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追到天边救母亲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程小萍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1993年,为四个孩子操劳一生的母亲余琦罹患肺癌,命悬一线。姐弟四人悲痛万分。面对种种“不可逆传”的险情,孩子们执意挽救母亲。在无药可救的情况下,他们决定采用当时最先进的“人体冷冻技术”,将母亲的身体冷冻,期待未来癌症有药可医时,再将母亲唤醒。余琦唯一的儿子董亮,更是放弃所有,苦苦探寻治疗癌症的方法,追到天边,也要救回母亲……
小说以爱为主题,讲述的故事历经近一个世纪的时间跨度;通过余琦一家生活的风风雨雨,展现了感天动地的母爱,突出了孩子们“鸦反哺、羊跪乳”般的殷殷孝心和母子相互温暖的恩与义。在表达方式上,作者融社会现实主义和科技浪漫主义为一炉,大胆想象,营造出亦真亦幻的独特艺术效果。
作者简介
程小萍,女,1957年生人,祖籍湖北孝感。高级编辑。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博士、兼职教授。清华大学、复旦大学访问学者。享受武汉市人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武汉市作家协会第三届散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武汉市文化传媒产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曾任湖北省网络文化协会媒体分会副会长、武汉广播影视周报社社长、武汉市网络电视台副台长、武汉市网络电视公司总经理等职务。
所着《媒体知识管理》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收入2008年《中国新闻年鉴》;另出版有《三网融合背景下多媒体运营方略》、长篇散文《此情悠悠到永远》等。
目录
引言
上部 秋日的悲情
第一章 绝处逢生
第二章 命悬一线
第三章 生命暂停
第四章 灵魂画廊
中部 生命的色彩
第五章 人生启航
第六章 豆蔻年华
第七章 沧桑古城
下部 灵魂的香气
第八章 爱神之吻
第九章 初为人母
第十章 雏燕展翅
第十一章 小女初嫁
第十二章 多事之秋
尾声 真情的呼唤
第十三章 爱的守望
第十四章 死而复生
第十五章 灵魂不息
第十六章 吹沙落金
名家评论
现实主义与科技浪漫的完美结合/戴欢
生生不息爱无边/林可行
诗化的小说爱的颂歌/代诗圆
孜孜追寻的文学梦(代后记)
序言
触摸灵魂的“画廊”
陆地
慢慢地,打开手中的
书卷《追到天边救母亲》
,千姿百态的生活画面扑
面而来。小说以清新自然
的笔触,描绘生活的图景
,描写人物的命运,展现
人物的内心世界,挖掘感
人至深的人性美、人情美
,使人触摸母亲的灵魂,
解读纯洁的母爱,解读孝
子感恩母亲的情怀。也许
,这就是小说《追到天边
救母亲》带给我的感动。
小说构思独特。主人
公余琦出生于20世纪30
年代,是一个书画爱好者
,前生后世以画抒意,展
现自己的人生际遇和灵魂
之旅。她把小女儿董燕培
养为职业画家。整部小说
以余琦和董燕的画作为线
索,借用新闻报道的倒金
字塔结构布局,描述了主
人公余琦死而复生、灵魂
赓续的传奇故事。
尽管作品主人公死而
复生的人生经历。超出人
们目前的生活经验与认知
。但将小说描写的故事,
置于我们所处的时代解读
,就会发现,作者预判式
的虚构和描写,绝不是抽
象地自说自话和无的放矢
,而具有强烈的时代烙印

在科技剧烈变革的今
天,在人们对生命、对人
体和灵魂有了新认识和新
期待的今天,长期从事新
闻工作的作者。依据科学
家的大胆预测——未来医
术进步后,不少得了绝症
的人,开始向专业公司寻
求冷冻人体,从而得以再
度复活。人生得以重新来
过——以“新闻预告”的视
角,将人体冷冻复活融入
艺术创作中。
美国“新新闻主义”代
表人物盖伊·特立斯说过
:“每个人都是一本小说
。”小说主人公余琦从一
个美貌可人的花季少女,
成长为一个妻子、一个母
亲。历尽艰辛的生活,她
倍加珍惜父母之爱和家庭
温暖。她生养了三个女儿
和一个儿子。为人妻,为
人母,无论生活如何艰难
困苦,她都含辛茹苦地呵
护每一个孩子成长。丈夫
撒手入寰,她坚强地用柔
弱的肩膀,默默支撑着家
庭,应对生活的苦辣甜酸
;严寒冬日,她将母爱一
针一线地织进孩子的毛衣
;对残疾的小女儿,她总
是鼓励她坚强,最终,女
儿成为小有名气的画家;
遇到濒临饿死而有前嫌之
人,余琦不计较过往,用
家里有限的粮食,熬粥救
人。她的言行,给孩子们
的示范效应是:见死要救
,遇弱要帮,这是做人的
本分。一个拥有大爱的人
,才拥有生命的真正价值
。母亲的言传身教,净化
着孩子们的心灵,激励他
们满怀仁爱之心,在曲折
的人生道路上前行。
岁月流逝,孩子们长
大了,余琦却罹患肺癌,
生命垂危。孩子们追到天
边救母亲,请求科学家用
人体冷冻技术,留住母亲
。于是,在美国,余琦有
了一个灵魂的歇息之地。
26年“天上人间”。尽
管时空阻隔,但孩子们与
母亲的灵魂息息相通,孩
子们对母亲的爱与日俱增
。他们无时无刻不怀念母
亲,无时无刻不盼望医学
的奇迹出现。
进入21世纪,癌症正
在被人类攻克,余琦所患
的肺癌最先被攻破。26年
的等待和守护,孩子们终
于迎来冰消雪融,迎来母
亲重返人间。母爱感天动
地,孝心可歌可泣。重回
生活的余琦喜抱重孙。四
世同堂。儿孙绕膝,她露
出了天下最动人的笑容。
这是一部充满人性温
暖的小说。作者笔下的主
人公平凡而普通,但她身
上却散发着善良之光和人
性的温暖。作品以艺术虚
构的方式,将理想的生命
世界具象化、现实化…表
达了对于美好人性的呼唤

这是一部切中时弊的
小说。小说描写了余琦的
第三代——董霞的女儿,
董萌萌的故事。董萌萌是
典型的“80后”,是中国独
生子女的代表。遭遇过离
异的母亲董霞,像很多独
生子女的父母一样,把她
捧在手心里,放在心尖上
,什么事都顺着女儿,处
处以女儿为中心。由于母
亲的爱太过浓密,一度让
女儿错过了学习感恩的机
会。天长日久,孩子感觉
母亲对自己的所有付出是
应该的,是天经地义的,
她可以受之无愧,因此常
常忽略母亲的感受。母亲
董霞身患绝症,撑着病体
赶到国外,想跟女儿说说
知心话。萌萌却因为准备
竞聘大学教授,没有时间
好好陪伴妈妈。直到她发
现妈妈身患绝症,才幡然
醒悟,母爱,是世界上唯
一永恒的存在……
小说时空跨度大。描
写的故事从农业时代,跨
越工业时代。来到智能化
时代。作者以辽阔的视野
,通过倒叙和分叙相结合
的结构布局,将“家族群
像”的人物设置,跌宕起
伏的故事情节有序地融为
一体。以飞扬的文呆,细
腻的描写,将读者引往过
去,又回到现实。体现了
作者将时空与故事内容视
为一个有机整体表现的创
作意图。
一部小说,只为读懂
作品灵魂的人而作。判断
一部小说的优劣,不需要
它的客观真实,只需要它
合乎情理的艺术真实。小
说以独特的视角和多样化
的表达,将“如果人生重
新来过”这个人们共同关
心的问题,暗含于作品始
终,历史维度和哲学思考
的植入,赋予了小说更高
的艺术价值。
“如果人生能够重新来
过,每个人都会成为圣人
。”或许,如果人生能够
重新来过,我们就有机会
去弥补对父母的亏欠;我
们会加倍珍惜自己的爱人
;我们要好好培养自己的
子女;我们会加倍专注于
导语
《追到天边救母亲》以余琦和董燕的画作为线索,借用新闻报道的倒金字塔结构布局,描述了主人公余琦死而复生、灵魂赓续的传奇故事。
《追到天边救母亲》通过文学与新闻的对话,文学与科学的对话,将人性的温情,作为作品的原点,进行深层次挖掘,从而形成与读者的共鸣点。
后记
我的文学梦,始于我
的芳华年代。那是20世纪
70年代,大家都想做个文
学青年,认为只有当个作
家,才叫有出息。18岁左
右,当知青的我,开始追
寻我的文学梦。我开始用
业余时间进行文学创作,
写话剧,写散文,写诗歌
。作品也被当时的《湖北
日报》《长江文艺》等报
刊发表。从事宣传工作的
父亲鼓励我说,你要把文
章练好,参加相关比赛。
因为热爱,因为小小的成
就,我多次被推荐参加省
、地、县组织的文学创作
培训班、研讨班。尤其是
一次科幻作品创作培训,
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于是,文学,在我的心中
埋下了种子,当作家,成
为我的人生理想。
阴差阳错,我的第一
份工作,被安排在云梦县
科委计量所担任理化分析
技术员。后来,我被点选
到县广播站做播音员。再
后来,我从工作岗位考入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学
院,学习新闻专业。毕业
后,就一直在广播电视行
业从事新闻工作。一晃40
多年过去了,尽管新闻写
作已经成为我的职业习惯
。但我难忘初心,总希望
埋在心底的文学梦,有一
天能够开花结果。
一、关于小说《追到
天边救母亲》的创作背景
2005年,作为职业记
者,我的长篇散文《此情
悠悠到永远》由人民出版
社出版。这是一本献给我
母亲的书,一本记录和描
写母爱的书。
尽管,母爱是生物遗
传的本能,但人类的母爱
,甚于其他动物,高于生
活中的其他情爱,母爱是
最值得赞颂的伟大感情。
母亲活着的时候,我们往
往毫不在意地肆意挥霍母
爱。直到我的母亲去世以
后,我才幡然猛醒,母亲
的离开,是我最大的失去
。从此以后,母爱不会再
来。从那时候开始,“子
欲养而亲不待”的痛苦,
就在我的心头留下了一道
伤口。这道难以愈合的伤
口,有时隐隐作痛,有时
阵阵刺痛,时间愈久,愈
是痛得厉害。我终于明白
,依恋母亲,思念母亲,
是一个人永远无法摆脱的
情结。我常常情在心中,
话在嘴边,不吐不快。于
是,我以一泻千里的情思
,为母亲写了《此情悠悠
到永远》那本书。我感觉
,那本书,不是写出来的
,完全是内心情感的泣诉

2005年5月,武汉市作
家协会为我的长篇散文《
此情悠悠到永远》,主办
了首发式和研讨会。当时
的武汉市文联党组书记程
元生、武汉市广电局副局
长黄长清、武汉市作协主
席和著名作家董宏猷、武
汉市作协副主席王新民、
武汉市作协秘书长张炳绍
、武汉市作协散文创作委
员会副主任胡榴明等领导
和专家参会。大家认为,
长篇散文《此情悠悠到永
远》非常深刻地抒发了人
世间的亲情、友情、爱情
。特别是将母子情、母子
爱写得催人泪下,引人共
鸣,达到了一定的艺术境
界。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和价值。并希望我能在此
基础上,再构思,再创作
,再提升。
武汉市作协主席、著
名作家董宏猷指出:“《
此情悠悠到永远》的问世
,暗示和代表了一种国际
潮流和趋势。比如,欧美
的一些文学工作者,都流
行收集个人家史,留下资
料。本书讲述一个女性的
一生,是怎样走过来的,
她对社会的贡献是怎么样
的,涉及很多历史的、社
会的资料。”他说:“好题
材不要放过。这本书有再
创作的价值。可以不仅仅
从个人家庭的层面切入,
不仅仅从一个母亲的角度
来展开,不仅仅写一个母
亲逝去以后,女儿一泻千
里的悲痛情绪。而要从社
会的角度,把涉及的问题
展开来,讲述人性的故事
,反映时代的变迁。这样
会更加厚重一些。”他说
:“也许,作者的这一步
,是无意识地迈出的,但
是,迈出去了,就展现出
了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就
留下了足音。因此,这本
书还可以其他的形式出现
。再创作的书,不仅是献
给她自己的母亲,而是要
把它献给天下所有人的母
亲。再创作不是简单的重
复,而是更高层次的升华
。让大家读了以后有更加
强烈的共鸣。”
由于一直处在繁忙的
新闻工作岗位上。一直没
有时间了却对这本书再创
作的心愿。直到2011年
,我才开始着手对这个题
材进行再构思。再提升。
于是,就有了现在的这部
长篇小说《追到天边救母
亲》。
二、关于小说《追到
天边救母亲》的表达方式
重新思考的过程中,
我发现,如果继续以纪实
性的散文表达的方式,从
写我自己的母亲,变为写
天下人的母亲,在内容的
扩展和表达形式上都有很
大的局限。这时候,深藏
心底的文学梦想又开始萌
芽了。我决定,尝试以小
说的形式,为天下人的母
亲写书。因为,文学可以
大胆虚构,而新闻和纪实
性的散文,必须讲求真实
,不允许有文学的想象和
夸张,记者没有超越现实
的自由,不能描写自己所
没有的经历。而文学,则
是一个独立的艺术世界,
有很大的想象与夸张的空
间。判断一部小说是否真
实,衡量尺度是艺术真实
而非客观真实。
当然,在小说的创作
过程中,几十年新闻写作
的表达习惯,可能在小说
写作中有比较明显的痕迹
。正如我本人在《此情悠
悠到永远》的作品首发式
和研讨会上,对我自己的
作品所认识的那样:“在
人物和故事的描写上,应
书评(媒体评论)
《追到天边救母亲》
把不会太久就会突破的未
来科技运用到当下现实,
创造了全新的“实幻小说”

——《中国文艺家》
执行主编、著名翻译家
戴欢
翻开这部沉甸甸的长
篇小说,一缕缕新的气息
扑面而来。它让我的肺腑
注入了一丝丝大爱的清泉
,它使我的耳畔回响着一
首首穿越的心曲,它在我
的脑海激荡起一朵朵感叹
的浪花……
——高级编辑、原中
国质量报总编辑 汪发楷
一个冷冻了26年的女
人醒来和这个世界仍然纠
缠不清的故事,其中有我
们每个人的影子。
——诗人、词作家 熊

只有充满真爱的生命
,才能重温时光的节律。
只有“鸦反哺、羊跪乳”般
相互温暖的恩与义,才能
让生命和时光重来。
——穿越小说《幻象
大限》的作者 林可行
《追到天边救母亲》
以缠绵的柔情、纯美的笔
调、从现实向未来延伸交
叉的创新结构,展现了四
代人之间的恩怨情仇和个
人命运的动荡沉浮,是一
部喻世、警世、醒世的爱
之书。
——英国剑桥大学艺
术人类学访问学者 代诗
精彩页
第一章 绝处逢生
人死了不奇怪,人活着才是意外。生活中,太多的危险,蛰伏着种种不测,比如,看不见的病毒,就像肉眼难以辨别的灰尘,砸中了谁,谁就可能殒命。生命,因为脆弱而格外珍贵。人世间的爱,因为温暖而令人追逐和留恋。
一个人,九死一生地活下来不奇怪。而命悬一线时,被按下暂停键,待春暖花开,生命重新再来,那便是奇迹。
我们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余琦,看上去很平凡,与其他人没什么两样。她的不同凡响,就在于当她的生命即将到达终点,一步一步向天堂走去之时,孩子们想方设法,追到天边救母亲。在亲情的呼唤中,濒临死亡的余琦得以重回人间,延续上辈子的缘与情……这是1991年农历八月,海河城古街,秋风习习,阳光灿烂。余琦家的居民小院,房子已经显得有些老旧了。木质雕花窗露出了些许裂痕。窗旁,一棵孤傲的青松,棕色的树干,绿色的树冠,枝叶茂密。清风吹动着它的枝条,它却自然潇洒地挺立。
阳光透过雕花的门窗,把老房子的堂屋照得透亮。窗外那棵青松小塔似的树冠,细细的树叶的影子映在堂屋的地上……58岁的余琦,修长的个子,鸭蛋脸上有一个端正高耸的鼻子。棱角分明的嘴唇极为标致。尽管岁月在她的额头和眼角刻下了几道明显的皱纹,但她的眼睛里依然闪烁出灵秀的神采,一看,就是一个美人胚子。
这个居民小院和老屋,是余琦祖上一代又一代流传下来的。四十多年前。余琦从老家余家河村回城的时候,就住在这个院子里。
早上,习习秋风轻轻地将留在树上舍不得飘落的黄叶吹了下来。余琦身着已经洗得泛白的白底碎花衬衫,配着一条款式过时的藏蓝色裤子,脚上的布鞋也是老式的。尽管不是那么时髦,却很整洁。晨光下,她一如往常地打扫着小院。几十年,院子的地势都被她扫得比最初低了很多。
这些日子,余琦的独生子董亮休假在家。看着忙碌的母亲,他突然发现,阳光映照下,母亲瘦弱的身影,显得有些单薄。母亲的头发已经夹杂着银丝,原来白皙的脸上有了淡淡的斑点。尽管岁月的风霜掩饰不住她曾经的美丽,尽管见到孩子们她的两眼依然异常有神,但董亮看得出来,年过半百的母亲其实很疲惫。他心疼地抢过余琦手中的扫帚,说:“妈妈,您不能太累,您歇着,我来吧。”余琦说道:“咳……咳……咳……平时我做惯了,不做我还不舒服呢。”
董亮关心地说:“妈妈,您一直咳嗽,我不放心。趁我在家,我一定要陪您去医院检查一下!”余琦说:“孩子,别担心,没关系的。我一直都有点咳嗽。可能是支气管炎,不用那么大惊小怪吧,医院看病的流程太复杂了,耽误时间。”
董亮是1966年冬天出生的。他听隔壁邻居李湘梅阿姨说,自己出生的那天,下着大雪。身怀七个月身孕的母亲突然发作,来不及去医院,由李湘梅阿姨在家里接生,生出了自己。后来,父亲去世了。一次,两个姐姐在去买粮食的路上丢了粮票。为了保证姐弟几人有饭吃,妈妈步行几十里路,去找朋友帮忙买米,一去一回,把鞋子都磨破了,双脚磨出了伤口。省吃俭用的母亲。回家将磨破的鞋子补好了又穿。董亮感觉,小时候,自己对母亲只是一种依恋,却不懂得母爱。现在,自己当了父母,对母亲,才有了刻骨铭心的怜爱。对母爱,才有了深刻的理解。
余琦道:“你,咳……咳……”她又干咳了几下,“你们快一年没有回家了……咳……咳……在家好好休息一下吧,不要为我操心了。”余琦一边说,一边忍不住一阵阵刺激性咳嗽。
“妈,早餐做好了,您哪里不舒服了?”董亮的妻子李燕红关切地问婆婆。
“没事,没事,医生诊断了,我这是刺激性咳嗽,是慢性支气管炎。你们不要担心,不用担心……”余琦反倒安慰起孩子们来。
P3-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