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一代中师记忆--晓庄师范师生口述史(共3册) |
分类 | |
作者 | |
出版社 | 南京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该书从“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入手,深入挖掘陶行知先生所创办的晓庄师范学校立德树人的历史,通过口述史的形式呈现出来,回忆中等师范学校在人才培养,以及人才扎根乡村教育、人才专业成长的心路历程,不仅是对一所师范学校的历史回顾,也是对中国两级师范培养体系的历史回顾,可以为当下教师教育、乡村教育提供鲜活的学习案例。 作者简介 刘大伟,教育学博士,南京晓庄学院陶行知研究院讲师,长期致力于陶行知研究。在《课程·教材·教法》《教育研究与实验》《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江汉论坛》《浙江社会科学》等期刊发表多篇“陶研”论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一项及多项省市级课题。 目录 《一代中师记忆--晓庄师范师生口述史(立德树人育陶子)》 平凡的工作,不平凡的人生 口述者:程培元 “晓庄菜农”的工作与生活 口述者:龚瑾 厚重的晓庄,永远的诗篇 口述者:田宁 以诚感人,以心待生 口述者:邱颂平 秉承师恩,琢玉不止 口述者:王向友平凡的工作,朴实的一生 口述者:巫钟英 我在晓庄的一辈子 口述者:夏俊生 在陶行知创办的学校学习并践行陶行知思想 口述者:陈锡康 晓庄的恩情高如天 口述者:赵干 从“学陶”到“布陶” 口述者:汤翠菲 …… 《一代中师记忆--晓庄师范师生口述史(扎根乡村办教育)》 《一代中师记忆--晓庄师范师生口述史(志谋专业坚师道)》 序言 序一 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 替未来着想 我对晓庄师范有着深厚 的情感。1982年1月我从 华中师大历史系77级毕业 后,留校在学校新成立的 教育科学研究所任教,所 做的第一份工作就是为湖 南教育出版社编辑《陶行 知全集》。为此,我与先 师董宝良先生及多位同事 曾数次奔赴南京、北京、 上海、杭州、芜湖、歙县 等地查找、抄阅文献,也 多次赴南京晓庄师范学校 、陶行知纪念馆、行知园 、金陵大学旧址等处实地 考察。在这些交融历史的 场域中,总有一些图景让 我们与陶行知先生心电相 通,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法国哲学家皮埃尔·诺拉 把这种场域称为“记忆之场” ,具有凝聚集体记忆、传 承文化的功能。当然,记 忆之场并不仅仅局限于场 馆、碑文等等,像大伟编 撰的这一套《一代中师记 忆:晓庄师范师生口述史 》,也同样会成为记忆之 场。 近些年,大伟随我一起 在教育记忆史、教育口述 史方面开展了一些有益的 探索,构建起了论文、专 著、译著、批示、区域实 践五位一体的研究实践框 架,将学术研究与实践探 索有机结合,努力打通历 史、现实与未来,初步实 现了我一贯倡导的学术报 国的研究追求。三四年前 ,我与大伟商议,如何能 够在陶行知先生诞辰130周 年和逝世75周年纪念之际 ,做出一个具有晓庄特色 的记忆之场,尤其是能够 激发学习成长在燕子矶老 晓庄师范的学子们共同的 爱校、护校的情感,大伟 提议可以做一套晓庄师范 师生口述史,并将这套书 打造成为那一代人的集体 记忆之场。 口述史看起来简单,实 际上操作过程并不容易。 为此,大伟组织陶行知研 究院的丁涛、黄孔融、韩 露露以及研究生陈诺等人 成立了一支研究队伍,三 年来反复访谈、修改,终 于在陶行知诞辰130周年和 逝世75周年之际顺利推出 。这套口述史紧紧围绕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 大会上讲话精神的贯彻落 实,从立德树人、扎根中 国大地办教育以及教师队 伍建设三个方面展开,选 取了最具代表性的师生群 体。在这套书中,我看到 了以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杨瑞清同志为代表的一大 批晓庄毕业生几十年如一 日坚守基础教育战线、为 国育才、不离不弃的教育 初心。从他们身上,我看 到了中国教育的希望,由 此坚信陶行知先生当年“筹 募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 百万位同志,提倡一百万 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 村”的宏伟理想一定能够在 新时代最终实现。 我在近著《教育口述史 研究引论》序言里曾提出 教育口述史的基本意蕴, 即教育口述史能够让所有 教育历史的参与者一起发 出声音,提供不同教育历 史参与者的视角,共同呈 现不同时期的教育变革过 程与日常教育生活。如今 ,大伟及其团队的这套口 述史,从地域角度来说, 呈现了南京甚至江苏教育 界的教育变革过程与日常 生活;从群体角度来说, 呈现了已消逝的一代中师 群体的过往教育历史。所 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 它必将成为某个特定群体 的记忆之场。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 声”,大伟及其团队用了三 年时间,在缺乏各种资源 的情况下,怀着对陶行知 先生的敬仰之心和对晓庄 的热爱之情,对历史负责 ,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 想,脚踏实地地做出来这 套书,体现了年青学者求 真的学术态度。作为他的 老师,我希望他再接再厉 ,不骄不馁,在教育记忆 史、教育口述史研究上不 断推进,再创佳绩。 是为序。 周洪宇 2021年5月18日于武汉 东湖之滨远望斋 导语 这套口述史紧紧围绕从立德树人、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以及教师队伍建设三个方面展开,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师生群体。在这套书中,作者看到了以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杨瑞清同志为代表的一大批晓庄毕业生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基础教育战线、为国育才、不离不弃的教育初心。从他们身上,作者看到了中国教育的希望,由此坚信陶行知先生当年“筹募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提倡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的宏伟理想一定能够在新时代最终实现。 该套书展示了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毕业学子以陶为师的重要价值。 精彩页 《一代中师记忆--晓庄师范师生口述史(立德树人育陶子)》 晓庄的开始 我1982年6月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专业,当年8月中旬,根据南京市教育局的报到通知,来到南京晓庄师范学校报到。 比较有意思的是,当天报到时我遇到了我们语文教研组组长辛国俊老师。他在门房值班,我一开始以为在门房的肯定是一个值班的工友,所以我进门时喊他师傅,问他新教师人职报到找谁。他也没有解释他是谁,就直接向我介绍如何办理手续等。那天他大概是被安排值班的吧,就像我们现在假期安排领导值班一样。但是,值班一般都是在办公室里,不可能在门房,所以谁能知道坐在门房值班的是一位老师。他当时可能有40多岁,我就把他当成门房的师傅,这件事给我的印象很深。 学校虽然面积很小,但是很幽静:校门向南开,不是后来向西开的那个门。校门内就是一个荷塘,荷塘四周以及道路两旁都是法国梧桐树。进去以后,往西边去是教学区,往东北角那边去,也是教学区,都很小。“犁宫”是现在还保留的那个平房,当时是作为礼堂用的。再向后面就是操场、食堂。学生的住宿条件很差,都住在平房里。 到了1985年第一个教师节,当时的江苏省副省长来学校慰问,答应给晓庄拨款100万。那时候100万是很值钱的,所以学校就用这些钱盖了三幢楼:一座体育馆、一座音乐楼、一座实验楼。这是晓庄第一次大的改善。体育馆所在的那个位置,就是我们刚到校时住宿的小平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是当时国民党驻扎地几个团级军官住宿的地方。很有意思的是,小平房一共4个单元,共8个房间,可以住4户人家。这些房子内部铺设的都是木地板,4个单元中问有一个室内东西向的过道,北面2个单元,南面2个单元,4户人家实际上是可以相互走动的,单元之间在南北中间的地方又有一个过道,通到北面去。在这4个单元的北面又建了4问小平房,据说是厨房,所以配套还是挺完整的。虽然这个房子不大,但这一片应该也算是文物,不过当时我们文物保护意识不强,在建体育馆的时候,把这些全都拆掉了。 我们刚刚参加工作时,青年教师的集体宿舍的住宿条件比较简陋,是三个人一间。一开始,田宁他们到得早一点,学校分配宿舍的时候是两个人一间,等到我们1982届毕业生住进去的时候,可能是因为宿舍数量已经偏紧了,所以学校安排三个人一间。那年一共8个人报到,实际上最后留下来的就我一个,其他几位后来陆陆续续都调离了。语文专业和我一起去的是我的同班同学,后来被调到市区的中学;数学专业两位也离开了,一位自己办了学校,另一位和我在晓庄师范住一个宿舍的后来被调到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然后体育专业两位,一位后来调去南京市水上运动学校,还有一位后来也调走了;教育学专业的两位也都走掉了。所以,最后留下来的好像就只有我一个。 到了1983年,来报到的新教师就多了,像温建岳他们都是1983年来的,好像留下来没有调走的也稍微多一点。一般只要教师愿意,都可以住在学校,除非愿意早出晚归地跑,有极个别的老师回家住。一开始,学校要求新教师在参加工作的第一年都住在学校,包括我和田宁他们都住在学校。但过了几年,由于教师宿舍的数量紧张了,学校就动员家在南京的老师回家住了,因为集体宿舍这么一排平房住的都是男教工,就8问这么多。孙华庚、龚瑾都是住在这里,他们住我对面,还有后来调到教育局的那几个,也都住在这个平房里。在这8间房的旁边,就在西面隔着大概10来米的地方,是一个很暗的走道,两边是门对门的房间,好像也是个老建筑,女教工就住在那边。女教工也就大概三四个人,是住在学校的。后来女教工宿舍好像改成校办工厂用房,现在我不知道这个建筑还在不在。 P3-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