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该文集涵盖了作者数十年的创作作品,全书分为“通论”“理论与批评”等部分,全面体现了作者作为当代中国儿童文学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与实践者,在理论研究与文学实践中的突出贡献。该文集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积累以及深邃的理论思考,在学术观念、研究方法、文学观点、理论体系等方面,均对当今儿童文学界产生重要影响和引领作用。 作者简介 方卫平,祖籍湖南省湘潭县,1961年8月出生于浙江省温州市;1977年考入宁波师范学院中文系读本科,1984年考入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1988年任讲师,1994年由讲师晋升为教授。曾任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副主任、儿童文化研究院院长、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儿童文学系主任等。 现为浙江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意大利马切拉塔大学《教育史与儿童文献》杂志国际学术委员,鲁东大学兼职教授。 主要从事儿童文学、儿童文化研究与评论,出版个人著作多种;在中国、美国、意大利、德国、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发表论文和评论文章数百篇,论文曾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或摘介。 主编有“中国儿童文化研究年度报告”系列、“中国儿童文学大系”(增补卷10卷)、“当代西方儿童文学理论译丛”、“国际安徒生奖大奖书系”、“中国儿童文学名家论集”、“第六代儿童文学批评家论丛”;选评有“方卫平精选儿童文学读本”、“方卫平精选少年文学读本”、“中国儿童文学分级读本”;主编学术丛刊《中国儿童文化》,合作主编《新语文读本·小学卷》等。 目录 通论 童年:儿童文学理论的逻辑起点 当代儿童文学中的童年精神 儿童文学不应“与童年为敌” 从发生认识论看儿童文学的特殊性 儿童文学本体观的倾斜及其重建 儿童文学:在创作者与接受者之间 儿童文学文本结构分析 论儿童审美心理建构对儿童文学文本构成形态的影响 经典·经典意识 从经典到新经典 略论儿童文学的深度及其实现方式 略谈儿童文学的民族性与现代性问题研究 儿童文学在当代艺术文化中的位置 简论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 恐怖美学及其艺术策略 儿童文学研究的理论意义 略谈开展儿童文学的创作心理研究 幼儿文学:可能的艺术空间 ——当代外国幼儿文学给我们的启示 论幼儿文学的特性 当代话语和当代体系 ——一个时代的理论和批评应该担负的职责 分论 亲爱的世界 ——谈儿歌与日常生活的艺术联系 论童话及其当代价值 童话的立体结构与创新 少儿历险小说的历史与特质 确立少儿散文的评论意识和理论话语 故事性与口语化 没有一座桥能像一本书 ——关于“桥梁书” 现状与未来:关于国内外图画书研究的一种观察与思考 理论与批评 早慧的年代 ——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理论体系建设回眸之一 回归正途 ——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理论体系建设回眸之二 我国儿童文学研究现状的初步考察 商业浪潮冲击下的文化绿洲 近年儿童文学研究观感 论一个可能的儿童文学学派 批评的挣扎 抵抗庸俗文化,批评可以做什么 幼儿文学的理论自觉 ——评《幼儿文学ABc》 读曹文轩的《论“成长小说”》 在阅读与诠释之间 评论《电脑多媒体时代中童话创作的延展与变貌》 青春的出场 一份青春时代的学术记录 ——“第六代儿童文学批评家论丛”序 《台湾儿童文学理论馆》总序 “思想猫”的步履:十年携手,十年砥砺 西方学术资源与当代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建设 儿童文学接受之维 第一章 导论:走向接受之维 一 20世纪:读者的复活 二 历史一瞥 三 面向当代理论现实的思考 第二章 创作与接受之间的对话 一 儿童读者与成人读者 二 创作的预设 三 儿童接受动机初探 四 对话姿态 第三章 文学能力及其结构 一 有准备的读者 二 文学能力与智力结构 三 文学能力的三个层面 四 “语言-符号”能力的重要性 第四章 文学能力的动态建构 一 结构主义与建构主义 二 生理机制的发展与生理能量的作用 三 心理机制与语言能力的发展 四 文化造型 五 文学经验的累积 六 文学能力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建构 第五章 文本及其存在方式 一 文本的两种传播形式 二 文本的立体结构:语音、语象、意味 三 文本的空白和不确定性 四 文本价值的多元化 第六章 文本与接受 一 接受:文本的再建 二 接受水平的三位级差 三 下位接受与上位接受 四 接受偏离与背叛 第七章 接受的现实分化 一 儿童读者文学能力的差异及其分化 二 年龄变量 三 性别差异 四 智力因素 五 其他变量所导致的接受分化 第八章 接受与社会文化场 一 “场”概念的引入 二 家庭与学校 三 同辈群体和青少年亚文化 四 当代艺术文化场 第九章 接受与当代儿童文学艺术实践 一 当代儿童文学的接受疑难 二 寻求新的视野融合 三 探索性作品所表达的接受观念 四 结束语:走向新的接受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