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丝路帆影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出版社 鹭江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文章规划以四个板块:第一板块为“总”统领文字,总领厦门与“一带一路”的历史故事;第二板块为“事”,厦门与“一带一路”相关的旧址(地名)故事;第三板块为“人”,厦门华侨人物故事;第四版块为“物”,为由于“一带一路”历史渊源影响下的文化事物。
目录
第一章 轶史钩沉
厦门:从海上孤岛到经济特区
面向海洋,爱拼敢赢的厦门人
鼓浪屿,一粒沙与世界的关系
厦门的海外贸易
郑成功:海洋经济的发端者
清代的厦门港和陶瓷外销
茶出厦门
包容,一座城市的胸襟
第二章 时代记忆
厦门古码头与航运:历史的遗珍
沧桑百年的厦门船坞
风雨骑楼
沧江古镇:“海丝文化”鲜活的历史传承
第三章 追古思今
“厦门号”环游世界鲜为人知的航海壮举
民国时期的厦门侨批业
宗祠文化根的守望
闽南的海上保护神
厦语电影:演绎厦门摩登岁月
沙茶面:归国侨胞的贡献
第四章 华侨往事
侨社之光屡创第一
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容谷心史一代领袖
南侨巨擘传奇闽商
序言
海在城周,城在海中,厦门,与海的渊源,很早,很
深!
厦门岛四面环海,新石器时代,已有古闽越族人生活
在岛上。唐代中叶,中原的汉人移民入岛,厦门开始有了
文字记载的历史。自唐代中叶迄今的1100多年间,厦门社
会经济不断发展。明末清初,航海贸易盛极一时,熙熙攘
攘的港口,成为华侨出入祖国的门户之地,同时这里也是
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窗口、中西文化交融点之一。
海洋,让厦门走出去,拥有了海一样的胸襟情怀。同
样,海洋,也让世界走近厦门,丰富厦门的本真底色,继
而兼容并蓄。厦门的历史遗存中,承载太多关于海洋的故
事,寻踪觅迹,我们探寻挖掘,遗址也好,遗珍也罢,都
见证了厦门与海的不解之缘。
厦门值得世人骄傲的,不单单是优良的港口、来往的
船舶。在对海岸线之外的世界的渴望中,在对海洋神秘的
探索中,厦门有一群漂洋过海、创业他国的弄潮儿。他们
在一望无际的茫茫大海中起航扬帆,在异国他乡自由穿梭
打拼,诠释厦门人“爱拼才会赢”的理想信念。功成名就
后,落叶归根,回馈乡梓,回归家园,华侨的思乡情结总
是让他们魂牵梦萦。归来,举己之力,让家乡更好!
值得人们回味的确实很多,浓厚的历史,几经风雨的
故事,为《丝路帆影》的编撰,提供了丰富而多样的题材
。然而,作为厦门历史缩影的《丝路帆影》,只是厦门历
史蔚然大海中的几朵浪花。本书收录了多位文人学者的研
究笔录,文笔笔调迥异,文章风格不一,有随笔,有小品
,有散文,甚至犹有旧稿,虽经调整,仍难以求得一致,
却也体现出厦门文史上百花齐放的缤纷色彩;在内容上,
它只提及了悠久历史中的少许片段,只言片语的描述仍不
足以呈现厦门历史的动人之处;在对海洋的交互中,更多
的是偏重于对“走出去”方面的内容,“引进来”的文章
内容尚有不足。我们编写这本《丝路帆影》,既是对一段
历史的回顾,也是表达对这座城市的敬意。《丝路帆影》
虽叙述了历史,但算不上史书;虽有生动的故事,但称不
上文艺作品。望本书的读者,能通过这一方历史,感受到
厦门的动人之处。
导语
叶重耕主编的《丝路帆影》收录了多位文人学者的研究笔录,文笔笔调迥异,文章风格不一,有随笔,有小品,有散文,体现出厦门文史上百花齐放的缤纷色彩;这本《丝路帆影》,既是对一段历史的回顾,也是表达对这座城市的敬意。
精彩页
厦门碧海环抱,四季如春,是中国东南海上一颗熠熠闪光的明珠,一座享誉中外的“海上花同”城市。它背靠漳州、泉州平原,濒临台湾海峡,与金门一衣带水,与台湾本岛、澎湖列岛隔海相望。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也是华人同胞出入祖国的重要门户。
厦门港得天独厚,港阔水深,不冻、少雾、少淤,避风条件好,万吨巨轮终年畅行无阻。自16世纪以来,厦门港就以优越的港口为中外旅行者和商人所熟悉。
历史上的厦门,由厦门本岛、鼓浪屿岛和附近的几个小岛组成,面积110多平方公里。
相传古代常有成群的白鹭栖息于岛上,因此厦门别称“鹭岛”。
二三干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已有古闽越族人在岛上生活。唐朝中叶,汉族人陆续从福建内陆迁徙入岛,开始了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宋朝太平兴国年间,岛上冈出现一茎数穗的水稻而被称为“嘉禾屿”。“嘉禾”作为厦门的别名沿用至今。此后到1912年的八九百年间,厦门一直隶属于同安县。
明初,太祖朱元璋派江夏侯周德兴在岛上建城寨设卫所。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城寨建成,命名为“厦门城”。从此,厦门这个地名载入史籍文献。清军入关后,郑成功以厦门、金门作为“抗清复明”、 “驱荷复台”的根据地。永历九年(1655年)4月,郑成功将厦门改名“思明州”。“思明”作为厦门的别名,沿用至今。
明朝年间实行海禁,但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达,商品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民间冒险“私造巨舶,岁出诸番市易”。厦门附近的浯屿、嵩屿、海沧、高浦、后溪、刘五店、澳头等偏僻港口,遂为当年海上对外贸易的活跃地区。
随着15世纪和16世纪之交的“地理大发现”,先是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和荷兰人相继来到亚洲,寻求新天地。荷兰人从厦门得到茶以后,先将茶介绍到欧洲去。从此厦门作为“中国第一个输出茶的港口”闻名遐迩。1 7世纪初,英国人也涌了进来。
明末清初中原大地上改朝换代的战争,给中国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的破坏,而厦门却因为郑成功采取鼓励对外贸易政策,出现了与其他地区不同的繁盛景象,每年都有几十艘大帆船由厦门到日本和东南亚开展贸易。
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朝廷废“思明州”,恢复厦门旧名。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8月,台湾纳入版图,形成全国统一的局面。清王朝将厦门与台湾置于同一行政区划,设“台厦兵备道”统一管辖台湾和厦门的军政、经济、文化事务,并于第二年设立海关,正式开放厦门为对外贸易港口。这期间厦门的远洋贸易促进造船业、航运业和土特产、手工业的发展,外地,尤其是闽南周边民众大量迁居厦门。到了雍正、乾隆年间,厦门港中舳舻罗列,数以万计。
商业,为当时城市的发展提供平台,航海贸易是厦门发展的重要推手。漳、泉一带农业经济作物和手工业品,通过集镇汇运厦门,转贩国内外市场:从厦门进口的商品,又通过漳、泉集镇销售给各地消费者。就这样,厦门与漳、泉腹地结成经济网络,成为福建南半部商品市场的枢纽。
雍正五年(1727年),清朝廷把原来设在泉州的“兴泉兵备道”衙门移驻厦门。1734年,增加永春直隶州,改称“兴泉永兵备道”。“兴泉永兵备道”衙门的移驻厦门,表明厦门已成为当时福建南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自康熙年间至鸦片战争爆发的道光二十年(1840年),厦门的政局相对稳定,社会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岛内已有街巷30多条,人口16多万人。
鸦片战争后,厦门作为《南京条约》中所列被迫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于1843年11月2日开埠,比上海早半个月。开埠后的厦门,航运和国内外贸易的控制权逐渐丧失,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导致经济一蹶不振,许多人被迫离乡背井到台湾,或远渡重洋到东南亚国家和地区谋生。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统治。民国元年(1912年),厦门与大、小金门岛从同安分出设立思明县。1915年元旦,大、小金门岛从厦门分出,并设置金门县。
20世纪初,厦门已经有了电灯、电话、电报,到了20年代,厦门地方人士倡设“市政会”,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扩展市区面积,兴建街道、楼房、商铺、货栈、码头、市场、公园、公共汽车、自来水公司,改变了厦门城市面貌,商业鼎盛,经济繁荣。厦门的近代化城市建设,吸引了许多华侨和国内企业界人士在厦门投资工商企业、房地产业、交通和公共事业。泉州、漳州各县的侨眷、侨属被接到厦门买房定居。长期的入超,仰赖侨汇的注入,市场也因为有华侨频繁进出的消费和侨眷、侨属的购买力而复苏,带动金融、航运、建筑、食品工厂等相关行业的兴起发展,重现繁荣景象。
1935年,国民政府行政院通过在厦门设市的决定,4月1日正式成立厦门市政府。厦门成为福建省的第一个市。
1938年5月13日,日本军队攻占厦门全岛,烧杀掳掠,罪恶滔天。在长达7年3个多月的沦陷日子里,日本掌控的南京汪伪傀儡政权,将厦门升级成为所谓“中央直辖”的伪厦门特别市政府,其行政区域包括如今的金门县和龙海市的浯屿。在此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29 15:2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