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大师与玛格丽特(精)/新编新译世界文学经典文库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俄罗斯)米·布尔加科夫 |
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作家布尔加科夫的绝笔和集大成之作长篇小说《大师与玛格丽特》构思于1928年,几番修订后最终定稿于1940年。小说虽有大量删节,但它在1966年末的出现可谓石破天惊,受到数代读者的欣赏和崇拜。小说由两部分三十二章和尾声组成,沿着三条线索展开叙事,即本丢·彼拉多和流浪哲人耶舒阿的神话、魔鬼沃兰德及其随从在莫斯科的游历以及大师与玛格丽特的爱情故事。在一系列故事和故事中的故事里,可以从中分辨出文学的诸多体裁与样式:神话、新福音书、爱情故事、人物传奇、哲理讽喻和魔幻小说等。《大师与玛格丽特》被公认是20世纪俄罗斯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同时被公认为20世纪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之一,极具阅读价值和艺术之美。 作者简介 苏玲,1963年出生,重庆人,博士,本科学习俄语,研究生专攻俄苏文学,独立或参与写作过关于俄罗斯苏联文学方面的著作与论文,也有数种译作问世。现供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任《外国文学动态研究》杂志主编。曾有《二十世纪俄罗斯戏剧概论》《传统的回声》《普希金戏剧评论集》《森林报》等著译成果,并主编了《俄罗斯当代戏剧集》(五卷本)等。 目录 第一部 第一章 千万别和陌生人说话 第二章 本丢·彼拉多 第三章 第七个论证 第四章 追缉 第五章 格里鲍耶多夫之乱 第六章 正是精神分裂症 第七章 凶宅 第八章 教授与诗人的辩论 第九章 卡洛维约夫的把戏 第十章 来自雅尔塔的消息 第十一章 伊凡的双重人格 第十二章 幻术揭秘 第十三章 主角出场 第十四章 感谢雄鸡 第十五章 尼卡诺尔的梦 第十六章 行刑 第十七章 混乱的一天 第十八章 倒霉的拜访 第二部 第十九章 玛格丽特 第二十章 阿扎泽洛的软膏 第二十一章 飞翔 第二十二章 烛光下 第二十三章 撒旦的盛大舞会 第二十四章 大师得救 第二十五章 总督拯救加略人犹大 第二十六章 掩埋尸首 第二十七章 第50号公寓的末日 第二十八章 卡洛维约夫和别格莫特的最后旅程 第二十九章 大师与玛格丽特的命运注定 第三十章 该走了!该走了! 第三十一章 麻雀山上 第三十二章 宽恕与永久的避难所 尾声 序言 代序 经典,作为文明互鉴的 心弦 陈众议 2020年11月27 日于北京 “只有浪子才谈得上回头 。”此话出自诗人帕斯。它 至少包含两层意义:一是人 需要了解别人(后现代主义 所谓的“他者”),而后才能 更好地了解自己,恰似《旧 唐书》所云:“夫以铜为镜 ,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 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 以明得失”;二是人不仅要 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难免产生“影响的 焦虑”(布鲁姆语),但行 万里路恰可稀释这种焦虑, 使人更好地归去来兮,回归 原点、回到现实。 由此推演,“民族的就是 世界的”(据称典出周氏兄 弟)同样可以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合乎逻辑,即民族本 就是世界的组成部分;二是 事实并不尽然,譬如白马非 马。后者构成了一个悖论, 即民族的并不一定是世界的 。拿《红楼梦》为例,当“ 百日维新”之滥觞终于形成 百余年滚滚之潮流,她却远 未进入“世界文学”的经典谱 系。除极少数汉学家外,《 红楼梦》在西方可以说鲜为 人知。反之,之前之后的法 、英等西方国家文学,尤其 是20世纪的美国文学早已在 中国文坛开枝散叶,多少文 人读者对其顶礼膜拜、如数 家珍!究其原因,还不是它 们背后的国家硬实力、话语 权?福柯说“话语即权力”, 我说权力即话语。如果没有 “冷战”以及美苏双方为了争 夺的推重,拉美文学难以“ 爆炸”;即或“爆炸”,也难 以响彻世界。这非常历史, 也非常现实。 同时,文学作为人类文 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 进步不可或缺的标志性成果 。孔子固然务实,却为我们 编纂了吃不得、穿不了的“ 无用”《诗经》,可谓功莫 大焉。同样,马克思主义的 经典作家向来重视文学,尤 其是经典作家在反映和揭示 社会本质方面的作用。马克 思在分析英国社会时就曾指 出,英国现实主义作家“向 世界揭示的政治和社会真理 ,比一切职业政客、政论家 和道学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 还要多”。恩格斯也说,他 从巴尔扎克那里学到的东西 ,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 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 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 要多”。列宁则干脆地称托 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 子。这并不是说只有文学才 能揭示真理,而是说伟大作 家所描绘的生活、所表现的 情感、所刻画的人物往往不 同于一般的抽象概括、冰冷 的数据统计。文学更加具象 、更加逼真,因而也更加感 人、更加传神。其潜移默化 、润物无声的载道与传道功 能、审美与审丑功用非其他 所能企及,这其中语言文字 举足轻重。因之,文学不仅 可以使我们自觉,而且还能 让我们他觉。站在新世纪、 新时代的高度和民族立场上 重新审视外国文学,梳理其 经典,将不仅有助于我们把 握世界文明的律动和了解不 同民族的个性,而且有利于 深化中外文化交流、文明互 鉴,进而为我们吸收世界优 秀文明成果、为中国文学及 文化的发展提供有益的“他 山之石”。同样,立足现实 、面向未来,需要全人类的 伟大传统,需要“洋为中用” “古为今用”,否则我们将没 有中气、丧失底气,成为文 化侏儒。 众所周知,洞识人心不 能停留在切身体验和抽象理 念上,何况时运交移,更何 况人不能事事躬亲、处处躬 亲。文学作为人文精神和狭 义文化的重要基础,既是人 类文明的重要见证,同时也 是一时一地人心、民心的最 深刻,也最具体、最有温度 、最具色彩的呈现,而外国 文学则是建立在各民族无数 作家基础上的不同时代、不 同民族的认识观、价值观和 审美观的形象体现。因此, 外国文学,尤其是外国文学 经典为我们接近和了解世界 提供了鲜活的历史画面与现 实情境;走进这些经典永远 是了解此时此地、彼时彼地 人心民心的最佳途径。这就 是说,文学指向各民族变化 着的活的灵魂,而其中的经 典(包括其经典化或非经典 化过程)恰恰是这些变化着 的活的灵魂。亲近她,也即 沾溉了从远古走来、向未来 奔去的人类心流。 此外,文学经典恰似“好 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 ,又毋庸置疑是各民族集体 无意识和作家、读者个人无 意识的重要来源。她悠悠地 潜入人们的心灵和脑海,进 而左右人们下意识的价值判 断和审美取向。还是那个例 子,我们五服之内的先人还 不会喜欢金发碧眼,现如今 却是不同。这是“西学东渐” 以来我们的审美观,乃至价 值观的一次重大改变。其中 文学(当然还有广义的艺术 )无疑是主要介质。这是因 为文学艺术可以自立逻辑, 营造相对独立的气韵,故而 它们也是艺术化的生命哲学 ;其核心内容不仅有自觉, 而且还有他觉。没有他觉, 人就无法客观地了解自己。 这也是我们有选择地拥抱外 国文学艺术,尤其是外国文 艺经典的理由。没有参照, 人就没有自知之明,何谈情 商智商?倘若还能潜入外国 作家的内心,或者假借他们 以感悟世界、反观自身,我 们便有了第三只眼、第四只 眼、第N只眼。何乐而不为 ?! 且说中华民族及其认同 感曾牢固地建立在乡土乡情 之上。这显然与几千年来中 华民族的文化发展方式有 导语 作为俄罗斯白银时代的代表作家,魔幻现实主义鼻祖,布尔加科夫的一生都在与现实抗争,遭遇了不公正的对待,为何会有如此艰难的命运?《大师和玛格丽特》又承载了他怎样的情感?《大师和玛格丽特》从两个层面展开叙事,一个是现实的莫斯科世界,一个是千年前的耶路撒冷。时空交错,虚实难辨。作者对他亲历的那一时代的积弊是有切肤之痛的。他用一支饱蘸辛酸和辛辣的笔,带着深邃的哲理思考,引领我们重新审视那一段历史,使我们从中受到教益。他为正义张目,鞭挞腐恶,歌颂真爱,并把一种奇幻诡丽的景观与浓郁凄绝的诗情结合起来飨人以艺术之美。 精彩页 春天,一个炎热的日落时分,牧首塘边出现了两个人。一个年近四十,身着一套浅灰夏季西服,矮个头,深色头发,身材壮实,秃顶,手里托着个大蛋糕似的端着自己的礼帽,一张被剃得干干净净的脸上架着一副超大号的骨质黑框眼镜。另一个是年轻人,宽肩,一头蓬乱的浅棕色头发支棱着,头上歪戴一顶方格鸭舌帽,身着方格翻领衬衣和皱巴巴的白西裤,脚上是一双黑色便鞋。 走在前面的那位不是别人,正是米哈伊尔·亚历山大洛维奇·柏辽兹,一家大型文学刊物的主编和莫斯科几大文学协会之一、被简称为“莫文协”的执行主席。他身旁那位年轻的同行者,就是诗人伊凡·尼古拉耶维奇·波内廖夫,笔名“流浪汉”。 进了椴树的树荫下,作家们的头一件事便是冲向售货亭。这售货亭被装饰得花花绿绿,牌子上写着:“啤酒、饮料”。 嗯,还应该交代一下在这恐怖的五月黄昏中的头一件怪事。此时,不仅在小货亭周围,就是在与小铠甲街平行的整个林荫道上,你也见不到一个人影。日头把莫斯科烤得快冒烟了,现在它在干燥的雾霭中朝着花园环路之外的某个地方落去。这个时候,人们好像连喘气的力气都没有了,谁会坐在这椴树底下的长椅上呢,所以此时的林荫道上空无一人。 “买两瓶纳尔赞[一种碳酸饮料。]。”柏辽兹说。 “没有纳尔赞。”售货亭里的女人答道,面露不悦。 “有啤酒吗?”“流浪汉”问,他的嗓音有些嘶哑。 “啤酒要等到晚上才能送到。”女人说。 “那有什么呢?”柏辽兹问。 “杏汁汽水,还是没有冰镇的。”女人回答。 “那,就这,就这个,来吧!” 杏汁汽水往外冒着大量的黄色泡沫,空气中霎时充满了一股理发馆的气味。两位喝了个够,开始不停地打起了饱嗝。付了账,他们在面朝池塘背朝铠甲街的长椅上坐了下来。 这第二件怪事只与柏辽兹一个人有关。突然,他停止了打嗝,心脏怦地跳了一下便不知去向,接着,它似乎又回到了原位,不过感觉里面好像被插了一根生锈的针。不仅如此,柏辽兹还感到了一种巨大而莫名的恐惧,令他想立刻逃离牧首塘。 柏辽兹心事重重地看了看四周,仍然不明白什么令他恐惧。他的脸色变得惨白,他一边用手绢擦着额头,心里一边在想:“我这是怎么了?以前从不这样啊……可能是心脏出了毛病……操劳过度吧……也许,我该丢开一切,到基斯洛沃茨克去……” 这时,酷热的空气开始在他眼前浓缩,一个透明而模样古怪的人从这浓缩的空气中显出形来。他长着个小脑袋瓜,头戴一顶骑士帽,身穿一件空气做的花格外套,又短又小……他身高一俄丈[1俄丈为2.134米。],不过肩膀很窄,身形奇瘦,而脸上的表情呢,请诸位注意,是带着嘲笑。 生活已使柏辽兹不习惯任何意外的事情发生。他的脸色越发苍白,眼睛睁得圆圆的,思绪已陷入惊恐之中:“这不可能吧!……” 但是,这事的的确确发生了!现在,那个瘦高个儿的人双脚离地,正在他面前左右摇晃呢。 柏辽兹被吓得赶紧闭起了双眼。当他重新睁开眼睛时,刚才的一切已经消失了。雾气散去,穿花格衫的人不见了,而原先插在心脏里的那根锈了的针也被拔去了。 “真是见鬼了!”编辑大喊一声,“你知道吗,伊凡,我刚才差点被热晕过去!眼前甚至还出现了幻觉……”他想笑一笑,但眼里满是惊恐之色,双手还在不停地颤抖。待情绪渐渐镇定下来,他开始用手绢扇着风,说话的声音又正常自如了:“来,我们接着说……”刚刚因为喝汽水而被打断的话题,又被他重新提起。 正如我们后来所知,这场谈话是关于耶稣基督的。事情的原由,是主编为杂志一本定期出版的小册子约请诗人写一首反宗教长诗。伊凡·尼古拉耶维奇很快就把这首诗写了出来。遗憾的是,这首诗怎么也不能令主编满意。“流浪汉”用十分灰暗的笔调勾勒了长诗的主人公——耶稣的形象,可无论怎样,主编都认为这首诗必须重写。于是,主编现在就要给诗人上关于耶稣的一课,以便指出诗人的主要错处。 很难说出伊凡·尼古拉耶维奇是怎么搞糟了的:要么是他的才气不够,要么是他对所写的题材一无所知。他的确写出了耶稣,而且是活生生的耶稣。这个耶稣虽然并不存在,却被赋予了一切反面的性格特征。 柏辽兹试图向诗人说明,重要的不是耶稣是怎样的,是好人还是坏人,而是世上根本不存在这个人物,一切关于他的故事,都是人们的虚构,是最平常不过的神话传说。 P2-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