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影像媒介的文化历史与理论/北京电影学院艺术学理论丛系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作者 | |
出版社 |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影像的艺术研究不应只是对“作为可见物的影像”之“物性”层面的关注,更要在研究中注入精神性的内涵;唯有借助形而上学的抽象,才能照亮那些经验现象和感性直觉难以抵达的深度领域。本书从影像史评、新媒介与新理论、影像与类型、声音理论与声音文化四个方面,对影像艺术展开理论探寻与历史分析。 作者简介 吴冠平,电影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电影艺术》杂志社长、主编,现任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主任,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主编,华语占年影像论坛创办人,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评沦学会理事,中国台港电影学会秘书长,中国儿童电影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北京电影家协会胖事,北京文艺评沦家阱会理事。发表理论评论文章五十余万字,编著作品有《20世纪的电影——世界电影绎典》(三联书店,2002年)、《艺术电影手册》(海南出版社,2003年)等。参与策划编导的电影有《卡拉是条狗》(2003)、《租期》(2005)、《完美新娘》(2009)、《欠我十万零五千》(2009)等。 目录 第一部分 影像史评 战后上海电影传播再媒介化形态研究 焦仕刚 明星身份与群体偏见——袁美云吸食鸦片案背后的社会互动 张璐璐 现代性、龙江电影与地方性知识生产 金哲 “废墟上的救赎寓言”:《柏林苍穹下》的孩童时刻 ——从理查德 沃林的文德斯评注谈起 王凡柯 神秘幻象与现实立场——杨福东《竹林七贤》相关美学分析 梁喆 论东南亚场所对王家卫电影“异托邦”建构的意义和作用 颜小芳 第二部分 新媒介与新理论 社会参与式行为影像的陌生化效应 杨然 人工智能时代有关电影算法的思考 ——技术与艺术的象征性互动及互动传播的意义 倪玲 2020:科学世界影像漫游 何博 重塑再造:互联网时代电影生产的再媒介化 张超 解构与建构之间:元电影研究 黄天乐 数字复制时代艺术观念的转向 刘永亮 “无限游戏”的哲学隐喻——交替现实游戏(ARGs)研究 徐立虹 景观、姿势与游戏:一种反叙事谱系 刘金平 影像艺术作品观看的对象化 吴天 电影美学中的想象力消费:动机、生产和目的 袁一民 经典叙事法、哲学与宗教视角下的思维与逻辑关联 ——中外电影文化建构比较研究 张冲 物象、影像与心象——电影本体论的佛教哲学视角 叶远厚 重读爱森斯坦:吸引力电影与动态理论 庞展鸿 第三部分 影像与类型 中国城市移民电影的“负审美”哲思 艾志杰 收缩城市的银幕想象 ——论近期犯罪题材影片对哈尔滨的城市空间再现 张正 重述神话——新世纪国产神怪片的类型建构与美学辨析 罗曼 物质、空间、感官 ——媒介考古学视域下的动画性研究 杨亮 [韩]文载喆 犹在镜中——自我反射式纪录片对真实的构建与反思 莫常红 第四部分 声音理论与声音文化 独白剧场中的听觉艺术研究 钟海清 陈鑫 “可聆听的”人类学研究:从“声景”到“声音人类学” 樊路雪 倾听沉默的声音——对米歇尔 希翁“埃尔格听觉”的阐发 曾瑾 电影视听关系对现实的延展 杨歆迪 人声在影像外——辩士的当代回响 王羽慧 左翼电影的声音景观与美学观念建构 苏洋 序言 在今天,所谓“美学的终 结”已成不容忽视的事实, 艺术的“感性之美”随着20 世纪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 义艺术的兴盛而隐匿。伴 随着全球化与消费化,艺 术面临着种种发展的危机 ,但也敞开了更加多元化 的研究路径—艺术哲学、 艺术考古、艺术的物质与 技法研究等,不一而足, 这预示着艺术研究的成熟 与完善,也暗合艺术学理 论学科建构的合法性。 在此背景下,本书围绕 着影像艺术的理论探寻与 历史分析,从影像研究的 哲学思辨、影像的媒介考 古学、影像生产与传播中 的再媒介化和听觉文化研 究这四个部分拓展研究视 域。首先,艺术研究的当 代哲学思辨成为我们的题 中题。影像的艺术研究不 应只是对“作为可见物的影 像”之“物性”层面的关注, 而应借助形而上学的抽象 ,重新照亮那些经验现象 和感性直觉难以抵达的深 度领域。其次,作为影像 研究方法论的媒介考古学 是近30年来西方媒介研究 领域最具开创性的概念之 一,它重新连接现象与语 言、再现与感知、机器与 观众,将电影研究从现象 学和精神分析语言学的“意 义表述”悖论中解放出来, 在对物质性的重新考察中 ,获得理解历史与文化演 进的崭新视野。再次,影 像生产与传播中的再媒介 化同样是当代艺术研究中 不容忽视的现象,一方面 来源于利奥塔(Jean- Francois Lyotard)所提出 的“元叙事”概念蔓延至艺术 研究中所指向的媒介语言 和惯例自身的思辨含义, 另一方面则受惠于当代艺 术生产与传播的历史语境 —在消费主义和经济学动 力的驱使下,媒介拓展到 各类异质性生产空间,可 见的形象往返穿梭于其间 ,形成一个可见符号的网 络王国,由此再媒介化已 经成为当代艺术形象存在 的主流方式。最后,在视 觉文化研究成为当下显学 的技术复制时代,对声音 的关注显得极为边缘。从 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对声音知 觉现象学的关注,到德里 达(Jacques Derrida)对 能指与语音的解构式批评 ,再到米歇尔·希翁 (Michel Chion)对声音符 号学的剖析,声音研究获 得了理论史的雏形。实际 上,声音比图像更直接地 对应现代人基本的无意识 认知框架,欺骗性地用个 人化的“听觉—情感经验”完 成对破碎的自我想象式缝 合,在模拟性技术的贪婪 扩张中,“现代录音”成为技 术政治程序的载体。而在 艺术研究中,关于听觉和 声音的探索才刚刚开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