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夜航西飞(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英)柏瑞尔·马卡姆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这本回忆录以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的肯尼亚为背景,真实再现了作者在非洲的生活,其中包括她毕生钟爱的两项有趣又传奇的事业——训练赛马和驾驶飞机。柏瑞尔·马卡姆以非常动人的文字,铺陈出她在非洲度过的童年、她参与狩猎的情景、她与当地土著的情谊、她训练赛马的过程,以及她独自驾驶单翼双座木螺旋桨飞机,在东部非洲从事职业飞行并组织猎队搜寻大象踪迹的往事;还详细描述了她从非洲驾机回英国沿途所遭遇到的政治与自然险阻;最后更记录了她在一九三六年九月独自驾机从英国飞越大西洋直抵加拿大的经过。
作者简介
柏瑞尔·马卡姆(Beryl Markham),一九〇二年十月二十六日出生于英国莱斯特郡,四岁时随父亲到了肯尼亚。她先是跟随父亲训练赛马,十八岁便成为非洲首位持赛马训练师资格的女性。一九三一开始,她驾驶小型飞机在东部非洲载运邮件、乘客和补给物品,成为非洲职业女飞行员。一九三六年九月,她从英国出发,驾驶飞机一路向西飞行,最后在加拿大迫降,费时二十一个多小时,单人由东向西飞越大西洋的飞行员。一九五〇年,她回到肯尼亚,重操赛马训练师的职业,直到一九八六年八月三日,在内罗毕自己的家里突然辞世。
目录
序言
卷一
第一章 来自南格威的消息
第二章 黑水热患者死了
第三章 荒野的印记
第四章 我们为何飞行?
卷二
第五章 它曾是头好狮子
第六章 大地寂静
第七章 为公牛血而赞美神明
第八章 你和我,一起玩耍
第九章 流亡贵族
第十章 可曾有匹长翅膀的马?
卷三
第十一章 一路向北
第十二章 是我!
第十三章 我将带给你好运
第十四章 风的使命
卷四
第十五章 新生
第十六章 象牙与虎尾兰
第十七章 也许我必须向它开枪
第十八章 大河的囚徒
第十九章 战果如何,猎手?
第二十章 克瓦赫里的意思是,再见!
第二十一章 寻找利比亚堡垒
第二十二章 烛光里的班加西
第二十三章 夜航西飞
第二十四章 海洋会以此为傲
译后记
为永远的地平线(再版手记)
序言
《夜航西飞》充满诱惑
与神秘。怕叨扰读者的乐趣
,我不想对内容多加赘述。
一言以蔽之,这本书是由三
十年非洲岁月串联起来的片
段回忆,讲述一位女性从童
年到一九三六年的精彩人生
经历。柏瑞尔·马卡姆,常
被认为是肯尼亚的喀耳刻女
巫,却不是你以为的那种寻
常喀耳刻。想象一下,喀耳
刻在尤利西斯身上施下咒语
,于是她可以与他一同远行
,学习航海,见识世界。她
还顺便对他的男性同伴们施
下魔法,这样他们就不会对
她闯入男子汉的世界忿忿不
平,反而欢迎她的加入。让
众人着迷是容易的事,那是
她天性使然,而且她知道自
己想要什么:学识与冒险。
“自由女性”这个专用名
词总是让我担忧。它暗示着
普遍存在的“从属关系”,最
终在我们所处的人生与时代
,女性必须抬起她们低垂的
头,奋起反抗。它也暗示着
男人是自由的,但他们并非
如此。在我看来,整个人类
都正经历困境,男人与女人
应该,而且将会结伴而行,
从伤害大家的偏见与愚昧中
解脱出来。但是女人,可以
和男人一样,拥有勇气和意
志力,永远走她们选择的人
生路,无视任何约定俗成的
界限。
我怀疑柏瑞尔·马卡姆是
否听说过“自由女性”一说,
或者,作为一位彻头彻尾的
魅力女性,她是否曾考虑过
女权主义。一九一九年,她
十七岁的时候,将所有的家
当装进两只马鞍包,以她唯
一知晓的方式独自谋生。她
没有家,也没有家人等她回
去。《夜航西飞》记录的正
是这种初生牛犊的勇气,一
个勇敢得令人动容的十七岁
女孩,决定了她未来的人生

开始,柏瑞尔·马卡姆一
直保有无畏、勤奋和非同寻
常的成功。她并不自比先锋
人物,也不以女性解放者榜
样自居。她乐享肯尼亚的生
活,那里是非洲的天堂,她
也乐享自己的工作。
我只见过柏瑞尔·马卡姆
一次,因为某个记不得的原
因被召集到她位于奈瓦沙湖
边的家里喝了一杯,房子是
她租的,她在那里养赛马。
那想必是在七十年代早期。
我从自己朴实无华的山间别
墅出发,别墅就建在大裂谷
中的隆格诺特火山上。开车
驶过尘土飞扬的小路时,我
寻思着自己干吗要走这一遭
。我对马一无所知,更不关
心。如果这位内罗毕女士是
位猎场看守、古生物学家或
是牧场经理,我倒会极度感
兴趣,热切地希望求教。生
活在内罗毕的欧洲社交圈之
外,我从未听说过柏瑞尔,
我就这样无知地去了,刚抵
达就已为返程后悔,漆黑之
中要在那坑坑洼洼的路上开
十六英里呐!
柏瑞尔在一间很典型的
客厅里接待了我。房间是“
殖民地式”装潢风格,大椅
子和沙发上套着印花布,一
张结实的桌子上放着饮料和
杯子。没有书。总是留意书
籍是我的职业病。柏瑞尔穿
着黑色的紧身长裤和黑色的
高领丝质套衫,这在卡其装
盛行的内陆地区是颇具异域
风情的穿着。她看起来魅力
非凡,金发,皮肤晒成褐色
,身材极瘦削。总之绝对不
是我原本以为的那种牧马人
样貌。我草率作出了错误论
断:不管用意何在,这位穆
海迦高尔夫俱乐部——内罗
毕社交圈乏味又老掉牙的核
心——的宠儿,训练赛马不
过是为了取乐。
来拜访的还有两位仰慕
者,一位年长些,另一位年
轻些。他们起身为柏瑞尔端
饮料,而柏瑞尔优雅地等候
他们服侍的样子让我印象深
刻。那时候柏瑞尔已经快七
十了,我却以为她是个容貌
出众的四十岁女人。我们漫
不经心地说着些无关痛痒的
话,我猜她跟女人相处时一
定不太自在,尽管她对驾驭
男人很在行,对马就更不用
说了。她说她写了本书,大
概这就是我被邀请的原因,
因为她想谈谈关于书的事。
我错过了这次机会。我没有
在意,尽管唯一的中间人
E.M.福斯特反复提及。外表
有欺骗性,但本该由我去发
掘外表下潜在的东西。我谢
过柏瑞尔,和来时一样无知
地回去了。现在,事过十多
年之后,我为自己的愚蠢和
错失良机感到懊悔。
要是我那时读过她的书
,我会向她追问《夜航西飞
》中所有未解答的问题。诚
然,正如柏瑞尔所说,她的
书不是自传。它缺乏自传所
需的关键信息。
她一定已经不记得出生
地莱斯特郡,四岁时她就离
开那里随父亲前往未知的肯
尼亚。但为什么桑赫斯特出
身的克伦特巴克上尉会带着
女儿到非洲,而把儿子留给
了感情不和的妻子?柏瑞尔
没有提及她的哥哥和母亲,
没有提及自己的婚姻(她结
过三次婚),也没有提及一
九二九年出生的儿子。她带
着爱意与仰慕写她的父亲,
但还需要更多。在她讲述高
潮迭起的故事之间,是重重
疑云。
现在我向别人打听柏瑞
尔。和以前一样,她还住在
租借来的房子里,这间临近
内罗毕赛马场的小房子是赛
马会赠与的。她依旧训练赛
马,也骑这些赛马,还曾对
一位友人说:她在马上比在
地上更自在。我还听人说,
有人看见她走在内罗毕大街
上,步履矫健、金发飘飘,
你会以为她是个妙龄女子。
她租来的住处最近被抢劫了
两次,第二次她被打成重伤
,但她仍住在那里。没有女
人比她更不在意自己的物质
环境,这大概是因为她在灌
木丛中的小泥
导语
充满诱惑与神秘。怕叨扰读者的乐趣,我不想对内容多加赘述。一言以蔽之,这本书是由三十年非洲岁月串联起来的片段回忆,讲述一位女性从童年到一九三六年的精彩人生经历。柏瑞尔·马卡姆,常被认为是肯尼亚的喀耳刻女巫,却不是你以为的那种寻常喀耳刻。想象一下,喀耳刻在尤利西斯身上施下咒语,于是她可以与他一同远行,学习航海,见识世界。她还顺便对他的男性同伴们施下魔法,这样他们就不会对她闯入男子汉的世界忿忿不平,反而欢迎她的加入。让众人着迷是容易的事,那是她天性使然,而且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学识与冒险。
后记
为永远的地平线
像当年翻译时我会在旅
行途中随身带着原版的
West with the Night一样,
为新版再次校对的过程中,
我一直随身携带第二版的《
夜航西飞》。记得那次跨年
的长途飞行,我在睡梦中醒
来,飞机正飞跃伊斯法罕灰
绿色的群山,山脉间的平地
建立起城市,它们在阳光下
如线路板一样渺小整齐,闪
现银色光芒。那些山的颜色
就像巧克力蛋糕上涂抹香草
冰激凌然后再撒上肉桂粉,
隔着舷窗都能感觉它松软的
质地和浓郁的口感。
柏瑞尔是否也曾在东非
大裂谷的上空有过这些与飞
行毫无关联的奇思妙想?我
去肯尼亚旅行并决定翻译这
本书的那年初人职场,现在
暂时以写作为生。多年梦想
终于成真,自由自在,毫无
羁绊,几乎有种近乎疑惑的
感觉。
这些年我一直想要全面
修订当年翻译中存在的错误
与不足,如今终于得偿夙愿

再次走进恩乔罗如水的
黎明。
再次高高飞跃非洲的青
山。
再做一次关于虎尾兰的
梦。
再走一遍苏德冥府般的
长草沼泽,也再次经历当初
翻译时的痛苦和快乐。
一本一九八三年首次面
市的书,经由诸位编辑、校
对、设计师与我的手,两次
版权更迭,如今已是第三个
中文版。或许这就是我喜欢
书并决定以此为生的原因:
这份工作不会那么容易被时
间左右。你亲身体会什么是
“白纸黑字”的慎而重之,你
也获得人生里未必会遇到的
“修订”的机会。
初次完成《夜航西飞》
的翻译是二〇〇九年,这七
年中发生了很多事情。很多
坚持我已放弃,很多梦想在
实现之后再看,也不过是一
时一地的目标而已。这一城
一池的得失,像柏瑞尔怎么
也找不到的那第四个伊利亚
城堡,不太经得起推敲,但
也的确是我们生命轨迹的一
部分。想必阅读这本书的你
,也经历了许多变迁。如今
再次翻阅,是否从同样的字
句中体会到别样的意味?是
否从年复一年的日常生活之
中,经由不懈的追求而眺望
到一条更为宽广的地平线?
陶立夏
上海,二〇一六年六月
书评(媒体评论)
你读过柏瑞尔·马卡姆的
《夜航西飞》了吗?……她
写得很好,精彩至极,让我
愧为作家。我感觉自己只是
个处理词语的木匠,将工作
所得拼装到一起,有时略有
所成……由于我彼时正在非
洲,所以书中涉及的人物故
事都是真实的。我希望你能
买到该书,并读一读,因为
它真的棒极了。
——美国作家,海明威
精彩页
一路向北
某个有愤世嫉俗倾向的人曾说过:“我们活着,什么都没学到。”然而,我确实学到了些东西。
我学会了如果你必须离开一个地方,一个你曾经住过、爱过、深埋着所有过往的地方,无论以何种方式离开,都不要慢慢离开,要尽你所能决绝地离开,永远不要回头,也永远不要相信过去的时光才更好:因为它们已经消亡。过去的岁月看来安全无害,能被轻易跨越,而未来藏在迷雾之中,隔着距离,看来叫人胆怯。但当你踏足其中,就会云开雾散。我学会了这一点,但就像所有人一样,待到学会,为时太晚。
我以最缓慢的方式离开了恩乔罗,并且从此再未见它一面。
我本该回头的,载我离开的珀伽索斯也本该回头的,因为即便是它,也有三年的记忆,编织成网,拖拽它的脚步。但我们的世界已经像风中的碎屑般逝去,没有了回头的余地。
这一切都是因为那些和蔼的神明们争吵起来,拒绝再送来任何雨水。以前,他们在绝大多数时候都相处和睦,起码在重要事项上观点一致。
一场雨,单单一场雨,对一个人的生活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如果一个月不下雨,天空像孩子的歌声一样清朗,阳光普照,人们漫步阳光下,世界因此一片金黄,又有什么关系呢?一星期不下雨,又有什么关系呢?谁会那么阴郁,期待暴风雨的来临?
看看农夫掌心的种子,一口气就能将它吹走,它的未来也就此终结。但它却掌握着三条生命:它自己的生命,以它的收成为食的人的生命,靠种地维生的人的生命。如果种子死了,人或许不会,但他们再也无法以原来的方式生活。种子死了,会波及人。他们或许会改变,或许会将信仰寄托于他物。
恩乔罗地区所有的种子都在一年内死了,恩乔罗附近所有农场的情况也一样,无论是低处、山上或林中的田地,还是那些大农庄。支撑这些农场的不过是一把犁与一个希望。因为得不到营养,种子都死了,它们绝望地渴盼着雨水。
第一天早晨,天空如窗户般明净,第二天早晨依旧如此,接下来的每个早晨也都一样,直到人们不再记得下雨是什么感觉,也不再记得田野看起来什么样。它们曾绿意盎然,浸润着生命,赤足可踩踏其间。一切都停止了生长,叶片蜷缩,所有生物都背朝太阳。
或许在别处——伦敦、孟买、波士顿——某张报纸上写了一个标题(在一些次要的版面上):旱情威胁英属东非。或许有人看到了这条新闻,抬起头来看着他头顶的那片天空——就和我们头顶上的这片一样清朗,他可能觉得非洲最边缘的干旱根本算不上新闻。
可能果真如此。某个你不曾见过,也不会见到的人在一片远到无法想象的土地上白白耗费了一年的辛劳、十年的辛劳,甚至一辈子的辛劳,这根本就算不上新闻。
但当我离开恩乔罗的时候,它已与我太过亲近,无法轻易被忘怀。雨水滋养种子,种子滋养磨坊。当雨水停止,磨坊里的磨盘也就停了。如果它们继续转动,碾压的不过是它们主人的绝望。
我的父亲就是它们的主人。在干旱来临前,他和政府以及个人都签订了合同,保证供应上百吨的面粉和粗玉米粉——以商议好的价格、在商议好的时间内。如果说合算的买卖并不在于获取三倍于本金的利润,那起码也不该是入不敷出。在我懂得一英镑的价值之前,我就了解了数字的专横。我知道父亲为什么要那么长久地枯坐着,直到深夜,徒劳地看着那些涂改过的账本、打开的墨水瓶和窃笑的灯芯。你不能以二十卢比的价格买进一袋玉米,把它们磨成粉,然后以十卢比的价格卖出去。或许你依然可以这样做(如果你信守诺言),但你将看着自己的积蓄,随磨坊里出产的每一勺面粉离你而去。
P141-143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29 16:2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