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法国史(修订版)/国别史系列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陈文海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法国史》是我社“国别史”系列之一种。本书用简明的语言叙述法国从史前至当下的历史,是一部既有故事性又有学术性的通史。
 这次修订,不仅补充了最新研究成果材料,补写了最近几年的内容,而且对整部书的文字重新细细打磨,堪称一部法国史力作。  
法兰西是一个广纳百川独具特色的激情浪漫民族。它曾经是一个让革命者魂牵梦萦的民主自由的国度,是新思想新潮流的摇篮。它曾经谋求欧洲霸权而最终花落流水。了解欧洲首先要理解法兰西。
作者简介
陈文海,1967年生,江苏淮阴人,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2011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2年受聘为珠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世界古代史教学与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后期资助项目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近期主要著述有《弗莱德加编年史》(译注)、《法兰克人史纪》(译注)、《法兰克王家年代记》(译注)、《大公会议史纲》(译注并增补)和《《君士坦丁赠礼》伪作考》(译注)等,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和《世界历史》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
目录
修订说明
前言
第一章 史前时期与古代高卢
第一节 史前时代与远古居民
一、旧石器时代的居民及其文化
二、气候转折与新石器时代
三、金属时代与原始社会的瓦解
第二节 “独立”时期的高卢社会
一、“独立”时期的高卢社会构造
二、“独立”时期高卢人的日常生活
三、“独立”时期高卢人的宗教文化
第三节 “罗马化”时期的高卢新局面
一、罗马对高卢的征服与平定
二、罗马文明的引进与融合
三、基督教文明的潜入与日耳曼“蛮族”的渗透
第二章 法兰克人的统治及衰变
第一节 墨洛温王朝时期的社会变革
一、法兰克王国的创建
二、法兰克王国内部的法律关系
三、生产方式新特点与经济重心的北移
四、法兰克王国的无序状态与势力重组
第二节 加洛林王朝的扩张与裂变
一、领土的短暂膨胀以及向传统地域的回归
二、社会立法活动与文化相对复苏
第三章 领土聚合与城乡社会生活
第一节 以王权为中心的国土归并历程
一、王领内外的惨淡经营(10世纪末—12世纪晚期)
二、王室领地的全面扩展(12世纪晚期—14世纪早期)
三、领土的离散与再次回收(14世纪前期—15世纪中叶)
第二节 城乡社会的改造与变迁
一、垦荒运动与庄园生活
二、中世纪城市与市民生活
三、文化品位的演绎与大学生活
第四章 君主制的绝对与相对
第一节 绝对君主制的曲折与动荡
一、从国内统一到对外征伐
二、从信仰新潮到宗教战争
三、从百废待兴到秩序重建
四、文化生活的新风采
第二节 绝对君主制的繁盛与虚饰
一、“影子”王权的曲线发展
二、“太阳王”的辉煌与暗淡
三、怪异与规范交替兴盛的文化风格
第三节 绝对君主制的衰竭与颓败
一、后世学者对该时期的诊断
二、困境中的内政外交
三、启迪民智的思想启蒙
四、荆棘丛生的改革之路
第五章 大革命与拿破仑时代
第一节 君主政体下的温和革命
一、平等呼声的张扬与民众暴力的渐起
二、暴力氛围的平缓与社会制度的改造
三、日益动荡的局势与君主政体的覆亡
第二节 共和政体下的狂飙突进
一、转瞬即逝的吉伦特派统治
二、一年而终的雅各宾专政
三、回车倒转的“热月反动”
第三节 督政府的困境与拿破仑的崛起
一、党派斗争与“秋千”政府
二、动荡局势下的社会重建
三、拿破仑的发迹与督政府的垮台
第四节 新旧杂糅的拿破仑时代
一、执政府的统治及蜕变
二、帝国的繁茂与崩溃
第六章 政体轮回与社会进步
第一节 二世而亡的复辟王朝
一、政治舞台上的颠来倒去
二、文化生活里的百业向荣
三、波旁王朝的永去不归
第二节 一代而终的七月王朝
一、暗潮涌动的政治统治
二、变革之中的社会经济
三、思想文化领域中的社会批判
四、王朝政治的再度坍塌
第三节 昙花一现的二次共和
一、共和制的苦难摸索与普选制的阴差阳错
二、总统制的短暂寿命与君主制的水到渠成
第四节 重蹈战争覆辙的第二帝国
一、政局稳定与经济腾飞
二、皇帝风雅与文化繁荣
三、国威政策与帝国覆亡
第七章 再建共和与复仇情结
第一节 从临时到固定的共和国
一、临时共和国的第一步:对德媾和
二、临时共和国的第二步:镇压巴黎公社
三、和平岁月里的政体之争:确立共和制
第二节 从温和到激进的共和国
一、乱中有序的政治格局
二、温和派时期的政治生活
三、激进派时期的政治生活
第三节 物质进步与文化反叛
一、科技创新与物质进步
二、理性渐失与文化多元
第四节 殖民争夺与走向“复仇”
一、海外抢夺与“无主土地”的枯竭
二、结盟对抗与“欧洲大战”的爆发
第八章 战争与危机的交织
第一节 一战中的同仇与磨难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法军战局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法国社会
三、“手扶剑柄签订的”和平条约
第二节 承上启下的二十年
一、战后重建与外交心态的转变
二、共和国的黄昏与人民阵线的试验
三、老传统的败落与现代主义的全盛
四、无原则的绥靖与战争风云的再起
第三节 二战中的“合作”与抵抗
一、“奇怪战急”与法国沦丧
二、维希政权:“合作”的法国
三、内外两线:抵抗的法国
四、战争终结与社会重建
第四节 “旧制度”下的第四共和国
一、新生政权与旧式混乱
二、经济繁荣与生活“变糟”
三、旧格局的转变与新欧洲的起步
四、道德哲学的盛衰与现代化下的文化失落
五、殖民地难题与戴高乐再起
第九章 新体制的调适与完善
第一节 戴高乐时代
一、从藕断丝连到彻底解脱
二、个人的权威与国家的“伟大”
三、思想新潮与文化
序言
翻阅各国历史,只要稍
加留意,便会多多少少碰
到一些让人无法豁然释怀
的矛盾或背离。有的似是
而非,有的似非而是;有
的昨是而今非,有的则昨
非而今是。法国的历史亦
莫能外,关于这一现象,
我在动笔撰写本书之前就
已有了种种感受。
按照多年因袭的传统,
在具体描述一国历史之前
,似乎都要将该国的基本
状况向读者作一客观交代
,我国现有的几部法国通
史著作均有这样的做法。
当年阅读这些通史著作的
卷首真言,并未觉得它们
有丝毫之不妥,因为它们
提供了有关法国的一些最
基本最明确的概念。有了
这些概念,法国的历史长
河也就自然而然地在既定
的范围内由远古流到当代
,当然也就顺理成章地流
到包括我在内的广大读者
的记忆之中。
然而,当我自己转变角
色,由读者转变为作者,
并也准备在开篇序言中对
法国的ABC作一简明而客
观的陈述之时,我却陷入
一种无法排遣的知识困境
,因为在我打算向读者介
绍的有关条目中,并没有
那么多言之凿凿的客观,
也没有那么多盖棺论定的
不变。即使有些事物是以“
客观”或“不变”的形态出现
的,但其内涵却包容着许
许多多、各式各样的变数
,这就使得我在落笔时很
难遽下断语。不过,作为
全书的引子,把一些相对
客观的基本事实略作说明
似乎还是必要的,尽管在
这样做的时候我的心中并
无十分的把握。
就如“沙皇”一词的来源
一样,“法国”一词也有着鲜
明的中国文化之色彩,它
是由“France”(法兰西)首
写字母的音译加上一个“国”
字而成。根据如今通行的
释义,“法兰西”意为“自由”
或“勇敢”。这是法国人经常
引以自豪且广为宣传的一
种解释,也是所有对法兰
西文明怀有好感(至少不
是排斥)之人乐于接受的
一种解释。然而,若从源
流上看,不论是“自由”还是
“勇敢”,它们都是多年演绎
的结果。就目前材料来看
,“法兰西”一词源于拉丁语
的“法兰西亚”(Francia)
,意即“法兰克人的国度”。
至于“法兰克人”(Franci,
Frank)一词的含义,最早
对之作出解释的是成书于
公元7世纪、由“弗莱德加”
①撰写的《弗莱德加编年
史》。该书列举了有关“法
兰克”的多种释义,其中比
较重要的有两种。一种意
见认为,“法兰克”源于日耳
曼语,原意是“franc”(其
原始含义是“免纳贡赋的”)
,即法兰克人从未卑躬屈
膝地向别人交税纳赋。在
中世纪,这一说法在用来
与东邻神圣罗马帝国进行
斗争的过程中曾显得铿锵
有力,但在法国国内却给
王室政府制造了难题,因
为国人动辄会以“免纳贡赋”
(franc)为口号来抵制王
室的苛捐杂税。正因如此
,王室的御用文人开始
将“franc”的引中含义“自由”
搬到了前台。到中世纪中
后期以后,“自由”也就成为
法国人时常高举的一面大
旗。《弗莱德加编年史》
提供的另一种解释认为,“
法兰克”的原始含义是“野蛮
”或“残忍”。在中世纪中前
期,这样的释义毫无疑问
不会引起人们的青睐,但
是,当百年战争爆发以及
对英斗争的不断加剧,这
一原本让人恐惧的释义却
出现转机,经过简单的加
工即变成“对恶魔的野蛮”或
“对敌人的残忍”,再稍加变
换也就成了“勇敢”、“无畏”
,法兰西人因此又多了一
个美名。此外,自中世纪
以后,法国人还经常把“法
兰西”与“甜美”、“虔诚”、“
井然有序”及“浪漫”等颂词
联系在一起,不过,这已
不是“法兰西”一词的词源释
义了,②
法国人的生活空间在历
史上曾经出现过反反复复
的扩展与收缩,边界问题
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曾经是
检验法国人“爱国热忱”的一
个重要尺码。如今,法国
本土的格局已基本稳定,
形成了一个面积约50万平
方公里的大致呈六边形的
总体框架,成为欧洲西部
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东
、西两个德国在20世纪90
年代初的合并并未改变这
一格局,统一后的德国面
积约为35.7万平方公里)
。③这个“六边形国
家”('Hexagone)有三条
边线面临海洋,西北隔英
吉利海峡(拉芒什海峡)
与英国相望,西面为浩瀚
无际的大西洋,东南濒临
地中海。三条临海边线总
长约为3000公里。①然而
,这一本应给法国提供无
限机遇的漫长海岸线在历
史上却未能尽显风采。13
世纪时,法王腓力二世
(PhilippeⅡ,1180—
1223年在位)曾伤心地声
称:“法国人不懂得向外发
展。”甚至到了18世纪上半
叶,仍然有人感慨:“法国
的海船”只出现在“绘画作品
中”。②这种说法虽然并不
完全属实(亚洲、非洲、
美洲也留有法国人的诸多
行迹),但它毕竟表达了
法国人当年的一种心态,
一种与荷、西、葡、英等
国发达的航海业相比自愧
不如的焦虑心态。法国人
之所以在海洋上少有建树
,按照布罗代尔的说法,
是因为历史上的法国人“对
陆地的迷信远胜一切!”③
的确,六边形国土的三条
陆地边线是在与竞争对手
推拉了千余年之后才最终
得以确定的。在西南,与
西班牙的边界划分到17世
纪下半叶才得以完成,从
而确立了以比利牛斯山顶
峰和朝向作为划分国界的
依据
导语
陈文海所著的《法国史(修订本)》是人民出版社“国别史”系列之一种。本书用简明的语言叙述法国从史前至当下的历史,是一部既有故事性又有学术性的通史。这次修订,不仅补充了最新研究成果材料,补写了最近几年的内容,而且对整部书的文字重新细细打磨,堪称一部法国史力作。法兰西是一个广纳百川独具特色的激情浪漫民族。它曾经是一个让革命者魂牵梦萦的民主自由的国度,是新思想新潮流的摇篮。它曾经谋求欧洲霸权而最终花落流水。了解欧洲首先要理解法兰西。
后记
在几乎什么人都能弄出
个“专著”的这个年代,写书
似乎已经越来越成为不怎
么光鲜的一件事。或许正
因如此,在我所知的不少
高校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
中,花费几年乃至更多时
间写成的一部几十万字的
著作在“价值”上已经比不上
一篇几千字的小论文或小
杂文,甚至已经变成“体系”
之外的不予评价的自娱自
乐型的非正规产品。既然
生活在体系之内,比较实
在的活法或许就是遵从游
戏规则,多做点“体系内”的
事情。正是基于这种庸俗
的实用主义方面的考虑,
在2004年写完这本《法国
史》之后,我就再也没有
想过有朝一日还要回过头
来再看它一眼。然而,体
系外的人却常常惦记着体
系内的人。时隔八年之后
,《法国史》要出第二版
,出版社要我对初版内容
进行修订。尽管我们的“体
系”不拿这种事情当回事,
但对于我个人来说,这本
书毕竟是出自于我的手,
如果对之不修不改而直接
拿去重印并在封面上煞有
介事地标上“修订版”或“第
二版”字样,那就只能是自
欺欺人、掩耳盗铃之举了

为了使修订工作能够有
所针对,我特意在网上查
阅了一下过去这几年读者
对这本《法国史》的评论
,因为和报刊杂志上的那
些“正规”书评不同,网络上
的匿名评价或许更能反映
读者的真实感受。在我所
见到的诸多评论中,大都
是鼓励性的,但也有个别
的嘲讽之词。例如,在“当
当网”上,有一位标注身份
为“建筑师”的来自湖南长沙
的女读者却把这本《法国
史》说得一塌糊涂。她认
为,这本《法国史》从配
图到内文都太可怕了,作
者非常瞧不起法国人,其
民族主义已经过了头。这
位“建筑师”还推断:假如让
这本《法国史》的作者移
民去法国,保证他跑得比
谁都快,而且连老娘都不
要了。从我本人的思想来
说,我似乎并未觉得我有
什么民族主义情绪,而且
,即便在内心深处,我也
没有认为中国人就怎么怎
么好,更没有认为法国人
就怎么怎么坏。至于移民
去法国这类事情,整天在
建筑工地上奔波的“建筑师”
大概应该更加具有天然的
体力优势,即使背上她的
老娘,肯定也比我跑得快
。我也曾在法国的一些地
方转悠过,说实话,法兰
西的风土民情还真的没有
让我产生“离开它就不想活”
的情丝。且不论把“民族主
义”这顶帽子扣在我的头上
是否合适,也不论究竟谁
跑得快,修订工作终究慢
不得,因为我不想长期在“
体系外”晃荡。
和从前一样,在修订《
法国史》过程中,我还是
要向我的夫人康宛竹女士
报告每天的工作进展情况
,如果哪一天我忘了主动
汇报,她也会适时询问。
对于补写的那部分内容,
她也是从头到尾细细地校
阅了一遍。我的女儿宇涵
如今已是读初三的“大学生”
,她似乎已经看透了写书
这种劳心劳力的无聊行当
。她不再羡慕她的爸爸“会
写这么多字”,她感兴趣的
主要就是书中的配图。她
曾说,在法国古代史部分
,那些插图里的人物怎么
都长得那么像?最让她乐
得手舞足蹈的是卷首彩页
中萨科奇的照片,她说:
萨科奇怎么那么不像总统?
这句话说过没几天,已经
做了五年总统但却“不像总
统”的萨科奇就被法国民众
选下了台。不过,在奥朗
德竞选总统期间,前总理
法比尤斯有言:“坦白说,
你能想象弗朗索瓦·奥朗德
当总统的样子吗?做梦去
吧。”然而,没有“总统样子
”的奥朗德最终还是如愿以
偿,法比尤斯也乐此不疲
地做起了奥朗德手下的外
交部长。看来,以貌取人
,说不准哪天会失算。
本书的撰写和修订工作
得到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
才支持计划”(项目批准号
:NCET—11—0919)和“
广东省高等学校珠江学者
岗位计划资助项目(2012
年)”的支持,在此表示衷
心谢忱。
陈文海
2012年9月15日于广州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
精彩页
第一章
史前时期与古代高卢
(远古—公元5世纪)作为一部法国通史,首先要面对的就是法国的历史究竟应从何时算起的问题,它不仅涉及史观问题,而且可以反映出人们对法国古史的态度。在19世纪中叶以前,亦即史前史学科在法国本土取得实质性成果之前,各种法国通史类著作在处理上古时期的历史时大都带有明显的宗教或神话传说之色彩,要么将法国历史的开端与特洛伊战争后特洛伊难民西迁联系起来,要么将法国人的始祖与基督教《圣经》中所言的洪水过后人类之新始祖诺亚(Noe)联系起来,或者干脆避而不谈。①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考古学的逐步发展,人们对法国史前史的认识有了根本变化,其突出体现是以考古材料取代了宗教神话传说。
不过,对于史前史乃至高卢史在法国文明发展历程中的地位,法国以及西方其他一些国家的学者仍然存在较大的分歧。法国学者福沙尔(R.Fossaert,1927年生)认为:“如同上帝羔羊一样神秘莫测的高卢与我们的国家几乎没有关系,我国没有经历洪荒时代。”②美国学者克拉普顿(E.Knapton)亦认为:法国的史前史只不过是能够满足一下考古学家的“好奇心”而已,它与法国后来的历史几乎没有任何关联。③1958年,法国史学家乔治·杜比(G.Duby,1919—1996)和罗贝尔·芒德鲁(R.Mandrou,1921—1984)合作写成《法兰西文明史》一书,该书直接从公元1000年写起,对于此前的法国历史一概不予涉及。①20世纪90年代,英国历史学家罗杰·普莱斯(Roger Price)应剑桥大学出版社之邀撰写~部《简明法国史》,该书对9世纪以前的法国史内容也未予讨论。②
相比较而言,法国年鉴学派史学家布罗代尔(F.Braudel,1902—1985)的观点或许更能让人接受,他认为:“不能说史前史不是历史,不能说在高卢之前不存在高卢,在法国之前不存在法国,高卢和法国的许多特征要由罗马征服前几千年的历史作出解释。”③法国史学家德·贝蒂埃(G.de Bertier de Sauvigny,1912生)等人也指出,虽然说“法兰西”这个国名是在公元843年以后才出现的,但是,在此之前,这片独具特色的地理文化区域就一直存在着,一波又一波的先民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物质痕迹和文化印记;因此,要想研究法国历史,首先就要对这片土地上存在过的各种古代文明有一概观性认识,它们“已经成为法兰西人的躯体和灵魂的组成部分”。因此可以说,自人类在今日法国这片土地上开始出现之日起,其活动就已与后来的法兰西文明结下了难以割断的因果关系,否则,今天的法国人也就没有理由为在法国境内发现史前岩洞壁画而倍感自豪了,法国政府也就没有必要以拯救法兰西文化遗产的名义对本国的史前遗迹善加保护了。
第一节 史前时代与远古居民
根据人类学和考古学的通行说法,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并不是人类的发源地,但这对法国的古老和悠久并未构成太大的威胁,远古人类的流动迁徙使得法国这片土地上在极为久远的年代就留下了人类活动的印迹。法国前后相继经历了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铜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这一完整的发展过程。不过,在这一发展链条中,新阶段对旧阶段的更新取代往往不是由原有居民自身完成的,一股又一股的外来人口为远古法国的前进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
一、旧石器时代的居民及其文化
法国旧石器时代的起止时间与欧洲地质学上所谓冰期的活动及最终消失的时间大致相当,即大约200万年前至1万年前。在这一漫长的寒冷时代,有过多次的相对温暖时期,这就给原始人类的生存和活动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在中央高原①的上卢瓦尔省(Haute—Loire),考古学家发现了距今约180万年的希雅克遗址(Chihac),其中残存有人工打制的简单石器,这是目前所知法国境内乃至整个欧洲最早的人类活动遗迹。此外,在同一地区还发现了距今约100万年的人类活动遗址。在法国东南角的滨海阿尔卑斯省(Alpes—Maritimes),还出土了距今约95万年的打制石器和骨雕。不过,除了这些粗糙的器具之外,目前尚未发现属于同一时期的人类骨骼化石。
法国境内最早的人体骨骼化石首先发现于西南边境的东比利牛斯省(Pyré—nées—Orientales),该化石是一原始人下颚,距今约40—50万年。20世纪70年代,在东比利牛斯省首府佩皮尼昂市附近的山村陶塔维(Tautavel),考古工作者又发现了一副完整的古人头盖骨,距今约10—15万年,由于其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因此这一时期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原始人类也就被称为陶塔维人(homme deTautavel),陶塔维人脑容量已接近1100立方厘米,据估计已有初步的语言表达能力。他们过着群居的狩猎生活,大约20人组成一个群体。陶塔维人尚未懂得用火,因此只能生吃猎来的动物;而且他们还有噬食同类的习俗,据认为这与其礼仪或丧葬有一定的关系。
P1—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2:2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