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自城市诞生之日起,城市更新就作为城市自我调节机制存在于城市发展之中。随着近年来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尤其在我国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背景下,城市更新已被看作是整个社会发展与城市转型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涉及的学科领域日趋广泛。本书针对当今城市更新的现状和问题,考察与剖析了西欧和中国城市更新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出现的重要思想及其采取的相应更新政策与措施,阐述了城市更新的基础理论、内存机制与特征属性,研究了城市更新的实践探索与类型模式,提出了城市更新综合系统规划的目标原则、体系框架和编制方法,最后对城市更新管理机构、金融结构、公众参与以及政策法规进行了全面介绍,对进一步认识城市更新的客观规律,把握当代城市更新的进程状况和发展趋向,以及指导城市更新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本书可供城乡规划、建筑学、经济地理及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建设管理者阅读,也可作为大专院校有关专业的参考教材。 作者简介 阳建强,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城市更新、城乡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规划设计等研究工作。兼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城市规划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为《城乡规划》、《建成遗产》、《中国名城》编委。荣获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全国优秀城市规划科技工作者”和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 主持科技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部省级科研项目10余项。出版《现代城市更新》《西欧城市更新》《城市规划与设计》《详细规划》《城市结构原理》等专著、教材和译著10余部,在《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学刊》等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持完成“大运河(无锡段)遗产保护规划”“南京工业遗产保护规划”“南京城墙沿线城市设计(东水关-西水关段)”“南京秦淮区总体规划”“苏州古城容量规划研究”“青岛市北区城市更新规划”“常州市旧城更新规划”“郑州老工业基地更新改造规划”“南通唐闸近代工业城镇保护利用规划”“金陵机器制造局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和“大油坊巷历史风貌区保护规划”等重要规划设计90余项。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和科技进步奖、全国优秀规划设计以及省级优秀规划设计等系列奖项。 目录 图片目录 表格目录 0 绪论 0.1 研究背景与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3 相关概念的界定 0.3.1 广义的城市更新 0.3.2 狭义的城市更新 0.3.3 对城市更新的理解与定义 0.4 写作框架 1 西欧城市更新的历史发展 1.1 西欧城市更新的阶段划分 1.2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城市更新 1.2.1 重要思想 1.2.2 政策措施 1.3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更新 1.3.1 城市重建(Urhan Reconstruction) 1.3.2 城市复苏(Urban Revitalization) 1.4 1970年代至1990年代的城市更新 1.4.1 城市更新(Urban Renewal) 1.4.2 城市再开发(Urban Redevelopment) 1.5 1990年代及其后的城市更新 1.5.1 面临问题 1.5.2 重要思想 1.5.3 政策措施 1.5.4 重要实践 1.6 西欧城市更新的总体评价 1.6.1 相似与不同 1.6.2 经验借鉴 1.6.3 存在问题 1.6.4 发展趋势及启示 2 中国城市更新的发展回顾 2.1 中国城市更新的阶段划分 2.2 第一阶段(1949—1977年):以改善城市基本环境卫生和生活条件为重点 2.2.1 总体情况 2.2.2 重要实践 2.3 第二阶段(1978—1989年):以解决住房紧张和偿还基础设施欠债为重点 2.3.1 现实背景 2.3.2 实践探索 2.3.3 学术研究 2.4 第三阶段(1990—2011年):市场机制推动下的城市更新实践探索与创新 2.4.1 现实背景 2.4.2 实践探索 2.4.3 学术研究 2.4.4 制度建设 2.5 第四阶段(2012年至今):开启基于以人为本和高质量发展的城市更新新局面 2.5.1 现实背景 2.5.2 实践探索 2.5.3 学术研究 2.5.4 制度建设 2.6 总结与展望 2.6.1 发展轨迹 2.6.2 主要成效 2.6.3 未来展望 3 城市更新的思想渊源与基础理论 3.1 物质空间形态设计思想及理论 3.1.1 卡米洛·西特(Camillo Sitte):城市艺术 3.1.2 伊利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有机疏散 3.1.3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现代功能主义 3.2 人文主义思想及理论 3.2.1 刘易斯·芒福德(Lewls Mumford):有机规划与人文主义规划 3.2.2 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对现代主义的批判 3.2.3 柯林·罗(Colin Rowe)和弗瑞德·科特(Fred Koetter):拼贴城市 3.2.4 凯文·林奇(Kevin Lynch):城市意象 3.2.5 扬·盖尔(Jan Gehl):人性化设计 3.3 公众参与规划思想及理论 3.3.1 保罗·达维多夫(Paul Davidoff):倡导性规划 3.3.2 谢里·阿恩斯坦(Sherry Arnstein):市民参与的阶梯 3.3.3 帕齐·希利(Patsy Healey):协作式规划 3.4 复杂系统规划思想及理论 3.4.1 J.布莱恩·麦克洛克林(J.Brian McLoughlirl):系统规划理论 3.4.2 乔纳森·巴奈特(Jonathan Barnett):设计过程理论 3.4.3 彼得·霍尔(Peter Hall):系统规划和城市战略 3.4.4 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模式语言 3.4.5 尼科斯·A.萨林加罗斯(Nikos Angelos Salingaros):复杂性理论 3.5 后结构主义思想及理论 3.5.1 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空间生产理论 3.5.2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clcault):空间权力与异托邦 3.5.3 大卫·哈维(David Harvey):激进主义地理学 3.6 城市经济学思想及理论 3.6.1 哈维·莫洛奇(Harvey Molotch):增长机器理论 3.6.2 尼尔·史密斯(Neil Smith):租隙理论 3.6.3 威尔伯·R.汤普森(WilbcIr R.Thompson):城市作为扭曲的价格体系 3.6.4 迈克尔·E.波特(Michael E.PorTer):内城复兴的经济模型 3.7 中国城市更新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与理论 3.7.1 梁思成和陈占祥:“梁陈方案” 3.7.2 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与有机更新 3.7.3 吴明伟:全面系统的旧城更新思想 4 城市更新的内在机制与特征属性 4.1 旧城结构形态的基本构成 4.1.1 旧城物质结构形态的构成 4.1.2 旧城社会结构形态的构成 4.2 城市发展与老化衰退 4.2.1 城市的发展演变 4.2.2 城市的老化衰退 4.3 城市更新的多维属性 4.3.1 经济维度 4.3.2 社会维度 4.3.3 空间维度 4.3.4 文化维度 5 城市更新的实践类型与模式 5.1 旧居住区的整治与更新 5.1.1 旧居住区的分类与评价 5.1.2 旧居住区整治与更新的典型模式 5.2 中心区的再开发与更新 5.2.1 现代城市中心的高层次要求 5.2.2 中心区的功能转型与更新再开发 5.3 历史地区的保护与更新 5.3.1 历史地区的基本定义与类型 5.3.2 历史地区的整体保护与有机更新 5.4 老工业区的更新与再开发 5.4.1 后工业化与城市转型 5.4.2 老工业区更新的典型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