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圕人思忆流年书香(精)
分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作者
出版社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岁月如烟,史海回眸。本文集于2017年南京师范大学115周年校庆暨图书馆建馆115周年之际编写,收录领导、校友、师生和馆员撰写的回忆文章、论文、诗词、寄语等近百篇。忠实记录了图书馆前辈艰难创业、励精图治、不懈奋斗的真实业绩,以及几代图书馆人不辱使命、勤勉敬业、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和感人事迹。全书脉络清晰,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直观生动地反映了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百十余年来的发展历程,并展现出图书馆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及可读性、参考性和实用性。
目录
第一篇 岁月峥嵘
结缘图书馆钱存训
图书馆概况及工作报告 沙鸥
追忆图书馆往事一二 谈理
我如何走近“文献检索”一片断回忆 赵国璋
我在图书馆的这些年贺国璋口述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一回眸我的图书馆工作 吴锦
图书馆的点滴回忆仇锋徐凤珊顾兴昌口述
我与南师图书馆许玉珠口述
图书馆往事追忆封佑民口述
结缘六十载薛复
回顾我在采编部和专修科的工作季忠民口述
图书馆工作三十年散忆 吉士云
回顾九十年代图书馆领导班子开展的一些工作 刘晏平
南京师范大学图书情报专修科历程回顾
南师大图书馆建制九十年略述 朱同同
近十年南师大图书馆发展概述(1993-2002) 吴家驹
历史上的金陵女子大学图书馆:办馆特色与现实启迪 平保兴
论吴光清与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图书馆 平保兴
金陵女子大学图书馆文华图专毕业生 考朱茗
金陵女子大学图书馆馆员考一记三位西蒙斯学院图书馆学毕业生 朱茗
第二篇 同舟共济
感恩南师大图书馆 黄涛
访澳印象 刘恩久
难忘的图书馆十六年 倪延年
南京师范大学115周年校庆赋赠敬文图书馆 钟振振
网络时代图书馆的场所功能及其意义 徐克谦
母校图书馆跨越时空的变与不变 侯晶晶
回忆王长恭先生 陈亮
社会科学文献检索课程探索和建设的先行者 黄镇伟
结缘南师大图书馆 徐小煜
学校图书馆犹如我的家 左用章
赞紫金图书馆 谢涵仁
记忆中的南京师院图书馆 余多慰
书缘一南师图书馆礼赞 李洪江
图书馆,我感谢你! 魏与贤
我与学校图书馆的故事 皇甫玎
“我与南师大图书馆”二题 王一心
读尽天下书,万物尽收心 姜晓云
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一南师大图书馆的人与事 刘立志
第三篇 圕人心语
斯人已逝,风范永存——唐圭璋先生与图书馆 吴家驹
赵国璋先生二三事 朱同同
不能让老人再流泪——在刁天逸馆长追思会上的发言 朱同同
流通部往事略述 刘八一
追忆刁天逸老馆长 钱承军
流年固事偶拾 钱承军
怀念王长恭先生 平保兴
一段值得提起和回忆的经历——追忆我馆承办的刊物《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芮国金
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计算机管理系统变迁小记 沈艺
历史中的图书馆感悟 庞明勇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 袁华
记在南师大图书馆最难忘的几件事 杨玲
我的图书馆职业生涯 李邮生
苦乐相伴技术有情 朱茗
迈入新世纪——我与图书馆共同经历的世纪变革 龚亦农
《江苏省高等学校图书馆学报》办刊始末 丁锦
思忆·倔怡 余堰萍
角色——不同的身份,一样的情怀 周二春
与读者需求共同生长的图书馆 顾小明
那些年,那些师长和伙伴 胡滨
牵手往事总相宜 崔江
留在“艺术空间”的记忆 刘莉
南师大图书馆文献传递发展历程简述 何春建
我的馆员成长之路 蒋南
图书馆工作二三事 李荣
风雨同舟,一路同行 朱建峰
我与图书馆的读者培训 张晓彤
我和南师图书馆 左素素
从读者到图书馆馆员 邓鸥英
对我馆20年来纸质中文期刊使用变迁的思考 杨健
平凡的工作,一生的感动李咏梅
从数据申请看信息挖掘在本馆应用的变化 蒋鄂忠
回首往事忆敬文 王晓敏
第四篇 书香满阔
与你同行李衡
读书记石倩
渎书也是一种经历王晋
华夏图书馆——我的快乐地方 袁芸
几缕墨香,青春微醺 魏英蒙
一点一点一点一我与图书馆的点点滴滴 姜丽丽
恋恋华夏周璇
那些事,那些书,那个馆 孙曦
南师网络图书馆,我生活的良师益友 马强
天荒地老书馆情 毛菁倩
天敬敬文彭海涛
天雨流芳朱玲
图书馆,梦想升起的地方 崔兰
图书馆记忆马佐蓉
图书馆与人生张小舟
我与图书馆的不解之缘陈妙闽
细小的美丽崔瑜
香山草张倩玮
象牙塔·桃花梦 卢山
阳光下的舞者 许多
一场美丽的相遇一小记我与图书馆 李竺燃
有一座图书馆,已经在这个城市出版 方师师
在安静中盛享人生 金梦
在秋天的邂逅 谢健健
在图书馆里流浪 潘晓莉
在知识的海洋上起飞一我与敬文图书馆的情缘 朱丹
哲学书架 王媛媛
图书馆志愿者记事 孙琳
附录一 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历任馆长简介(1915—2017)
附录二 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重要学术成果概览(1921—2017)
后记
序言
  2017年,为迎接南京
师范大学建校115周年校庆
,图书馆正式发起馆史编
撰工作,成立馆史编撰工
作小组,力图呈现一部图
书馆人栉风沐雨、开拓进
取的创业史。根据编撰方
案,整部馆史分上、下两
编先后出版。上编为校内
外领导、校友、馆员和读
者的纪念性文章,是亲历
者对图书馆发展历程的生
动回眸与深情追忆;下编
则全面整理自三江师范学
堂办学以来关于图书馆的
各类文史资料,系统编写
图书馆大事记及体例完备
的史志。经过一年多努力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
年之际,上编的纪念文集
率先付梓出版,并呈现于
广大读者,其意义不仅在
于唤起历史记忆,展示图
书馆人勤恳务实、爱馆敬
业的精神风貌,更在于将
图书馆与南京师范大学的
发展实践相结合,以改革
开放40年以来的发展历程
、重要举措和显著成就为
主线,全面检视办馆经验
,体现图书馆与学校同频
共振的发展历程。
如果说图书馆是一所大
学的心脏,那么南京师范
大学图书馆自创建伊始就
与学校发展同呼吸、共命
运。南师图书馆的前身金
陵女子大学图书馆,是中
国最早具有近代意义的大
学图书馆之一,也是中国
高等教育百年变迁和大学
图书馆发展的缩影。在过
去的一个多世纪里,从三
江师范学堂到南京高等师
范学校、国立中央大学,
从汇文书院到金陵大学、
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一代
又一代图书馆人砥砺奋进
,薪火相传,共同孕育了
南京师范大学“以人为本”的
厚生精神,传承了“育才兴
邦”的师范传统,塑造了“追
求卓越”的创新理念,形成
了独具特色的南师精神和
文化。
翻开南师历史上的馆长
名单,荟萃了大批中外知
名学者,其中不乏声望卓
著、出类拔萃的图书馆领
域专家,如毕业于美国著
名学府图书馆学专业的
Marion J.Ewing,
L.H.Caldwell,Alice
E.Morris等外籍人士,在金
陵大学接受教育继而担任
图书馆管理职务的钱存训
、吴光清等人。这些前辈
先贤将先进的图书馆管理
与服务理念应用于金女大
图书馆,为金女大图书馆
的初期建设与发展奠定了
基础,成就了金女大图书
馆中西合璧的办馆特色。
他们在馆时间或长或短,
但始终与中国的命运存亡
紧密相连,为培养优秀的
爱国者、革命者做出了杰
出贡献,其文化遗产已成
为南京师范大学宝贵的精
神财富。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
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百
年进程,图书馆事业得到
了长足发展,图书馆面貌
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
是21世纪以来,随着计算
机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在
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高
校图书馆技术手段和服务
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正
逐步由传统图书馆向数字
图书馆、电子图书馆、虚
拟图书馆加速转变,图书
馆作为学习支持中心、文
献资源中心和校园文化中
心的功能与定位日益凸显

作为新一代南师图书馆
人,面对新时代的新形势
和新任务,我们不断总结
前人的发展经验和重要启
示,推动图书馆各项工作
高质量发展,并在工作实
践中得出以下发展理念:
一是“围绕中心”,牢固树立
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
心意识、看齐意识,围绕
学校中心工作开展图书馆
资源、空间、服务等各项
工作,并以学校的事业发
展来考量和评估图书馆的
事业发展;二是“以人为本”
,建立和完善以人为本的
内部管理机制,推进以人
为本的个性化服务,满足
读者多样化、层次化、个
性化的文献信息需求,让
馆员和学生有更多获得感
;三是“与时俱进”,紧跟我
国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关
注图情及科技领域的新思
想和新技术,与时俱进,
科学发展,提高图书馆核
心竞争力。
秉持以上发展理念,我
们进一步明确了工作思路
并全力推进落实:以学校
事业发展为中心,坚持“转
型创新”和“坚守回归”两大
主题,夯实文献资源、到
馆空间、读者服务三大基
础服务,以队伍建设、制
度建设、硬件建设、软件
建设为抓手,着力打造人
才整体提升工程、文献资
源整合工程、空间改造再
生工程、读者服务深化工
程、文化生态建设工程等
五大工程,为南京师范大
学“双一流”建设征程提供坚
实的文献资源保障。在以
上工作思路引领下,近年
来南师图书馆持续塑造了
鼓励创新的文化品格,弘
扬了勇于开拓的学术氛围
,形成了开放包容的文化
气质,传播了科学知识与
人文情怀,不仅成为南京
师范大学校园文化活动阵
地,而且不断为学校人才
培养和科学研究输送营养
。截至2019年底,馆藏纸
质图书累计375万册/件,
纸质报刊合订本累计44万
册,引进国内外电子资源
数据库148个,中外文全文
电子期刊270万册/种,电
子图书854万册,形成了文
理结合的多学科文献信息
资源体系,在江苏地区文
献资源保障体系中发挥着
重要作用。
所谓盛世修
史,正当其时。本文集的
筹划、征稿和出版得到了
各级领导、校友、在校师
生及馆员的大力支持,先
后收到来稿百余篇。这些
稿件体裁多样,感情真挚
,记录了一代又一代南师
人与图书馆共同经过的心
路历程与成长感悟。文集
分为四个篇章:第一篇“岁
月峥嵘”中有老馆
导语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本文集的出版不仅印证了一代代南师图书馆人创业维艰、薪火相传的漫漫来路,也表现了新时代践行“以人为本、读者至上”的初心和使命的重要路径。在砥砺奋进的征途上,他们的脚步从未停止,不论未来的图书馆如何发展转型,他们都将坚持初心、坚守使命、立德树人、继续前行,彰显图书馆与时俱进的生命力。
后记
伴随着岁月匆匆的脚步
,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已
经走过115年的风雨历程,
百年沧桑,道阻且长,图
书馆自创办以来,历经战
火的洗礼、时局的动荡、
世事的变迁和发展的辉煌
。其间,一代又一代图书
馆人始终与学校发展同呼
吸、共命运,共同铸就了
南京师范大学“严谨、朴实
、奋发、奉献”的优良校风
,为学校的教学、科研与
生产,为社会各界培养大
量人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
贡献。为了全面检视建馆
以来的办馆经验,铭记前
辈艰难创业、不懈奋斗的
光辉业绩,展示各个历史
时期馆员勤恳务实、敬业
爱馆的精神风貌,管红星
馆长亲自挂帅组建文集编
撰工作组,在全馆同志大
力支持下,经过诸多努力
,这本被图书馆人寄予厚
望与期盼的《固人思忆·流
年书香》终于即将付梓,
与广大读者朋友见面了。
编撰一部较为系统完整
的南师大图书馆馆史,是
几代图书馆人和许多老校
友的共同心愿。早在20世
纪80年代初,时任馆长赵
国璋先生即十分重视搜集
、整理和保存馆史资料的
工作,多年来,陆续有薛
复、倪延年、吴家驹、朱
同同、钱承军、朱茗、朱
金德、平保兴等同志参与
其中,并取得一定成绩。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馆
内一直未能形成强有力的
团队合作力量,一些研究
成果也只是散见于现有校
志(《南京师范大学志
(1902—1992)》《南京师
范大学志(1993—2002)》)
和少量文章中,篇幅有限
,内容简略。但是,他们
毕竟做了不少前期工作,
为日后编修馆史打下一定
基础。所谓盛世修史,留
彰后代,2016年10月,钱
承军研究馆员与管红星馆
长开始酝酿和商议启动修
史事宜,并着手准备成立
馆史编撰工作组先行开展
工作。2016年11月30日,
在图书馆本学期第三次建
设发展联席扩大会议上,
管红星馆长首次将馆史工
作提上议事日程,提出南
师大图书馆馆史编撰工作
的动议,并列入图书馆工
作计划。2016年12月20日
,在馆领导廉政述职会上
,管红星馆长重申馆史工
作的重要意义,并做进一
步安排,指出要借来年南
京师范大学115周年校庆之
际将这项工作全面开展起
来,眼下当务之急是加紧
史料征集工作,特别是要
对年事已高的离退休老同
志进行采访,发掘和抢救
口述史料。2016年12月26
日,管红星馆长主持召开
馆史工作第一次筹备会议
,参会人员有:管红星馆
长、郭志峰书记、沈艺副
馆长、庞明勇副馆长,以
及在图书馆任职时间较长
,对本馆基本情况比较了
解的馆员朱同同、钱承军
、平保兴、朱茗、龚亦农
、袁华、胡滨、李荣及汪
莉等同志。与会者听取了
钱承军老师关于近二十多
年来国内高校图书馆馆史
编撰出版概况及本馆馆史
编写沿革情况的介绍和相
关建议,着重讨论了馆史
编撰工作的基本原则、筹
备计划和方式方法等重要
问题,主要达成两点共识
。一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
向,力求真实客观、实事
求是地反映百十余年来南
师大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与
成就。二是以南京师范大
学的发展史为脉络,结合
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制定
馆史编写的体例框架和工
作方案,明确整个馆史工
作分二阶段两步走:第一
步,组织力量进行新一轮
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工
作,且借来年建馆115周年
纪念之契机搞一次征文活
动,征集校内外领导、校
友、馆员和读者的纪念性
文章,征文活动结束后汇
编成文集,力争在一二年
内正式出版;第二步,继
续拓展收集图书馆不同历
史时期相应的各种文献资
料,包括馆舍馆藏、组织
结构、规章制度、服务与
学术、人物及事件等方面
的资料,力求涵盖档案、
图书、期刊、论文、手稿
、图片、音像等载体类型
,同时编制出《南京师范
大学图书馆大事记》。在
完成上述任务的基础上,
争取在数年内按史志规范
格式编撰出版一本以“史”来
命名的正史,即在内容的
编排体例上依时间和主题
分章记述的《南京师范大
学图书馆史》。
2017年3月1日,图书馆
召开馆史工作第二次筹备
会议,根据第一次会议精
神,确定组建由管红星、
庞明勇、钱承军、朱茗、
龚亦农、袁华、胡滨、李
荣和汪莉等九位同志组成
的馆史编撰工作组,讨论
部署馆史编撰筹备工作的
各项实施计划。本次会议
后不久,图书馆又召开了
离退休老同志座谈会,认
真听取了他们的意见和建
议。在管红星馆长的主持
下,工作组每月定期召开
一次馆史工作会议,细化
工作任务,明确责任分工
,交流工作进展,协调解
决问题。工作组全体成员
怀着高度的使命感、责任
感和紧迫感,全力以赴地
投入到各项工作之中,大
家利用业余时间和寒暑假
加班加点,不计报酬,劳
心尽力,有时甚至为了说
明某个观点、澄清某个史
实或解决某个问题,都要
在工作组群里一直讨论到
深更半夜。无论是在拟定
、发布征集文稿和资料的
通告,延请离退休老同志
召开座谈会,通过电话、
邮件、面谈等形式各方约
稿,为“抢救式访谈”登门拜
访年高资深的老馆员,并
对访谈录音进行了细致的
笔录整理和必要的史料补
正,以及走访多家图书馆
和档案馆于海量文献中披
沙沥金、查遗补缺等具体
环节,还是
精彩页
却顾所来径 苍苍横翠微——回眸我的图书馆工作
编辑部同志约我写“学者之路”的专栏文章,我惶恐之至,竭力推辞,未获俯允。言者谆谆,听者何能藐藐,只好勉为其难。我不是学者,更不是图书馆学的学者,仅仅是一个图书馆工作者,在图书馆工作的实践中,摸爬滚打,略有领悟。不揣浅陋,向广大图书馆工作者述说一番。
我生于1938年,正是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祖国大地的苦难时刻。我的故乡江阴县顾山镇,当时已经沦陷。解放大军横渡长江,使我结束了艰辛的童年,跨进了中学的大门。1955年,我由江阴南菁中学考人南京大学中文系。1959年毕业,分配到江苏教育学院工作。1970年江苏教育学院并入南京师范学院,我转到南师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任教。1988年南师大与扬子石化公司联合办学,成立南师大扬子附属中学,我被派往附中担任校长,一直干了3年。回校后仍然从事教学工作。1993年,学校决定让我到图书馆工作,担任馆长。其时我已过了知天命之年,一切从头开始,既要学习,更重实践,全力以赴,力求不辱使命。到了耳顺之年,学校又决定让我超期服役,继续留任,至今已达7年。短短7年的图书馆工作经历,与一生奉献给图书馆事业的前辈比,汗颜之至,不可同日而语。下面所说,只能是管窥蠡测,一孔之见。 图书馆当然是非常熟悉的,在学生时代,在教学工作中,它是不可须臾相离的重要场所。在南京大学学习时,除了上课、睡觉,其余时间都泡在图书馆。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古籍《论语》《孟子》《庄子》《韩非子》《毛诗传笺通释》等,都是在图书馆读完的。当时南大图书馆对每个寝室发一张卡,凭卡入座。我不要卡,去抢占大厅出纳台旁有限的散座。有的同学来迟了,背了书包转一圈,悻悻而去,我们有了座位的往往相视一笑,自我庆幸。工作以后,我仍然来往于图书馆。我参与编撰《日本汉诗选评》时,曾在南京图书馆古籍部,与顾复生同志一道,摘抄俞樾的《东瀛诗选》。为日本汉诗作注的过程中,更是爬罗剔抉,仔细寻觅有关资料,如黄遵宪的《日本杂事诗》、王韬的《淞隐漫录》等。后来,在编撰《中国文学史概要》《中国古代文学基础》《古代韵文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大学语文》等书时,图书馆的文献资料都给我很大的帮助。我写蔡文姬、曹植、卢照邻、元结、顾况、陈子龙、黄仲则等作家的评论时,都利用过图书馆的藏书。图书馆并非陌生之地,然而,到图书馆工作,一了解情况,又觉得非常陌生,正如苏轼诗句所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认为,图书馆与生俱来的使命就是将文献资源提供给广大读者利用。因此,我提出了“完善自我,服务大众”的宗旨。“完善自我”指图书馆本身的建设,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物,包括图书、报刊、电子出版物,以及系统技术,即工作自动化与网络设施;一是人,即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文化技术知识。这两方面要不断提高、不断完善。“服务大众”,不言而喻,要创造各种条件,运用各种手段和方式,为读者服务。读者是从事教学与科研的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随着工作的拓展,我们又提出了为基础教育服务,这是作为师范大学图书馆的特有职能;为高校图书馆整体化建设服务,这是图书馆事业发展中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应该承担这份工作。
P27-28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9:2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