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家是什么?你的孩子快乐吗?情绪是一个坏东西吗?生气的时候,你了解自己吗?怎样表达情绪?人性不要的是什么?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如何放手而不放任?你有关爱强迫症吗?你真懂得爱吗?你了解你的孩子吗?你懂得如何赞美吗?你允许犯错吗?沟通时如何倾听如何说?……答案就本书中。 本书是作者古国治在2008年讲授“如何爱孩子”的课堂实录。作者从“家”的概念谈起,层层递进,引导读者认识人、认识人性,从而了解孩子、了解自我,学会如何给与适合孩子且孩子需要的爱。爱的方式对了,人性的需求满足了,孩子和自己,乃至自己身边的人,都能得到疗愈。随着课程所探讨的不断深入,课堂中的师生互动越发精彩,学员自身的案例典型、真实,直戳我们生活中、家庭里亲子关系、夫妻关系等的痛点,作者的剖析更是直指要害,帮助大家从根本上去认识问题、处理问题。 作者简介 古国治,1974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创办老古出版社,出版南怀瑾先生著作及中国文化书籍,并担任南先生所创办之《人文世界》杂志社社长及东西精华协会秘书长。多年来一直潜心于中国传统文化与中西管理,以及家庭教育与儿童身心健康关系的研究。将传统文化和西方心理学融合在一起,实质性地解决当今社会人们面临的人生困惑。其人性化指导原则,让众多夫妻走出了感情困境、让大批儿童获得了身心健康、让许多家庭变得和谐幸福。 目录 开场白 家是什么? 理想中的家,现实中的家 家是建立自信的地方 男人和女人休息方式的不同 问题复杂的家 整土还是整苗? 家庭模式会传下去 你的孩子快乐吗? 自主与依赖 吃饭成了痛苦的事 合作与顺从有何差别 请把孩子当人看 认清人的真实面貌 认识情绪这玩意儿 情绪是一个坏东西吗? 情绪是自我真实的流露 忍耐和压抑都不能使情绪消除 情绪与道德无关 允许别人有情绪 情绪真正的危险是被漠视、被否认、被拒绝 生气,不可怕 生气的背后隐藏了什么? 生气的时候会做什么? 生气过后的心情如何? 我生气时,希望别人如何对待我? 生气的误区 生气而不说原因 翻旧账 学会表达情绪 人生的三个角色 迁怒、转嫁、压抑 如何表达情绪? 给予生气的空间与权利 学会道歉,不做解释 洞察人性的需求 了解人性的需求 人不要的是什么? 为了达到目的我们经常采用的方法 强制力的后果 人性的需求——给予与不给予的结果 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 孩子需要父母的关爱 孩子的道德感胜过大人 救救孩子 对教育的反思 如何放手而不放任 “四二一”现象 学会放手 如何处理老师和孩子的矛盾? 你有关爱强迫症吗? 你真懂得爱吗? 爱得越深伤得越重 包办型的爱 纵容型的爱 不要拿爱当奖赏、拿不爱当惩罚 关爱强迫症 请不要用爱来控制我 爱需要学会尊重 把选择权和自主权还给孩子 信任你的孩子 大人不要掺和孩子的事 课程的来源 被了解,才能治愈 你了解你的孩子吗? 用心听才能了解 了解才会信任 人被了解认同之后就不再固执己见 放下评判去探索事情的真相 不要吝啬你的赞美 赞美的神奇作用 赞美不会使人骄傲 赞美使人积极向上向善 赞美须以事实为根据 放低标准才会有赞美 赞美可以使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 你允许犯错吗? 敞开心胸去接纳 允许不完美,允许犯错 接受对方的缺点 自我接纳才能接纳别人 缺点可以变优点 责备打骂的后果 浪子如何才能回头? 环境对人格的影响 沟通最容易踩的“雷” 学会如何沟通 沟通的障碍 学会如何说 学会倾听 把听和说深入下去的方法 要有回应和如何回应 爱是成长最重要的力量 让孩子自然成长 父母的担心 对孩子讲真话 共同成长 成长需要宽容和关爱 爱是促使生命成长最重要的力量 儿时的回忆 结束语 夫妻关系好才是最重要的 序言 我于2008年讲授了“如何 爱我们的孩子”这一课程, 《如何爱孩子》这本书是由 课程录音整理而成的。十几 年过去了,当年用这个课程 理念培养出来的孩子,如今 已经上初中、高中、大学了 ,我一直很关注这些孩子成 长得如何,这个课程的效果 如何。根据反馈,这些孩子 都有共同的特性。第一是自 信,个性开朗活泼,反应灵 敏,人际关系良好,情商高 ,亲和力强,善解人意,有 主见,敢于表达,善于沟通 ,还会调解同学之间的纠纷 ,深受同学和老师的喜爱。 第二是自律,自己安排起床 、睡觉、写作业的时间,不 用父母操心。他们会不会打 游戏?会,但是不会上瘾, 不会抓着手机不放。第三是 自主,他们会思考,有自己 的主张和想法,自己做决定 ,自己承担责任,而且也很 独立。至于许多家长关心的 成绩如何,虽不是顶尖,但 也不会差。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 呢?关键在于了解人性,不 要忘了孩子是人,是人就有 人所共有的心理需求。人都 需要被关爱,同时也需要被 尊重,在关爱的过程中,没 有尊重就会形成控制,因控 制而导致叛逆。人也需要被 了解,被信任,被肯定,被 赞赏。大部分家长是不了解 孩子的,只关注身体的健康 ,忽视心理需求,重视理性 ,忽视感性,经常忽略孩子 内心的感受。一个孩子,其 内心的苦痛一再被父母忽略 ,他因此也会忽略别人的苦 痛,成为孤独冷漠的人—— 既然没有人在乎我的感受, 我又为什么要在乎别人的感 受呢?同时他也会屏蔽自己 的感受,让自己好过一点, 如此就变得无感、呆滞、冰 冷。父母亲经常说“我所做 的一切都是为你好”,对的 ,天下父母亲都是爱孩子的 !但是,孩子却呼喊“我被 爱得要窒息了,宁可你不要 爱我”。为什么会这样?因 为父母不懂得如何爱,不懂 得人的心理,于是爱得越深 就伤得越重。其实,只要了 解人的心理需求,给孩子以 人性所要的,孩子就会健康 快乐地成长。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 懂得人的心理是很重要的。 人是需要被尊重的,这就是 所谓的自尊心,通俗地说, 就是“要面子”。人人都有自 尊心。《礼记》中说:“夫 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 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 ”不只富人或达官贵人有自 尊心,要被尊重,贩夫走卒 也有自尊心,也要被尊重。 反正只要是人,无论贫富、 贵贱、美丑、贤愚、长幼, 都有自尊心。不要忘了,孩 子也是人,也要被尊重。只 要是人就有此需求,只要是 人就要去尊重他,彼此满足 被尊重的需求,人与人才能 和谐共处,才会有幸福感。 人是需要被看见的,所 以要打扮漂亮,求个回头率 ;人是需要被看见的,所以 在网络上要博眼球,求个点 击率。人为什么要显摆?需 要被看见。懂了这个道理, 人与人相处,就不可以视而 不见、目中无人,不只对同 事、同学、朋友如此,对自 己的家人——配偶、父母、 孩子更要如此。孩子表现好 的时候需要被看见,例如孩 子画了画,会喊“爸爸妈妈 ,看我画的”;考试得高分 ,比赛得奖,或哪方面有所 突破……都要被看见。即使 没得高分没得奖,努力的过 程也要被看见。不只看到结 果也要看到过程,甚至过程 比结果更重要,所以人们常 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人 都有表现不好的时候,有失 意的时候,有经受挫折的时 候,有伤心难过的时候,这 些更需要被看见。然而我们 经常对此视而不见,不是吗 ? 再进一步讲,人是需要 被知道被了解的。《论语》 里说:“不患人之不己知, 患不知人也。”这是圣人孔 老夫子的境界,我们普通人 则是担心别人不知道自己, 希望别人知道自己,看到自 己,希望别人了解自己。我 们是人,不是机器人,是人 就会有伤心难过、情绪低落 的时候,会哭,会愤怒,会 担心、害怕、恐惧、紧张。 当我们被批评、被指责、被 冤枉、被误解、受委屈的时 候,这些情绪就来了。然而 我们的伤心、难过、愤怒往 往被贬低、被否定,被认为 是负面的,不是正能量,因 而不被允许,这其实是在逃 避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殊 不知情绪被压抑、漠视久了 ,就会发展成抑郁症等心理 疾病,也会导致肝病、胃病 、癌症等生理疾病。 人需要被了解。碰到别 人伤心难过,我们常常劝人 坚强,或者安慰对方“不要 难过”,或者讲道理,或者 表示同情,更严重的还会去 训斥对方,这些对当事人或 孩子有用吗?其实劝说、安 慰、讲道理都没有看见对方 内心的苦楚,而是在忽略他 内心的痛苦,是对人的否定 、不允许、不接纳。什么是 真正的看见?真正的看见是 感同身受,重点在于感觉到 对方的感受,还要对他说出 来,而且要说事实。“是的 ,碰到这种事(例如被误解 )你一定很难过,很委屈, 甚至很生气。你没有想到他 会这么对你,是吗?”当你 这么说的时候,对方就会觉 得:你贴到我的内心了,我 感受到温暖了,我的伤痛被 看见了,我被了解了,你懂 我!这才是真正的安慰—— 让我感受到关爱,让我不再 孤寂。这样才有疗伤止痛的 功效。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