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所讨论的问题涉及结婚离婚制度、夫妻关系制度、父母子女关系制度、继承制度,全面覆盖家事法主要领域,力求呈现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中的不同观点,避免以偏概全。 本书所讨论的问题大多没有定论,或学界观点不一,或审判结果各异,是长期困扰理论界、实务界的疑难问题,而不是对照法条就能轻易找到“标准答案”的问题。 本书所讨论的问题与当事人诉争的利益相关,以最新法律和司法解释为依据,力求多角度分析问题,为处于不同立场的当事人提供有实用价值的参考。 本书重在分析问题而非解读案例,对案例的引用尽可能精简,力求做到案例为注解观点服务,而不是观点为注解案例服务,避免大段摘录裁判文书。 作者简介 高兴,1982年9月生,陕西西安人,华东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上海市律师协会婚姻家事业务研究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婚姻家事律师业务。 目录 第一章 结婚、离婚制度相关问题 1.“以非真实身份办理结婚登记”有没有法律效力? 2.“国籍欺诈”的结婚登记是否可以撤销? 3.“重复结婚登记”有什么法律后果? 4.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办理婚姻登记吗?——关于身份法律行为的行为能力 5.“假结婚”“假离婚”有效吗?——关于身份法律行为中的通谋虚伪意思表示 6.彩礼要不要返还?——关于不当得利规则在“以结婚为目的”赠与上的适用 7.离婚协议中向子女赠与的约定能否任意撤销?——以“利益第三人合同”为视角 第二章 夫妻关系制度相关问题 8.忠诚协议有效吗?——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之辨 9.约定给配偶的财产还能要回吗?——关于夫妻间赠与和夫妻财产制约定的区分 10.夫妻共同债务如何认定?如何清偿?——以多数人之债为视角 11.婚姻财产如何应对第三人债权的强制执行? 12.夫妻一方可以擅自转让名下股权吗?——关于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在配偶间的归属 13.夫妻离婚合意分割股权如何适用股权对外转让规则? 14.家务贡献补偿如何实现?——关于《民法典》第1088条的功能定位 15.“共同还贷补偿”应如何计算?——数学公式和民法原理 第三章 父母子女关系制度相关问题 16.谁是孩子的父母?——亲子关系的分步认定规则 17.错误抚养了他人子女怎么办?——“欺诈性抚养”中的男方权利救济路径 18.如何理解我国法律上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职责? 19.为何说我国不存在父母离婚后的单方抚养权?——关于父母共同监护原则 20.如何解决“抢孩子”难题? 21.父母处分未成年子女财产的法律行为效力如何? 22.父母为子女婚后购房出资是赠与还是借贷?——情势变更的适用可能性 第四章 继承制度相关问题 23.“祭奠权”纠纷如何解决?——从“祭奠权”的法律属性入手 24.如何判断继承协议的效力? 25.继承发生前放弃继承有效吗? 26.共同遗嘱继承纠纷如何处理? 27.后位继承在我国法律上如何实现? 28.冲突的合同和遗嘱,哪个应得到履行? 29.遗产分离时夫妻共同财产是否一人一半? 30.《民法典》中的遗产管理人制度是什么以及为什么? 序言 2020年我国《民法典》 颁布,恰逢《婚姻法》颁布 70周年。被称为“家事法”的 婚姻家庭法、继承法回归民 法,就理论研究和法律实务 而言,都是绕不开的课题。 笔者由此萌生了写作本书的 想法。 本书选取了家事法领域 的30个有争议的实务问题, 每个问题独立成篇。所谓实 务,是指这些问题直接与当 事人诉争的利益相关。在现 实生活和司法实践中确实经 常发生,是面向实务的问题 ,而非纯粹的理论问题(尽 管实务问题的解决也须以对 理论的构建和遵循为基础) 。所谓有争议,是指这些问 题大多没有定论,或学界观 点不一,或审判结果各异, 而非翻出法条就能找到“标 准答案”的问题。 本书注重将理论研究和 司法实践中的不同观点都呈 现出来,尽量避免“自说自 话”,以偏概全。但这也不 是一篇篇观点综述,本书对 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会尝 试运用《民法典》及司法解 释的最新规定和相关民法理 论进行分析,并给出见解和 结论。同时,本书不是办案 心得,多年的家事律师执业 经历确实带给笔者许多关于 生活、关于工作的感悟,但 本书还是只谈法律。 本书不是一本案例集, 重在分析问题而非解读案例 ,但因为写作主题的实务面 向,不可避免须引用一些案 例。本书的原则是:案例为 注解观点服务。而不是观点 为注解案例服务。基于这一 原则,本书对案例的引用尽 可能精简,有的高度概括案 情,去除一切不必要信息; 有的连案情也略去,只列出 法院名称和案号,读者可自 行在裁判文书公布平台上查 阅。总之,避免因对裁判文 书的大段引用而占据篇幅。 本书中的部分内容,曾 在一些学术论坛、期刊或集 刊、微信公众号上发表。在 本书中,笔者对这些已有成 果进行了修改完善。其他部 分则是笔者在平时积累的基 础上进行的全新写作。写作 源于思考,尽管这些思考在 深度和广度上仍多有不尽如 人意之处,甚至不乏误区, 但笔者相信,通过对民法的 体系化学习和思考来解决家 事法律实务问题,即在实务 中贯彻“家事法回归民法”的 理念,这个路径值得下功夫 去探索。本书的不足与谬误 ,恳请读者批评,也希望这 些思考抛砖引玉,引发读者 的兴趣和共鸣。 笔者要感谢邦信阳中建 中汇律师事务所,特别是赵 亮波律师对本书的大力支持 ,感谢法律出版社冯雨春分 社长和李军编辑为本书出版 所付出的努力,也感谢郑彬 彬、陈晓雯、倪柳青、汪丽 莎等同事在材料收集和文字 校对方面提供的帮助。 高兴 2021年9月于苏州河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