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我们常挂在嘴边的“而立”“不惑”“知天命”这些词,都来源于孔子。当我们年近三十,在社会上尚无立身之地;年近四十,为家长里短而烦心茫然;年近五十,为老之将至而惶惶不知所措……这些时候,我们需要读一读中国人共同的老师——孔子。 十五志于学:家贫不忘立志 孔子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在母亲的拉扯下长大。虽然家境贫寒,但孔子没有消磨志气。他常常摆设祭器,模仿祭祀的礼仪动作,不知不觉就成了礼仪专家。十五岁时,他就确立了“克己复礼”、为天下人谋生的大志向,并终其一生为之不懈努力。 三十而立:知识与能力才是立身之本 孔子二十多岁时,当上了鲁国的小吏,虽然衣食无忧,却还默默无闻。但短短几年后,他就凭借对礼乐的精通而得到了鲁国国君鲁昭公的认可,受邀参与接见齐景公和晏婴。自此,孔子知礼的名声闻于列国。这一年,孔子三十岁,自称“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人到四十,要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 孔子三十多岁就以博学而闻名,乐于为人答疑解惑,并将“不惑”作为自己四十岁这一人生阶段的宣言。但有些问题他坚决不回答,有一次子贡问孔子:“人死之后有没有知觉?”孔子不答。因为要是说有知觉,孝子就会厚葬死者而妨碍生者的生活;要是说无知觉,不孝者就会丢弃死者遗体不安葬。在孔子看来,四十岁的人,可以没有知识,但必须具备知道什么该说(做)、什么不该说(做)的价值判断力,不然就是没活明白。 翻开本书,从孔子的一生中找到过好人生的答案。 作者简介 鲍鹏山,文学博士、作家、学者。上海开放大学教授。央视《百家讲坛》、上海电视台《东方大讲坛》、上海教育电视台《世纪大讲坛》、山东教育卫视《新杏坛》等栏目的主讲嘉宾。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出版有《孔子是怎样炼成的》《中国人的心灵——三千年理智与情感》《风流去》《包鹏山新说<水浒>》《孔子传》《孔子如来》《<论语>导读》《寂寞圣哲》《先秦诸子八大家》《附庸风雅——第三只眼看<诗经>》《致命倾诉》等著作二十多部。全国多家杂志的专栏作者,作品被选入多种文集及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全国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创办浦江学堂,花时间读书社。 目录 引言 一个人一本书 第—章 十五志于学 第一节 “圣诞”传奇 第二节 孤儿寡母 第三节 好学少年 第二章 三十而立 第一节 一场私学万世师 第二节 忍无可忍 第三节 苛政猛于虎 第三章 四十而不惑 第一节 智者不惑 第二节 极端就是恶 第三节 孔颜乐处 第四章 五十知天命 第一节 人就是天命 第二节 天下无贼 第三节 攘外安内 第四节 好德不如好色 第五章 六十而耳顺 第一节 圣者不避世 第二节 大德容众 第三节 大爱大恨 第四节 仁者的义务 第六章 七十从心所欲 第一节 最高人生 第二节 天下英才 第三节 哲人千古 附录 孔子生平年表 序言 这本书的内容,是我 2010年央视《百家讲坛 》节目《孔子是怎样炼成 的》文字稿。十多年了, 这本书一直在卖,不是我 的书好,而是孔子伟大。 在央视讲孔子,用“孔子 是怎样炼成的”这样的题 目,。是想说明孔子何以 即凡而圣、超凡人圣、出 类拔萃、优入圣域。后来 我意识到,孔子之优入圣 域,乃是人类文化必须之 功能——保障人类自由、 尊严的必然要求和结果, 所以不仅仅是孔子一人的 努力,而是中华民族全民 族的共同努力和伟大的文 化成果,是一个民族的道 德生活理性和良知促使一 个民族共同推崇出这样伟 大的人物。现在,经过近 百年的曲折激荡,孔子是 时候回到我们的生活中了 。 在谈教育的场合,我 常常给听众提一个问题: 在我们的基础教育阶段, 我们的教育大纲和教育计 划里,会留有一节课的时 间,专门介绍孔子吗? 所有人都茫然,然后 摇头。孔子离开我们太久 了。一个有几千年文明史 的民族,一个需要有强大 文化自信的民族,与一个 民族最伟大的人物、民族 文化最核心的人物,竟然 如此隔膜,让孔子如此疏 离国民的生活和信仰,是 令人惊讶并使人深深不安 的。 这是一本描述孔子一 生的著作。其逻辑结构就 是孔子给自己一生所作的 总结:三十而立,四十而 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 欲,不逾矩。这是我见过 的最短的个人简历,却是 人类最长的精神长征。 一个人这样的一生, 能给我们什么呢?他让我 们看到一个人可以达到的 境界。一个人可以通过自 我的引领,可以达到神圣 的境界,成为圣人。更重 要的是,他给了我们一个 理由,一个把他推崇为人 类先知、民族圣人的理由 。或者说,他给了我们一 个合适的人选,让一个民 族完成自己的文化顶层架 构。 有灵魂和需要信仰的 人类,需要一个绝对化的 精神偶像,这是人类伦理 学架构的必然逻辑。所以 ,我们看到,所有的宗教 都要把一些人神化。没有 宗教的中国(老子、孔子 的思想逻辑杜绝了产生一 神教的路径)则需要把一 些人圣化。 今天,受过科学方法 训练的历史学家,总是嘲 笑古人为什么要把孔子这 样的人圣化,把他作为一 个人,一个普通人,不是 更符合历史真实吗? 问题是,人类,是需 要自由和尊严的。这可能 也无法用科学来证明,因 为这是不言而喻,天然如 此的。 问题的吊诡之处正在 这里:为了自由和尊严, 人类必须有一个精神上道 德上的绝对者。 其实这也不吊诡,而 是很具有逻辑:人类,服 从一个抽象的目标,是自 由;服从一个具体的目标 ,是奴役;服从一个不存 在于现实生活和政治中的 “过去”的人,是自由;服 从一个具体的、在现实中 起作用的人,是奴役。 至此,神和圣的意义 就呈现出来了:人类把孔 子、耶稣这样的人奉为神 圣,就是要让他们占据绝 对者的位置,以杜绝现实 现世中的野心家、独裁者 僭越且盘踞如此神圣位置 的可能性。 这本来是人类政治史 的常识,今天反而被自以 为掌握了历史批判主义方 法的学者们嘲笑。 鲍鹏山 2021年12月24日于偏 安斋 导语 无论你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都能从孔子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一生中找到过好人生的答案。 著名学者、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央视《百家讲坛》《典籍里的中国》主讲嘉宾鲍鹏山经典著作。 我们常挂在嘴边的“而立”“不惑”“知天命”这些词,都来源于孔子。 36页彩插,收录36幅《孔子圣迹图》。 书评(媒体评论) 我相信孔子。我相信 鲍鹏山讲的孔子。 ——复旦大学教授 骆 玉明 孔子从凡人到圣人, 其关键在于志和学。阅读 本书,笃于志学。 ——历史学家 阎崇年 精彩页 第一节 “圣诞”传奇 孔子,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中,是极受尊重和推崇的。他是道统的象征,是中华民族道德和信仰的文化核心。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中国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孔子,他是中华儿女共同的心灵密码。可以说,在空间上,他无远弗届;在时间上,他又无时不在。 但是,在20世纪,一生颠沛的孔子在逝世两千多年后,又遭遇了两场巨大的风波和打击。第一次是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第二次是20世纪70年代的“批林批孔”。在这两次运动中,孔子都成了当时人们否定、批判和声讨的对象。 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从鸦片战争到1919年,近八十年的时间里,我们这个民族经历了太多的失败、太多的屈辱。我们打不过英国,打不过英法联军,打不过八国联军,甚至还打不过自古以来就是“小弟”的日本。一个民族在近八十年里,几乎所有的对外战争以失败告终,这对一个民族的心理伤害是巨大的,这种伤害到今天仍然没有完全愈合。直到今天,我们还有严重的受害者心理,影响和干扰着我们对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的理性判断。 在这样一种情形下,从鸦片战争失败到巴黎和会被出卖,我们一直在反思:为什么在这样一个新世界面前,我们总是失败的?最后我们发现,在文化上,我们是落后的。于是我们把这一切都怪罪到孔子的身上,就喊出了一个非常严厉的口号,叫“打倒孔家店”。 其实,这里有两点需要说明。 第一,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文化,会同道家、法家、墨家等,共同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这种文化保证了中华民族领先世界两千多年(截至明代万历年间)。这是一个文化的奇迹,也是孔子本人的奇迹;是中华文化伟大的证明,也是孔子伟大的证明。这一点,谁也无法否定。 第二,“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中黑暗部分的指证和批判,比如“吃人的礼教”“奴隶道德”“三纲五常”等,其实并不是孔子的思想,甚至是孔子非常警惕和严厉抵制的思想。也就是说,“孔家店”里摆放的,并不都是孔子的东西,甚至是孔子不喜欢的东西。在这样的情况下,“五四”先贤们喊出的“打倒孔家店”,实际上只是把孔子当成一个“文化箭垛”,是传播学的需要,因为这样的口号直接、生动、形象,直接付诸人们的感觉,让普通人都一下子就明白了。所以,孔子实际上只是为那些文化史上的黑暗部分背了罪名而已。因此,“打倒孔家店”,并不能简单地理解成“打倒孔子”。 可怕的是,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我们遭受的创伤,一直不能愈合。这样巨大的、没有愈合的创伤,一方面使我们不能从容地面对外面的世界;另一方面,又使我们不能平静地对待自己的文化传统。在这两方面,我们都有一些极端的情绪。现在,我们需要客观冷静地认识孔子,评价孔子。我们需要客观冷静地评价我们的传统文化。 毋庸讳言,孔子并不是神,他有不足,他的思想当然也会有局限。但这并不能影响孔子的伟大。 事实上,孔子既是圣人,又是凡人。 他是圣人,他伟大,他是一个民族精神信仰的核心。 他是凡人,他平凡,他是一个人而不是神。他也有着常人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 所以,我们看孔子,也要带着两颗心:恭敬心和平常心。 这样,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可敬的孔子,我们还能看到可爱的孔子。 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两颗心,走进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去近距离地观察和了解孔子。看看他的可敬,看看他的可爱,看看一个凡人如何成为圣人,再看看一个圣人其实还是一个可亲可近的凡人。 首先,我们还得遵照一般的规则,先了解一下孔子的家世。我们来看看孔子这样一个民族的灵魂式的人物,他有着什么样的家族,这个家族又有着哪些荣耀和耻辱。 我们知道,孔子是一生服膺和推崇周王朝文化的。他自己曾经明确地说:“周代的礼乐制度是借鉴了夏、商两代后制定出来的,多么丰富多彩呀!我是赞成周朝的。” 直到晚年,他还为自己很久没有梦见周公姬旦而恐惧。 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P9-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