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人物的是是非非、分分合合一直令读者津津乐道。曾仕强教授根据其独创的“气球理论”,从三国故事中发现了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将三国故事的情节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为人处世相对应,从中会发现宇宙间的所有变化,都受一只看不见的手——规律左右。 人类看得见的所有作为,其实都逃不开看不见的手的掌控,顺应规律会事半功倍,逆规律而行则会事倍功半。 看不见的手也要和人心变化相配合。魏、蜀、吴俱已灭亡,但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却从未中断。读国学,不只是看个热闹,还要从中看出中国人的特性、中国人的传统、中国人独有的文化特色。 作者简介 曾仕强,当今中国极具影响力的管理大师与国学大师。台湾交通大学教授、台湾师范大学教授,英国莱斯特大学管理哲学博士、美国杜鲁门州立大学行政管理硕士。研究中国管理哲学三十年,首倡中国式管理,名动政商学界,享誉海内外,被称为“中国式管理之父”。 曾仕强教授深谙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管理学,学问渊深,世情洞达,以其深厚的中国文化功底和中西贯通的渊博学识在中国管理界独领风骚。 目录 序 前言 第一部 桃园三结义 第一章 在乱世中安身立命的奥秘 一、显隐秩序:一阴一阳之谓道 二、事在人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规律 三、黄巾起义:一定要做好组织传承工作 四、天象异变:隐秩序在操纵一切 五、黄巾余党投降遭拒:要准确衡量形势的转变 六、何进被害:得到机会还要会把握时机 七、董卓干预皇帝废立:不要用问题去解决问题 第二章 刘备白手起家最终成功的奥秘 一、刘、关、张结义:与志同道合者联盟 二、关羽追随刘备:顺应天理者得人心 三、刘备大胜黄巾军:做领导者要带头向前冲 四、刘备劝阻张飞杀董卓:不生气要争气 五、刘备和孙坚同功不同赏:年轻时不必急于成功 六、张飞怒鞭督邮:忍耐应有合理的限度 七、三英战吕布:在实战中打造团队凝聚力 八、刘备投曹操:必要时可与现实妥协 九、刘备种菜与转投袁绍:形势不利时要懂得韬光养晦 十、古城聚义:团队同心,其利断金 第三章 曹操乘势而起发展壮大的奥秘 一、曹操发迹:起点高往往事半功倍 二、曹操误杀吕伯奢:一言不慎害终生 三、曹操推举袁绍为盟主:找到对自己最有利的位置 四、陶谦造成曹操家人被杀:讨好不成会反被记恨 五、曹操割发代首:奖罚严明方能统领团队 六、曹操厚待关羽:为留人才百般计 七、曹操官渡大战胜袁绍:智者让敌人自乱阵脚 第四章 选对老板跟对人的奥秘 一、吕布背叛丁原投奔董卓:为利跳槽难善终 二、赵云归刘备:为义跳槽择明主 三、李儒被斩与蔡邕哭董卓:为坏人帮凶难免害己 四、陈宫宁死不向曹操求情:有才能也要跟对人才有展示机会 五、关羽降汉不降曹:忠义之人不会轻易违背盟约 六、孔融和陈登错过与刘备共事:志同道合也未必能有机会合作 七、孙策收降太史慈:知人善用得共赢 八、郭嘉不幸早死:上下投缘也未必长久合作 九、刘表誓杀刘备:不要介入老板的家务事 第五章 动荡中纵横捭阖立于不败的奥秘 一、关羽温酒斩华雄:择适当时机展露锋芒 二、孙坚为藏玉玺发重誓:成为众矢之的者难有善终 三、王允巧使美人计:至柔有时可以胜至刚 四、董卓受禅台前被杀:逆取者要能顺守 五、李肃、王允有功亦被杀:功过有时不能互抵 六、刘备不受徐州:无法守住便不要盲目争取 七、刘备二投吕布:敌人有时也是救星 八、孙策用玉玺换江东基业:大事须由自己做主 九、袁术因玉玺惹杀身之祸:经营不当到头一场空 十、孙策步其父之后尘:乱世须自重 十一、孙权承父兄事业:敬老尊贤才能成大业 十二、袁绍死后三子内斗:未立接班人后患无穷 第二部 诸葛亮出山 第一章 刘备突破发展瓶颈的奥秘 一、刘备跃马檀溪:天救自救者 二、刘备深信水镜先生:转变观念才能转变命运 三、水镜先生不肯相助刘备:各人应尽己所能,各守其分 四、徐庶试刘备:厚道的老板更吸引高人 五、刘备三顾茅庐:要以崇敬之心求大贤 六、隆中对策定三分:做大事要战略为先 七、文武高才助刘备:识人善用为团队发展根本 八、水镜集团浮现:隐秩序尊重显秩序规律 第二章 寻求合作共赢局面的奥秘 一、刘表未能托孤于刘备:接班人需妥善安排 二、曹操百万雄师南下:既联合又斗争是难以避免的规律 三、蒋干劝降周瑜:急于表现者易被利用 四、周瑜欲杀诸葛亮:只顾自己利益的联盟不能长久 五、关羽华容道放曹操:敌人有时也是朋友 六、孙权讨要荆州:劣势时联盟才能共存 七、刘备重返荆州:找对人做对事 第三章 长远竞争中树立自我品牌的奥秘 一、刘备放走徐庶:仁德为先有时不一定有好结果 二、黄祖被杀的连锁反应:任何事情皆有因果 三、刘备不取荆州的盘算:长久累积的信用更有价值 四、徐庶重返新野却不留:信用比天大 五、刘备携民渡江:举大事者应以人为本 六、刘备摔阿斗:彰显人性化领导的魅力 七、赵云看破美人计:做事须智勇双全细心考量 八、诸葛亮欲杀魏延:要树立团队忠诚的文化 九、诸葛亮出山:时势造英雄与英雄造时势 第四章 蜀汉集团由弱转强的奥秘 一、徐庶来去匆匆:隐秩序将机会留给更适合的人 二、诸葛亮追随刘备:有才能的人更需要有度量的领导者 三、隆中对策:首先要定位好自己的对手 四、火烧博望坡:“空降兵”要烧好上任“三把火” 五、草船借箭:借力解决自己的问题 六、诸葛亮七星坛祭风:巧用玄虚实现目的 七、赤壁之战:事在人为,以弱胜强 八、诸葛亮算准曹操的逃亡路径:机会属于有准备的人 第五章 曹操得势却依然失败的奥秘 一、曹操杀孔融:刚直太过易取祸 二、曹操对酒高歌刺死刘馥:正确的建议也要选择正确的时机 三、曹操中计:心有成见的人易犯错误 四、赤壁一战之鉴:骄兵必败千古不变 五、曹操败逃中大笑:永不认输才能东山再起 六、曹操赤壁惨败的宿命:合理的不公平 第三部 大意失荆州 第一章 序言 序 人类的历史,离不开“一 阴一阳之谓道”这句话。道 是什么?便是平常我们所 说的“秩序”,英文叫作 order。一旦disorder,那 就是混乱、离谱、乱了套 ,被称为失道或叛道。道 有阴、阳两面。阴面无形 无迹,很难掌握,也不容 易说得清楚,称为“隐秩序” ,英文叫作latentorder; 阳面有形有迹,比较容易 掌握,也比较容易说清楚 、讲明白,称为“显秩序”, 英文为illustratedorder。 隐秩序要通过显秩序来 表现,但仍有部分常被称 为“看不见的手”。而显秩序 中,也有隐秩序的影子, 时常使人觉得仿佛也有一 只“看不见的手”。 一般人看三国、说三国 ,都离不开魏、蜀、吴这 三个国家。由于它们有形 有迹,属于显秩序,大家 都看得见,因而津津乐道 。我们检视三国,发现多 了一个“水镜王国”。这只看 不见的手,显然属隐性, 却能够布局天下,操控当 时的局势变幻。在水镜先 生的巧心安排下,刘备三 顾茅庐,给诸葛亮提供了 改变世界的平台;诸葛亮 鞠躬尽瘁之后,又把焦点 转移到了司马懿身上。看 得见的所有作为,都难逃 看不见的手的掌握。不以 成败论英雄,却实在难免“ 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结 局。人世间的观点,不能 不以人为本。“看不见的手” ,也要和人心的变化合理 地配合。 鲁肃似乎也是水镜集团 的成员之一,他千方百计 、费尽苦心要促成孙、刘 联盟。周瑜亡故,鲁肃接 掌都督,似乎和诸葛亮更 有默契。曹操阵营的谋士 徐庶,更不用说,他原先 就是水镜先生安排给刘备 的,后来才被曹操使计骗 过去。庞统和诸葛瑾,表 面上一在蜀、一在吴,实 际上都是水镜集团的重要 人士。最让人难以相信的 是司马懿,他忽起忽落, 成为诸葛亮的主要对手, 却在适当的时期,一肩担 起水镜集团的重责大任。 他百般忍耐、自我丑化、 受尽讥笑和咒骂,都是为 了促成一统天下,完成水 镜集团的目标。 宇宙间的变化,只有一 个道理:有看得见的现象 ,便有看不见的势力。其 余万事万物,都是颠倒而 迷惘,每一时刻,都可能 变化、毁灭! 《三国演义》里的所有 人物、事迹,都已经成为 过去。但它所揭示的道理 ,却永远存在。有形有迹 的魏、蜀、吴俱皆灭亡。 无形无迹的水镜集团所代 表的势力迄今仍存。从尧 、舜、禹、汤、文、武, 一直延续到现在。中华民 族的历史传承,并非西方 人所体会的“不连 续”(discontinuity)时代 ,而是延续不断的生生不 息。这只“看不见的手”,时 常更换不同的名字,却始 终持续运作。身为炎黄子 孙,务须将《三国演义》 的道理发扬光大,使中华 民族的现代化能够免于盲 目西方化的厄运,才是我 们共同奋斗的目标。 我们采取这样的观点来 探究《三国演义》所揭示 的道理。至盼各界高明贤 达,不吝赐教为幸。 曾仕强于台北市明道阁 导语 本书并非讲历史; 本书并非讲小说; 本书表面处处讲三国,实际句句讲人心; 本书告诉你三国故事里有多少你没看到的处世哲学; 本书告诉你《三国演义》的奥妙到底在何处。 翻开本书,你将了解另一面的三国…… 一本书讲透中国人不是历史书,不是文学书,而是了解中国人的极佳指南万事万物表面的变化都离不开背后“看不见的手”的左右。 读懂了《三国演义》,你也就懂得了中国人为人处世何以特别。 精彩页 孙权受周瑜的影响,非要把诸葛亮制服不可。听说刘备没了甘夫人,两人商议,假意将孙权妹妹许配给刘备,把他骗过江东来,看诸葛亮如何回应。他们的目标是让诸葛亮以荆州换回刘备。诸葛亮见东吴特使吕范到来,便已识破对方来意,建议刘备将计就计,既要得孙权之妹,又要保住荆州。刘备觉得此举太过冒险,犹疑不决。诸葛亮叫孙乾与吕范同往江东,传达两府合婚的意愿,并且预先定下三条计策,要赵云陪同刘备,一起过江完婚。 刘备与赵云、孙乾取快船十只,随行五百人,依计而行。首先拜访乔国老,使吴国太出面,逼使孙权弄假成真,把妹妹嫁给刘备,完成了一桩政治婚姻。 新娘自幼习武,婚后常与刘备舞剑为乐。刘备毕竟是男人,有名有利有势之后,最难过的便是美人关。与孙权妹妹婚后,刘备竟然把荆州大事忘得一干二净。孙权接受周瑜意见,拨款修整东府,广栽花木,请刘备与妹居住。又增女侍数十人,并赠送刘备金玉锦绮好玩的东西。刘备果然为声色所迷,完全不想回荆州。幸好赵云遵照诸葛亮的锦囊妙计,虚报荆州危急。刘备才和夫人返回荆州。 孙权和周瑜听说刘备夫妇逃回荆州,气急败坏,屡次加派追兵,无论如何也要把他们抓回来。赵云依第三计,恳请孙夫人亲自抵挡追兵。 刘备吃尽苦头,才返回荆州。周瑜不死心,亲自赶到江边。诸葛亮前来接应,喝令军士大叫:“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气得大叫一声,倒在船上,不省人事。 政治人物常常喜欢借着结成亲家,以增强实力,或交换利益。这桩婚事,原本是一场骗局。孙权事先连母亲都没有禀报,认为把刘备骗过江东,神不知鬼不觉地结束他的性命,便一切船过水也不留痕迹,当然不需要让母亲知道。诸葛亮算准了这一招,第一计就是上岸后,让随行五百军士全部披红挂彩,到处传播刘备入赘东吴的消息,使城中人纷纷口耳相传,并且拜访乔国老,赠送名贵礼品。乔国老是孙策和周瑜的岳丈,和孙府交情甚厚,心想如此大事,自己居然完全不知,还是从刘备口中才知道,实在没面子。于是专程求见孙权母亲吴国太,一方面贺喜,一方面抱怨不通知他,想不到吴国太竟然也不知道。诸葛亮这一招,完全是抓住了人性的弱点。乔国老没面子,必然会找吴国太问。自己的女儿要出嫁,做母亲的居然不知道,吴国太恼羞成怒,立即把孙权喊来,大骂孙权为何瞒她。一连串的演变,俱在诸葛亮的掌握之中,对孙权和周瑜来说,却是样样都是意外,弄得他们手忙脚乱,完全乱了阵法。 结果如何?自然是诸葛亮妙计比周瑜高明。周瑜果真赔了夫人又折兵,气死也是活该。把领导者的妹妹当作工具,大施美人计,也亏周瑜想得出来,而孙权身为兄长,竟配合行事,难怪吴国太气愤至极,反而促成这一桩原本虚假的婚事。 如果真的结成亲家,对孙、刘联盟有助益,那也不错。偏偏周瑜不甘受辱,一再设法破坏双方的合作,那只看不见的手,才会暗助诸葛亮,使周瑜节节败退。 政治婚姻,本来就是一种残酷无情的手段。孙权嫁妹,原意是要以妹妹为工具,将刘备骗来江东,然后把他谋杀,以杜绝后患。想不到弄假成真,使孙权十分恼火。妹妹又和妹夫情投意合,好像完全没有国家意识。这种妹妹,必要时也要杀。刘备这种妹夫,更应该杀。 人有时为了某种特殊强烈的意识,会不顾一切,把所有的东西都集中在这一个目标上面。平时情绪冷静的时候,知道人生的目标是多元的,不应该是单一的。现在情绪起伏不定,既不安又恼怒,人生的目标就变成单一的。为了江山,什么亲情、友情、爱情,全都是假的。 隐瞒母亲、欺骗妹妹、计诱刘备,都在开拓疆域这一个大目标之下,成为正义的行动。何况孙策临终时,以外事多问周瑜为指导纲要。周瑜和刘备、诸葛亮,并没有什么私人恩怨。要杀刘备、诸葛亮,完全是出于公的需要。 孙权全力支持,处处配合,也同样为公而不是为私。 同样一件事,站在公的立场和站在私的立场,往往有不同的看法。站在公的立场,孙权的做法,并没有错。但是,站在私的立场,真是太卑鄙了,几乎毫无人性。公和私的距离,有时候竟然差这么远! 当公与私相矛盾、相冲突时,如何寻找合理点?那就需要我们通常所说的政治智慧。孙权这种决定,显然不合情理,也就是政治智慧不高。以妹妹为饵来钓刘备,这种事情根本就不能做。相信孙坚、孙策地下有灵,都不会赞成孙权的做法。和父兄相比,孙权除了寿长,其他方面显然都不如他们。 P64-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