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彩图全解菜根谭(精)/全彩国学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明)洪应明 |
出版社 | 中国华侨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菜根谭》融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无为思想和释家的出世思想,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关于修身、处世、待人等多个方面的人生智慧。本书将原著中的三百多条语录辑成一册,并在原文的基础上,加了精妙传神的译文,同时选取中国历史上的经典事例解读原著箴言。 作者简介 洪应明,字自诚,号还初道人,里居、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明代思想家、学者,约明神宗万历中前后在世。有《仙佛奇踪》四卷,《四库总目》多记佛老二家故事,由此得知他早年热衷于仕途功名,晚年则归隐山林,洗心礼佛。万历三十年(1603)前后曾经居住在南京秦淮河一带,潜心著述。 目录 立德修身——高处立,平处坐,低处行 洁身自好 栖守道德 与其练达 不若老实 心地光明 才华韫藏 真味是淡 至人如常 有木石心 具云水趣 福祸无常 泰然处之 心想高处 不安现状 正气清白 留于乾坤 欲路勿染 理路勿退 富贵名誉 自道德来 至善无痕 施之不求 花尚好色 人行好事 舍勿处疑 恩不图报 立名者贪 用术者拙 天机最神 智巧无益 人活一世 晚节更重 种德施惠 无关地位 君子改节 无异小人 人品极处 本心使然 德怨两忘 恩仇俱泯 权衡利弊 扶公却私 蹉跎岁月 磨炼本领 自省克己——慎独自修,心无妄念 秉持原则 污泥不染 闻逆耳言 怀拂心事 静坐观心 真妄毕现 自我审视 再现真心 多心为祸 少事为福 气度高旷 自省慎独 心体光明 暗室青天 恶中有善 引人向善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自知自戒 胜私制欲 喜怒不愆 好恶有则 戒疏于虑 警伤于察 恶隐祸深 善显功小 律己要严 待人宜宽 为奇不异 求清不激 不听谗言 不掩己过 末路晚年 精神百倍 喜忧安危 勿介于心 冷静处世 逍遥而游 长不欺短 富不凌贫 责人情平 责己德进 闲时吃紧 忙时悠闲 常思常想 灵活变通 忙不乱性 死不动心 宽心从容——达观处变,静待人生起伏 达不足喜 穷不足忧 处患不忧 心系苍生 心宜旷达 切忌狭隘 盛衰无常 强弱安在 宠辱不惊 去留无意 从冷视热 从冗入闲 荣辱皆忘 冷暖自知 生死成败 任其自然 随人接引 随事警惕 前念不滞 后念不迎 看透生死 悠然自得 身心自如 融通自在 从容放下 自由畅快 孤云出岫 朗镜悬空 心胸豁达 随遇而安 热不必除 穷不可遣 明心交友——辨真识假,看清人情世故 侠心交友 素心做人 不恶小人 有礼君子 善人和气 凶人杀气 忘功念过 忘怨念恩 热心之人 其福亦厚 毋形人短 毋忌人能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阴者勿交 傲者勿言 故旧之交 意气愈新 交友识人 独具慧眼 亲善杜谗 除恶防祸 警言救人 无量功德 着眼内在 鸣其天机 趋炎附势 人情通患 宽之自明 纵之自化 守口应密 防意应严 细处着眼 施不求报 做事论事 明晓利害 谦逊低调 立身之珍 以诚待人 以德服人 通权达变 善于倾听 方圆处世——路退一步乃宽,礼让三分为功 心胸开阔 与人为善 路留一步 味减三分 和衷少争 谦德少妒 洞悉世态 低调通达 目光放远 胸怀放宽 内敛谨慎 明哲保身 为人处世 方圆并用 不争功劳 不矜成就 折其两端 取其平衡 偏见害人 聪明障道 知退一步 加让三分 不可浓艳 不可枯寂 高处立身 低处处世 当方则方 当圆则圆 无为养心 半分做人 心域打开 宽心待事 宽宏大量 胸能容物 君子懿德 中庸之道 固守操履 不露锋芒 美味快意 享用五分 胸无芥蒂 养德远害 奇人乏识 独行无恒 功业沉浮——事穷留初心,功成思末路 得意回头 拂心莫停 看淡荣辱 远离骄矜 永葆初心 不受纷扰 头脑清醒 登高思危 相观对治 方便法门 苦中有乐 得意生悲 居安思危 天亦无伎 偏激之人 难建功业 安贫乐道 磨砺心智 终身役役 无缘成功 未雨绸缪 有备无患 富贵丛中 心境淡泊 人心一真 千种可能 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 深谋远虑 着眼长远 百折不挠 苦难辉煌 修身种德 事业之基 圆融谦虚 丰功伟业 胸襟宽广 驭才有道 清心寡欲——功名不求盈满,利欲恰到好处 清清白白 无所负累 名缰利锁 淡泊自守 脱俗高远 减欲超圣 利毋居前 德毋落后 抱负远大 心智淡泊 放下功名 超凡入圣 无德为忧 尸位为羞 拔去名根 融化客气 沽名钓誉 未厌名利 无名无位 无忧无虑 无所妄念 追求自然 不恋富贵 不贪权力 不昧惺惺 不受诱惑 有求无欲 人生至境 一起便觉 一觉便转 不耽富贵 自在放旷 持盈履满 君子谨慎 达不足贵 穷不足悲 公论不犯 权门不沾 淡泊明志——凡事随缘不变,淡中趣味深长 一念之差 失之千里 多分清醒 多分放下 静闲淡泊 观心证道 志从淡泊来 节在肥甘丧 君子之心 不滞不塞 参透生死 自性真如 看得豁然 生活安然 清淡明志 雅淡抒节 心态平和 达观进取 无为无争 低调谦让 不可刻意 不能执拗 不存纤芥 心境坦荡 顺应因缘 顺应自然 心无系恋 乐境仙都 浓处味短 淡中趣真 减省欲望 乐享生活 清净内心 自在解脱 喜时则喜 怒时则怒 知足则仙 善用则生 求学问道——成败名誉不挂心,读书明理须深心 修德忘名 读书深心 心地干净 方可学古 学以致用 学有所成 触类旁通 乃真学问 序言 《菜根谭》成书于明万 历年间,距今已有四百年的 历史。著者洪应明,字自诚 ,号还初道人,早年热衷仕 途功名,晚年归隐山林,潜 心读书立文,最终将自己的 人生体会、读书心得和生活 参悟付诸笔尖,挥毫泼墨, 著了这洋洋洒洒的三百多条 错落有致的语录集。 “菜根”一词本出自北宋 学者汪信民的一句“咬得菜 根,百事可做”。这句话的 意思是说,一个人只要坚强 地适应清贫的生活,不论做 什么事情,都会有所成就。 洪应明偶见此言,一时 有感而发,以此立意,定“ 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 为主旨,写下了几百年传世 不衰的菜根箴言。这些箴言 融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 家的无为思想和释家的出世 思想,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关 于修养、处世、出世等方面 的人生哲学,告知后世读者 享受平凡、活出真我,自会 觅得人生真味。 《菜根谭》辞藻优美, 言简意赅,通过洞察人生百 态来点化世间万事。它是囊 括五千年中国处世智慧的奇 书。书中倡导积极入世、经 营天下、为民谋福、泽被后 世的进取精神;主张亲近自 然、悠游山水、修身养性、 清静无为的隐逸趣旨;宣扬 悲天悯人、普渡众生、透彻 禅机、空灵无际的超脱意蕴 。可谓一身处世、只眼观花 。初读其书,似觉矛盾错杂 ,神龙虎尾无迹可寻;详思 再三,始悟狡兔三窟,随处 可安身立命。得志者读之, 能悟人生无常,居安思危, 国世济人;失意者读之,能 起死灰之心,自强不息,终 有所成;富贵者读之,能知 艳为虚幻,履满慎思,遗泽 子孙;贫贱者读之,不坠青 云之志,安贫乐道,培植善 根:它揭示出人生之真谛, 振聋发聩、医愚医贪,堪为 人类“心灵之药石”。 然而,在相当长的时间 里,人们并未给予《菜根谭 》足够的重视,直到最近几 年,对其内涵的研究热潮才 兴起,并流行于海内外。其 实,不仅企业界、商界的人 爱读它,政界、学术界的人 也爱读它,更有人认为,《 菜根谭》与《孙子兵法》《 三国演义》等具有同等的文 化地位,并称它为中国传统 文化的经典之作。 《菜根谭》之所以能于 当代见称,其中的一个重要 原因就在于它的精神启发性 和生活指导性历久弥新。其 中,方圆并进的处世哲学、 心平气和地对待人生起伏的 平常心态、修身养德的精神 境界以及回归自然陶冶心性 的生活之道,都可以作为当 代人在工作学习、享受生活 、修身养性等过程中的经典 法则。 为使《菜根谭》更好地 启迪人生、造福社会,我们 精心制作了这本《彩图全解 菜根谭》。本书以明刻本为 底本,精编精校,保留了最 精华的部分,并在原文的基 础上,加了精妙传神的译文 ,阐述其微言大义;以现代 人的视角,在对原著箴言进 行经典解读的同时联系当下 ,找到指导现实生活的经典 智慧。既保留了原著的精华 ,又彰显了《菜根谭》的现 代价值和文化魅力。 《菜根谭》之形式,精 言雅致,字字珠圆;隽语风 流,句句玉润。读来朗朗上 口,谐金石之声;思后悠悠 沁髓,夺宫商之韵。其体虽 散,备意阳春白雪;其章虽 促,融情流水高山。译文例 解,恰使全书节奏明朗;原 文新语,同奏和谐韵律。品 读本书,可以让人心旷神怡 ,重温那种已被淡忘了的真 趣;也可省察已身,使被烦 恼、压力束缚的身心得以解 脱;同时,也会帮我们稀释 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惑和焦 虑,找到解决这些症结的方 法。无论是在阅读中还是合 上书页后,我们会在不知不 觉中放松下来,开阔心胸, 放慢脚步,在实现人生价值 的同时享受生活。 导语 汇聚世间金玉良言,领悟人生多样智慧。 《菜根谭》是明朝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儒家经典,其文字简炼明隽,兼采雅俗,言辞中流露出山林意趣,渗透着万物一体的世界观。这些箴言融合了儒家的中庸思想、道家的无为思想。品读本书,可以让人心旷神怡,重温那种已被淡忘了的真趣;也可省察己身,使被烦恼、压力束缚的身心得以放松;同时,也会帮我们稀释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惑和焦虑,找到解决这些症结的方法。 精彩页 洁身自好 栖守道德 【原文】 栖守道德者,寂宣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 【译文】 一个能够坚守道德准则的人,也许会寂寞一时;一个依附权贵的人,却会永远孤独。心胸豁达宽广的人,考虑到死后的千古名誉,宁可坚守道德准则而忍受一时的寂寞,也绝不会因依附权贵而遭受万世的凄凉。 【精读解析】 战国时,段干木学成自孔子的弟子子夏,是当时很有名的学者。尽管他很有才能,但他始终不愿做官。魏国国君魏文侯曾经登门拜访他,想授给他官爵。段干木却避而不见,越墙逃走。他的这一举动不仅没有惹怒魏文侯,反而让魏文侯更加敬重自己。从此以后,魏文侯每次乘车路过他家门时,就下车扶着车前的横木走过去,以表示对段干木的尊敬。 魏文侯的车夫对此十分不解,便问:“段干木不过一介草民,您经过他的草房表示敬意,他却置之不理,这样未免有点太过分了吧?” 魏文侯答道:“段干木是一位贤者,他在权势面前不改变自己的原则,是有君子之道的表现。他虽隐居于贫穷的里巷,而名声却远扬千里之外,我经过他的住所怎敢不对他表示敬意呢?他因有德行而取得荣誉,我因占领土地而取得荣誉;他有仁义,我有财物。土地不如德行,财物不如仁义。这正是值得我学习、尊敬的人,所以我再怎么表达我的敬意都不为过。” 后来,魏文侯见到了段干木,诚恳地邀请他任国相,段干木谢绝了。但通过一次倾心交谈,二人成为莫逆之交。 没过多久,秦国想兴兵攻打魏国,司马唐雎向秦国国君进谏道:“段干木是贤人,魏国礼遇他,天下没有不知道的。像这样的国家,恐怕不是能用军队征服的吧!”秦国国君觉得有道理,于是按兵不动,魏国因此逃过一劫。 在上古先秦歌谣中,曾有:“吾君好正,段干木之敬。吾君好忠,段干木之隆。”段干木对功名富贵的厌恶,是他追求洒脱的独特个性和儒家道德规范融合的结果。他虽然终身不仕,却不是真正与世隔绝的山林隐逸一流,而是隐于市井穷巷,隐于社会底层的平民百姓中,进而“厌世乱而甘恬退”,不屑与那些趁战乱而俯首奔走于豪门的游士和食客为伍。这样的选择,实际上也是另外一种忠诚。 与其练达 不若老实 【原文】 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 【译文】 一个刚刚涉足社会的人,阅历不深,受到不良习气的影响也少;而阅历丰富的人,各种奸谋技巧往往也很多。所以,一个坚守道德准则的君子,与其过于精明圆滑,不妨朴实笃厚;与其谨小慎微,曲意迎合,不如坦荡大度。 【精读解析】 一个真正坚守道德准则的人,会因阅历增多变得成熟稳重,却不会丧失心理坚守的原则和道德底线。这种人朴实笃厚、坦荡大度。 生活很简单,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生活,生活就反过来以什么样的态度回报我们。如果一个人投机取巧,生活同样会见招拆招,戏耍于他;如果为人忠厚老实,生活也会诚恳待他。所以“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只要我们老老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不放下心中的目标,其实就已足够。 春秋时代,晋献公死后,公子重耳(晋文公)被赶出了晋国,先锋营首领介子推等大臣忠心耿耿跟随重耳,在国外流亡长达19年。在最困苦的情况下,重耳流亡到卫国,饥不能行,介子推偷偷地进到山沟里,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一块,同野菜煮成汤送给重耳。重耳感动得泪如雨下,夸介子推有“割股奉君”之功。 公元前636年秋,重耳返回晋国继承君位。介子推为了国家的复兴,不计较个人得失,功成身退。有的大臣鼓动介子推去找晋文公争功要官,介子推回答说:“我宁愿终身当平民,也不愿贪天功为己功。”介子推一直待在家里侍奉老母亲。 介子推的邻居解张为他鸣不平,写了一首《龙蛇歌》贴在晋都宫门。晋文公省悟过来,十分悔恨,命令全国上下都寻找介子推。后来晋文公得知介子推隐居绵山,立即带领众大臣登山寻找。绵山雄伟高大、崖陡洞幽、沟壑纵横、深谷野岭,树林又茂密,尽管兵士大臣不断寻找呼喊,也不子推的踪影。这时有的大臣献计说:“三面点火,留下一方,让介子推背看老母亲出山来。”晋文公知道介子推是孝子,思忖片刻便下令士兵将谷内的干草树木点燃。当时正值清明节期,绵山顶上的风很大,火越烧越旺,一直燃烧了三天三夜,但仍不见介子推的踪迹。 晋文公派人再次登山寻找,只从山崖的岩洞中找到半张破草席。晋文公接过草席仔细看,只见上面写道:“割肉奉君尽忠心,但愿主公赏清明;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照复清明。” 正是因为这种朴实、面对名利不动坚守的品格,中国的很多评论都将介子推和屈原相提并论,提出了“南有屈原、北有介子”的说法。介子推性情耿直、文武兼备,虽然有获得显赫官位的机会,却宁愿功成身退守住内心的道德坚守,崇尚以道德、忠孝、仁义教化天下。他这种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