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苏区是土地革命时期建立的苏维埃政权区域的简称。 1927年由于蒋介石和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导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归于失败。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没有在挫折面前气馁,而是勇敢地领导发动了土地革命和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武装斗争,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的带领下,中央苏区和其他苏区不断发展壮大。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严密的纪律为党开辟新的道路提供了最为重要的保障。本书共收集了党在苏区所发生的20多个有关纪律建设的故事,这些故事均取材于当事人的回忆或者传记资料。故事叙述生动感人,可读性强;以图文并茂的编排形式,真实生动地再现当时的历史情境。 目录 政治纪律 严惩叛徒 清理革命队伍 坚如磐石的十八盘 改造王佐部队 组织纪律 解决江苏省委问题 冲出九龙山 母瑞山上的艰苦岁月 彭德怀:“我只是个普通的共产党员!” 廉洁纪律 “分文不沾”的张其德 理财万千,一尘不染 中央审计委员会主任阮啸仙 群众纪律 米缸 房檐下的机枪阵地 “躬背嫂”的房 “一篮萝卜”和“一头黄牛” 钟大伯的钵 “一碗鸡汤” 工作纪律 “不能把士兵当铁打嘛!” 从俘虏到红军战士 吴德峰与党的秘密交通工作 小商人的货物店铺要好好保护 福利电器公司事件 不能因赌气而危害革命 陈赓练兵 生活纪律 感情坚定的陈毅安 “红军的纪律是铁打的!”
序言 1927年,由于蒋介石和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轰轰烈 烈的大革命归于失败。从此,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革 命斗争进入一段最为艰苦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这段艰 难的岁月里,在党为挽救革命、寻找革命新道路而进行的 英勇卓绝的斗争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一大批中国共 产党人,经过实践中的艰苦探索,逐步找到了一条适合中 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斗 争道路。 回望那段历史,我们会发现这条道路异常艰辛与困苦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严密的纪律为党开辟新的道 路提供了最为重要的保障。 首先,它使得中国共产党各级党组织在相继遭受严重 破坏的情况下,仍然人心不散、队伍不乱。1927年11月, 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由大革命高潮时期的近6万人急剧减少 到1万多人。许多党员被杀害,大量党员脱党,还有一少部 分党员为了一己私欲,做了可耻的叛徒。但是,顽强的中 国共产党正是因为有坚如磐石的信仰和铁一般的党纪,才 保证了在力量弱小、处境艰难的情况下,能够团结一致渡 过难关。十八盘山上的赤卫师、九龙山里的游击队,还有 冯白驹领导的母瑞山的抗争,都生动地体现了这一点。 其次,严密的纪律使得中国共产党贴近农民,扎根农 村,真正在广大农村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政 权结合起来了。在这一过程中,毛泽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27年9月秋收起义后,他带领起义军,向敌人力量薄弱 的山区进发。其间,他整顿旧军队习气,实行三湾改编; 他反复向战士们强调群众纪律,最早提出“说话要和气, 买卖要公平,不拿群众一个番薯”。这些要求,渐渐发展 成为“三大纪律,六项注意”。毛泽东十分注重在红军部 队里贯彻“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多次布置检查执行情 况,亲自出面解决群众难题。本书中提到的驿前街的“躬 背嫂”以及石水圩小商人陈老板的难题,就是由毛泽东亲 自出面,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在毛泽东等人的领导下,红 军在农村渐渐赢得了群众的信任,渐渐扎下根来,形成了 以中央革命根据地为首的十多块革命根据地,为中华苏维 埃共和国的成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再次,严密的纪律助力中国共产党从容应对局部执政 以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设时面临的一系列考验。这些考 验中,最大的考验就是反腐肃贪工作。对此,中国共产党 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领导各级苏维埃政府将反腐肃贪 作为一项重要斗争任务列入议事日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临时中央政府和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先后查处多起贪污浪费 案件,严惩了腐败分子。同时,苏区还涌现出来许多廉政 的先进典型,本书中提到的张其德、张天松便是其中的代 表。他们的优秀事迹使得根据地政府得到群众的热烈拥护 。 最后,严密的纪律还有效保障了党中央在上海指导全 国的革命斗争。党中央为了革命的需要,建立了党内秘密 交通战线,还建立了自己的无线电通信系统,将党中央所 在地上海和各个根据地连接起来。所有这些都要面对敌人 虎视眈眈的监控。党严密的地下工作纪律,成了党员完成 任务、战胜挑战的有力保障。本书中,吴德峰的故事以及 “福利电器公司”事件,就是对上述情况的详细描绘。 本书共收集了党在苏维埃革命根据地建设时期发生的 26个纪律故事。它们均来自当事人的回忆或者传记资料, 以及其他的党史文献。希望本书能使读者对中国共产党“ 农村包围城市”伟大构想实践之初所面对的种种险恶情况 ,以及党组织和党员应对、克服这些困难的过程等,有更 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导语 本书再现了党在苏维埃革命根据地时期的纪律故事。“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共产党人,凭借坚如磐石的信仰和铁一般的党纪,在实践中开创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政权等工作的新局面。本书故事的主人公,真实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个关于“初心”和“信念”的感人故事。 精彩页 一、夜来枪声 1927年9月的一个深夜,江西省安源县城的大街上格外宁静。秋色宜人,皓月当空,微风轻拂,秋收时节的大地披上皎洁的月光,显得分外迷人。安源迎来了一年当中最舒适的时节。 这时,在一片祥和宁静的安源老街上,忽然并排出现八九个行色匆匆的身影。他们脚步坚定,表情严肃,组织有序。行进途中,他们按原定计划,分成两路,各自离开,一路朝花冲坳方向疾速而行;一路朝筲箕街那边匆匆而去。 过了大概十几分钟,安源的宁静突然被“砰!砰!”的枪声所打破。枪声首先从花冲坳方向传来,紧接着筲箕街那边也传出了一阵枪响。声音干净利落,匆匆而来,又戛然而止,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过。随着枪声的消逝,大街上又恢复了平静,直到第二天早上,人们才发现,安源矿警大队长陈鹏等八名军官被击毙在各自的床上。 这八名被秘密处决的人,是拒不执行中央决定,并在暗地里密谋叛变革命的投敌分子。 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还要从当年4月,轰轰烈烈的大革命的失败说起。当时,中国大地上笼罩在一片腥风血雨之中,国民党反动派叫嚣“宁可枉杀一千,不可使一人漏网”,疯狂地进行反革命大屠杀,无数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惨遭杀害。 为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武汉召开了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把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作为当时党的主要任务。指示到达湖南后,中共湖南省委根据八七会议精神,决定在湘赣边界的浏阳、铜鼓、安源等地发动秋收起义。 当时,党秘密派到安源矿警队任大队长的陈鹏,也收到了组织的指示,随时准备发动起义。但在这紧要关头,平时享受惯安逸生活的陈鹏退缩了,他被反动派的气焰和残暴所吓倒,贪生怕死,倒戈投敌。他一方面假意执行党的指示,一方面却在背地里串通副大队长王雁、连长向西华等七名军官,准备一同叛变革命。 二、将计就计 除了王雁等七人,陈鹏还打起了矿警队排长、中共党员刘先胜的主意。一天,刘先胜下班回宿舍,经过矿警队队部时,陈鹏已在此等候多时。陈鹏身体贴近窗户,’两手撑住窗台,望向窗外,假装若有所思的样子。见刘先胜路过,陈鹏眼里顿时放光,谄笑地打招呼说:“先胜兄,下班了?来,进屋坐坐。”刘先胜见是顶头上司陈鹏招呼,便没想太多,跟着走进了屋里。 等刘先胜进了屋,陈鹏赶紧关上窗户,来到门边,把头向外探了探,见没有人,便一边掩门,一边对刘先胜说:“坐,坐,先胜兄,请坐。”刘先胜搬过凳子坐下,问道:“大队长,找我有什么事吗?” “没什么事,就找你随便坐坐,随便聊聊。”陈鹏露出不可捉磨的笑容。接着,陈鹏坐下,将凳子向刘先胜挪了挪,欠过身子,低声问刘先胜:“先胜兄,现在局势大变,安源也绝非太平之地,你有什么打算?” 刘先胜知道陈鹏是党员,也是自己的上级,便不假思索地答:“我坚决服从组织上的指示,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 P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