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共分三章,第一章是基础知识。第二章是皮肤血管炎类疾病的分类。第三章是皮肤血管炎类疾病的临床各论。本书对皮肤血管炎类疾病的分类中,除了所谓原发的皮肤血管炎之外,对各种不同的皮肤疾病,只要在它的皮损中有明确,并符合皮肤血管炎病理变化,尽量包括在皮肤血管炎类疾病中。本书主要目的是将我们对皮肤血管炎类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法的认知,献给同道们参考。 作者简介 靳培英,教授、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医疗系。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皮肤病研究室主任、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1993年被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授予“协和名医”称号。 在国内首报持久性隆起性红斑、光线性肉芽肿、疱疹样天疱疮、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儿童良性慢性大疱性皮肤病、儿童Hallopeau型增殖性天疱疮、幼年黄色肉芽肿,主编《中国少见皮肤病彩色图谱》《皮肤病药物治疗学》《皮肤科常见药物不良反应速查》《水疱性皮肤病诊断和治疗彩色图谱》《痤疮的分型论治》《皮肤科合理用药问答》等学术著作,发表论文110余篇。 目录 第一章 基础知识 第一节 皮肤血管结构与功能 一、皮肤血管解剖学 二、皮肤血管组织学 三、血管壁内皮细胞功能 四、血管壁内皮细胞在血管形成中的作用 五、内皮细胞在血管炎中的形态变化 六、白细胞-内皮细胞的黏附分子在血管炎中的作用 七、血管炎中内皮细胞活化、黏附和血管生成 第二节 补体在血管炎中的作用 一、补体成分 二、补体激活途径 三、补体激活产物的生物学作用 四、补体诱导的内皮细胞损伤 五、补体调节 第三节 诱发血管炎的其他炎症介质 一、组胺 二、5- 羟色胺 三、激肽 四、溶酶体酶 五、细胞因子 六、白三烯 七、前列腺素 第四节 补体导致血管损伤的动物模型 一、Arthus反应 二、异种器官移植模型 三、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动物模型 第五节 自身抗体在血管炎中的作用 一、中性粒细胞特异性抗体术语的进展 二、抗内皮细胞抗体 三、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 四、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 五、抗层粘连蛋白抗体和抗内功素抗体 六、抗α-烯醇化酶抗体 七、抗磷脂抗体 八、抗LAMP-2抗体 九、结论 第六节 血管炎的发病机制 一、概述 二、血管炎的几种致病因素 第二章 皮肤血管炎类疾病的分类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 第三节 淋巴细胞血管炎 第四节 嗜中性皮病的病原学的分类 第五节 半-系统的(病理性的/临床的)分类 第六节 Griffiths(2016)对小血管炎的分类 第七节 本书皮肤血管炎类疾病的分类 一、中性粒细胞 二、淋巴细胞 三、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混合 四、嗜酸性粒细胞 五、多种细胞混合 六、巨细胞 第八节 对皮肤血管炎类疾病的分类细目 第九节 皮肤血管炎类疾病分类的注释 第三章 皮肤血管炎类疾病的临床各论 第一节 中性粒细胞 一、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 二、肉芽肿性血管炎 第二节 淋巴细胞 一、淋巴细胞性血管炎 二、肉芽肿性血管炎 第三节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混合 一、白细胞核碎裂性血管炎与淋巴细胞血管炎 二、肉芽肿性血管炎 第四节 嗜酸性粒细胞 一、嗜酸性粒细胞性血管炎 二、肉芽肿性血管炎 第五节 多种细胞混合 一、白细胞碎裂性血管炎 二、肉芽肿性血管炎 第六节 巨细胞 肉芽肿性血管炎 第七节 皮肤假性血管炎 一、出血性假性血管炎 二、血栓形成性假性血管炎 三、血管壁的病变 四、栓塞性假性血管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