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砚史(清初社会的工匠与士人)(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
作者 | (美)高彦颐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除导言和结语部分,共分五章。每一章都设置在五个不同的具体地方:紫禁城里的皇家工场,广东的采石场,苏州及南方其他地方的砚台雕刻工场,福建收藏家的家里。作者追查了砚台在宫廷与社会之间的运动轨迹,并通过砚台的整个社会生活,带入了与砚台相关的制作、使用、收藏和写作的人的生活。此外,这项研究亦展示了这个小物件所产生的强烈的情感和技术投资。 目录 不合时宜的慢书 致谢 导言 第一章 紫禁城造办处:皇帝、包衣、匠役 新技术官僚文化 陶人之心:唐英和沈廷正 康熙朝宫廷的设计大师:刘源 刘源的跨媒材龙纹 “内廷恭造之式” 雍正对造办处的改造 工匠和皇帝:内廷样式的缔造者 雍正治下的砚作 宫廷和地方之间:帝国宣传的局限 第二章 肇庆黄岗:砚工 灵砚和书写 采石的工具 工匠的识字问题 勘探和采石的专门知识 士人:石工知识在北宋的文本化 米芾:打造权威的鉴赏家 清代考据学:外省目击者重来端州 本土专家的自我展现 重访石工 第三章 苏州:女工匠 专诸巷 顾家父子 出师 作品群组 定制过程 技艺等级 镌字 款识 杨氏兄弟 董沧门 造访顾二娘 第四章 从苏州至全国:顾二娘的超品牌 杏花春燕图 地点、媒材和超品牌 顾二娘典型砚样 富立体感的砚 王岫君的文人山水 量产的菌砚样 铭文格套 从超品牌到神话 女性在父系家谱上的缺席 顾二娘与清初制砚之革新 第五章 福州:藏砚家 福州藏砚圈与《砚史》 藏砚在宋代的起源 玩砚与士人男性特质 建立一批收藏:家传 市场中的实用专业知识 现代性和新奇性 赠砚 无形的传家宝 结语:文匠精神 实践文匠精神 金农和高凤翰 从士大夫到工匠型学者 文匠的性别问题 附录1 清初文献记载的顾氏砚总录 一、大致年代确定者 二、年代不详者 附录2 各大博物馆藏带顾二娘款砚 附录3 福州赏砚圈成员 附录4 林涪云编辑《砚史》的版本史 参考文献 他山之石,可以攻“砚”:读高彦颐《砚史》 译者后记 序言 不合时宜的慢书 打从十五年前开始,我 便打算写一本书,把性别 研究带进当时刚起步的物 质文化研究领域中。在构 思上一部书,也就是后来 以“缠足:‘金莲崇拜’盛极而 衰的演变”为题的缠足史(英 文原著2005年出版;中译 本2007年出版)的时候, 便意识到绣花鞋,甚或是 缠脚带等织品文物,能和 文献对照,互补不足,加 强历史研究的深度和维度 ,更帮助我们接近不识字 的小人物们的日常生活、 身体感觉。虽然对文物学 是外行,但我还是有些心 动。中、西的汉学界,一 直秉承“重道轻器”的传统, 以文献史料为证史的凭据 和立论的基础。用系统的 理论和方法研究物质文化 的,主要是考古学、人类 学和鉴赏学界。把这些方 法和议题带进历史研究, 是一个不小的难题,更遑 论添加性别视角了。 北京大学邓小南先生多 年前偶尔说的一句话,成 了我治学的目标:“不重复 别人,也不重复自己。”要 不重复自己,唯一的方法 是重新当学生。于是我大 胆地走回教室,旁听考古 学、艺术史和鉴赏方法等 课程,同时积极在历史档 案中找研究对象。唐宋墓 出土的陶瓷粉盒和化妆品 、清末民初刺绣家沈寿的 仿真绣,都曾成为考虑对 象,努力试图相知相交, 但结果都未能如愿。琢砚 家顾二娘,就是在“众里寻 她千百度”的迷离境界下, 渐渐现身眼前,最后成了 我的“真命天子”。研究起步 后,碰到的难关很多,包 括鉴定顾砚的真伪和如何 以图证史。不少论点,说 服得了自己却说服不了别 人。也许这跟科学客观主 义依然主导中国史学界有 关。 描述与分析 在19世纪的实证主义影 响下所发展出来的史学方 法,以客观主义为依归。 所谓科学客观性 (scientificobjctivity),可以 理解成为一种君临天下、 高高在上的俯视姿态。客 观的视角,有人称为“全知 神的眼 睛”(god'sseeingeyes)。 要锻炼这双神眼,需要摒 弃个人的直觉、主观经验 和想象,刻意经营“知者”和 “被知对象”之间的距离,才 能站在更高点看得更远, 并且进一步把收在眼底的 丛生万象,一一比较、归 类、分析。我们在研究院 所受的史学训练,说穿了 不外就是对这客观距离的 培养。支撑我们作为专业 学者、史学家的权威性的 ,正是这不自然、经年累 月培养出来的、以神人自 居的视点。科学客观性在 19世纪作为崭新认知价值 的兴起,是和当时日新月 异的制图和图像复制技术 发展相辅相成的。甚至可 以吊诡地说,科学客观性 本身,是透过主观的视觉 经验和判断,才成为可能 的。柏林马普科技史研究 所所长罗瑞·达丝顿 (Lorraine Daston)就和哈 佛大学科学史教授彼得·伽 力臣(PeterGalison),合著 了一本题为《客观》的书 ,描述了科学客观主义在 欧洲逐渐取代其他视点和 认证标准的漫长过程。他 们指出,在追求客观的同 时,19世纪的研究者们充 分认识到主观认知、观察 和判断的重要。 19世纪出现的科学客观 方法,是可贵的,在今天 依然值得重视,但它不是 唯一的科学方法。如何恰 当地引进主观判断去达致 更顺应这个时代的客观, 是当今科学界悬而未决的 问题,值得我们一起探索 。我从事明清社会史研究 时,一直遇到一个困惑: 我们所用的分析范畴,无 论是“族群”“阶层”或是“性 别”,都是现代概念,我们 凭什么可以确定,当时人 们的认知,是我们今天所 想当然的呢?尤其是说到“ 社会身份”和“等级”,现代 社会的认识可能和明清社 会有较大的落差。现代科 学话语,讲究精准明确。 出身进士、曾为康熙抄御 书的林佶,应该毫无疑问 被看成是学者,但是如果 我们感受到他对维护自己 学者或“士”这身份的极度焦 虑,便认识到一个人的社 会身份,不是单凭主观意 愿便能定夺的,还有很多 其他因素,例如穿戴打扮 、身体感觉、家中有没有 田产可供消费、被谁邀请 参加文酒会等。在明清社 会,一个人的社会身份, 是一种摆出来的身段、姿 态、视点,是随时会变, 而且是需要不断被人认可 的。用客观的社会科学词 汇,很难准确地传达这不 稳定性。 我在写本书时,做了一 些不成熟的尝试。我首先 认定,清初学者的身段和 视点,不只一种,而是千 姿百态,匠人、女人,也 是如此。假如我们先不预 设我们已经了解“文人”“工 匠”长什么样,从研究开始 先不把这些标签套在当事 人头上,我们会不会能用 较新的视角,去认识清初 社会的复杂性和流动性? 这是我坚持在书的前数章 ,不用标签,只用众多的 人名去述事的理由。一直 写到最后“结语”的时候,才 具体引入“学者型工匠”以及 “工匠型学者”两个标签,把 前述的现象略做解说。我 采用寓分析于描述的写作 策略,虽然难免议论繁杂 ,为读者带来困扰,但很 庆幸还是达到了目的。 曾在豆瓣为本书作评的 侯冬琛问得好:“作为学者 ,在不自觉地被文人知识 结构所形塑的同时,应该 保有怎样的自觉性和警惕 性,而不致流于学者/工匠 的二分法逻辑之中?”我想“ 寓分析于描述”也许是可尝 试的策略之一。描述越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