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寻蜀记(从考古看四川)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作者 萧易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按时间顺序,通过考古发掘,一一呈现并解读先秦的三星堆、汉代的石阙、唐代的石窟、宋代的古城、明代的寺庙……作者将这些文物、遗址串连起来,形成一部可以触摸、踏访的历史,从而从考古的角度呈现了四川的历史与沿革,展现四川丰富、深厚的人文历史。该书图文并茂,兼顾专业性和可读性,是一本挖掘巴蜀历史的文化佳作。
作者简介
萧易,1983年生于江苏扬州,2005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基地班,现供职于《成都日报》副刊部,《中国国家地理》《南方周末》等专栏撰稿人。曾出版《古蜀国旁白》《唤醒纵目神》《纵目神时代》《金沙》《古城旧事》等专著,《空山—寂静中的巴蜀佛窟》于2013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并入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三十年300本”精品书。
目录
先秦
01 宝墩遗址 改写中国文明版图的史前古城
02 纵目之神 三星堆的青铜时代
03 金沙遗址 沉睡千年的古蜀王都
04 载魂之舟 追寻开明王朝的背影
秦汉
05 西风残照 汉家陵阙
06 合江金棺 汉代生命与死亡的画卷
07 东汉丹青 中国南方最早的壁画墓
08 盐源笮人 影子武士
09 安宁河畔 叩响大石墓中的邛人
南北朝
10 梵音缭绕 从成都步入“南朝四百八十寺”
唐五代
11 蓝本之谜 巴蜀大佛多
12 和陵风云 孟知祥和他的后蜀
宋代
13 泸州宋墓 雕刻在石头上的南宋
14 西蜀梦华 中国宋代金银器第一窖藏
15 方山为城 四川盆地的南宋城堡
明清
16 报恩古寺 皇宫、寺院与家庙
17 龙隐西南 中国最大的明清龙桥群
18 江口沉银 八大王的藏宝图
19 盐亭字库 书写在塔上的文字信仰
附 出土文物在哪里
跋 知易行难
序言
微观的四川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
遣大夫张仪、司马错率兵伐
蜀,蜀王败绩,后为秦军所
杀,古蜀国就此覆灭。亡国
阴霾下,古蜀国王公贵族何
去何从?
大约汉代的一天,大鸿
胪荆文君在府上遭遇飞来横
祸,在宫中出任黄门侍郎的
儿子荆中,因事得罪皇亲国
戚,罪该当诛。皇帝念在荆
文君昔日平定羌人有功,且
年事已高,这才赦免了荆氏
的死罪,令其举家流放至蜀
地。
中大通五年(533)正月
十五日,上官法光之妹令玉
尼去世,崇信佛教的上官法
光找来工匠,为亡妹开凿了
一龛释迦像,希望她能往生
净土,也将一家老小的形象
留在了佛龛背面。
宋端平年间(1234—
1236)的一天,成都府彭
州城,夜深了,董宅的灯还
亮着,董家上下面色凝重,
听说蒙古人从大散关打来,
恐怕不久便打到彭州,倘若
蒙古人进城,不但家中的金
银器难保,连性命都难以保
全。董家人商量再三,决定
将金银器挖坑埋藏,暂避风
头,尔后踏上了流亡之路。
明正统三年(1438),
宣抚司佥事、昭信校尉王玺
,领着龙州城的番人远赴京
师,例行朝拜、进贡,并向
明英宗递上了意图创建报恩
寺的奏折。两年后,王玺在
龙州城中修建报恩寺,将朝
廷的恩泽如同雨水一样洒在
王国的边陲。
清道光二十年(1840)
,梓州盐亭县乡绅倡议重修
莲池寺前字库塔,乡绅的倡
议得到耆英、文生的响应,
耆英蒲思儒捐钱四百文,文
生王德炳、王德洋共捐钱四
百文。
战国年间的开明王族,
汉代的荆氏家族,南北朝的
上官法光,宋代的董氏家族
,明代的土司王玺,清代的
耆英、文生……他们的故事
,或隐藏在地下的墓葬、窖
藏,或铭刻在地上的石窟、
碑刻,不见于史料记载,也
并非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
倘若不是因为这些遗址,我
们或许很难知道其名字,以
及伴随他们的流亡、离愁、
死亡、恐惧、信仰。
在荆文君、上官法光、
董氏所处的时代,他们的生
活,或许与身边的蜀人别无
二致;而今日,他们的故事
,却成为后人解构历史的标
本。拿董家来说,1993年
,董宅的珍藏在一次施工中
被发现,这便是著名的彭州
西大街金银器窖藏。窖藏共
出土了350余件金银器,包
括金菊花盏、金瓜盏、凤鸟
纹银注子、银梅瓶、金钗、
金簪诸多类别。八百多年前
宋人精致奢华的生活,重现
于世,验证了《东京梦华录
》《武林旧事》中关于宋人
喜好金银器的记载。南宋末
年,蒙古入侵巴蜀,四川州
县大多被攻破,无数蜀人踏
上流亡之路,董家的遭遇,
恐怕也是千万悲剧之一。
这些名不见经传的蜀人
,给了我全新的角度。我们
熟悉的历史,往往是通史的
书写方式,比如汉朝,从公
元前202年到公元220年,
延续四百余年,它的历史,
却被缩略在《汉书》与《后
汉书》中,就连位列大鸿胪
的荆文君,都未能留下只言
片语。史学家分配给蜀地的
章节,就更为有限了,直到
今天,我们对汉代蜀地的了
解,也只是停留在“列备五
都”“锦官城”“文翁兴学”“文
君当垆”几个关键词上。
可以想象,大汉王朝的
每一个郡,每一个县,每一
个乡村;每一年,每一天,
每一刻,都有无数故事发生
,只是未进入史学家的视野
,自然也就鲜为人知了。从
20世纪50年代开始,为数
众多的考古发掘,让我们得
以有机会管窥这个庞大帝国
的细节。就汉代而言,四川
就接连发现了绵阳双包山汉
墓、成都老官山汉墓、德阳
塔梁子壁画墓、安宁河流域
大石墓等,而在山野林间,
汉代崖墓更是密如蜂巢,其
数目何止万计。
1993年,绵阳市涪城区
磨家镇双包山发现一处大型
西汉木椁墓群,墓中出土了
包括经脉漆人在内的大量漆
器,墓主身份极为高贵,当
在列侯之上;2012年的成
都老官山汉墓,不仅出土了
蜀锦织机模型,还有诸多医
简,其中部分医简上多次出
现“敝昔”名称,古时“敝昔”
通“扁鹊”,医简可能属于失
传已久的扁鹊学派;塔梁子
壁画墓的主人,则是昔日获
罪西迁的荆氏家族,荆文君
子孙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生
活,也把中原地区流行的壁
画带到了蜀地。
大汉王朝的边陲,北方
丝绸之路沿途分布着楼兰、
龟兹、乌孙、焉耆等诸多古
国,而在西南,昆明、邛人
、笮人、滇人、夜郎等部族
,则分别把持着广袤的土地
。此前,我们对于这些部族
的了解,来自司马迁的《史
记·西南夷列传》:
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
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
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
以什数,邛都最大:此皆魋
结,耕田,有邑聚。其外西
自同师以东,北至楪榆,名
为巂、昆明,皆编发,随畜
迁徙,毋常处,毋君长,地
方可数千里。自巂以东北,
君长以什数,徙、笮都最大
;自笮以东北,君长以什数
,冉駹最大……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
《史记》中的“西南夷”陆续
在考古发掘中得到证实,那
些消失的部族,向后人展示
着自己的战争、外交,乃至
对死亡的态度。安宁河流域
矗立着两百余座大石墓,由
重达数吨、数十吨的巨石垒
砌而成,墓中尸骨累累,史
前的邛人部落对死亡极
导语
作者萧易跟随《中国国家地理》进行考古之旅,选择了四川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考古发掘以及荒野田畴的遗址,时间跨度从先秦到清代,集结十九篇文章,汇成《寻蜀记》。
《寻蜀记》涉猎广泛,考察深入,史料丰盈。与其他写四川的书籍相比,《寻蜀记》从考古进入四川历史,从遗址解读巴蜀文化。
后记
认识萧易有十来个年头
了,最初认识他时,他是个
爱书人,喜欢买书、藏书,
家里民国藏本就有近两千本
;他还写书,送了我一本《
古蜀国旁白》,写此书的年
龄不过20岁出头,还是四川
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基地班的
学生,年轻的活力泛化为在
历史深处寻觅的身影,给我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后,我们相约寻访古
遗址,到了蓬安运山城、金
堂云顶城、重庆多功城等,
那时的萧易不过二十五六岁
,虽然年轻,却有着扎实的
史学功底、严谨的考据习惯
。2009年夏天,我请萧易
撰写安岳石窟,由此拉开了
在《中国国家地理》长达十
余年的合作;如今,他已经
是《中国国家地理》发稿量
第一的作家了。
我们历时一年半,前后
九次赶赴安岳,在荒山野岭
中发现了诸多鲜为人知的石
窟。此稿一出,影响不小,
也开启了萧易对中国石窟长
达十余年的研究,在此基础
上,2012年夏天,他的《
空山——寂静中的巴蜀佛窟
》出版,列举出诸多证据,
提出了巴蜀石窟是中国石窟
下半阕的观点,将尘封已久
的巴蜀石窟纳入国人视野。
作为编辑,我很清楚这
一个个精彩的石窟选题是如
何诞生的,萧易总是能从史
书方志的蛛丝马迹中找到线
索,在历史的瀚海中打捞出
一枚枚珠玉。他提出梳理中
国道教石窟的观点时,我为
之愕然:有资料能撑起这么
一个宏大叙事?不想他却娓
娓道来:通过耳熟能详的神
灵,如千里眼、顺风耳、玉
皇大帝、王母娘娘、天蓬元
帅,让读者由儿时的记忆延
展到历史文化的脉络之中。
于是,道亦有形的文化现象
跃然纸上,以轻灵之笔描写
类似宏大历史文化是萧易所
长。
2018年1月,以道教石窟
为题材的专著《知·道——
石窟里的中国道教》面世,
从出版的角度来看,这是一
本比较生僻的书,却在一个
多月内首版售罄。这与萧易
独到的架构有很大关系,他
能从繁浩的学术中跳出来,
从藏于荒野的岩壁上,提炼
出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鲜
活故事,解读道教石窟与中
国人的生活:如《西游记》
中的玉皇大帝、天蓬元帅,
如八仙等。这些道教神灵的
起源、流变,都被他娓娓道
来,让我们明白了道教其实
一直伴随着我们的生活,道
教石窟造像就是不同时代的
生活写照,甚至与当时的政
治、文化有着化不开的稠密
关系。在一篇篇有趣、有料
的文章中,萧易完成了对中
国道教石窟的探索。
但凡考古上有新的发现
,萧易总会去现场一探究竟
。2009年,我们正在泸县
调查明清龙桥群,他在荒野
中看到了诸多宋墓,钻到古
墓里不肯出来,我们在墓外
等了半天,他才满身泥污地
爬出来,兴奋地告诉我,宋
墓墓门口的武士,模样与《
水浒传》里的梁山好汉非常
相似。
影响巨大的南昌海昏侯
墓考古,也是萧易前往南昌
撰写的。海昏侯的发掘尚未
结束,成都蒲江县又发现了
数十具战国船棺,传说中的
开明王朝,也因战国船棺而
再度复活,萧易提出原来商
业街出土的船棺是开明王朝
的宗庙所在,蒲江应该是开
明王朝的王族,之所以来到
蒲江,可能与食盐有关,历
史上蒲江盛产井盐,境内至
今仍有不少盐井。
如果只读其文,很多读
者会认为萧易应该是中年,
甚至老年学者。在不少场合
,我们常常遇到大相径庭的
场景,有人看到萧易,往往
惊叹:“你这么年轻呀!”“看
你的文字”以为是位老先生
呢!”萧易是年轻,生于1983
年,以如此青春的年华,却
深耕于历史文化之中,并陆
续推出《古蜀国旁白》《纵
目神时代》《金沙》《空山
》《知·道——石窟里的中
国道教》《影子之城——梁
思成与1939/1941年的广
汉》等一系列作品。
2018年5月出版的《影子
之城》,以梁思成、刘致平
两位营造学社成员在四川广
汉拍摄的560张照片为基础
,再现了中国古城的布局,
探讨中国城市与建筑的关系
、中国人与建筑的关系。以
小城广汉为“影子”,找寻中
国文化的“大影子”。此书获
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年度“十大好书”,好评
如潮。
作为编辑,我是幸运的
,有此浸淫于历史长河的优
秀作者,才有了这十年在《
中国国家地理》好稿不断的
惊喜;作为朋友,我是幸福
的,萧易用作家的缜密之思
,观照生活的点点滴滴,小
到伴手礼,大到石窟下的茶
事,总是让人如沐春风。
萧易十余年的考古寻访
,汇成这本《寻蜀记》。从
新石器时代到清代,将四千
余年的四川历史作了有序梳
理,通过生动的考古发掘,
具体而微地讲述历朝历代的
故事。那些原本不见于史料
记载的人物,也在他笔下变
得鲜活起来:从西北迁来的
古羌人,崇尚大石的邛人,
做生意的好手笮人……
《寻蜀记》涉猎广泛,
考察深入,史料丰盈。与其
他写四川的书籍相比,《寻
蜀记》从考古进入四川历史
,从遗址解读巴蜀文化,书
中的考古发掘大多是萧易参
与的,而那些荒野中的遗址
,也是他一步步踏访、整理
的。
俗话说,知易行难,我
想这句话用在萧易与《寻蜀
记》上特别合适——这就是
一本“行难”的作品。
刘乾坤 作家、《中国国
家地
精彩页
土埂子下,隐藏古蜀密码
新津县宝墩村距离成都市区约40千米,与散落在成都平原上成百上千的村落一样,春华秋实,西河与铁溪河分别从村子东北、西南面穿过,汩汩清泉灌溉着这片沃土。要说宝墩村有什么特别之处,一马平川的旷野中,却突兀地耸起一道道高二三米、宽一二十米的土埂子。关于这些土埂子,村里流传着这么个传说古时一条金龙与一匹天马在天空中嬉戏,霞光万道,祥云飞舞,突然,金龙与天马一头栽到村子里,一时间地动山摇,大地上就横亘着一道道类似“龙脊”的埂子了。
早在20世纪50年代,这些土埂子就引起了文物部门的关注。1953年,西南博物院学者徐鹏章来到宝墩村,在土埂子上找到若干汉砖、陶片,推断其为战国一汉代的古城墙。1984年,成都市博物馆考古队又在土埂子上找到了若干汉代砖室墓。两年后,在成都平原另一端的广汉鸭子河畔,三星堆两个祭祀坑被发现,出土的青铜神树、青铜大立人、纵目面具、金杖等诸多珍贵文物,令世人得以窥见古蜀文明的荣光。有细心的学者发现,从考古地层来看,三星堆一期文化与二、三、四期文化差别很大,似乎分属两种不同的文化类型。不过,这个质疑很快就湮没在“一醒惊天下”的喜悦之中了。
两次考古调查并没有给土埂子带来什么改变,在宝墩村,它们往往被开垦成农田、菜地,也有人觉得地势高、风水好,在上面建起了房屋。在此过程中,一些残破的陶片、磨得滑溜溜的石块也被刨出来。1995年秋收后,成都市考古队再次来到宝墩村,在一段叫真武观的土埂子上开挖探沟,结果出土了大量陶片、石斧、石锛、石凿,证实真武观确是人工夯筑成的城墙,不过其年代却比想象中的战国一汉代提前了大约2000年之久——城墙夯筑于4500年前,大约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末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龙山时代。
1996年底,一支由成都市考古队、四川联合大学考古教研室、日本早稻田大学、新津文管所组成的中日联合考古调查队进驻宝墩,经过数月的调查,认定诸如蚂蟥墩、李埂子、余埂子等土埂子也是城墙遗址,它们围成了一座长1000米、宽600米,面积约60万平方米的古城,这也是成都平原乃至中国西南最大的史前古城。
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三段课题的前期调查工作,从2009年开始,成都市考古队再次来到宝墩村,寻找到有关成都平原文明起源的更多线索,游埂子也就成了本次调查的突破口。
我来到村里时,游埂子已被一条20余米的考古探沟拦腰斩断,站在2米多深的探沟中,在城墙的横截面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条不规则的曲线,如同藏在泥土中的水波纹。曲线是古人夯筑城墙的遗迹,古人担一些土,尔后斜向拍打夯实,一条曲线就代表这样一个过程。(图1—2、3)
游埂子长约500米,残高O.5—3米,最宽处22米,与真武观同样采用堆筑技术。这也是中国南方新石器时代古城常用的筑城方法:由平地起建,在中间堆筑数层后,再由两边向中间斜向夯打,城内侧斜坡堆筑层次多,故坡缓;城外侧堆筑层次少,故坡略陡。这样堆筑起来的城墙往往墙体庞大,坡度却比较缓和。出于防御的考虑,城墙外围往往开挖壕沟,也就是通常说的“护城河”,而中国南方充沛的降水量与频繁的洪灾,也需要壕沟排水、泄洪。
游埂子距离1996年发现的西城墙约600米,同为东西走向,这是否意味着它可能是宝墩古城的外城墙?此后,石埂子、狗儿墩、王林盘等土埂子又相继被确认为宝墩时期的城墙遗址。新发现的城墙皆位于1996年的古.城外围,围成了一个更加恢宏的古城。原来,宝墩古城由内外两重城墙包围,内外城墙四个方向都挖有壕沟。就年代而言,外城墙晚于内城墙,推测宝墩古人最早生活在内城,尔后由于人口急剧膨胀,这才拓展到了外城。宝墩古城内城与外城的城市格局,是迄今世界最早的城市规划,在世界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18:2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