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的父亲苏秉琦(一个考古学家和他的时代)(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苏恺之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分前、中、后篇,将考古学家苏秉琦的学术和心路历程分为起步、积蓄、爆发三个阶段。对他青年家庭富足,中年经历沧桑,晚年学术成熟的人生脉络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梳理和记录。他幼年时,祖上和李士曾家颇有交往,家中富饶,父亲对他这个老儿子寄予厚望;青年时北上求学,师从徐旭生,走上了考古之路;中年随北平研究院迁到昆明,开始了学术上的储备;“文革”时期,家中变故,师长和朋友们相继离去,思考却未停止;老年时,厚积而薄发,科研和教育成果丰硕,《中国文明起源新探》是集学术大成之作。苏公一生的经历过往,见证了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书中描写的重大事件、涉及的和苏公同一时期各个学科的代表人物,也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缩影,集中体现了他们的学术情怀和精神风骨。
作者简介
苏恺之,苏秉琦长子。1937年生于北京,1958年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物理系,留校任教。1972年调入国家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1985年起任研究员。从事地壳形变观测仪器的实用化研究。
目录
自序——写在父亲投身考古工作八十周年之际
前篇
最早的童年记忆
父亲是属鸡的
我看到他开怀大笑
苏家,高阳,仝和工厂
不分家的分家
北上求学:他的第一次抉择
给冯玉祥讲课
徐旭生之一:亲其师而信其道
娃娃亲
斗鸡台:他在梦里喊的名字
令人惊讶的两件真事
立业成家:举迁北平之喜
抗战情结之一:韩振江去那边了,我们的热血曾一起沸腾
南下昆明:他的第二次抉择
如诗如画黑龙潭
黑龙潭:让我们魂牵梦绕的地方
清贫却快乐着
中央机器厂:一种精神,一种力量
徐旭生之二:大学的校长,我的好老师
而立之年读天书
至交校友俞德浚
云南自费考古梦的破灭
小家,大家,国家
与一对农民夫妇的情谊
胜利了!
月是家乡圆
回北平:他的第三次抉择
我们能回北平了
中篇
再回北平
金秋团聚北平
西直门大街26号:文人荟萃的家园
赞扬生命之一:花草和精神世界
北平城解放
留在大陆:他的第四次抉择
父亲给我的第一个差事:买报纸
莫逆之交王天木
倍加推崇裴文中
德国友人傅吾康
不学俄语和学术自由
出版著作和野外发掘都开始了
母亲自立梦的破灭
妙手灵心白万玉
抗战情结之二:韩振江回来了
真正的分家
考古界的黄埔军校
到北大教书
求真不易
忍辱负重
当个做学问的人
认真做学问的人
香且醇才是最好:父亲对工作的指标要求
我的腰板是直的:接待日本考古学者
问心无愧,自有良知
自己对自己的认可
业务灵魂之一:学会读书,学会和作者对话
业务灵魂之二:学会运用事分为四
识别好马,志在四方
提出大文物大遗址概念
《关于仰韶文化的若干问题》的发表
苦涩与不安
暴风雨中
抄家
画在烟盒上的素描图
居住空间压缩,精神空间还在
赞扬生命之二:雷雨过后必有光明
学会忘却
父亲给我的第二个差事:探望徐老伯
爱国、爱民族、爱文化
父亲给我的第三个差事:去看看你三伯父吧
清高,尊严
低头才好爬山,你就老实干活吧
区系类型理论
求索石峡文化
业务灵魂之三:学会工作方法
幸福,知足
忘却了吗?
双达勇士
后篇
呼喊始于年七十
四处奔走,游说有余
传奇般的真实故事
中国考古学会成立大会
考古为大政治服务
唐兰先生送来的厚礼
离开北大,谢幕讲坛
世界的中国
三星堆:真正的巴蜀
师生情同父子
难忘的1985年
搬到昌运宫
考古学的方法和目的
我更喜欢勇往直前的精神
喜见科普工作已起步
辽西的考古事业
考古先驱李济
我的时间不够用了
毕生一役,无怨无悔
人老念故情
支持环境考古和科技考古
告状信
八十忆孟真,谈学科建设
铜绿山古矿冶遗址保护
长者为尊:白寿彝
谁先到达美洲?
桑干河,东方文明的一个摇篮
槐树,涿鹿
西周燕下都遗址的小典故
难忘的1994年
《圆梦之路》发表前后
天地君亲师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出版前后
张光直与许倬云
对中国特色中国学派的学术情结
对生命的总结
遗嘱
余音绕梁
魂归大海
母亲离去
余音绕梁
后记
序言
他,只是一介布衣教授
,却是中国考古学教育的主
要创办者,参与建立了中国
第一个考古学专业,并担任
教研室主任,培养了众多引
以为豪的优秀学生。
他,没有官衔,但他非
常自豪的是加入了中国考古
学会,并在生命的最后十一
年里当选中国考古学会的理
事长,是中国考古学事业的
重要奠基者和主要领导者。
他,没有离开过生育他
的土地,没有出国留学,没
有去海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进行学术访问的经历,没
有在国外发表过论文。但是
他却想着“世界的中国”——
世界考古中的中国考古学,
将中国考古推向世界。他的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一书
,在香港出版的繁体字版早
已售罄,现正准备再版;在
内地此书由三联书店出版了
简体字版,后又由辽宁人民
出版社出版;在海外发行日
文版之后,又将推出英文版

他,没有在电视上露过
面,不是社会名流,没有许
多大起大落的人生故事。但
他的家里或办公室里,却常
有国内外来客求索学术问题
;全国的许多重要考古发现
,都会邀请他去现场指导。
他被称作中国考古学的旗帜
,他提出的考古学文化的“
区系类型理论”和解读中国
古代文明起源与形成的“文
明论”,一直引领着中国考
古学的发展方向。
他,发表的学术文章不
多,只有一百三十篇(本)
,将近两百万字。但他的《
苏秉琦考古论述选集》却获
得了首届国家图书奖。他的
《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
—考古寻根记》一文,曾作
为1988年全国高考语文阅
读理解题,有两百多万莘莘
学子在同一时间阅读同一篇
考古文章,这在世界考古学
史上是从没有过的传奇。
他,从1934年工作,到
1997年离世,六十多年只
做了考古一件事,用一生践
行了中国考古学的科学化、
大众化,圆了一个“其大无
外,其小无内”的考古梦。
他,已经停止呼吸、停
止思考十七年了,但是他的
许多学术思想、方法和纲领
性的远见卓识,已经渗透在
中国考古事业里。这正像他
在回顾人生旅程时感悟的那
样:“我觉得与事业融为了
一体,我的生命将在事业的
发展中得到延伸。”
我曾一再地从我父亲、
从他的诸多前辈和同仁们的
身上感受到,中国一代又一
代的知识分子,为着我们国
家的民族复兴和美好未来前
仆后继,至死不渝。
这里,我愿从家庭的视
角,把他漫长而短促的一生
、多彩而单一的生活侧面,
展示给关心他的人们。共同
感受他的人格魅力,探寻这
个没有行政职务的人,却有
如此影响力的原因。适逢他
诞辰一百零五年、参加考古
工作八十周年之际,我代表
我们子女,以此书表达对父
亲和母亲的深切怀念和敬意
;我们为自己是这位普通而
不平凡的学者的后人而备感
自豪。
苏恺之
2014年6月30日
导语
苏秉琦先生在中国考古学界具有崇高的地位,考古学家徐苹芳称他为考古界的“尊神”。他是中国考古学主要开创者之一,奠定了考古学发展的理论基础,构建了考古学高校教育体系,一生诲人不倦,桃李遍天下。本书从儿子的视角,还原了苏公生动丰满的的父亲样貌,更树立了一个伟大考古学家的形象;通过讲述与苏公同一时期其他学科代表人物的故事,体现了我国上世纪地质学、生物学、物理学等学科知识分子的生存、工作状态,以及他们所经历的历史风云。
后记
2014年,适逢父亲诞辰
一百零五周年,母亲诞辰一
百零三周年,也是父亲参加
陕西考古发掘工作八十周年
。本书的问世是我们子女对
父母的最好纪念。我们以此
书,向各个时期和各种环境
下,对父亲母亲、对我们这
个家庭给予过多方关切和帮
助的友人、单位,致以由衷
的感谢:没有你们营造的良
好环境,就没有苏秉琦的人
生和成绩。
往事如烟,中国考古学
历史的篇章翻过了一页又一
页,一代代新人在以创新理
念继续前进时,还会提及父
亲的言论和学术思想,这是
让我们子女最为感激和震撼
的。父亲把他的生命融入了
所热爱的中国考古事业;离
世后,事业洪流中仍流淌着
他的生命。生命在事业中永
存,这是他留给我们最大的
财富。我们子女愿把这些欣
慰和收获,连同他在家庭生
活中的喜怒哀乐写下来,让
大众对这个考古工作者爱国
、爱民族的心路历程有所了
解,也以此书告慰慈祥的父
亲母亲:辛劳了一辈子,你
们可以安息了,就像走在你
们前面的诸多可敬的老前辈
那样。
本书的写作经历了孕育
一动笔一迷茫一加速的过程
,说来话长。十七年前父亲
离世后,我们子女很是忙了
一阵:给几个单位挑选所需
的照片并注明日期地点;捐
献家里的书籍期刊、重要的
家具,交接时对那些有故事
背景的遗物做说明;为出版
纪念文集,郭大顺和高炜先
生要我们提供父亲前半生的
活动素材,为此我们取得了
老家高阳县文物保管所、北
师大校史办公室的支持,得
到了许多珍贵资料,又写了
纪念性文章;把父母的重要
遗物送交牛河梁遗址博物馆
以及正在筹建的陕西考古博
物馆,为了让年轻人知道这
些物品背后的故事,撰写了
很多文字材料。
这期间,我弟弟受到他
岳父家续写家族史传统的启
发,有意常和母亲聊天,果
然听来了许多以前不曾知道
的往事,并做了记录,这使
得我们对父母在50年代之前
的事情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我比弟妹们大5到8岁,原本
比他们知道得多,也就接受
得更多、更细致些,我也好
奇地和母亲核对、追问一些
细节。未曾料想,这些琐事
成了本书前篇的重要素材。
进入新世纪以后,我翻
阅着近千张旧照片、数百封
来往信件,从中看到了父亲
的活动轨迹,幸好他对重要
照片附有简单的注释。他的
笔记本和许多不成文的纸片
,也记录了他的行动和心思
。与此同时,我也利用尽可
能的机会,去了父亲生前去
过的许多地方:平谷、琉璃
河、易县、阳泉和蔚县等,
在与当地人的交谈中深受感
染与鼓励。2009年初,在
开始准备纪念父亲百年诞辰
大会的讲稿时,这许多往事
渐渐联想并串接在一起,在
我心中逐渐明朗,我开始觉
得,我可以也应该,以父亲
的一些照片、手札为“准心”
,写出几篇专题性的怀念文
章,比如关于父亲的家庭、
昆明的记忆、父亲的挚友、
父亲和北大等。纪念活动进
行时,我受到启示,又萌生
了把父亲的一生写成书的想
法。回京后和友人谈起,他
们持有两种意见,多数人认
为我这个学理科的门外汉,
必须先看一些名人的自传或
传记,有了样板再做构思,
找出版社协商后再动笔;也
有少数人认为这样会有副作
用,增添写作的思想束缚。
我采纳了后者,不去看那些
样板而“一意孤行”。从2009
年冬季开始不分日夜,钻在
父亲的手稿、信件和照片堆
里,把每时每刻回想起来的
极其零散的大小情节、故事
、人物,以及我的所见、所
闻、所想,以自然小段的形
式一一写出,再做连接。到
2011年底,已有了近十六
万字、约七十个自然节的散
碎素材。写作过程中,我对
父亲的一生逐渐有了轮廓性
的新体会,但又强烈感到,
远未触及父亲学术思想的精
髓,也未能深入理解他宽容
的心地,对他的叙述显得粗
浅、零散,头脑里涌现出了
许多问题想再问问父母,却
已无奈。我也曾把这些素材
拿给几位友人阅读,他们都
觉得我写作的初始就缺乏目
标、提纲,各章节之间联系
不够紧密,是十足的“自由
散漫体”,让读者阅读如此
琐碎凌乱的原始性素材,难
以对苏秉琦做出总体概括,
也就难被出版社接纳。此时
又正逢右手有疾,不能握笔
,写作竟然搁浅了一年多,
内心极度苦恼。但是,在这
一年多时间里,一些新发生
的事情一再激励、触动着我
难以平静的心。
有的老学者离世后,生
前许多文字材料被家属轻易
或无奈地处置了,这绝非主
人本意。我父亲曾讲过佟柱
臣研究员,于20世纪60年
代初到研究所工作,这和裴
文中先生的鼓励是分不开的
。但是在文凭唯高的环境里
,他自然是默默努力工作,
自己认可自己,忠厚待人,
忠于学问,直到三十年后才
逐步好转并取得瞩目成果。
前几年老人去世后,他遗留
的大量文稿由他女儿来继续
做整理。他女儿的奋斗精神
令我景仰。
李晓东先生与我们素不
相识,却让我们很感动。他
把我父亲1964年在一个文
物保护会议上的发言整理了
出来,让更多世人知道,我
父亲在那时就首次提出了大
遗址的概念。这启发了我,
必须认真善待父亲书房里的
资料,尽量公之于世,少些
损失。
一些
精彩页
最早的童年记忆
(1941年以前)
父亲是属鸡的
我最早的记忆片段是1941年的初秋,母亲带着四周岁的我从北平辗转一个多月来到云南,终于见到了前来迎接我们的父亲。父亲离开北平时,我才一岁。
我们在曲靖南边一个山脚下的空地下了长途汽车。在嘈杂的人群中,母亲一手提着布包,一手牵着我。她一下子就发现了正在等待的父亲,赶忙叫我:“甦之,快叫爸爸。”
高人半头、身穿长褂的父亲急匆匆地挤了过来,随即笑着把我抱起。他的脸紧贴着我的脸,我清楚地看到了他那浓密的黑发和有些陌生的、大大的面孔,他的眼眶里充满了泪水。这一幕深深地印刻在我的心里,留到了今天。
在北平时,祖母几次抱起我唠叨:长得真像他爸,也是个“小武生”模样,长大了也会像他爸一样有出息的。离开北平前夕,祖母特意给我买了一个涂有红绿彩的小公鸡模样的泥巴口哨。拥挤的长途车上我们只有一个座位,母亲只好一直抱着我。为了让我好受些,她一直让我拿着口哨玩儿,还练习了几次,要我一见到父亲就说:“奶奶说你是属鸡的,让我给你这个。”可是就在快到达之前,我不慎将它摔碎了。就在父亲带着我们坐上去昆明的汽车时,我一下子搂住他,说“奶奶给我的公鸡——我把它摔坏了”,随即哇的一声哭了起来。父亲急忙讲:“没关系的,爸爸再给你买一个。”
后来听母亲讲,祖母最疼爱父亲,我才慢慢体味到,祖母是用这个公鸡口哨儿来表达对儿子“老四”的牵挂。我每次回忆起这个情景时,都会责怪自己没有做好,把“奶奶说你是属鸡的”这句最重要的话漏掉了;但同时也会原谅自己:父亲自会明白的,母亲也会说给他听。
我们母子从北平到云南,计划了将近三年。这一路也经历了不少苦难。原定的方案是我们从香港飞往缅甸,再坐汽车去昆明。开始,舅舅陪伴母亲和我坐火车到上海,从父亲的单位——国立北平研究院设在那里的办事处得到了帮助,折腾了半个月之久,才买到去香港的机票。但到了香港,经多番努力还是没能买到飞仰光的机票。母亲没有熟悉的人,孤儿寡母奔波了多日,最终下决心买了离开香港西去的汽车票。父亲收到我们离开的电报不久就赶赴曲靖接我们了。而我们却在路上走走停停地换乘了几个“大鼻子车”,还有一段路程是在越南境内,行程缓慢。沿路打电报又极其困难,当我们到达时,父亲已经等了五六天了。
我清楚地记得,那天父亲把我抱起来时抱得很紧。二十多年后当我也有了儿子,也经历了和妻儿异地居住再相见时的情景,我才体会到,紧紧抱住自己儿子时的心境。
“再也不会分开了。”我长大后听母亲讲,那次相见时父亲曾向母亲郑重地许诺过。
我看到他开怀大笑
父亲先带我们来到昆明市区金马寺的碧鸡街。那是一条繁华的商业街,多为二层小楼,楼下是店铺,楼上是老板的办公室,有的店家还有后院住人。在这密集的街店里,有我们老家河北高阳县仝和工厂在昆明设立的“布庄”——办事处。父亲原想在这里只住一天,暂作休息。但第二天正逢中秋节,晚间街道上有传统习俗耍狮子,就特意多住了一天。
入夜,街面人头攒动,舞狮子的队伍挨家挨户从这头舞到那头,做各种表演,高潮都是由狮子大嘴里伸出一只手,设法抓到各个商店赏的红包。许多商家都是站在二层楼的外过道上,手持一个悬挂大红花的长竹竿,花里面捆有装钱的红包,来回晃动,舞狮队则要千方百计抓到。此时,围观的群众时而为舞狮队出主意呐喊,时而为举竹竿的人大声加油。在这传统节日里,我们的民族依然显示着顽强的生命力。
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5 23:3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