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作为吉林省内唯二的国家贫困县,通榆县的脱贫历程可以说是吉林地区决胜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反映了我国农业大省在摆脱贫困上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本书由通榆县委宣传部组织采写,是一部可读性很强的纪实性报告文学。 全书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挖掘了脱贫攻坚过程中小人物、小故事,全景反映了吉林省通榆县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全过程,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呈现了扶贫过程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凸显了通榆脱贫攻坚在中国脱贫史上的时代价值和历史意义。 在艺术形式上,本书既保持了传统章回体中定场诗的传统,赋予作品文化自信的内涵;还以浓重的东北语言习惯,体现了强烈的地域风格,通读下来,极富特色。此外,本书还采用了图片、二维码等形式,以融合出版的方式,将脱贫攻坚过程中的视频新闻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幅幅黑土地乡村百姓脱贫攻坚的生动画面,为我国伟大的脱贫事业留下了一部鲜活的形象史。 目录 序 放飞的希望 第一章 鹏举鹤翔 第二章 鹤来春早 第三章 鹤迁新巢 第四章 鹤饮仙泉 第五章 鹤直乾坤 第六章 鹤戏新曲 第七章 丹鹤初心 第八章 鹤舞蹁跹 第九章 鹤呜闻天 附录 通榆县获国家、省级脱贫攻坚奖情况通榆县脱贫攻坚大事记 后记 序言 放飞的希望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 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 大会上的讲话开篇即庄严 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 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 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 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 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 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 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 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 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 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 !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 光荣!” 摆脱贫困,是百年来 广大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 生活愿景,是百年来无数 仁人志士拍案奋起、不惜 抛头洒血的初始缘由,更 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人 民的庄严承诺!早在两千 多年前,战国时期文学家 屈原在《离骚》中吟叹: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 生之多艰”。唐朝诗人杜 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中悲诉:“安得广厦千 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 颜”。毛泽东在《中国革 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 自由的程度,是世界所少 见的”。方志敏烈士在《 可爱的中国》中这样预言 革命胜利后的中国:“到 那时,中国的面貌将会被 我们改造一新。所有贫穷 和灾荒,混乱和仇杀,饥 饿和寒冷,疾病和瘟疫, 迷信和愚昧,以及那慢性 的杀灭中国民族的鸦片毒 物,这些等等都是帝国主 义带给我们可憎的赠品, 将来也要随着帝国主义的 赶走而离去中国了。朋友 ,我相信,到那时,到处 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 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 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 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 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病 ,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 爱将代替了仇恨,生之快 乐将代替了死之忧伤,明 媚的花园将代替了暗淡的 荒地!这时,我们民族就 可以无愧色地立在人类的 面前,而生育我们的母亲 ,也会最美丽地装饰起来 ,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 的携手了。” 为了实现这一天,数 千万英烈倒在血雨腥风和 枪林弹雨中;为了实现这 一天,新中国的劳动者和 建设者们留下了创业的汗 水和跋涉的脚步;为了实 现这一天,改革开放的开 拓者们创造出空前的经济 奇迹。特别是党的十八大 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 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 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 置,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 战。2015年到2019年, 全国贫困人口从5575万 人减少到551万人,年均 减贫1000万人以上,贫 困发生率从5.7%降至0.6 %。2020年,全国832个 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我 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 攻坚目标任务。这一天,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的 庄严时刻,终于实现了! 汪洋大海是由无数浪 花组成的,一滴水可以透 视太阳的光芒。《鹤鸣九 皋闻于天》一书,就是从 全国脱贫攻坚战许许多多 动人的事迹中汲取的吉林 省通榆县的一些普通而又 感人的浪花和水滴。吉林 省通榆县地处吉林省西部 科尔沁草原,土地面积 8496平方公里,人口 281589人。长期以来, 通榆是吉林省两个国家级 深度贫困县之一,风沙盐 碱,兼农兼牧,经济落后 ,生活贫困。在革命战争 年代,通榆人民积极参与 了抗击日寇和东北解放战 争,卓有贡献。新中国成 立以来,通榆人民在党的 领导下艰苦创业,不断发 展。改革开放以来,通榆 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开拓创 新,力争脱贫致富。党的 十八大以来,通榆县委、 县政府积极响应以习近平 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号 召,认真贯彻落实吉林省 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 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锐 意进取,攻坚克难,到 2020年4月,实现了农村 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部 摘帽,向党和人民交上了 一份圆满的答卷。 本书始终把一个县的 脱贫攻坚,作为全国脱贫 攻坚战的一个缩影来把握 ,用水滴浪花凸显脱贫攻 坚战的深远意义。作者着 力描绘了各级党组织和广 大党员如何紧密围绕习近 平总书记指出的“治国之 道,富民为始”的精神, 从始终坚定人民立场,强 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 的本质要求出发,把脱贫 攻坚的核心落实到体现我 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 服务根本宗旨上,落实到 党和政府的重大责任上。 本书深耕基层,深入 脱贫攻坚战第一线,围绕 通榆县贯彻中央关于“实 行扶持对象、项目安排、 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 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 精准’的要求实行发展生 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 、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兜 底‘五个一批”’的要求,全 景式展现了扶贫过程中的 安居扶贫、饮水扶贫、科 教扶贫、社保扶贫、产业 扶贫等专项工作,着力解 决贫困地区群众最为关心 的基本生活条件的改善和 生产能力的提高、经济收 入的增加等关键问题。 本书以人物为核心, 着力描写了各级党组织、 政府领导、基层干部、知 识分子和科技人员、驻村 干部、农村基层党员的先 进事迹,通过他们的故事 塑造了共产党员的高大形 象,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 所指出的:“各级党组织 和广大共产党员坚决响应 党中央号召,以热血赴使 命、以行动践诺言,在脱 贫攻坚这个没有硝烟的战 场上呕心沥血、建功立业 。 导语 本书深耕基层,深入脱贫攻坚战第一线,围绕通榆县贯彻中央关于“实行扶持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的要求实行发展生产、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会保障兜底‘五个一批”’的要求,全景式展现了扶贫过程中的安居扶贫、饮水扶贫、科教扶贫、社保扶贫、产业扶贫等专项工作,着力解决贫困地区群众最为关心的基本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生产能力的提高、经济收入的增加等关键问题。 后记 吉林省通榆县是省内 两个国家级深度贫困县之 一。在脱贫攻坚的进程中 ,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 领导下,通榆县委、县政 府用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工 作重要论述武装头脑、指 导实践、推动工作,坚定 不移地贯彻落实好党中央 决策部署,积极克服一切 不利因素。在攻坚拔寨最 后的冲刺阶段,通榆县以 “行百里者半九十”的危机 感、以火烧眉毛的紧迫感 、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 坚定信心,全面打胜、打 赢脱贫攻坚这场战役。 2020年4月,通榆县实现 了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全部摘帽,向党和人民 交上了一份圆满的答卷。 通榆县委宣传部组织 采写的这部《鹤鸣九皋闻 于天》纪实性报告文学, 力求充分体现习近平总书 记关于扶贫开发系列重要 讲话的精神,充分体现关 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 充分体现通榆县脱贫攻坚 的现实,特别是一线干部 及贫困群众的实践探索和 精神风貌。以真诚和理性 构筑了一个个真实的故事 ,讲述的是乡村百姓如何 脱真贫、真脱贫,展示了 通榆人民与贫困抗争、创 造幸福生活的美好追求, 也反映了通榆县扶贫工作 中存在的困难。既揭示了 通榆深度贫困的原因,又 描绘出了通榆县实施精准 扶贫计划之后的巨大变化 ,浓墨重彩地书写了各级 领导干部的担当、奉献和 群众的拼搏精神。 采写组一行利用不足4 个月的时间分头采访、撰 写,并紧紧围绕通榆贫困 乡村里的人和事,围绕着 贫困农民的精神和灵魂进 行采写,尽管都是一桩桩 扶贫、脱贫的小故事,却 反映了党的扶贫政策给贫 困乡村,以及农民的思想 带来的深刻变化。本书不 仅凝聚着采写者对脱贫攻 坚这一历史使命的理性思 考,也凝聚了采写组对乡 村百姓的深厚情感。通过 聆听乡村百姓的心声,反 映通榆农村扶贫、脱贫的 全过程,尤其是通榆农村 精准扶贫现状,最终为扶 贫工作留下一份有情感、 有情怀、有温度的扶贫报 告,这也是采写组人员采 访、创作的初衷。应该说 ,报告文学是行走的文学 。在创作中,著者不仅被 采访到的故事深深地打动 ,同时也感受到了农村百 姓在艰难奋争中渴望脱贫 的愿景和力量。 通过挖掘脱贫攻坚过 程中的小人物、小故事, 全景反映了吉林省通榆县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全 进程,这不仅体现了党的 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攻坚 的精神,也叙写了扶贫攻 坚取得的成绩,呈现了扶 贫过程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凸显了通榆脱贫攻坚在 中国脱贫史上的时代价值 和历史意义。 在艺术形式上,本书 既保持了传统章回体中定 场诗的民族文化传统,赋 予作品以文化自信的内涵 。值得说明的是,本书采 用全新融媒体的时代技术 与艺术有机结合的手法, 利用扫二维码的方式,将 脱贫攻坚过程中的视频新 闻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 与其说这是一份厚重 的“通榆脱贫答卷”,倒不 如说它是以农民为主体的 一桩桩牵动人心,在扶贫 、脱贫过程中的具体小故 事。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 大事,看似平凡,却展现 了一幅幅通榆县乡村百姓 脱贫攻坚的生动画面,为 通榆脱贫留下了一部鲜活 的形象史,也体现了通榆 县对中国减贫事业作出的 应有贡献。在此,采写组 感谢吉林大学以及通榆县 委、县政府在本书撰写过 程中给予的全力支持,感 谢提供相关素材和资料的 汤文庭、周骁勇、方卫东 、徐立华、张宏伟、陈静 德、吴珍、李明、谷学忠 、宋丹丹、于海新、陈雨 薇、刘壮、盖盛学、王孟 平、肖飞、李娜、袁帅、 胡海学、赵玉花、王国鑫 、杨雪美、杜森、付林、 李国凡、李向南、吴艳华 、王化坤、康城、孙琳琳 、王茹、田袁、刘营等。 因本书出版时间紧迫,采 访时间仓促,在采写的过 程中难免出现一些疏忽和 纰漏,敬请谅解。 本书采写组 2021年5月 精彩页 村书记武凤友说,武勇的博元家庭农场,帮村里盘活了资产,每年可以为村里贡献60多万的土地流转费,未来几年他的贡献率会更大。这些钱为村里的脱贫致富事业,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王永义是双岗镇绿海村的村民,2017年家中遭遇变故,儿子去世,让他一度失去了生活的信心。第一书记张超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盘算着如何帮王永义走出悲痛的心理阴影。 多次交流安抚后,王永义打开了心扉。他提出了一个愿望,就是希望能把自家的房子翻修一下,因为这个“小窝”只要外面下大雨,屋里就下小雨,实在住不了人了。 见王永义提出了这个要求,张超感到他走出阴影有戏了。不过,张超也不敢贸然答应。第二天,他就和村干部一起,仔细将王永义的老房子检查了一遍。经查看,这房子确实存在安全隐患。于是村里专门开了一次会,又经村民代表大会同意,提请专家对王永义的房子做一次质量鉴定。 经过县里聘请的第三方对这房屋的鉴定,认定为D级危房,于是按照政策给他新建了一座40平方米的新房。 王永义的脸上难得露出了笑容:“就我这房,我基本上没花多少钱,就自己填巴点边边拉拉的,剩下都是共产党给盖的,好啊!特别好!” 通过驻村干部的帮扶,王永义打开了心结,生活也有了信心,干劲也越来越高,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生产劳动中来,开始大力发展庭院经济。 王永义指着绿油油的大葱说:“去年种的是花生,今年种的是大葱,庭院经济一年也得收入七八千的吧!这个还给补呢,一亩地一年给补助一千多呢!今年这个大葱,一亩多地我估计得出万八干元的。真心感谢党,感谢张书记他们,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的今天。” 同样满怀深情说出感人肺腑话语的,还有边昭镇天宝村拉户嘎屯建档立卡三星户杜桂芹。 这天,杜桂芹又起了个大早,春风和煦,她满脸笑容地挥着铁锹平整场院,“新砖房盖起来了,心里头亮堂了,好日子来了。” 杜桂芹50多岁,小儿子患有先天性脑瘫,生活不能自理。母子俩相依为命,挤在两间破旧的土坯房里,盖新屋从来是“想都不敢想”。 没想到这个梦想就变成了现实,驻村队员来协调危房改造相关工作后,对低矮的土坯房进行危房灭迹。一个月后,一间崭新的砖瓦房出现在眼前,望着眼前高耸的新房,杜桂芹感慨万千:“一分钱没出,就住上新房了,这样的美事儿以前真是不敢想啊!” “低矮潮湿,跑风漏雨”是八面乡阳光村建档立卡户张万山老宅的真实写照,在脱贫政策扶持下,老张既盖起了新房子又顺利脱贫,去掉了他的一块“心病”。老张说,住上新房子这心里甭提多高兴了。 张万山掏出一张纸儿让大家看,上面写满了政策性补助项目:“粮食补贴共产党给的一千多,庭院补贴一千多,养老金两千多,光伏这块加一块五千多,共产党补贴四万多,又给盖了房子,脱贫就脱在共产党政策好啊!” 提起房子,妻子鲁志英有一肚子话,她抢着说:“老张体弱多病,家里有4个儿子既上学又娶媳妇的,这些年来花了一大堆钱,差点要了老两口的命,如果不是国家政策好,这辈子都住不上这样的好房子。” “哎呀妈呀!原来破房子真破得不行,房顶漏,耗子盗的洞啊,三头两日进来耗子,不像样啊!这国家给盖的,灯泡都给安现成的,多好啊!我就说,这就是国家好。我说的都是实话、心里话,真的,我大孙女说:‘奶啊,你四个儿子谁也没给你盖房子。’生活在这样的国家多好!”鲁志英滔滔不绝地说着。 P43-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