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有幸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想获得什么?什么是值得我们去珍惜和拥有的?一段美好的关系、无尽的财富、自由的权利、遥远的梦想,还是幸福的人生?每个人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都是以“我”为中心的,显然,“我”是什么样子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寻找“我”的内在逻辑,提出对“我”的人格品质的探索。我该以怎样的姿态面对外部复杂多变的人和事呢?我该如何处理自己内心那些不好的想法和情绪呢?所有的困难和挫折总会过去,何不积极地发展自己,让自己去拥抱世间的一切,让身体和灵魂自然而美好? 以故事的方式探索并书写孩子的内心,滋润和启发孩子,让每一个孩子感受自己、发现自己、发展自己,最终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这就是我努力从事的工作。 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只有在自己整个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能手。” 作者简介 孙科,笔名苏克叔叔,编剧,儿童故事作家,积极心理学践行者。主要从事文化教育与科技文旅多元融合发展模式的研究,拥有12年文化教育行业开发运营管理经验,擅长用故事疗愈儿童心理问题。 目录 美德一 智慧与知识 1.好奇心 故事:《怪怪去哪儿了》 2.爱学习 故事:《斯奈尔的烦恼》 3.创造力 故事:《查理的舞台》 4.洞察力 故事:《阿里芬家族的秘密》 5.判断力 故事:《哭泣的拉布》 美德二 勇气 1.正直 故事:《卡尔的世界》 2.热情 故事:《克劳恩历险记》 3.勇敢 故事:《勇敢的强尼》 4.毅力 故事:《奔跑的小龙马》 《叽哩咕还在》 美德三 仁慈 1.善良 故事:《带刺的大石头》 2.爱 故事:《我可以抱抱你吗》 3.社交能力 故事:《我喜欢你》 美德四 公正 1.团队精神 故事:《工蚁艾特》 2.公平 故事:《张小怪》 3.领导力 故事:《聪明的小豆芽》 美德五 节制 1.宽恕 故事:《没有关系,我原谅你》 2.谨慎 故事:《刀刀的陷阱》 3.自律 故事:《我可以咬你一口吗》 《比奥和怪物》 4.谦虚 故事:《骄傲的拉姆》 美德六 超越 1.信仰 故事:《疯狂的瓦米》 2.感恩 故事:《小怪吃果子》 3.希望 故事:《我是雅克》 4.幽默 故事:《那个我的秘密》 5.审美力 故事:《不一样的兰恩》 参考文献 附录:六大美德24项积极品格优势释义 后记 序言 十年来,我一直从事和 儿童相关的工作,从动画编 剧、儿童舞台剧、儿童乐园 、家庭教育到心智教育,积 累了一些经验。原本我的梦 想是做一名成功的电影编剧 ,拍一部令人终生难忘的电 影,从未想到自己会和儿童 教育产生渊源。2016年, 我和同事们一起做一个妈妈 社群的项目,在这个项目中 ,我有幸认识了从事心理学 工作的贾新超博士。之后, 贾博士成为我们儿童心理问 题咨询的老师,这也成为我 们后来深入合作的基础。这 个项目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 里就聚集了近百万妈妈用户 。那段时间,我们几乎每天 都在和妈妈们聊天,她们不 停地咨询关于孩子的各种教 育问题。我们马不停蹄地做 了近千场家庭教育的活动, 如教育分享、教育课程、教 育专家直播等,邀请了很多 教育领域的专家来集中解答 妈妈们的教育困惑。然而, 几个月下来,我们发现妈妈 们的问题反而越来越多了。 这让我们意识到一个问题: 虽然我们一次可以集中回答 上万个妈妈的问题,但是, 这只是暂时起到了缓解作用 ,过一段时间妈妈们又会来 咨询其他类似的问题,每个 妈妈要有七次以上且每次最 少五十分钟的咨询时间。我 们深刻意识到,我们不可能 解决妈妈们的所有疑问,我 们也不可能帮助妈妈们彻底 解决孩子的问题。这个结论 促使我们开始思考,如何才 能让妈妈们学会自己解决孩 子的问题。 深入地思考一个问题, 你才有可能发现更多的秘密 。我们做项目复盘的时候发 现,有一个心理咨询师群组 里的妈妈学员数量一直稳定 增长,群组流失率远低于其 他群组,但是,妈妈们咨询 的问题数量却呈现和其他群 组相反的趋势,这个群组里 的具体问题远远少于其他群 组,并且这个群组里面的关 键词主要集中在一些教育方 法论上。于是我们立即对这 个群组的妈妈们展开调研, 并与这个群组里的心理专家 进行了深入沟通。我们惊讶 地发现,孩子的很多问题其 实都可以在心理学中找到答 案,妈妈们之所以会不断地 陷入焦虑困境,是因为她们 看到的都只是孩子表面的问 题,没有去深入地了解孩子 的内心。面对一个根本“不 了解”的孩子,妈妈们自然 不理解孩子的各种问题,也 无从下手去帮助孩子,所以 ,我们觉得妈妈们应该更多 地去发现孩子心里的秘密。 我们发现问题,提出问 题,分析问题,最终要行动 起来去解决问题。为此,我 报名学习了国家心理咨询师 的培训课程,原以为系统地 学习一下心理学,就能找到 所有问题的根源,但是心理 学的内容不是一朝一夕可以 全部习得的。两个领域的联 系并不是简单拼凑的,在和 贾博士探讨了一段时间后, 我们最终聚焦在找到两个知 识体系之间的桥梁,也就是 搭建一个可以用心理学来解 决教育问题的桥梁。于是, 我转身回到我所擅长的儿童 戏剧故事创作中,思考是否 可以通过这两者的结合,用 更加简单有效的、家长容易 接受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贾 博士则继续专注于心理学在 教育场景的应用探索上。 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调 研后,我们发现市场上根本 不缺少故事,并且市面上有 很多故事形式的家庭产品, 比如常见的绘本故事、童话 故事、寓言故事,还有动画 片故事。但是,融合儿童戏 剧故事和心理学场景的故事 却很少,于是我们组织教育 专家一起探讨并且进行了三 次尝试,将故事、绘本、心 理学以及艺术实践活动融合 在一起,以故事疗法的方式 进行了教育解决方案的尝试 。这一尝试给了我们较大的 信心,所有参与的家长和孩 子反馈都很积极,我们得到 了小范围的用户的认可,对 这种模式更有信心了。但这 其中有一个核心问题,即这 种故事的内容定位是什么。 得益于自己大学专修的戏剧 影视文学专业,又有多年的 儿童教育从业经验,所以, 我对故事中的戏剧元素及场 景的理解尤为深刻,也比较 容易发现并刻画这种心理场 景。于是,我们将关键的教 育场景铺设成心理场景,将 对话叙事铺设为心理发展过 程,总结成一句话:场景即 心理,对话即发展。 …… 在研究范围上,积极心 理学也加强了跨文化的比较 研究,通过了解积极心理学 在不同国度、不同社会文化 背景下的不同特征及影响变 量的差异性,力求证实积极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具有跨文 化的普适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 释、道思想在人与人、人与 自然、人与内心等精神超越 的追寻中蕴含着大量的积极 心理学和积极教育的智慧。 培养美德是儒家学说的核心 内容,积极心理学对六大美 德的研究也充分考量了儒家 道德中最重要的五种美德“ 仁、义、礼、智、信”,儒 家经典《大学》开篇中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 民,在止于至善”宣扬的正 是人性的光辉和积极的力量 ;佛学中的养心、诚意、正 心,也是积极心理学提倡的 正能量,其“颜施、言施、 心施、眼施、身施”“以出世 之心做入世之事”,更是积 极教育的可行方法来源,起 源于佛学文化的“正念干预 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 床心理治疗领域,成为行为 与认知疗法的第三股浪潮; 道家阴阳太极图中所揭示的 导语 本书没有长篇大论的说教,也没有不痛不痒的鸡汤,而是通过一个个的小故事启发孩子主动思考,让孩子可以根据故事情节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自由地进行绘画创作,与小伙伴、同学、老师一起创作舞台剧,同时鼓励孩子把书中的积极心理学故事讲给他人,变成积极心理学故事的幸福传递者,以此锻炼口才,加深其对积极心理品质的理解,形成积极良好的伙伴关系。 家长通过书中的故事,能够与孩子做角色扮演的游戏,提高亲子陪伴质量,促进亲子感情和关系的发展。家长可以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解决育儿难题,思考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促进孩子积极品格优势的形成和发展。 作者通过二十六个小故事,以孩子喜爱的简单方式进行品格培养教育,让教育变得轻松有趣,让积极品格优势潜移默化地助力孩子的幸福人生。 后记 亲爱的读者朋友: 大家好! 我是一个积极心理学的 研究者和实践者,很荣幸有 机会跟孙科一起合作出版这 本《写给孩子的积极心理学 故事——培养孩子的24项优 势人格》。孙科是一位很有 情怀的儿童故事作家,一直 在探讨教育、故事与积极心 理学的关系、转化及应用, 他创作的积极心理品格培养 故事契合了积极心理学的经 典研究“六大美德24项积极 品格优势”。我们在进行积 极心理学学术研究的时候, 也一直在讨论一个问题:积 极心理学不能只是书斋里的 产物,它最广阔的应用价值 还是在教育领域,尤其是在 家庭教育场景中。 相信大家通过阅读本书 ,也发现了这些故事具有浓 浓的画面感,建议家长跟孩 子一起做角色扮演的游戏, 和孩子一起用故事中的场景 开展对话。一方面可以锻炼 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另一 方面也能潜移默化地让孩子 感受到故事里人物角色的精 神品质,让孩子更好地发挥 积极的天性。 孩子天生就拥有好奇心 、表达欲、探索欲等积极天 性。积极心理学也一直提倡 知行合一、寓教于乐。我和 孙科也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 ,让家长朋友不但知其然, 更知其所以然。虽然达不到 学术研究上的严谨和高度, 但我们尽量以口语化、生活 化的语言描述了在积极品格 养成过程中的What(是什 么)、Why(为什么)、 How(怎么做)。希望能够 帮助大家在教育孩子的“三 育”(生育、养育、教育) 过程中,理解并运用积极教 育的观念。 时代的变化并不可知, 我们需要让孩子为未来做好 准备。孩子具有积极、乐观 、向上的心理品质,在面对 未来社会变化之时就有勇气 面对生活中的苦难,也有能 力创造他想要的幸福。 好了,如果您已经通读 了本书,可以把它放在床头 ,和孩子一起享受睡前互动 的故事时光,玩得开心! 贾新超 2021年9月10日教师节 精彩页 1 好奇心(Curiosity) 解读 好奇心可以是特定的(如只对玫瑰花),也可以是很广泛的(对每一件事都睁大眼睛去观察)。好奇心驱使我们主动追随新奇的事物。牛顿对苹果落地产生好奇,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对烧水壶上冒出的蒸气好奇,改良了蒸汽机;伽利略看到吊灯摇晃而好奇,发现了单摆运动原理。好奇心是富有创新精神的科学家所共有的优秀品质。 一个好奇心很强的孩子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好奇,对生活中新鲜的人或事都会特别留心观察。例如,家里新添了玩具、物品,他很快就能发现;看电视或者书里有不懂的东西,他喜欢发问并且不达目的不罢休。 对应故事:《怪怪去哪儿了》 导读 珍贵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人类的积极天性之一,是人类对新事物和外界探索的一种心理倾向。好奇心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求知欲,能够将一个人对自我的认知逐步扩大到对整个环境和所有事物的认识。对于孩子来说,当他遇到未知事物时,会自觉地想要去尝试一下,这就是一种源于好奇心的学习。经过一次次的好奇和探索,孩子会逐步对自己有所了解和认识,包括情绪、动机、欲望、感受、评价和规划管理的能力。好奇心可以更好地帮助孩子认识自己,以及自己和他人、自己和世界的关系。 好奇心促使孩子学会发展自我。学龄前,孩子开始和周围的小朋友、老师、陌生人因好奇而产生互动,好奇心开始发展为认识周围的人和事,从而在各个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渐渐地在意自己的穿着打扮,在意其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开始有了自己的朋友圈,对周围的人和事有自己的看法,并且能够根据别人的反馈去改进自己的行为和想法,这个过程是好奇心引发的自我成长。如果这种成长的探究能够不断地得到强化与满足,便会逐步内化为个体良好的心理品质。积极的自我认知会让孩子更加积极和乐观,容易形成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 好奇心是一种珍贵的心理品质。所有孩子都有好奇心,但并不是所有孩子的好奇心都得到了保护。 拓展 故事《怪怪去哪儿了》的创作初衷是由于很多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听话”,“控诉”他们总喜欢趴在地板上玩耍、该吃饭的时候不吃饭、总是不分场合地大喊大叫、穿着鞋子在水里踩来踩去、不给买玩具就哭闹、在自己家的白墙上乱涂乱画等。这实际上是家长对孩子的“误解”,孩子的认识是对自我体验的好奇,一种对当前“未知场合的安静和喧闹”、飞舞的“水花”以及“墙壁色彩”感兴趣的探索,这种认识最初是美好的、快乐的,而家长则会逐步制定规则:不许这样,不许那样……孩子和家长的冲突逐步升级。但两者的碰撞并不“公平”,需要家长对孩子的“坏习惯”有更多的认知,因此,建议家长在这个过程中重点关注以下三点。 第一,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帮助孩子更好地去了解周围的世界。 如果家长只是站在管理者的角色上,或者觉得孩子的“不良”行为给自己造成了麻烦就随意批评孩子,甚至打骂孩子,这种管教模式显然是不合适的。我们要知道,孩子走得慢可能是因为他想知道路边的蚂蚁到底在忙什么;孩子把妈妈的口红涂在自己脸上,可能就是好奇这种可以画出颜色的神奇“画笔”……那么,如果家长和孩子一起观察路边的蚂蚁在做什么,或者打开口红给孩子看一看、涂一涂、摸一摸,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孩子就能更加主动地探索世界。 第二,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看到孩子的闪光点。 如果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哪怕这个想法我们觉得很不可思议或者很难实现,也不要先打击孩子,而是耐心地倾听之后,鼓励孩子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想法。如果初次尝试失败了,我们还可以鼓励孩子调整想法和继续尝试,认可孩子的努力态度和过程,而不是只关注结果。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有失败和挫折,但是孩子真正做了自己,并且努力做了更好的自己。这样做,孩子就会收获更多的自信。 另外,找到孩子的闪光点。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不要拿孩子的劣势和别人的优势相比。每个孩子都是富有个性的个体,都值得我们尊重。所以不要轻易地说:“你看别人家的孩子多么好,你怎么这样!”这句话对孩子的伤害,不仅会让孩子失去自信,也容易让孩子否定自己,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第三,家长要做一个有同理心的人。 尽可能不要把自己当作孩子的“家长”,而是孩子的好朋友,允许孩子去体验、去犯错、去探索,成长是他自己的事情,家长只是帮助者。做一个有同理心的家长,首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对自己的情绪有清楚的认知,放慢自己的语言和行动,不要太快地下判断和结论。其次,要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关注孩子的感受,以开放的心态去倾听孩子的解释,用心体察孩子的情绪状态。最后,找到问题和孩子共情沟通,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孩子去寻找解决方案。 在下面的故事中,我把孩子的自我戏剧化地抽象成一只小怪兽,借助这只小怪兽,家长可以跟孩子一起去探索,找到孩子情绪低落的原因,找到孩子总是捣蛋、不肯听话的原因。 每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