分,是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核心内容。无论是革命历史小说等优秀的红色经典作品,还是新时期以来路遥、张贤亮、张承志、王蒙等人的创作,都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 本书主要研究对象为1978年到2018年中国现实主义的文艺实践,主要内容包括: 现实主义理论的历史梳理与时代创新研究; 改革开放时代语境下现实主义的创作流变及批评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文艺创作的现实主义流变研究; 新世纪现实主义影视作品分析研究。 作者简介 张宏,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告学院新媒体系副主任、媒介资产管理研究所所长,并兼任与北京成龙慈善基金会合作的“善·行公益慈善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公派留学期间,先后研究商学、经济学和管理学,并获得日本神户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文化与传媒产业经济与发展战略的教学和研究,著有大量学术论文和著作,完成了多项部院级科研项目,受到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好评。 目录 前言 第一编 历史与当下:现实主义文艺的脉络梳理与时代诉求 现实主义创作在中国的历史嬗变与当下意义 文学批评视野下现实主义的理论回归与创新 第二编 个人与人民:新启蒙语境下现实主义的文学实践 从“人民文学”到“人的文学”——“文学主体性”的价值与局限 从“大写的人”到“习惯死亡”——由张贤亮作品看“新时期”文学的历史吊诡 重走现实主义道路——论路遥的文学意义 第三编 落地与张力:消费文化与现实主义的叙事分化 大众文化、日常生活审美化与1990年代的文学变革 现实主义叙事中的“青春”书写 第四编 危机与突破:社会变革时期的现实主义书写 “新启蒙”吊诡与现代性追问——读现实主义小说《青狐》 “纯文学”的困境与“底层写作”的发生 分裂的镜城与无望的乡村——罗伟章近作解读 第五编 仿真与本真: 新媒体时代的现实主义流变 超级现实与“仿真”时代的审美迷失 媒介转型与新世纪文学的现实书写 新媒体、消费文化与文学转型中的“虚拟现实主义” 第六编 引领与弘扬:新世纪现实主义的影像呈现 新世纪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流变 文化本土化与现实主义的影像实践 超越伪现实主义——从《蜗居》现象看新世纪以来的现实主义创作 第七编 传承与再现:新时代文献纪录片的现实主义导向 视界融合视角下的新时代文献纪录片创作 以人为本:新时代重大题材文献纪录片的叙事策略解析 国家话语的影像再现——论重大题材文献纪录片的影像叙事 后记 导语 《变革时代的镜像--中国现实主义文艺40年解析(1978-2018)/学术新锐系列/双一流建设丛书》中涉及到对20世纪80年代“新启蒙主义”文学实践的反思、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旋律”文艺的脉络梳理、21世纪初期崛起的“底层文学”的关联研究以及大众文化对现实主义文艺的影响解读等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