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齐普里扬·诺尔维德的诗文集。诺尔维德的诗歌具有民歌风格,不少的诗篇反映了人民的疾苦和对祖国危亡的担忧与呐喊。本诗文集为国内首次译介,对于了解诺尔维德思想与创作,及与他所处时代的欧洲历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书除了诗歌,还收录了散文和书信。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诺尔维德诗文选(又名黑花)(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波兰)齐普里扬·诺尔维德 |
出版社 | 四川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为齐普里扬·诺尔维德的诗文集。诺尔维德的诗歌具有民歌风格,不少的诗篇反映了人民的疾苦和对祖国危亡的担忧与呐喊。本诗文集为国内首次译介,对于了解诺尔维德思想与创作,及与他所处时代的欧洲历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书除了诗歌,还收录了散文和书信。 作者简介 张振辉,1934年生,湖南长沙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毕业于华沙大学语言文学系,硕士学位,长年从事波兰文学翻译及研究,曾获波兰总统和波兰文化、教育、外交各部部长授予的勋章、功勋章及各种荣誉称号。 目录 Ⅰ 诗歌 我的最后一首十四行诗 回忆 孤儿们 梦想 笔 告别 亚当·克拉夫特 我的歌(一) 致我的兄弟路德维克 致尤泽夫·博赫丹·扎列茨基 除夕的赞美诗 时间 白色的大理石 秋天 诅咒 我们的土地之歌 无尽的伤痛 祈祷 短诗 在维罗纳 我们的叙事诗 计划和福音书 给意大利的回答 悼念贝姆的诗 莱纳尔托维奇的到来,去枫丹白露 致亚当·密茨凯维奇 在玛格丽特号的甲板上,今天去纽约 从欧洲给我寄来的第一封信 我的歌(二) 你不要叫我唱谦虚的歌 梦 对他们来说,就是他 苏格拉底!你给雅典人做了什么? 致玛丽亚·特琳比茨卡 我要不要求得赦免? 荣誉 拍着肿胀的右手 为什么 致公民约翰·布朗 昨天和我 一句话 舞会之后 我不要悲哀,不要! 就在这个时候 波兰的犹太人 我的祖国 木偶 伟大 致科尔切夫来的尤泽法小姐 和谐 抒情诗和印刷 朝圣者 征兆 首都 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唱 跟上帝一起走吧! 王国 思想和真理 怎么样 泉水 历史学家 神经 贺拉斯那里的东西 伟大的话语 对敌人说的话 暴动者,也就是要来个翻天覆地的改变一派 神圣的和平 检查官——批评家 人所不知的修道女 泛论 过去 塑像和皮鞋 黑暗 幸福的人 政府官员 狮身人面像 一个最爱自我欣赏的人 乡村 专门学问 无依无靠 漠不关心 讥讽 小说 西伯利亚 悲哀 再见 亲近的人们 道德 天和地 品德的面貌 母亲,你在那个时候 小玩具 肖邦的钢琴 十字架和小孩 上帝们和人 忏悔 尤泽夫·扎列茨基之死 致现代人 要给她说什么 告诉他们,精神代表了永远不变的思想 干什么 时间的回声 诗的死亡 Ⅱ 散文 黑花 沉默 Ⅲ 书信 致安东尼·扎列茨基1845年2月24日 致玛丽亚·特琳比茨卡1845年12月20日 致玛丽亚·特琳比茨卡1847年6月17日 致扬·斯克日内茨基1848年7月1日 致扬·科希米扬1850年4月2日 致奥古斯特·切希科夫斯基1850年11月 致尤泽夫·博赫丹·扎列茨基1851年12月6日 致爱玛·赫尔韦1852年9月29日 致玛丽亚·特琳比茨卡约1853年4月10日 致亚历山大·赫尔岑1853年 致弗瓦迪斯瓦夫·彭特科夫斯基1857年6月 致泰奥菲尔·莱纳尔托维奇1859年1月 致尤泽夫·伊格纳齐·克拉谢夫斯基1859年1月28日 致孔斯坦齐娅·古尔斯卡1862年5月19日 致约安娜·库钦斯卡1862年8月 致约安娜·库钦斯卡1862年秋 致米哈利娜·扎列斯卡1862年11月14日 致米哈乌·克列奇科夫斯基1863年3月6日 致卡罗尔·鲁普列赫特1863年9月 致马利扬·索科沃夫斯基1864年1月27日 致尤泽夫·伊格纳齐·克拉谢夫斯基1866年5月1日 致约安娜·库钦斯卡1866年8月7日 致布罗尼斯瓦夫·扎列茨基1869年5月5日 致奥古斯特·切希科夫斯基1871年3月1日 致尤泽夫·博赫丹·扎列茨基1872年11月19日 致孔斯坦齐娅·古尔斯卡1882年12月初 致卓菲娅·拉德瓦诺娃1883年3月16日 序言 1821年9月24日,齐普 里扬·诺尔维德出生于华沙 附近拉哲明县的拉斯卡- 沃格乌赫村。这是一个小 贵族家庭,母系祖先可追 溯至赫赫有名的波兰国王 及立陶宛大公扬三世·索别 斯基(1629-1696),诺 尔维德日后会有意强调这 一点,但他四岁就失去了 母亲,十四岁失去了父亲 ,主要由祖母抚养长大。 1830年十一月起义期间, 他和家人在华沙。和弟弟 一起就读华沙的中学时, 诺尔维德开始写诗,不知 出于什么原因,他中断了 学业,回故乡在亲戚家里 住了几年,期间阅读了许 多波兰的古代文学作品, 尤其喜爱波兰的第一位伟 大诗人、文艺复兴时期的 扬-科哈诺夫斯基(1530 -1584),为此把写诗称 为“黑森林村的事情”。 1840年,诺尔维德进入华 沙一家私人的绘画学校, 师从当时的知名画家扬·米 纳索维茨(1797-1854) 学习绘画,同年开始在华 沙的报刊上发表作品,得 到诗坛的好评,有人赞扬 他是“诗歌之鹰”;他短暂地 在宣传性部门工作过,负 责监督一些贵族出身的人 的升迁。 总的来说,诺尔维德没 能接受系统的教育,是通 过自学成才的。1842年夏 天,他和一些友人走遍了 马佐夫舍地区,后来还去 了南部的克拉科夫,通过 实地考察,对波兰的民间 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友人资助他去德累斯顿学 习雕塑,从此他离开华沙 ,再也没能回来。年轻的 诗人到威尼斯和佛罗伦萨 旅行,1844.年定居罗马 后,未婚妻与他解除了婚 约,之后他爱上钢琴家玛 丽亚·卡列尔吉斯(1822- 1874),她是知名的沙龙 主人、艺术赞助人,羞涩 和窘迫的经济状况让诗人 无法在众多崇拜者中脱颖 而出,这份单向的情感持 续了很多年,是他创作的 一大激发。 1846年,诺尔维德前往 柏林,积极参与了普鲁士 的波兰流亡者社群的政治 串联。他很快被捕和驱逐 ,被迫前往布鲁塞尔,同 时他的身体也开始出问题 ,很可能是入狱(虽然短 暂)导致的。回到罗马后 ,诗人经历了1848年革命 ,共和主义者在马志尼和 加里波第带领下攻入罗马 城,成立了罗马共和国; 他结识了亚当·密茨凯维奇 (1798-1855)和齐格蒙 特·克拉辛斯基(1812- 1859),他不赞成密茨凯 维奇的政治主张,并与克 拉辛斯基为出走的教皇庇 护九世辩护。诗人沿地中 海去希腊和克里特岛, 1849年1月移居巴黎,他与 密茨凯维奇、尤利乌斯·斯 沃瓦茨基(1809-1849) 、弗雷德里克·肖邦(1810 -1849)过从甚密,与来 自俄罗斯的伊万·屠格涅夫 (1818-1883)、亚历山 大·赫尔岑(1812-1870) 也在沙龙上有交集。 诺尔维德在巴黎过得很 不如意,除了经济上拮据 ,卡列尔吉斯于1847年移 居巴黎,成为肖邦的学生 ,诺尔维德在一位亲密的 朋友(玛丽亚·特琳比茨卡 )的鼓励下向她求婚,遭 到理所当然的拒绝;批评 家对他的创作报以冷眼, 诗歌《社会的四个方面之 歌》(1849)在《波兹南 评论》遭到恶评;流亡者 社群则早已分裂,大大小 小的派系争斗不断,诗人 要面对政治上的误解、攻 击。为了生计,诺尔维德 换过多份工作,但一直处 于贫困中,耳疾和眼疾可 能恶化为失聪和失明。最 终他决定去美国碰运气, 经过近三个月的航程,于 1853年2月乘坐玛格丽特· 埃文斯号抵达纽约。他很 快找到一份高薪的设计工 作,10月,得知克里米亚 战争爆发后,诗人又计划 返回欧洲,为此向密茨凯 维奇和赫尔岑求助过; 1854年6月,他回到了欧洲 ,在伦敦住了一段时间, 靠艺术养活自己和攒路费 ,1855年初回到巴黎定居 。 …… 至此,诺尔维德被公认 为伟大的波兰民族先知诗 人,与密茨凯维奇、克拉 辛斯基、斯沃瓦茨基并列 的浪漫主义后期代表性作 家--有批评家认为这一 文学史分类是简单化的, 除了浪漫主义,诗人的创 作也融合了古典主义和高 蹈派。诺尔维德的声线晦 涩而微妙、精辟,其思想 和技艺都超越了产生他的 那个时代,对20世纪下半 叶的波兰诗歌有革命性影 响,他也是小说、戏剧、 素描的大师,其回到“源头” 的观念深刻地影响了波兰 重新独立后的艺术和文化 建设。对他的发现是“青年 波兰”的神话之一,普热斯 梅茨基作为出版人的不朽 功绩。诺尔维德的思想融 合了西方/基督教哲学和 东方/中国哲学,尤其推 崇孔子,称他为“我们的大 师”;诺尔维德也是世界公 民,他批评流行于浪漫主 义时期和波兰侨民之中的 弥赛亚主义,及其引起的 对民族国家的崇拜,他在 1852年预言了第一次世界 大战,作为东欧知识分子 ,他在欧洲和平统一运动 的讨论仍局限于西欧知识 分子时提出了平等、多元 、东西欧合作互助的一体 化想象,使自己成为当代 欧盟的思想先驱之一。 至20世纪60年代,仍有 诺尔维德的戏剧手稿被发 现,最新的诺尔维德全集 出版计划达到了十七卷。 在这里,我选译了他的一 部分诗歌、散文和书信, 并按它们发表的先后次序 作了排列,希望尽量充分 地表现诗人的思想倾向和 艺术成就,也真实反映他 一生的经历。诺尔维德是 公认的晦涩和难以理解( 他的后辈维斯瓦 导语 本书是波兰19世纪著名诗人、思想家齐普里扬·诺尔维德的诗文集,也是其诗文选首个中译本,由波兰语资深译者张振辉翻译。 《我的最后一首十四行诗》《回忆》《孤儿们》……本书所选作品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感情,以及对伟大音乐家肖邦、波兰革命将领贝姆等的崇敬与歌颂。 书评(媒体评论) 诺尔维德在整个19世纪 中,实际上一直都是一个 不为人知的诗人。但从 1900年前后开始,他的影 响力每隔十年都会更强大 。诺尔维德欣赏那些伟大 的浪漫派诗人,本人认识 密茨凯维奇。然而他的哲 学思想和他的文学技巧都 超越浪漫主义潮流。……他 的诗歌生涯是以失败告终 的。要等到后来发生了感 受力的转变,人们才重新 评估他,赋予他波兰现代 诗先驱的地位。无论作为 人还是作为诗人,他都想 当一个堂吉诃德,一个真 理的骑士,他的武器是微 妙的反讽,这反讽是如此 隐蔽地藏匿在象征和寓言 中,以致他最初的读者几 乎都没有发觉。 ——切斯瓦夫·米沃什 精彩页 黑花 如果对某一件事感兴趣,这里就可以把它记下来,但是我却有一种厌恶感,所以不愿动笔,心里想:“值得吗?”至于说到读物和文学创作现在是个什么概念,我几乎一无所知。因为作家如果要坚持他描写事物的客观性,就不能表现他的风格。如果没有风格,也不会有一个固定的形式。一个人在地面上,难道只知道往低处走?如果他只知道往低处走,就再也不会走到高一点的地方去吗?这种情况在一些人那里虽有不同的表现,但都是一样的,只是今天很少有人对它有所察觉。因此,如果我们要找到一条能够到达目的地新的道路,那是很难的。现在最好是作品的情节和形式要有一个适当的配合,既不要添加什么新的东西,也无须大胆地做什么别的尝试。 一本书中描写了生活,提供了某种知识,但是从它描写的片断是看不出它的风格的。 就是那些大的艺术作品也是这样,它们有时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是因为不愿看到一些粗暴的批评对它们的无理指责,这些批评家认为一个艺术家的创作必须遵照两种模式: 第一种叫书本上的古典主义模式,这种模式就是伯里克利时代的希腊人和凯撒大帝时代的罗马人也不知道是什么。第二就是临时性的新闻报道的模式,是因为印刷术的进步所需要采取的一种创作的形式。所谓古典主义模式看似无所不包,但没有说明书本中描写的东西和生活有什么联系,另一种即新闻报道的模式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它所反映的东西都是暂时的,会即刻消逝。 因此,中世纪那些写得很好的回忆今天依然受到读者的欢迎,这是一种社会良心的表现,是应当受到尊重的。读者看了这些回忆录,就好像看见了他在远方的朋友,他的朋友正走在回家的路上,并且对他说:“我总是要看你的照片,要看一个小时,我还要给你写信。” 我常常去看我最爱看的罗马地下经堂里基督教最早留下的壁画。记得有一次,我是从地下经堂回来,但这件事现在就不用详细地说了,因为要说到这些画中画的每一个记号,每一根线条都有很长的历史,我没法把它们全都说完。我这里要说的只是,这是一座巨大的地下城市,有那么多的题词和素描画,使我感到它们是在一出天使般美而又带有血腥味的戏的所有的场景中表现出来的,其中没有一滴流出来的血不是表现了作为信徒的作者对它们的尊重,他们在为它们的流出来进行祈祷。这里还有一些碎玻璃片,今天看起来呈燧石的蓝颜色。它们原来是放在经堂里的那些像图书馆里的书柜样的石椁上的细颈瓶,被打碎了。这些碎片到处都是,给人造成一种印象,就好像这些玻璃瓶里原来装的也是殉难者的血,现在洒满了刑讯室的墙上,就像一个阔富人家的老爷杀了很多羊那样,把那么多的羊血都不要了。 就在这个时候,我见到了一个老人弓着身子,拄着拐杖,从经堂里的一个西班牙阶梯上走下来。他就是斯泰凡·维特维茨基,他那漂亮的面孔看起来总是那么年轻,他的头发也梳得很好看,大把大把地披在肩上,但是他却拄着这根只有非常衰颓的老人才拄的拐杖。后来不久,我在他的家里又见过他一次,那是在他死前的一个礼拜。他当时像平常一样躺在一个长沙发上,没有脱衣服,讲话也感到很累。他望着我,眼睛总是那么明亮,但他却流泪了。这时候,他一般都要站起来,把手伸出来,希望有人扶他起来在房里走走。他看了看我,因为我已经走到了他的身边,他对我表示欢迎,并伸出一只手,要拾起在沙发旁的地上的一个橘子(这个橘子他不是留给我,就是留给加布列尔·罗斯涅茨基的,只要他对我们的工作满意,他还会给我们送来雪茄烟和小玩具),我很礼貌地接过了他给我的橘子。P277-279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