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小时候……”长辈对孩子如是说。接下去,他们会说他们小时候没有什么,他们小时候不敢
怎样,他们小时候还能看见什么,他们小时候梦想什么……翻开这本书,如同翻看一幅幅珍贵的童年老照片。老照片已经泛黄,或者折了角,每一张照片讲述一个故事,折射一个时代。
苏童从童年记忆中汲取养分,把童年时的心灵感受诉诸笔端。
希望小读者读了这本书可以对父辈说:“我知道,你们小时候……”希望父母们翻看这本书则可以重温自己的童年,唤醒记忆深处残存的儿时梦想。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自行车之歌(我们小时候)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苏童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我们小时候……”长辈对孩子如是说。接下去,他们会说他们小时候没有什么,他们小时候不敢 怎样,他们小时候还能看见什么,他们小时候梦想什么……翻开这本书,如同翻看一幅幅珍贵的童年老照片。老照片已经泛黄,或者折了角,每一张照片讲述一个故事,折射一个时代。 苏童从童年记忆中汲取养分,把童年时的心灵感受诉诸笔端。 希望小读者读了这本书可以对父辈说:“我知道,你们小时候……”希望父母们翻看这本书则可以重温自己的童年,唤醒记忆深处残存的儿时梦想。 作者简介 苏童,原名童忠贵,1963年生于江苏苏州。他的童年伴随着“文革”运动。他身处于运动之中,又因为年幼而置身事外,这种既在其中又在其外的特殊经历对他后来的“文革”叙事有着深远影响。读小学时他患上了严重的肾炎和并发性败血症,不得不休学在家。少年时期的病痛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影响到他后来的写作。“我现在是以一个作家的身份在描绘死亡,可以说是一个惯性,但这个惯性可能与我小时候得过病有关。” 1980年,苏童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开始了写作,最初主要写诗,后来写小说。写作初期,发表并不顺利。直到1983年,《飞天》和《星星》诗刊分别发表了他的一组诗(以本名童忠贵发表),《青春》杂志发表了他的短篇小说处女作《第八个是铜像》。 1985年,苏童成为《钟山》杂志的文学编辑。1987年,发表短篇小说《桑园留念》,被他认为是个人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同年,发表成名作《一九三四年的逃亡》,被认为是先锋小说的代表作,他同马原、余华、洪峰、格非等被认为是先锋小说的代表人物。1989年,发表《妻妾成群》,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获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奖。 1990年代后苏童的创作转向长篇小说,发表了《米》《菩萨蛮》《我的帝王生涯》《碧奴》等。 新世纪以来,苏童及其作品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可。2009年《河岸》获第三届英仕曼亚洲文学奖。2010年,苏童获第八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作家奖,《茨菰》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香草营》获《小说月报》第十四届百花奖。2015年长篇小说《黄雀记》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7年《万用表》获第十七届百花文学奖短篇小说奖,2018年又获得第五届汪曾祺文学奖。 目录 六十年代,一张标签 六十年代,一张标签 初入学堂 九岁的病榻 狗刨式游泳 恐怖的夜晚到哪里去了 自行车之歌 童年的一些事 童年的一些事 女裁缝 三棵树 金鱼热 船 雨和瓦 城北的桥 夏天的一条街道 夏天的一条街道 吃客 螺蛳 卤菜 鱼头 绸布 点心 白铁铺子 理发店 肉铺 卖药 茶馆店 过去随谈(代后记) 序言 大作家与小读者 “我们小时候……”长辈对 孩子如是说。接下去会说我 们小时候没有什么,我们小 时候不敢怎样,我们小时候 还能看见什么,我们小时候 梦想什么……翻开这套书, 如同翻看一本本珍贵的童年 老照片。老照片已经泛黄, 或者折了角,每一张照片讲 述一个故事,折射一个时代 。 很少人会记得小时候读 过的那些应景课文,但是课 本里大作家的往事回忆却深 藏在我们脑海的某一个角落 里。朱自清父亲的背影、鲁 迅童年的伙伴闰土、冰心的 那盏小桔灯……这些形象因 久远而模糊,但是永不磨灭 。我们就此认识了一位作家 ,走进他的世界,学着从生 活平淡的细节中扑捉永恒的 瞬间,然后也许会步入文学 的殿堂。 王安忆说:“历史是胜利 者的历史,记忆也是,谁的 记忆谁有发言权,谁让是我 来记忆这一切呢?那些沙粒 似的小孩子,他们的形状只 得湮灭在大人物的阴影之下 了。可他们还是摇曳着气流 ,在某种程度上,修改与描 画着他人记忆的图景”。如 果王安忆没有弄堂里的童年 ,忽视了“那些沙粒似的小 孩子”,就可能没有《长恨 歌》这部上海的记忆,我们 的文学史上或许就少了一部 上海史诗。儿时用心灵观察 、体验到的一切可以受用一 生。如苏童所言“童年的记 忆非常遥远却又非常清晰” 。普鲁斯特小时候在姨妈家 吃的玛德莱娜小甜点的味道 打开了他记忆的闸门,由此 产生了三千多页的长篇巨著 《追寻逝去的时光》。苏童 因为对儿时“空气中漂浮的 化工厂樟脑丸的气味”和“雨 点落在青瓦上清脆的铃铛般 的敲击声”记忆犹新,因为 对苏州百年老街上店铺柜台 里外的各色人等怀有温情, 他日后的“香椿树街”系列才 有声有色。汤圆、蚕豆、当 甘蔗啃的玉米秸……儿时可 怜的零食留给毕飞宇的却是 分享的滋味,江南草房子和 大地的气息更伴随着他的写 作生涯;迟子建恋恋不忘儿 时夏日晚饭时的袅袅蚊烟, “为那股亲切而熟悉的气息 的远去而深深地怅惘着”, 她的作品中常常漂浮着一缕 缕怀旧的氤氲。 什么样的童年是美好的 ?生长于上世纪60年代、 70年代动乱时期的中国父母 们很难回答这个问题。他们 中的大多数人没有团花似锦 的童年。“在漫长的童年时 光里,我不记得童话、糖果 、游戏和来自大人的过分的 溺爱,我记得的是清苦,记 得一盏十五瓦的黯淡的灯泡 照耀着我们的家,潮湿的未 浇水泥的砖地,简陋的散发 着霉味的家具……”苏童的 童年印象很多人并不陌生。 但是清贫和孤寂却不等于心 灵贫乏和空虚,不等于没有 情趣。儿童时代最温馨的记 忆是玩过什么。那个时代玩 具几乎是奢侈品,娱乐几乎 被等同于奢靡。但是大自然 却能给孩子们提供很多玩耍 的场所和玩物。毕飞宇和小 伙伴们举行不定期的“桑树 会议”,每个屁孩在一棵桑 树上找到自己的枝头坐下颤 悠着,做出他们的“重大决 策”;辫子姐姐的宝贝玩具 是蚕宝宝的“大卧房”,半夜 开灯看着盒子里“厚厚一层 绒布上一些小小的生命在动 ,细细的,象一段段没有光 泽的白棉线,头上顶着一小 点黑,蹲在那里看蚕宝宝吃 桑叶。好几条伸直了身体, 一齐对准一张叶子发动‘进 攻’,叶子边有趣地一点点 凹进去,弯成一道波浪形。 ”那份甜蜜赛过今天女孩子 们抱着芭芘娃娃过家家。 最热闹的大概要数画家 黄永玉一家了,用他女儿黑 妮的话说“我们家好比一只 满近似诺亚方舟载着动物的 的大船,由妈妈把舵。跟妈 妈一起过日子的不光是爸爸 和后来添的我们俩,还分期 分段捎带着小猫大白、荷兰 猪土彼得、麻鸭无事忙、小 鸡玛瑙、金花鼠米米、喜鹊 喳喳、猫黄老闷儿、猴伊沃 、猫菲菲、变色龙克莱玛、 狗基诺和绿毛龟六绒”,这 家人竟然还从森林里带回家 一只小黑熊。这只大船的掌 舵人张梅溪女士让我们见识 了上世纪50年代小兴安岭, 走进森林动物世界。 物质匮乏意味着等待、 期盼。比如等着吃到一块点 心,梦想得到一个玩具,盼 着看一场电影。哀莫大于心 死,祈望虽然难耐,却不会 使人麻木。渴望中的孩子听 觉、嗅觉、视觉和心灵会更 敏感。“我的童年是在等待 中度过的,我的少年也是在 等待中度过的……一次又一 次的失望让我拥有了无与伦 比的忍受力。我的早熟一定 与我的等待和失望有关。在 等待的过程中,你内心的内 容在疯狂地生长。每一天你 都是空虚的,但每一天你都 不空虚。”毕飞宇在这样的 期待中成长,他一年四季观 望着大地变换着的色彩,贪 婪地吸允着大地的气息,倾 听着“-泥土在开裂,庄稼在 抽穗,流水在浇灌”。没有 他少年时在无垠的田野上的 守望,就不会有他日后《三 姐妹》、《平原》等乡村题 材的杰作。 而童年留给迟子建的则 是大自然的调色板。她画出 了月光下白桦林的静谧、北 极光令人战栗的壮美还有秋 霜染过的山峦……她笔下那 些背靠绚丽的五花山“弯腰 弓背溜土豆的孩子”让人想 起米勒的《拾麦穗》。莫奈 的一池睡莲虚无缥缈,如诗 如乐,梵高的向日葵激情四 射,如奔腾的火焰。可哪个 画家又能画出迟子 导语 一个时代的童年“老照片”。 一本大作家写给小读者的儿时回忆。 一本适合家长与孩子共读的名家美文。 《自行车之歌》是一本散文集,主要由作者本人的童年回忆选编构成。本书由英仕曼亚洲文学奖得主苏童写作。该书以优美至极的散文格式写就,讲述了作者在苏州街头晃晃悠悠成长的南方童年。行船、流水、城北的桥及夏日街头三三两两的人群等弥漫着南方水气氤氲的生活让人悠闲中又感觉说不出的怅然。全文细腻写实,真情流露。 后记 过去随谈 说到过去,回忆中首先 浮现的还是苏州城北的那条 百年老街。一条长长的灰石 路面,炎夏七月似乎是淡淡 的铁锈红色,冰天雪地的腊 月里却呈现出一种青灰的色 调。从街的南端走到北端大 约要花费十分钟,街的南端 有一座桥,以前是南方城池 所特有的吊桥,后来就改建 成水泥桥了。北端也是一座 桥,连接了苏沪公路,街的 中间则是我们所说的铁路洋 桥。铁路桥凌空跨过狭窄的 城北小街,每天有南来北往 的火车呼啸而过。 我们街上的房屋、店铺 、学校和工厂就挤在这三座 桥之间,街上的人也在这三 座桥之间走来走去,把时光 年复一年地走掉了。现在我 看见一个男孩背着书包滚着 铁箍在街上走过,当他穿过 铁路桥的桥洞时,恰恰有火 车从头顶上轰隆隆地驶过, 从铁轨的缝隙中落下火车头 喷溅的水汽,而且有一只苹 果核被人从车窗里扔到了他 的脚下。那个男孩也许是我 ,也许是大我两岁的哥哥, 也许是我的某个邻居家的男 孩。但是不管怎么说,那是 我童年生活的一个场景。 我从来不敢夸耀童年的 幸福,事实上我的童年有点 孤独,有点心事重重。我父 母除了拥有四个孩子之外基 本上一无所有。父亲在市里 的一个机关上班,每天骑着 一辆破旧的自行车来去匆匆 ;母亲在附近的水泥厂当工 人,她年轻时曾经美丽的脸 到了中年以后经常是浮肿着 的,因为疲累过度,也因为 身患多种疾病。多少年来父 母亲靠八十多元钱的收入支 撑一个六口之家,可以想象 那样的生活多么艰辛。 我母亲现在已长眠于九 泉之下,现在想起她拎着一 只篮子去工厂上班的情景, 仍然历历在目。篮子里有饭 盒和布纳鞋底,饭盒里有时 装着家里吃剩的饭和蔬菜, 有时却只有饭没有别的,而 那些鞋底是预备给我们兄弟 姐妹做棉鞋的。她心灵手巧 却没有时间,必须利用工余 休息时纳好所有的鞋底。 在漫长的童年时光里, 我不记得童话、糖果、游戏 和来自大人的过分的溺爱, 我记得的是清苦,记得一盏 十五瓦的黯淡的灯泡照耀着 我们的家,潮湿的未浇水泥 的砖地,简陋的散发着霉味 的家具,四个孩子围坐在方 桌前吃一锅白菜肉丝汤,两 个姐姐把肉丝让给两个弟弟 吃,但因为肉丝本来就很少 ,挑几筷子就没有了。 母亲有一次去酱油铺买 盐掉了五元钱,整整一天她 都在寻找那五元钱的下落。 当她彻底绝望时,我听见了 她那伤心的哭声,我对母亲 说:“别哭了,等我长大了 挣一百块钱给你。”说这话 的时候我大概只有七八岁, 我显得早熟而机敏,它抚慰 了母亲,但对于我们的生活 却是无济于事的。 那时候我最喜欢的事情 是过年。过年可以放鞭炮、 拿压岁钱、穿新衣服,可以 吃花生、核桃、鱼、肉、鸡 和许多平日吃不到的食物。 我的父母和街上所有的居民 一样,喜欢在春节前后让他 们的孩子幸福和快乐几天。 当街上的鞭炮屑、糖纸 和瓜子壳被最后打扫一空时 ,我们一年一度的快乐也随 之飘散。上学、放学、作业 、打玻璃弹子、拍烟壳—— 因为早熟或者不合群的性格 ,我很少参与街头孩子的这 种游戏。我经常遭遇的是这 种晦暗的难挨的黄昏,父母 在家里高一声低一声地吵架 ,姐姐躲在门后啜泣,而我 站在屋檐下望着长长的街道 和匆匆而过的行人,心怀受 伤后的怨恨:为什么左邻右 舍都不吵架,为什么偏偏是 我家常常吵个不休? 我从小生长的这条街道 后来常常出现在我的小说作 品中,当然已被虚构成“香 椿树街”了。街上的人和事 物常常被收录在我的笔下, 童年的记忆非常遥远却又非 常清晰,从头拾起令我有一 种别梦依稀的感觉。 我初入学堂是在一九六 九年秋季,仍然是动荡年代 。街上的墙壁到处都是标语 和口号,现在读给孩子们听 都是荒诞而令人费解的了, 但当时每个孩子都对此耳熟 能详。我记得我生平第一次 写下的完整句子都是从街上 看来的,有一句特别抑扬顿 挫:“革命委员会好!”那时 候的孩子没有学龄前教育, 也没有现在的广告和电视文 化的熏陶,但满街的标语口 号教会了他们写字认字,再 愚笨的孩子也会写“万岁”和 “打倒”这两个词组。 小学校是从前的耶稣堂 改建的,原先牧师布道的大 厅做了学校的礼堂,孩子们 常常搬着凳椅排着队在这里 开会,名目繁多的批判会或 者开学典礼,与昔日此地的 宗教仪式已经是南辕北辙了 。这间饰有圆窗和彩色玻璃 的礼堂以及后面的做了低年 级教室的欧式小楼,是整条 街上最漂亮的建筑了。 我的启蒙教师姓陈,是 一个温和的白发染鬓的女教 师,她的微笑和优雅的仪态 适宜于做任何孩子的启蒙教 师,可惜她年龄偏老,而且 患了青光眼,到我上三年级 时她就带着女儿回湖南老家 了。后来我在学生生涯里有 了许多老师,最崇敬的仍然 是这位姓陈的女教师,或许 因为启蒙对于孩子弥足珍贵 ,或许只是因为她有那个混 乱年代罕见的温和善良的微 笑。 读小学二年级的时候, 因为一场重病我休学在家, 每天在病榻上喝一碗又一碗 的中药,那是折磨人的寂寞 时光。当一 精彩页 自行车之歌 一条宽阔的缺乏风景的街道,除了偶尔经过的公共汽车、东风牌或解放牌卡车,小汽车非常罕见,繁忙的交通主要体现在自行车的两个轮子上。许多自行车轮子上的镀光已经剥落,露出锈迹,许多穿着灰色、蓝色和军绿色服装的人骑着自行车在街道两侧川流不息,这是一部西方电影对七十年代北京的描述——多么笨拙却又准确的描述。所有人都知道,看到自行车的海洋就看到了中国。 电影镜头遗漏的细部描写现在由我来补充。那些自行车大多是黑色的,车型为二十八吋或者二十六吋,后者通常被称为女车,但女车其实也很男性化,造型与男车同样地显得憨厚而坚固。偶尔地会出现几辆红色和蓝色的跑车,它们的刹车线不是裸露垂直的钢丝,而是一种被化纤材料修饰过的交叉线,在自行车龙头前形成时髦的标志——就像如今中央电视台的台标。彩色自行车的主人往往是一些不同寻常的年轻人,家中或许有钱,或许有权。这样的自行车经过某些年轻人的面前时,有时会遇到刻意的阻拦。拦车人用意不一,有的只是出于嫉妒,故意给你制造一点麻烦;有的年轻人则很离谱,他们胁迫主人下车,然后争先恐后地跨上去,借别人的车在街道上风光了一回。 我们现在要说的是普通的黑色的随处可见的自行车,它们主要由三个品牌组成:永久、凤凰和飞鸽。飞鸽是天津自行车厂的产品,在南方一带比较少见。我们那里的普通家庭所梦想的是一辆上海产的永久或者凤凰牌自行车,已经有一辆永久的人家毫不掩饰地告诉别人,他还想搞一辆凤凰;已经有一辆男车的人家很贪心地找到在商场工作的亲戚,问能不能再弄到一辆二十六吋的女车。然而在一个物质匮乏的时代,这样的要求就像你现在去向人家借钱炒股票,只能引起对方的反感。 有些刚刚得到自行车的愣头青在街上“飙”车,为的是炫耀他的车和车技。看到这些家伙风驰电掣般地掠过狭窄的街道,泼辣的妇女们会在后面骂:“去充军啊!”骑车的听不见,他们就像如今的赛车手在环形赛道上那样享受着高速的快乐。也有骑车骑得太慢的人,同样惹人侧目。我一直忘不了一个穿旧军装的骑车的中年男人,也许是因为过于爱惜他的新车,也许是车技不好,他骑车的姿势看上去很怪,歪着身子,头部几乎要趴在自行车龙头上,他大概想不到有好多人在看他骑车。不巧的是,这个人总是在黄昏经过我们街道,孩子们都在街上无事生非。不知为什么,那个人骑车的姿势引起了孩子们一致的反感,孩子们认为他骑车姿势像一只乌龟。有一天,我们突然冲着他大叫起来:“乌龟!乌龟!”我记得他回过头向我们看了一眼,没有理睬我们。但是这样的态度并不能改变我们对这个骑车人莫名的厌恶。第二天,我们等在街头,当他准时从我们的地盘经过时,昨天的声音更响亮更整齐地追逐着他:“乌龟!乌龟!”那个无辜的人终于愤怒了,我记得他跳下了车,双目怒睁向我们跑来,大家纷纷向自己家逃散。我当然也是逃,但我跑进自家大门时向他望了一眼,正好看见他突然站住,回头张望。很明显,他对倚在墙边的自行车放心不下。我忘不了他站在街中央时的犹豫,最后他转过身跑向他的自行车。这个可怜的男人,为了保卫自行车,他承受了一群孩子无端的污辱。 我父亲的那辆自行车是六十年代出产的永久牌。从我记事到八十年代离家求学,我父亲一直骑着它早出晚归。星期天的早晨,我总是能看见父亲在院子里用纱线擦拭他的自行车。现在,我以感恩的心情想起了那辆自行车,因为它曾经维系着我的生命。童年多病,许多早晨和黄昏我坐在父亲的自行车上来往于去医院的路上。曾经有一次,我父亲用自行车带着我骑了二十里路,去乡村寻找一个握有家传秘方的赤脚医生。我难以忘记这二十里路,大约有十里路是苏州城内的那种石子路、青石板路(那时候的水泥沥青路段只是在交通要道装扮市容),另外十里路就是乡村地带海浪般起伏的泥路了。我像一只小舢板一样在父亲身后颠簸,而我父亲就像一个熟悉水情的水手,他尽量让自行车的航行保持通畅。就像对自己的车技非常自信一样,他对我坐车的能力也表示了充分的信任,他说:“没事,没事,你坐稳些,我们马上就到啦!” P25-29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