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以前国内学者所著的国别史,要么学术性强、部头太大,要么资料陈旧、观点过时,很难适应读者的需要。我社出版的这套国别史,读者定位在大学及大学文化程度以上者,同时,专业学者也可作为参考。 作者为多年研究该国历史并有相当多学术成果的教授;文笔流畅,叙述清楚,既反映国内外的科研成果,也能就读者感兴趣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德国史》是国别史系列的一种,叙述了德国由分散到建国到统一的历史过程,尤其对于其现代化过程和他多次崛起和复兴的历史作了深刻的阐述。 为了方便读者查阅,本书后面附有译名对照和索引、大事记、王室世系表和参考书目。 作者简介 郑寅达,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德国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副会长兼华东片区负责人。主要研究德国法西斯问题。参加国家重点社科项目“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研究”、“法西斯主义研究”、“法西斯体制研究”等工作。长期开设《纳粹德国史》课程。著有《德国史》、《德国史纲》(合著)等著作。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德意志国家的出现(远古至936年) 一、德国境内的早期居民 二、日耳曼人 三、迁徙与冲突 四、墨洛温王朝 五、卡罗林王朝 六、日耳曼尼亚封建化 七、德意志语族的形成 第二章 神圣罗马帝国(936—1517年) 一、帝国开创者奥托大帝 二、政教纷争 三、巴巴罗萨弗里德里希 四、王国东扩 五、城市的兴起 六、大空位与邦国独立地位增强 七、经济繁荣与文化发展 第三章 宗教改革(1517—1750年) 一、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 二、骑士暴动和农民战争 三、三十年战争 四、普鲁士的崛起 五、普奥争雄 第四章 启蒙与改革(1751—1815年) 一、经济的波动 二、启蒙运动 三、狂飙突进运动 四、西方音乐的德意志时代 五、法国大革命与神圣罗马帝国崩溃 六、斯泰因一哈登贝格改革 七、普鲁士的军事和教育改革 八、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 九、维也纳会议与德意志联邦成立 第五章 统一与自由运动(1816—1849年) 一、大学生运动 二、卡尔斯巴德决议 三、邦国立宪运动 四、汉巴哈大会 五、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 六、关税同盟与早期工业化 七、1848年革命 八、法兰克福议会 第六章 德意志的统一(1850—1871年) 一、工人运动的发展 二、普鲁士联盟计划 三、俾斯麦登台 四、德丹战争 五、普奥战争 六、普法战争 六、文化繁荣 七、东西方平衡外交 八、陷入经济大危机 九、纳粹党崛起 十、希特勒就任总理 第十章 纳粹德国(1933—1945年) 一、“一体化” 二、领袖国家 三、监控和镇压系统 四、统制经济 五、社会协调与社会统制 六、种族政策 七、培养接班人 八、文化荒漠 九、抵制纳粹统制的努力 十、毁约扩军 十一、扩张得手 十二、纳粹“欧洲新秩序” 十三、纳粹政权覆亡 第十一章 两德分立(1945—1989年) 一、困顿与反思 二、占领与改造 三、政党的重建与改组 四、第一次柏林危机与德国分裂 五、联邦德国《基本法》 六、社会市场经济与“经济奇迹” 七、新纳粹组织 八、新东方政策 九、民主德国的政治经济结构 十、1953年动荡与体制改革 十一、第二次柏林危机与柏林墙 第十二章 两德统一(1990—2009年) 一、两德对统一问题的不同立场 二、两德完成统一 三、艰难的体制转轨 四、施罗德的“新中间道路” 五、默克尔政府执政 译名对照及索引 德意志皇帝在位年表 大事年表 主要参考书目 序言 德国是一个充满神秘感 的国家,对一个初次关注 其历史发展的读者来说尤 其如此。 它的国名就容易带来误 解。联邦德国的英文名称 是FedetalRepublicofGer- many,由Germany引出了 “日耳曼”的概念,以至于不 少人认为德国人就是日耳 曼人。由于英文中没有“德 意志”这一词汇,German 兼有“日耳曼”和“德意志”两 种含义,中译者稍不留神 ,就会按其发音,全部译 成“日耳曼”,对中文读者形 成误导。然而,德国的早 期居民又不能称作德意志 人,他们只是日耳曼人, 德意志人还没有从中分化 出来。这“日耳曼”和“德意 志”的区别,就形成了第一 个谜团。如果追溯到中世 纪,国名问题同样复杂。 它既是“德意志王国”,又是 “神圣罗马帝国”(以后改称 “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 国”),其最高统治者既是 国王,又是皇帝,先戴王 冠,再戴皇冠。为什么一 个国家同时具有两个名称 ?“德意志王国”和“神圣罗 马帝国”在版图上和地位上 完全重合吗?这些又构成 了另一个谜团。 德国的疆域是多变的。 在坐落于柏林菩提树下大 街的德国历史博物馆 (DasDeutscheHistorische Museum)大厅里,放置着 一个外表很不起眼的欧洲 地形图大沙盘,当你站在 这个沙盘的正面时,来自 大厅顶部的奇妙灯光就会 在沙盘上清晰地展示出德 国疆域的变化过程。这时 ,观众一方面会惊叹布展 者构思的巧妙,同时也往 往会感叹德国疆域的多变 。查理帝国曾经雄踞欧洲 大陆,其影响甚至南延至 意大利半岛的南端。而且 ,按照当时的说法,查理 一世凭着头上的“神圣罗马 皇帝”桂冠,有权统治全世 界的人,因而其统治权是 没有疆界限制的,他是全 世界的皇帝。如果说该帝 国是德、法、意三国的前 身,不是德国的“专利”,那 么神圣罗马帝国就不存在 专利之争。在它的早期阶 段,不仅包括捷克王国, 还囊括了意大利中北部, 包括伦巴第和教皇国,以 后连勃艮第王国及科西嘉 岛、撒丁岛也归属其下。 进入17世纪后,地中海沿 岸的不少国家脱离神圣罗 马帝国,帝国的南部疆界 由此北移到瑞士以北,但 随着奥地利和普鲁士的崛 起,帝国疆界又出现了各 种奇特的现象。奥地利作 为哈布斯堡王朝的重要据 点,不仅统治着帝国范围 内的捷克王国.还统治着 帝国范围外的匈牙利。对 哈布斯堡王朝来说,它在 帝国外的统治区大于帝国 内的统治区。普鲁士原来 远离神圣罗马帝国,但随 着它归属于霍亨索伦家族 统治,不久就反客为主, 取代勃兰登堡获得邦国的“ 命名权”,但它也有相当多 的土地在帝国之外。神圣 罗马帝国解体后,德国疆 域的变动非但没有终结, 反而更加频繁而激烈了。“ 大德意志”和“小德意志”方 案之争,本身就决定着德 国疆域的大小。《凡尔赛 和约》中的割地赔款,进 一步缩小了德国的疆域。 然而,在纳粹政权大肆扩 张的进程中,“大德意志国” 复活了,如果加上民政长 官管辖区、附属区、占领 区和作战区,其疆域面积 迭到了新的广度。然而, 多行不义必自毙,大战结 束后,中欧领土调整和两 德分立,使德国再次遭到 重创。直至20世纪90年代 初,随着德国再次统一, 其疆域才最终稳定下来。 谁是德意志人的代表抑 或“形象代言人”?由于神圣 罗马帝国解体后,普鲁士 以更强劲的态势崛起,并 以现实主义的态度,用“小 德意志”方案统一了德国。 1871年的德意志帝国是普 鲁士的扩大,因而人们自 然会以普鲁士的形象去想 象德意志人。然而,民族 心理和民族形象的形成是 一个长期的积淀过程,具 有一千多年发展历史的德 意志人(如加上日耳曼人 阶段,则时间更长),不 可能在一百多年内被普鲁 士人全部同化。在近代后 期,普鲁士统一了德国, 但它不可能代表德意志的 全部,尤其在文化方面, 就如秦始皇统一了中国, 但中华文化并不由秦国来 代表一样。那么,谁曾经 代表过德意志呢?如果说 起家于法兰克尼亚的卡罗 林王朝由于属于法、德、 意三国的共同先驱,因而 存在争议的话,那么,以 奥托大帝为代表的萨克森 王朝,以及11—12世纪称 帝的法兰克—撒利安王朝 ,则实实在在曾经代表过 德意志人。1452年以后, 直至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 解体,在这354年中,除了 为时三年的短暂中断,都 是以奥地利为基地的哈布 斯堡王朝在代表着德意志 人。即使在神圣罗马帝国 解体后,奥地利在德意志 诸邦中仍然处于领先地位 ,如果它愿意放弃匈牙利 和有争议的捷克,在“大德 意志国”中依然可以稳坐霸 主宝座。中国读者对哈布 斯堡王朝不会全然不知, 电影《茜茜会主》三部曲 所反映的背景,就是哈布 斯堡王朝的统治。莫扎特 、贝多芬等音乐巨匠的活 动舞台,也是哈布斯堡王 朝占主导地位的德意志国 家。 德意志民族的特性是什 么,它是如何形成的?不 少人认为,德意志民族在 善和恶两方面都爱走极端 。从一个侧面看,他们思 想深刻,崇尚理性,守纪 律,讲秩序,做事认真, 有为天下人勇挑重担的世 界情怀;但从另一个侧面 看,他们崇尚权威和武力 , 导语 德国是思想家、音乐家和科学家的摇篮。在西方工业化蓬勃发展的19世纪70年代,它完成了民族国家的统一。参与两次世界大战并遭重创,历经分分合合重归统一,它如同一只涅槃的凤凰,再现重生新机,成为欧洲的顶天柱……郑寅达专著的《德国史》讲述的就算德国各个时期的历史。 精彩页 第一章 德意志国家的出现 (远古至936年)德国历史从何时写起?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不然。我国学者一般认为,德意志历史起自公元920年,那年,东法兰克王国改称为“德意志王国”,开始了相关日耳曼人的德意志化融合过程。然而国外学者却有不同的看法,先后提出了843年说、887年说、911年说、935年说和962年说。对此,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分析判断,选择某一个年代作为德意志历史的开端。然而,在这一时日之前,难道这片土地上从来没有人生活吗?那么,到底是什么人曾经居住在那里?另外,作为德意志人祖先的日耳曼人,他们从何而来?为何而来?如何前来?作为一本较为完整的德国历史书籍,应该对这些问题作出必要的回答。 一、德国境内的早期居民 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先后经历过早期猿人(能人)、晚期猿人(直立人)、早期智人(尼人或古人)、晚期智人(新人)四个阶段,其中前三个阶段属于原始人阶段,大致生活在旧石器时代,第四阶段属于现代人阶段,已经进入中石器时代。在整个欧洲,人类出现得比较晚,基本上未发现过早期猿人的任何踪迹,因此可以推测他们没有在这里生活过。只是从晚期猿人开始,才留下了各种痕迹。所幸的是,欧洲最早的人类化石是在德国境内发现的,中欧地区是欧洲最早人类的聚集地,从晚期猿人开始,各个阶段的人类都在这里留下了一定的痕迹。 海德堡人是德国境内最早的原始人,生活在大约70万年前。1907年,人们在海德堡东南的砂土层中发现了一块下颌骨,经测定,它是晚期猿人骨骼的一部分,这种晚期猿人根据其发掘地,被命名为海德堡人。海德堡人面部突出,前额低平,咀嚼肌的附着面特别大,具有明显的原始特征,但其牙齿已经较为平整,齿间没有很大的缝隙,脑容量达到900毫升,明显比早期猿人进步。从由颌骨复原的头像看,他们与北京周口店人十分相像,说明两者基本上处于同一时期。根据相关材料判断,海德堡人以狩猎为生,使用的工具大多由碎石、滚石和骨头制作而成,常用的狩猎武器是木制的长矛。由于狩猎的工具和技能都比较原始,主要依靠投掷长矛,而不是布网、设绳套或下渔笼等较为复杂的手段,所以他们的猎取物主要是大型哺乳动物,包括古象、双角犀牛和驼鹿等。同大型哺乳动物搏斗是件辛苦而又危险的事情,因此海德堡人对已经倒毙的动物更感兴趣,往往在其他野兽占有它以前,抢先割取其可食用部分并搬运到自己的住所。 与海德堡人同属晚期猿人的考古发掘还有两处。1933年,在斯图加特北面的斯坦海姆发现了一块人的头盖骨,被命名为斯坦海姆人。这种人生活在大约25万年前,面部较直,穹顶较高,脑容量达到1 150毫升,显示出进化的特征。1972年起,在图林根北部的皮尔辛格斯勒本发掘出人的头盖骨、后脑骨和前脑骨的碎片,被命名为皮尔辛格斯勒本人,生活在大约35万年前。 早期智人阶段的遗骨也在德国境内发现。杜塞尔多夫城东有个尼安德特峡谷,1856年,采石工人在峡谷南侧的一个洞穴里发现一具人类遗骸,经测定,这种人生活在大约10万年以前,被命名为尼安德特人。该骨骸为男性,身高约156厘米,身材矮壮,骨骼粗大,脑容量达到1230毫升,进化程度明显高于晚期猿人。以后,类似的人类化石先后在比利时、法国、捷克斯洛伐克、意大利境内发现,这些人种都被称作尼安德特人,成为广义尼安德特人的组成部分。他们的足迹可能远及西亚、地中海沿岸和北非。从人类进化的角度看,以后发现的尼安德特人比最早发现的那具遗骸进化程度要高一些,男性脑容量平均达到1525—1640毫升。尼安德特人居住在洞穴、岩棚或空地上,工具已经达到在木棍上装配打制石器的水平。他们的社会结构已趋复杂,几十个原始群在一起生活。在他们居住的遗址上,发现堆积很厚的火灰层,表明当时已经经常使用火。除了少量植物种籽和花粉外,主要是动物骸骨,既有森林象、森林犀、野牛、野马、红鹿等大动物,也有鱼和鸟等小动物。个别地方,发现了用猛力砍开的人头盖骨和其他骨头,但目前难以判断是由于食物不足而导致的食人之风,还是因宗教原因以人充作祭品,因为尼安德特人有宗教感情,也能有意识地埋葬死者,个别地方还放置石制工具和肉食作为陪葬品,但是目前尚无法推知他们的信仰和礼仪。 需要指出的是,海德堡人和尼安德特人都不是今天德国人的祖先,这些人在大约数万年前神秘地消失了。他们的确切去向,至今是个谜,还有待于人们继续发掘和研究。 大约四万年前,德国境内出现了晚期智人。他们额头隆起,头颅圆大,脑的结构比较复杂,完全能够直立行走,手也能较为灵活地运动。这时,他们已经走完了原始人的最后一站,进入了现代人阶段。同时,原来以血缘家族为基础的前氏族社会也过渡到以氏族为基础的氏族社会。 此后,这些人继续发展,经过三万多年的演进,于公元前五千纪上半期从狩猎和采集经济转变为农耕和畜牧经济。在富饶的黄土地带,人们种植小麦、大麦和豆类,而在易北河—萨勒河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