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华阴老腔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邢小俊
出版社 太白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华阴老腔》是一部报告文学。该书真实、具体地报告了这个古老而珍贵的地方剧种——老腔曲折起伏的命运,非常详实地叙写了陈忠实、党安华、林兆华等有识之士在巧妙地继承老腔传统艺术基础上改进、丰富和更新老腔,使老腔再展绚烂的过程。同时,也真切、生动地讲述了像张喜民、王白毛等老腔艺人与老腔的艺术生命牵连和命运起伏的故事,以及老腔在新的推进过程中的困惑、矛盾、艰难和趣事等,具有一定的可读性。该书还运用了当今先进的二维码视频互动手段,使读者在阅读的同时,能通过扫码进行视听,阅读方式新颖,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欣赏价值。
作者简介
邢小俊,祖籍陕西耀县,陕西省高层次人才、西安市高层次人才“领军人才”。当代青年作家,近年来坚持现实主义方向创作,作品具有因时代性和家国情怀备受瞩目。
鲁迅文学院24期高级研修班毕业,获第七届徐迟报告文学奖、第六届全国冰心散文奖、第三届柳青文学奖、中国第三届网络文学散文特等奖、首届昭明文学奖、陕西省青年文学奖、陕西年度文学奖。作品连续4年入选“中国散文排行榜”“中国报告文学排行榜”,被中国翻译出版社翻译成英、法、西班牙等语言。
获西安市文化领域首届“西安之星”(2018);陕西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哲学社科和文艺领域领军人才(2017);陕西省第九批“六个一批”人才(2018);“全国十大风云记者”、“记录西安”年度人物(2017);陕西省首批重点扶持的百名优秀中青年作家艺术家(2016)等荣誉。
担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理事,陕西理工大学等三所大学文学院或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目录
序言一 唱响与传递
序言二 不疯魔,不成活——我这一生和老腔
第一章 老腔与两个人
一、伯乐陈忠实:把华阴老腔推向世界
二、幕后推手党安华:剥离老腔与皮影
第二章 老腔之源
一、走进双泉村
二、老腔溯源
三、千年沧桑
四、灯幕背后
五、独特的艺术价值
六、文人眼中的老腔之魅
第三章 走进老腔班社
一、五人一台戏
二、秘传剧本
三、戏班传承谱系
四、艺人春秋
五、党安华口述老腔背后的故事
第四章 老腔中兴
一、九段唱腔:老腔命运最重要的拐点
二、“混搭”:华阴老腔突破濒危之境
三、保护与传承:老腔不断创造辉煌
四、老腔诞生的三个农民明星
第五章 传承之问
一、后继乏人局面仍然存在
二、“封闭性”是把双刃剑
三、文化土壤流失使得老腔观众缩减
四、“传承”与“创新”永在争议中
五、剧本创作也是传承面临的一大问题
六、持续地争论,不停地自新
七、结语
附录 华阴老腔2001—2019年大事记
代后记 城市安魂曲
序言
唱响与传递
李炳银
陕西华阴的古老曲牌“老
腔”,在2005年时由作家陈
忠实推荐给北京人民艺术剧
院(简称北京人艺)导演林兆
华,后者又将其巧妙地融入
话剧《白鹿原》的演出中,
立即如空谷足音。从此,华
阴老腔声名大振.不断受到
重视和推崇,走遍全国各地
,走出国门到法国、德国、
美国等国家演出,受到国内
外观众的喜爱。
邢小俊提供给读者的这
些文字,非常真实、具体地
描绘了华阴老腔曲折的命运
,特别是作为一种古老珍贵
的民间艺术,华阴老腔在陈
忠实、林兆华、党安华等有
识之士的巧妙继承、改进、
丰富和创新下,再展绚烂、
强势新生的情形。本书也真
切生动地记述了张喜民、王
振中等老腔艺人与老腔的生
命牵连和命运起伏的故事,
以及老腔在新的推进过程中
遇到的困惑、矛盾和趣事等
,令人感到新颖,兴味多多
。这些看似新闻层面上的内
容,其实同老腔产生的土壤
根系和生长过程,同老腔的
风格和影响力等,都存在很
大的关联,特别是它在对现
存历史的信息保存方面,具
有重要价值。此外,书中还
加入了二维码,让读者非常
便捷地观看到老腔的表演视
频,十分精妙!
邢小俊是个非常有担当
、有作为的新闻工作者,每
天的新闻事务很繁忙。邢小
俊还是个脚踏实地、富有现
实和历史情怀的文化学者、
作家。他对自己生活、成长
于斯的这片土地及土地上的
文化遗存兴趣浓厚。他出版
过好几本散文集、报告文学
集,对这里的社会文化风俗
及人们的命运变化,都有很
多精彩的描绘。如果你阅读
了他的《泼烦》《居山·活
法》《拂挲大地》等书,你
就能清晰地感受到他的书的
独特和趣味。因此,关注老
腔的生存命运,关注老腔艺
人对古老艺术的深挚坚守以
及背后的故事,对于邢小俊
来说似乎是一种不可放弃的
责任。多年来,他不停歇地
跟踪老腔的行走、发展、变
化和复兴的脚步,用心将这
许多的精彩内容记录下来,
这是对老腔历史的书写,是
对老腔的致敬!
初看老腔的红火,似乎
是件机缘巧合的事,其实这
偶然中有着很大的必然性。
这个必然性,就是老腔的古
老和它本身具有的原始、独
特的艺术声貌,以及它对世
事人心质朴精到的把握和独
特的艺术表现,等等。这样
带有鲜明的原始乡野风格的
古老曲牌说唱表演艺术,是
具有很强的民间性、基层性
的。一个老腔班社,也就不
到十个成员组成的队伍,所
有装备,几副挑担或两辆推
车就可以搬动。也正是因为
这样的特点,在社会环境改
变和文艺表演方式、手段不
断丰富的今天,这样总在乡
间活动的表演,就不幸地被
城市之光遮蔽了。然而,尽
管生存艰难、传承不易,但
是金子就会发光,就会有突
然焕发生机的机会。
就我个人来说,对于老
腔这种民间艺术,其实并不
陌生。我的家乡就在陕西省
临潼县(现为临潼区)东部的
铁炉塬上,距离东边的华阴
县(今华阴市)不过百十公里
的路程。在年幼的时候,我
曾多次现场观看过当时人们
叫皮影的戏,如今有所改变
,取消挑皮影而直接面对观
众演奏而叫“老腔”。因此,
对于老腔的表演和曲调,我
是记忆深刻并感到非常亲切
熟悉的。记得小时候看皮影
戏时,我特别喜欢贴近木板
搭起的台子,扒开包裹着的
幕布,看里边的艺人手口并
用忙活着演出的情形。我的
一个表哥,就非常喜爱皮影
,并有演唱皮影戏的本事。
当时的乡下。文化生活非常
枯燥单调,偶尔有一场皮影
戏演出,也是一件非常热闹
的大事。每当这时,周围村
子都会有人来看,小小的幕
布前,总是人头攒动,熙熙
攘攘。故事只知道个大概,
艺人的说唱也只能听懂一句
半句,即便这样,那咣咣的
交战声响和柔美的弦唢音调
还是会使人陶醉其中。有不
少老人,耐不得台下的喧闹
,就静静地蹲在不远处的石
矶上、屋檐下,不看灯影里
各色人物的表演,只享受台
上那独特的或高昂,或悠扬
,或沙哑,或细软的腔调带
来的满足感。不管是春寒夏
热,还是秋凉冬冷,在汽灯
的映照下,在几位艺人的手
口表演里,老腔活泛了很多
人寂寞的日子和人生。
2002年农历九月,我母
亲八十大寿时,我还有过请
皮影班社演出为母亲贺寿的
想法,后来因为临时未找到
联系方式,改为由西安的朋
友帮忙请了十多位老中青秦
腔演唱名角,像全巧民、刘
茹惠、李发牢、乔慷慨、侯
美玉等演唱助兴。但没有请
到皮影戏,我的内心是有不
少遗憾的。老腔是好东西,
它表达和传递的爱恨情仇,
入心入肺、扣人心弦,真是
一门可以将人的各种复杂情
绪提起,放下,再提起,不
断交织到一起的粗犷而细腻
、婉转而真诚的独特艺术表
现形式。在过去,在一幅面
积如今天的被面大小的幕布
上,皮影艺人却可以将很多
历史事件和人物命运的情景
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给观
众提供很多的历史、社会、
人文知识,拓宽他们的视野
,丰富他们的生活。我真为
当下的人们在如今这样纷繁
的环境,能够接受并喜欢老
腔而感到高兴!
皮影戏,陕西华县(今华
洲区)最早出现,时间上可
以追溯到汉代。皮影戏也
导语
华阴老腔是明末清初,以陕西省华阴市,久为华阴市双泉村张家户族的家族戏(只传本姓本族,不传外人)。其声腔具有刚直高亢、磅礴豪迈的气魄,非常追求自在、随兴的痛快感,听起来颇有关西大汉咏唱大江东去之慨,此类表演方式也被誉为黄土高坡上“最早的摇滚”。
全书多处独家视频,深度探究远古唱腔之谜,一本可以边阅读边扫码看视频的“互动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陕西省文艺创作重点项目。
后记
城市安魂曲
城市人碌碌奔忙如蝼蚁
,在拥挤的城市上空,一声
天籁般的老腔,宛若摇曳的
精神风铃,引领城市人走进
一片纯净的寄托心灵的家园
……
“伙计们,都准备好了吗
?”
“好了。”
“抄家伙,曳一板。”
沙哑的吼声在回荡,台
上的十一个人动了起来。一
时间,锣鼓声、月琴声、二
胡声、梆子声、喇叭声、铃
铛声、木头敲击板凳的声音
,一起震响了起来,那是一
双双摸锄把、车辕和麻绳的
手发出的阳刚之气,声音穿
透耳膜、直抵心灵,让昏昏
欲睡的城市灵魂不由得打了
个寒战。
只见舞台上秦东大汉张
喜民手执月琴,引吭高歌,
峻拔、激越、苍凉,如一只
盘旋在云际的强悍的鹰隼。
老艺人们晃着月琴,操着皮
影,敲着大锣,唱到尽兴之
处,仰天齐声长吼,用力跺
和着曲调狠拍着条凳,群情
激昂。苍劲高亢的老腔一浪
高过一浪,似崇山连绵,似
秋水不绝,延延绵绵、跌跌
宕宕直扑向台下。
瘦小精悍的老艺人张四
季唾一口唾沫在掌心,就像
要去铲土,但不是,却抡起
一条长凳子,一步跨到台前
,将长凳双腿置地,一手摁
住板凳,一手紧握震木,举
手之间,震木就在木板凳面
上发出哐哐哐的敲击声,发
出节奏鲜明、声音清脆的大
奇大美的巨响!
气沉丹田嗓挣破,一声
吼得云雾开!你会感受到一
个沉默群体雄浑的力,一种
生命深处不可遏制、不愿束
缚的洪荒之力喷薄而出!你
已听不到了唱腔,你已看不
见了人,你只感觉一团躁动
的热量和能量在满台子呼啸
,在聚集,在奔突,在疯狂
且执拗地寻找某一个出口…

拉坡号子冲破天,枣木
一击鬼神惊!轰隆隆,轰隆
隆,轰隆隆,千里的乌云万
里的闪电,千军万马冲撞与
撕咬,嚎叫,乞求,呻吟,
大笑,哭诉,痛苦抑或快乐
,清醒抑或麻木,你感觉整
个世界都在战果着……
在场观者眼睛惊悚地大
睁着,头发竖起来了,额上
的青筋跳蹦,视觉、听觉都
在经受着最大的冲击和撕扯
!被城市生活压迫而变得逼
仄的心胸,瞬间开阔舒坦,
英雄之气油然而生,恨不得
奔上台去,自己也能挥刀催
马与贼厮杀!
台上的那一声声呐喊,
让多少人在台下的黑暗中泪
流满面啊!
黑暗中的人们,浑身战
栗起来。似乎也成了台上的
黑面英雄,目光凛凛,气势
汹汹,挥斥方遒,纵横天下
。久久积郁的心胸似乎一瞬
间打开了,豁亮了!
现场观众中有人感叹:
老腔的演出犹如“秦军复活”
,让人想起“赳赳老秦,复
我河山;血不流干,死不休
战”。更有观众忘情地用手
掌拍打前边的椅子背,大声
喝道:真他妈的爽!狗日的

每个人心中都有要砸的
东西。在那一声声原始冲动
的呐喊声中,多少人怆然流
涕……
也许,那一声声砸凳子
的声音,穿透、震撼了心灵
深处,砸碎了他们心中世俗
的“小”!
也许,那一块枣木狠砸
凳子,击中了他们心中的块
垒和委屈,砸碎了心中要砸
的东西!
也许,是那种气势磅礴
、粗犷豪放、慷慨激昂、雄
奇刚健的旋律,把他们潜存
在心灵底层的那一根尚未被
庸俗化的神经撞响了,让几
乎要窒息的他们开始了呼吸

华阴老腔,会成为一支
拂挲、惊醒、救赎城市人焦
虑和欲壑的安魂曲吗?
邢小俊
2020年12月
书评(媒体评论)
老腔带着一人唱满堂吼
的气势,带着以木击板的震
撼,去唱征战和剿杀,去唱
牺牲和失败,给人以苍凉悲
壮之感。老腔的演出者都是
普普通通的农民,他们有着
一种天生的本能,那就是从
苦难中提取情趣。
——陈忠实
精彩无比,叹为观止!
老腔声律铿锵有力,唱腔激
越豪放,悠扬古朴,是民间
戏曲音乐中阳刚美的典范。
——金庸
老腔是秦人的生命呐喊
之声,取自地气,发自肺腑
,激荡灵魂,裂帛天空!
——陈彦
老腔使我走向了艺术创
作的一个新高度,也让我的
心灵获得了抚慰。当代现实
社会中,每一个人心中都有
要砸的东西,砸一板凳砸碎
了心中的愤懑和块垒。
——党安华
精彩页
濒于危境的华阴老腔,几乎是在一夜之间蓦然复苏,奇迹般地创造了传统曲艺的新辉煌。但是,很少有人知晓,华阴老腔走出传承困境的艰辛过程,以及它和大作家陈忠实先生之间的深厚渊源。
采访中,我经常想:陈忠实先生一生除过巨著《白鹿原》,引以为豪的一件事情,可能就是直接推动了老腔的传承和发展。
一、伯乐陈忠实:把华阴老腔推向世界
结缘
陈忠实先生一辈子业余爱好甚少,就是好抽卷烟,好看足球赛事,好听几句秦腔,尤其以华阴老腔为甚。他不会唱,就是喜欢听。每每听到忘情,就会哈哈大笑或是“捶胸跺脚”“咬牙切齿”。
陈忠实先生与华阴老腔是在2004年初结缘的。这一天,老腔艺人到西安为陕西省“两会”代表、委员演出,陈老师恰好在台下观看,但台上的艺人们并不知道这次邂逅及其意义。
就是这一天之后,陈忠实一边极力向外界推介着老腔,一边将更多精力投注在它的生存危机与传承上。据陈忠实2012年8月3日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文章《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描述:
2004年春节的气氛尚未散尽,一台陕西民间多剧种的演出当晚开幕,不属商业性质的演出,只供喜欢本土文化的各界人士闭门欣赏。朋友随口列举出诸如眉户戏、线腔、碗碗腔、阿宫腔、关中道情、同州梆子、老腔等多种关中地区的戏曲剧种。这些地方小戏我大都看过演出,也不甚新鲜,只有他最后说到的老腔,在我听来完全陌生。尽管他着重说老腔如何如何,我却很难产生惊诧之类的反应,这是基于一种庸常的判断:我在关中地区生活了几十年,从来没听说过老腔这个剧种,可见其影响的宽窄了。
老腔带着一人唱满堂吼的气势,带着以木击板的震撼,去唱征战和剿杀,去唱牺牲和失败,给人以苍凉悲壮之感。老腔的演出者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他们有着一种天生的本能,那就是从苦难中提取情趣。这样富于艺术魅力的老腔,此前却从未听说过,也就缺失了老腔旋律的熏陶,设想心底如若有老腔的旋律不时响动,肯定会影响到我对关中乡村生活的感受和体味,也会影响到笔下文字的色调和质地……再看白发白眉的老汉,安静地在台角下坐着,我突然生出神秘感来。
可能就是那一次,陈忠实老师对老腔有了更深的印象……据党安华叙述,当时的华阴老腔作为古老的戏曲表演形式,正呈现萧条之情状,与许多非遗项目一样面临着传承的困境。他正为老腔的后继无人乃至失传而揪心——老腔艺人中最大的七十八岁,最小的也已经六十一岁,传承人屈指可数,老腔呈现几近失传的濒危状态。
过去,有不少活跃在乡村的自演自乐的或紧凑或松散的老腔班社,由于现代文艺的挤压,渐渐失去了观众,面临着要么解散,要么几乎没有演出之机的困境。老腔衰微的另外一个原因是经济效益太差,演出收入低微,不仅年轻人看不上这个行当,就连过去那些颇具演唱天赋的老艺人,也因入不敷出而另寻生计去了。到了2000年前后,华阴就仅存“白毛”(王振中艺名)、喜民这两个领头的拿得出手的老腔班社了。
后来隔的时间不长,陈忠实先生成立了一个白鹿书院,开业时把老腔艺人邀请到灞桥演出,台下坐的都是些文化界名人。当天老腔艺人只演出了两个节目,但是在场的文化界名人激动得不得了,都喊着:“再来一个!”后来盛情难却,老腔艺人把演出过的那两个节目再演了一遍。好多文化名流都和艺人们合影,有些还要艺人们给他们签名。著名作曲家赵季、平、张干一,著名导演林兆华,看了老腔后都赞叹不已。当时给党安华印象最深的是,省上著名书法家吴三大,观看的时候一直在声嘶力竭地喊:“美得很!美得很!”著名作家张贤亮激动地说:“这是生命的呐喊和挣扎,你们让我看到了我多年都没有这样激动过的节目。”
在那次邂逅的两个月后,陕西省发改委到华阴做民间文化调研,一行人向当地文化部门提出要看老腔。带队的一位领导说:“陈忠实老师推荐说,华阴有个好东西,那就是华阴老腔,这次我们一定要看看。”
当地文化部门一听这才急了,赶忙调请来老腔班社,七八位年过花甲的艺人被派去的车拉到市府大院,就在大院里一开阔处临时搭台,石破天惊般扯开了嗓子。
听着那一声声狂野不羁的呐喊,看着台上一位位老艺人饱经沧桑的容颜,调研组一行人感动得几乎要落泪。
这次调研后,华阴老腔声名远播,之后又被邀请前往西安音乐学院演出,第一次登上了大雅之堂。
P3-7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2:2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