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野外露头和岩心观察是含油气盆地沉积学分析的首要工作内容。只有具备该项工作的扎实基础,才能建立测井、地震资料与岩性、沉积相的对应关系,并进一步开展全井段和整个盆地的充填演化研究,最终获取油气生储盖组合和有利探勘层系等信息。 本书内容包括:①露头和岩心解释工作方法流程、成果图件的编制;②不同类型沉积相标志的归纳总结;③典型沉积相类型的沉积特点和辨识。本书吸收了国内外沉积学研究的新进展,以简练的文字、直观精美的图件,阐述了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牵引流和重力流、正常沉积和事件沉积的特点及识别依据,展示的图片资料包括200多幅野外露头和500多幅岩心的彩色照片,并进行了详细的解译,旨在为读者更好地观察和理解含油气盆地沉积相起到指导作用。 本教材既适用于地球科学和资源专业的大学生以及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也适用于对沉积学感兴趣的中学生和业余地质爱好者。 作者简介 王家豪,男,1968年10月出生,籍贯湖北省天门市,副教授。1990年、1999年、2005年,先后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矿产系煤田地质勘探专业学士学位、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含古人类学)专业硕士学位、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博士学位,2017-2018年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访学1年。现工作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石油地质系,主要从事沉积学、层序地层学教学与科研工作。迄今承担或作为骨干参加纵向、横向科研项目30余项,在Sedimentary Geology、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Marine Geophysical Research、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地球科学》《石油学报》《地学前缘》等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独立或参与编写专著、教材4部。获2007年度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撰写的论文被评为第四届全国沉积学大会“十佳青年优秀论文”、2011年盆地动力学与油气储层研讨会“十佳优秀论文”。 目录 第一章 野外露头和岩心观察的流程 一、野外露头观察的流程 二、野外露头工作的装备和用品 三、野外工作的安全和注意事项 四、岩心的存放规范及信息读取 五、岩心观察的操作流程 六、岩心观察结果记录与编图 第二章 露头、岩心观察描述的要点 一、区域地质资料的收集 二、分层依据与地层的接触关系 三、露头-岩心观察描述的内容和要点 第三章 沉积相识别的依据与思维方式 一、沉积物的结构 二、典型沉积构造辨析 三、沉积构造与沉积环境的对应关系 四、沉积旋回和沉积序列 五、沉积相判识中的科学思维 六、沉积相演化及层序地层学的启示 第四章 典型碎屑岩沉积相特征辨析及识别要点 一、冲积扇、扇三角洲和近岸水下扇 二、曲流河、辫状河与砾质曲流河 三、滨湖-浅湖-半深湖-深湖相 四、氧化和氧化-咸化宽浅型湖泊、深水咸化湖泊和盐湖 五、浪控与潮控滨海相 六、潮控浅海和富有机质深海相 七、海相河控、浪控与潮控三角洲 八、湖相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与扇三角洲 九、浅水三角洲与“深水”三角洲 十、沙漠-风成沉积 第五章 重力流的沉积特点及识别标志 一、重力流沉积的分类 二、重力流的流态类型及识别 三、滑塌型和洪水型重力流的沉积特点及识别 四、斜坡扇与盆底扇沉积特点辨析及识别 五、海底扇的沉积模式及微相构成 六、湖底扇的类型及沉积模式 七、底流改造作用及识别 第六章 几种典型的事件沉积及识别 一、风暴沉积与风暴岩 二、震积作用与震积岩 三、火山活动与火山碎屑岩 四、冰川活动与冰碛岩 五、岩溶作用及溶洞沉积 第七章 碳酸盐岩的沉积特点及沉积相识别 一、碳酸盐岩与碎屑岩沉积特征的异同点 二、碳酸盐岩的结构对沉积环境的启示 三、适用于沉积相分析的碳酸盐岩命名 四、白云岩的成因及识别标志 五、海相碳酸盐沉积相类型及识别标志 六、湖相碳酸盐沉积相类型及识别标志 第八章 实例研究区简介 一、渤海湾盆地孔店凹陷和歧口凹陷 二、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 三、南盘江盆地广西百色地区 四、鄂尔多斯盆地安塞油田 五、中扬子克拉通宜昌地区黄陵穹隆及周缘 六、华北克拉通山东省中部上寒武统 主要参考文献 图版及图版说明 岩心图版 露头图版 |