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讲述了年轻人感觉到了包围着他的这丰饶的大自然与他自身之间的一种无上的和谐。他觉得他深深吸入的气息,是产生大自然的肉眼看不见的东西的一部分渗透到年轻人的体内深处了;他所听见的潮声,是海的巨大的潮流,与他体内朝气蓬勃的热血的潮流配合起来了。新治平目的生活里并不特别需要音乐,这无疑是因为大自然本身满足了他对于音乐的需要。 年轻人用略膊紧紧抱住少女的身体,两人都听见彼此裸露的心跳。长吻给无法满足的年轻人带来了痛苦。然而,从某一瞬间开始,这种痛苦转化为不可思议的幸福感。稍微减弱的篝火,不时蹦跳出几颗火星子。两人听见这种声音和掠过高窗的暴风雨的呼啸,夹杂进彼此的心跳声中。于是,新治感到这种永无休止的陶醉心情,与户外杂乱的潮声和摇动树梢的风声,在大自然同样的高调中起伏翻动。这种感情充溢着一种永无穷尽的清福。 作者简介 三岛由纪夫(1925-1970),本名平冈公威,日本战后文学的大师之一,小说家、戏剧家。 三岛由纪夫被称为“日本传统文学的骄子”,亦有“日本的海明威”“当代日本的达·芬奇”之称,曾多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是著作被翻译成英文等外语版本最多的日本当代作家。为了纪念他,日本还设有三岛由纪夫文学馆,并于1988年创办了三岛由纪夫奖。三岛的主要作品有《假面的告白》《潮骚》《爱的饥渴》《金阁寺》《春雪》《奔马》《晓寺》《天人五衰》等。 目录 《潮骚(精)》无目录 导语 两次入围诺贝尔文学奖! 日本文学大师三岛由纪夫经典小说! 至纯至真至洁,媲美《边城》的纯爱故事! 原始朴素、纯澈动人,生机勃发的自然美、人情美。获第一届新潮社文学奖、入选日本文部省指定中学语文教科书。 本书是渔歌式的纯情故事。青年渔民新治在早春的一个傍晚,认识了刚从外地回来的有着健康美的姑娘初江,他们在不知不觉中相爱了。不料谣言四起,初江的父亲得知后勃然大怒,不准他俩见面。不久,新治在狂涛骇浪,挽救了初江父亲的一条船,凭着他的勇猛过人最终赢得美人归。 书评(媒体评论) 我被三岛君纯熟的天赋 所震惊,竟感到目眩神迷。 与此同时又被他的文字扰乱 了心神。他的新奇是很难理 解的。有些人可能会从这部 小说中得出判定后的结论: 三岛是无懈可击的。而另一 些人却能从中窥悟到他所有 的深切的伤痕。 ——川端康成(日本作家 ) 三岛氏本来就是一个持 有特殊感觉、特殊嗜好、特 殊信念、特殊哲学的人。存 在的确证只有在存在被破坏 的瞬间、死的瞬间才能获得 的哲学,至少不是面向大众 的哲学,且是无法验证的哲 学。 ——涩泽龙彦(日本作家 、评论家) 三岛与普鲁斯特、乔伊 斯、托马斯·曼齐名,是20 世纪四大代表作家之一。 ——千叶宣一(日本比较 文学研究家) 一般来说,《潮骚》这 样洋溢着幸福的书,作家在 其写作生涯中只能写出一本 。三岛由纪夫的三部杰作中 ,如果说《假面的告白》是 黑色的,《金阁寺》是红色 的,那么《潮骚》就是透明 的。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 (法兰西科学院院士) 三岛是集唯美、浪漫、 古典于一身,在继承日本古 典文学的品格、气质、结构 和文化形式中发挥其唯美与 浪漫的文学精神。 ——《世界文学》 精彩页 歌岛是个小岛,人口一千四百人,周长不到四公里。 岛上有两处最佳赏景点。其一是八代神社,位于歌岛之巅附近,面向西北方向而建。歌岛坐落于伊势湾湾口,从神社远眺,可将伊势海面风光尽收眼底。北面紧邻知多半岛,渥美半岛自东而北逶迤连绵。西面依稀可见从宇治山田延伸至津市乃至四日市一带的海岸线。登上二百级石阶,站在由一对石狮子镇守的鸟居前回首眺望,入眼的是远景环拥下依然保持着远古风情的伊势海。此处原本长着一株枝叶交错、形似鸟居的“鸟居松”,为远景添了一幅饶有意趣的画框,可惜已于数年前枯死。 松叶绿意尚浅,而近岸的海面早已被春日的海藻染上朱红色。来自西北的季风从津市的港口源源不断地吹来,为赏景人添了几分寒凉之意。 八代神社供奉的是海神绵津见。这种对海神的信仰,自然而然地萌生于渔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他们无时无刻不在祈祷着海上的安宁。若遭遇海难后有幸生还,来这座神社供纳香资便是头等大事。 八代神社有六十六面铜镜,被尊为至宝。既有8世纪前后的葡萄镜,也有日本仅存十五六面的中国六朝时代铜镜的仿制品。铜镜背面雕刻的鹿和松鼠来自远古时代的波斯森林,它们走过漫长的陆路,越过辽阔的重洋,穿过半个地球而来,最终定居在这座小岛上。 另一处最佳赏景点是建于歌岛东山之巅附近的灯塔。 灯塔耸立的断崖下方,伊良湖水道的海流轰鸣声声不绝。这道狭窄的海峡连接着伊势海和太平洋,风起时,总要卷起几个漩涡。渥美半岛的尖端隔着航道直逼眼前;这片乱石丛生的荒凉海滩上,耸立着伊良湖岬的无人小灯塔。 自歌岛灯塔向东南方向望去,太平洋的一角映入眼帘。往东北望去,在西风强劲的拂晓,有时能隔着渥美湾的群岭窥见远方的富士山。 进出名古屋和四日市港口的轮船穿梭在伊势湾内至外海的无数渔船之间。它们经过伊良湖水道时,灯塔员便通过望远镜观察,迅速读取船名。 三井海运的货轮——一千九百吨位的十胜丸进入视野。望远镜里,两位身穿蓝色工作服的船员正一边原地踏步一边交谈。 少许,又有一艘英国轮船——塔利斯曼号驶入港口。主甲板上,船员玩套圈游戏的身姿渺小而清晰。 灯塔员转向值班室的桌前,在船舶通行记录表上填写船名、信号电码、通过时间和方向,并编成电报发送出去。多亏了这一封封电报,港口的货主们才得以早早做好接货准备。 午后日渐西沉,在东山的遮蔽下,灯塔附近变得晦暗。老鹰在明亮的海面上空盘旋。它在高空中试探性地不断扑扇着双翼,眼见它摆出一副俯冲直下之势,却身形一顿,又陡然凌空急退,翱翔天际。 日暮时分,村里走来一位年轻的渔夫,手提一条硕大的比目鱼,大步流星地沿着上山路,直奔灯塔而去。 青年前年刚从新制中学毕业,年方十八。身材高挑,体格健壮,唯有脸上未脱的稚气与年龄相称。他的皮肤已晒得不能更黝黑,嘴唇皲裂,挺拔的鼻梁颇有歌岛人特色。漆黑的眼眸清亮澄净,但那只是以海为生的人自大海获得的馈赠,绝非知性光芒的闪耀。在校期间,他的成绩惨不忍睹。 他还穿着今天打了一整天渔的工作服,那是父亲生前的裤子和粗糙的夹克。 青年已经穿过静寂的小学校园,登上水车旁边的山坡,沿着石阶拾级而上,到了八代神社后头。神社的庭院里,薄暮笼罩下的桃花看上去白晃晃的。到了这儿,只需攀爬不到十分钟,便能抵达灯塔。 那条山路着实崎岖,若是没走惯的人,大白天里跌上几跤也很正常。而青年就算闭着眼睛,他的脚也能分辨出松树根和岩石,走出一条路来。即便是眼下这样心事重重地走着,他也不会被绊倒。 方才,趁着天边还有一丝斜阳的余晖,青年所乘坐的太平丸返回了歌岛港。青年和船主还有另外一位朋友,每天都坐着这艘带马达的小船一起出海捕鱼。回港后,他将渔获搬上合作社的船,将小船拖上岸,拎上一条准备送往灯塔长家的比目鱼,打算先回自家一趟。他沿着海滩一路走来时,暮色渐深的海滩依然一派喧嚣,渔夫们将渔船拖上海滩的号子声此起彼伏。 有位面生的少女,将一个名叫“算盘”的坚固木架杵在沙滩上,正倚靠在上面休息。那木架是拖渔船上岸的工具,用卷扬机拉起船只时,将木架卡在船底,渔船便会一点点地被拖上岸。看来,少女似乎刚用它拖完船,正小憩片刻。 P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